這日,是昭武二年的最後一場大朝會。
平日裏,除了紫薇閣及六部主要官員,臣子們見到皇帝的機會不多。
一些重要事項,很少會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基本是紫薇閣或樞密院眾人商議後,由皇帝拍板決定。
眾人沒想到的是,今天宗府的人也來到了乾元殿。
如晉王李宣、李昭三弟李睿、四弟李策等人,皆身著華麗錦緞,眼中有一抹喜色。
與前齊,或魏國不同,秦國的宗府存在感極低。
一來李昭子嗣皆年幼,有人連路都不會走;其次,在大秦崛起過程中,從未有李姓皇族提供過任何幫助。
當然,李昆除外。
由於宗府實權有限,且李宣、李睿等人平日裏極為清閑。
所以在外人看來,宗府不像是一個管理皇家事務的機構,反而更像是李姓皇族的“養老院”。
長安那邊若有李姓皇族來投奔,李昭統統塞進宗府,然後讓李宣根據資曆安排職務。
這些人既然逃出了長安城,要麽是身家性命受到了威脅,要麽是不看好魏國的未來;對李昭的安排,不會也不敢心存怨言。
.........................
朝會上,大臣們一個個發言;主要關於稅收、土地等事宜。
多數事情李昭早就知道了,現在說出來,主要是為了向眾人展示大秦今日的蒸蒸日上。
也不知楊智是不是想出風頭,他當著所有人的麵,提出為了明年的戰事,希望能再募兵十萬。
李昭心裏頓時不悅,此等軍國大事,明明可以私下裏上奏,何必要當眾談及,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果然,金陵府尹張景、吏部左侍郎陶威相繼站出來,對此事提出異議,稱募兵人數過多,加重了百姓負擔。
一聽此言,朝中的好戰分子當即不爽了,反而覺得十萬人遠遠不夠,甚至提出可多用一些蠻兵。
兩方各持己見,在大殿上吵得不可開交、麵紅耳赤。
楊智微微張大嘴巴,顯然是有些懵逼。
他確實沒想到,這些文官吵起架來,竟如此的兇狠。
作為始作俑者,按理講他應該勇敢的站出來;然而,楊智直接選擇了裝死。
表情漸漸變得無辜,仿佛一切和他沒關係似的。
範碩暗自歎息,又瞟了眼楊智,心中稍微有些窩火。
趁著皇帝還沒發飆,範碩剛準備要發言,鄧信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為增援前線戰事,朝廷今年已三次募兵;致使秋收時節,部分地方無青壯可用。徐國公之提議,臣以為有待商榷。”
鄧信本以為,張景、陶威等人會立刻出聲附和。
可奇怪的是,大殿內突然安靜了下來。
剛剛還氣勢洶洶的張景等人,皆不再吱聲。
這讓鄧信顯得有些尷尬。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擔心和鄧信產生牽連。
周圍空氣中多了幾分詭異的味道。
龍椅上的皇帝眸子幽深一片,麵無表情看向眾人,“募兵一事,樞密院再仔細商議下,萬萬不能苦了百姓。”
“臣遵命!”石艾沉聲道。
皇帝既然這麽說了,此事自然就結束了,沒人會再繼續糾結下去。
今日大朝會時間有點久了,眾人本以為快要結束了。
但皇帝好像並未有此打算。
“上個月朕在迴京的路上,聽說金陵城內,到處在瘋傳朕遇刺身亡。”
皇帝聲音異常的冰冷,裏麵未有一絲一毫的感情。
眾人心中一緊。
皇帝迴京後,已經殺了一批人,另有十多名官員被貶,難道此事還未結束?
“鄧信、高澤倫,你二人可曾聽說了什麽。”李昭點名道。
高澤倫麵色一正,堅定說道:“臣初聞此事時,斷定是奸邪之人心懷不軌,企圖興風作浪。陛下洪福齊天,乃天下聖主。即使真有什麽刺客,也是癡心妄想,自尋死路。”
“臣和高尚書想的一樣,從未理睬此類謠言。”鄧信隨後道。
李昭冷冷一笑,不置可否。
眾人皆垂著頭,察覺到周圍彌漫的濃濃殺氣,心中愈加忐忑。
哪怕現在有人被禁軍拉出殿外,眾人也絲毫不覺得意外。
李宣幾人同樣緊繃著身子,大氣不敢喘。
“皇叔,你對此事怎麽看。”
“臣,臣.........,臣和高尚書想的一樣,一定是有奸人作亂。”李宣聲音結結巴巴。
李宣雖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李昭並未完全相信,卻也沒有繼續為難他。
片刻後,皇帝淩厲的目光,看向了李宣身後之人。
“李睿!朕聽說城內出現謠言後,你因為擔心太上皇憂慮過度、傷了身體,立刻進宮見了太上皇,可有此事?”
