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錦瑟帶來了她的琴。
我與她去了那片花海,她說她去年看見花海的時候就很想彈琴。“我學過很多的曲子,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醉漁唱晚,都是很美的風景。”
她的手指在琴上撫過,兩指一合勾起悠悠的聲響,又按下,“可其實我都沒有見過。”她低頭笑了笑,看向我,“我家挺大的,但邁再大的步子一百八十二步也就從東走到西了。你看這裏多好。”
她看著花海伸展著胳膊,“如果想走,可以一直走下去,永遠都走不到頭。”
“南邊是海。”我說。
錦瑟噗嗤一聲笑了,眄了我一眼,“好煞風景,我就是說那個意思。閔風哥哥見過海?”
“沒有,我很少離開憫峰山。”
“有機會我想去看看。”她又重新將手放在琴上,滑出一串調子來,掩住了她後麵的那句話。她說的很輕,但我還是能聽見。
她說,不會有機會的。
這是一句非常遺憾的話,但她的語氣卻並不遺憾。不管是她的身份,還是她的身體,都不會讓她有機會的。畢竟海那麽遠,連我都不曾去過。
蔣熙元說我這人無趣,“你說你每天都幹什麽呢?來蒔花館坐坐吧,閔風,茶酒我都不收你錢。”
他把扇子在掌心掂了掂,“哪怕聽聽曲也好,姑娘們的琴技可都是一等一的。”他陶醉般地晃了晃頭,“美人好酒配佳音,你總得體會體會。”
他怎麽知道我沒體會過?
那年的一片花海,錦瑟在南坡上彈了一首曲子,比冰水滴落山澗的聲音還要清幽,比晨鳥鳴叫鬆林的聲音還要婉轉,比微風拂過花海的聲音還要溫柔。
後來蔣熙元愛上了一個姑娘,於是在他的眼裏,這世上的姑娘就都不能稱之為姑娘了。我也一樣,我聽過了錦瑟的那首曲子,這世上的曲子也就都不叫曲子了,隻能叫做聲音。
那天我很認真地看著她彈琴,聽著從她手中緩緩流淌出來的音調。認真到,直至今日我仍能記得她纖細的手指在琴上勾撚的動作,我甚至可以根據記憶在琴上把這首曲子彈出來,雖然我一點技法都不會。
“這是什麽曲子?”錦瑟彈完之後我問她。
她笑,“不知道啊,隨意彈的。要不……,叫它‘憫峰山上的花海’?或者叫它‘錦瑟彈給閔風哥哥的曲子’?”
她笑得愈發開懷,“再讓我彈我可彈不出來了,不記得了。不過我覺得很好聽。”她把琴放到一邊站起身來,“在家彈琴的時候要焚香,可再好的香又哪裏比的過這片花海!”
我看著她往花叢中走進去,驚起幾隻花蝶,她伸手撈了一下卻撈了個空。我點地起身,在半空中捏了一隻蝴蝶,放在了她的手上。
她展著手並未握起,隻說了一聲好漂亮,那蝴蝶便又飛走了。我想再抓一隻給她,卻被她拽住了,“還是飛著好。”
這是她來這裏的第三年。
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她就像樹上的芽,草中的葉,每年的春天都會出現在憫峰山。一抹鵝黃嬌俏的身影,帶著我這一整年的盼望,融化我一冬天的等待。
但是景德十三年的春天她沒有來。
我等到樹葉掛滿枝頭,等到花海綻放南坡,等到冰雪消融成溪,她還是沒有來。我日複一日的在那塊石頭上往山下看,看到星鬥滿天。
師兄促狹地說:“閔風,等蕭姑娘呢?你是不是喜歡上人家了?”
我恍然大悟。我曾經生活的環境太單純了,導致我成熟的太晚了。到明白什麽叫做喜歡的時候,才驚覺自己已心有所屬。
那種喜悅,那種顧盼,那種等待,終於有了一個詞可以概括。我為此感到高興,於是我又順理成章地翻出了另一個詞,叫做兩情相悅。
那是我新的盼望。於是我對師父說,我要下山。
“也是,你也該去外麵看看了。”師父聽我說完就點了點頭。其實話到此為止就夠了,可我那時候特別傻。
我說:“我要去找蕭姑娘。”
師父打量了我幾眼,覺得我莫名其妙,“你找她幹什麽?”