李昭此言一出,大殿內眾人表情瞬間變得精彩起來。
李睿麵色劇變,雙手止不住的微微顫抖。
褚子清表情玩味,龔逸唇角微微翹起,馮寧忍不住瞥了眼李睿,眸底閃過一絲不屑。
皇帝剛剛被傳遇刺身亡,李睿就迫不及待的進宮見李齊;真的是因為擔心太上皇受不了打擊,壞了身體?
殿內這麽多大臣,沒有一個是蠢人。
用小腦都能猜出來,李睿真正的目的是什麽。
李宣、李策同樣沒想到,李睿竟如此大膽,明明大秦早就立下了太子。
同時,二人也反應過來,為何李昭允許他們參加今天的大朝會。
原因無它,殺雞儆猴也!...............
李睿察覺到所有的視線,如同利箭一般射向他,無處可躲,無處可藏。
他清楚地感知到每一道目光中的審視、指責和憤怒,它們無情地剖析著自己的靈魂。
“李睿,朕在問你話呢,為何不迴答朕?”李昭聲音變得嚴厲。
“臣弟確實是擔心父皇的身體。”
李睿試圖掩飾自己的慌亂,但蒼白的臉色,以及額頭上的冷汗,還是出賣了他內心的恐懼和無助。
“哦.......,是這樣啊,你真是父皇的好兒子。”李昭微笑道。
不一會,太監高聲宣布退朝。
昭武二年,最後一場大朝會就此結束。
李睿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出了乾元殿,所有人都遠遠避開他。
外麵陽光高照,但溫暖的光芒似乎無法穿透他內心的陰霾,更無法驅散那由內而外的寒意。
平日裏,除了紫薇閣及六部主要官員,臣子們見到皇帝的機會不多。
一些重要事項,很少會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基本是紫薇閣或樞密院眾人商議後,由皇帝拍板決定。
眾人沒想到的是,今天宗府的人也來到了乾元殿。
如晉王李宣、李昭三弟李睿、四弟李策等人,皆身著華麗錦緞,眼中有一抹喜色。
與前齊,或魏國不同,秦國的宗府存在感極低。
一來李昭子嗣皆年幼,有人連路都不會走;其次,在大秦崛起過程中,從未有李姓皇族提供過任何幫助。
當然,李昆除外。
由於宗府實權有限,且李宣、李睿等人平日裏極為清閑。
所以在外人看來,宗府不像是一個管理皇家事務的機構,反而更像是李姓皇族的“養老院”。
長安那邊若有李姓皇族來投奔,李昭統統塞進宗府,然後讓李宣根據資曆安排職務。
這些人既然逃出了長安城,要麽是身家性命受到了威脅,要麽是不看好魏國的未來;對李昭的安排,不會也不敢心存怨言。
.........................
朝會上,大臣們一個個發言;主要關於稅收、土地等事宜。
多數事情李昭早就知道了,現在說出來,主要是為了向眾人展示大秦今日的蒸蒸日上。
也不知楊智是不是想出風頭,他當著所有人的麵,提出為了明年的戰事,希望能再募兵十萬。
李昭心裏頓時不悅,此等軍國大事,明明可以私下裏上奏,何必要當眾談及,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果然,金陵府尹張景、吏部左侍郎陶威相繼站出來,對此事提出異議,稱募兵人數過多,加重了百姓負擔。
一聽此言,朝中的好戰分子當即不爽了,反而覺得十萬人遠遠不夠,甚至提出可多用一些蠻兵。
兩方各持己見,在大殿上吵得不可開交、麵紅耳赤。
楊智微微張大嘴巴,顯然是有些懵逼。
他確實沒想到,這些文官吵起架來,竟如此的兇狠。
作為始作俑者,按理講他應該勇敢的站出來;然而,楊智直接選擇了裝死。
表情漸漸變得無辜,仿佛一切和他沒關係似的。
範碩暗自歎息,又瞟了眼楊智,心中稍微有些窩火。
趁著皇帝還沒發飆,範碩剛準備要發言,鄧信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為增援前線戰事,朝廷今年已三次募兵;致使秋收時節,部分地方無青壯可用。徐國公之提議,臣以為有待商榷。”
鄧信本以為,張景、陶威等人會立刻出聲附和。
可奇怪的是,大殿內突然安靜了下來。
剛剛還氣勢洶洶的張景等人,皆不再吱聲。
這讓鄧信顯得有些尷尬。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擔心和鄧信產生牽連。
周圍空氣中多了幾分詭異的味道。
龍椅上的皇帝眸子幽深一片,麵無表情看向眾人,“募兵一事,樞密院再仔細商議下,萬萬不能苦了百姓。”
“臣遵命!”石艾沉聲道。
皇帝既然這麽說了,此事自然就結束了,沒人會再繼續糾結下去。
今日大朝會時間有點久了,眾人本以為快要結束了。
但皇帝好像並未有此打算。
“上個月朕在迴京的路上,聽說金陵城內,到處在瘋傳朕遇刺身亡。”
皇帝聲音異常的冰冷,裏麵未有一絲一毫的感情。
眾人心中一緊。
皇帝迴京後,已經殺了一批人,另有十多名官員被貶,難道此事還未結束?
“鄧信、高澤倫,你二人可曾聽說了什麽。”李昭點名道。
高澤倫麵色一正,堅定說道:“臣初聞此事時,斷定是奸邪之人心懷不軌,企圖興風作浪。陛下洪福齊天,乃天下聖主。即使真有什麽刺客,也是癡心妄想,自尋死路。”
“臣和高尚書想的一樣,從未理睬此類謠言。”鄧信隨後道。
李昭冷冷一笑,不置可否。
眾人皆垂著頭,察覺到周圍彌漫的濃濃殺氣,心中愈加忐忑。
哪怕現在有人被禁軍拉出殿外,眾人也絲毫不覺得意外。
李宣幾人同樣緊繃著身子,大氣不敢喘。
“皇叔,你對此事怎麽看。”
“臣,臣.........,臣和高尚書想的一樣,一定是有奸人作亂。”李宣聲音結結巴巴。
李宣雖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李昭並未完全相信,卻也沒有繼續為難他。
片刻後,皇帝淩厲的目光,看向了李宣身後之人。
“李睿!朕聽說城內出現謠言後,你因為擔心太上皇憂慮過度、傷了身體,立刻進宮見了太上皇,可有此事?”
李昭此言一出,大殿內眾人表情瞬間變得精彩起來。
李睿麵色劇變,雙手止不住的微微顫抖。
褚子清表情玩味,龔逸唇角微微翹起,馮寧忍不住瞥了眼李睿,眸底閃過一絲不屑。
皇帝剛剛被傳遇刺身亡,李睿就迫不及待的進宮見李齊;真的是因為擔心太上皇受不了打擊,壞了身體?
殿內這麽多大臣,沒有一個是蠢人。
用小腦都能猜出來,李睿真正的目的是什麽。
李宣、李策同樣沒想到,李睿竟如此大膽,明明大秦早就立下了太子。
同時,二人也反應過來,為何李昭允許他們參加今天的大朝會。
原因無它,殺雞儆猴也!...............
李睿察覺到所有的視線,如同利箭一般射向他,無處可躲,無處可藏。
他清楚地感知到每一道目光中的審視、指責和憤怒,它們無情地剖析著自己的靈魂。
“李睿,朕在問你話呢,為何不迴答朕?”李昭聲音變得嚴厲。
“臣弟確實是擔心父皇的身體。”
李睿試圖掩飾自己的慌亂,但蒼白的臉色,以及額頭上的冷汗,還是出賣了他內心的恐懼和無助。
“哦.......,是這樣啊,你真是父皇的好兒子。”李昭微笑道。
不一會,太監高聲宣布退朝。
昭武二年,最後一場大朝會就此結束。
李睿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出了乾元殿,所有人都遠遠避開他。
外麵陽光高照,但溫暖的光芒似乎無法穿透他內心的陰霾,更無法驅散那由內而外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