“因為她沒來。”
“哦。”師父又點了點頭,繼續烹他的茶,“她以後就不來了。”
“哦。”我也點了點頭,“那我去了。”
師父又揪著我把我揍了一頓。師父揍人的時候總是念念有詞,也就是一邊揍一邊罵。上次我就是這樣知道了錦瑟的身份,這次,我知道她要嫁人了。
“閔風,我起錯名字了是嗎!你還真是個瘋的。”師父氣哼哼地說。我福至心靈,誠懇地道:“那我不去找她,我下山了。”
師父把我關了起來,但我覺得我已經盡到了告知義務,於是收拾包袱離開了憫峰山。那時日光熹微,我在山下迴頭看了一眼,師父就在那塊石頭上站著。
但他沒有追下來,我也就心安理得的走了。
那年我十八歲。
我得去找她。因為她可能還不知道我喜歡她,所以她會嫁人。也可能知道了以後她卻並不喜歡我,仍舊會嫁人。但對我而言,至少沒有遺憾了。
從憫峰山到西京的路程不算很遠,但我那時可能繞了彎路,因為以後再迴憫峰山的時候總是很快就到了。不過那時的我以為自己走的,就是錦瑟走的路。
我一路往西京去,一路上見過許多的女子。她們也不同於那些村婦,但更不同於錦瑟。我見過很多穿著鵝黃色衣裙的人,但我連看都不用看,就知道那不是錦瑟。
我私心裏把她叫做‘我的錦瑟’。牙關輕輕地合起,她的名字就念出來了,念的時候會彎起唇角,像是在笑。也許我真的在笑。
進了西京之後,我找遍了所有掛著‘蕭府’牌匾的宅子,後來才知道,錦瑟的家不叫蕭府,而叫國公府。
我叩了國公府的大門說要找錦瑟。一個男子上門就喊人家姑娘的閨名,還大大咧咧的要見她,結果隻能是被轟出來。
這宅子的院牆很高,但再高也高不過憫霞山。於是我上了屋頂。
那時已經是夏末了。我坐在國公府的房頂上,看著錦瑟住的屋子,看著窗紙被燭光映成暖黃,那上麵有她的影子,很淡。
許多年後,我坐在屋頂上看過另外一個姑娘,那隻是我的任務,但她讓我想起錦瑟,想起我十八歲時那個仲夏的夜晚。
那晚錦瑟在彈琴,我坐在屋頂上聽。她彈的就是那首花海邊的曲子,那首‘錦瑟彈給閔風哥哥的曲子’。她說她不記得了,但其實根本沒有忘。
我無師自通的明白了這意味著什麽,心便像花海綻放,朵朵都是喜悅。一直聽到她收了琴,熄了燈,院子裏歸於寧靜,我才從屋頂上跳下去,推開了錦瑟的房門。她那時還沒有睡著,警惕的問了一聲是誰。
“閔風。”我迴答她。
“誰?”她又問了一句,不像是沒有聽清,而像是不能相信。我站在門口沒有走近,再次清晰地說:“閔風。”
很快,帳幔就被掀了起來。錦瑟披著衣服坐在床沿上,很仔細的看著我,小聲地問:“閔風哥哥?”
“嗯,是我。”我看她看得很清楚,於是心裏便塌實了下來,好像經過了無數次的練習,牙關輕合,微笑著叫了她的名字:“錦瑟。”
“真的是你?你怎麽會到西京來?”
“找你。我有話想說。”我道。
“什麽?”錦瑟一邊穿好了衣服一邊問我,趿上鞋走了出來。
“我喜歡你。”
錦瑟一下子就愣住了,睜著大大的眼睛,努力地看著站在昏暗中的我,“什麽?”她又這樣問我。
“我喜歡你。”我笑了。可她卻哭了。
有一個詞叫喜歡,有一個詞叫兩情相悅,還有一個詞叫無可奈何。
我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裏慢慢的發現,前兩個詞十分難得,而最後一個詞卻比比皆是。
蕭皇後在宮中的勢力漸弱,雖然她貴為皇後,雖然她的兒子已經是太子。但她沒有恩寵,太子的資質又十分平庸,這讓她以及她的家人都感到恐慌。皇上有很多的女人,兒子也不少,沒有誰是不能夠被取代的。
所以蕭家需要一重保險,需要有人在宮裏幫襯著皇後,換而言之,蕭家總得有一個人在皇上眼前,不管是誰。蕭家適齡的能夠入宮的,又有姿色的,隻有錦瑟了。
這是一件我當時所不能理解的事,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裏又見得太多,但我始終不能釋懷這些。我看見那些生活在寂寂深宮中的女子,每一個好像都有錦瑟的影子,為了家族而困於囚籠,不管多麽的榮華都是寂寞的。
也有例外,比如現在的皇後,蔣熙元的妹妹。她是為了自己的愛情而來。
而愛情往往就是這世上的例外,驅使著人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並不願意做的事情,甚至還甘之如飴。
最貪享受的蔣熙元為了愛情遠走他鄉,卻樂得嘴都合不攏;我也是為了愛情離開了憫峰山,可我沒有他那麽幸運。
雖然十八歲的我曾經以為自己很幸運。
我與她去了那片花海,她說她去年看見花海的時候就很想彈琴。“我學過很多的曲子,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醉漁唱晚,都是很美的風景。”
她的手指在琴上撫過,兩指一合勾起悠悠的聲響,又按下,“可其實我都沒有見過。”她低頭笑了笑,看向我,“我家挺大的,但邁再大的步子一百八十二步也就從東走到西了。你看這裏多好。”
她看著花海伸展著胳膊,“如果想走,可以一直走下去,永遠都走不到頭。”
“南邊是海。”我說。
錦瑟噗嗤一聲笑了,眄了我一眼,“好煞風景,我就是說那個意思。閔風哥哥見過海?”
“沒有,我很少離開憫峰山。”
“有機會我想去看看。”她又重新將手放在琴上,滑出一串調子來,掩住了她後麵的那句話。她說的很輕,但我還是能聽見。
她說,不會有機會的。
這是一句非常遺憾的話,但她的語氣卻並不遺憾。不管是她的身份,還是她的身體,都不會讓她有機會的。畢竟海那麽遠,連我都不曾去過。
蔣熙元說我這人無趣,“你說你每天都幹什麽呢?來蒔花館坐坐吧,閔風,茶酒我都不收你錢。”
他把扇子在掌心掂了掂,“哪怕聽聽曲也好,姑娘們的琴技可都是一等一的。”他陶醉般地晃了晃頭,“美人好酒配佳音,你總得體會體會。”
他怎麽知道我沒體會過?
那年的一片花海,錦瑟在南坡上彈了一首曲子,比冰水滴落山澗的聲音還要清幽,比晨鳥鳴叫鬆林的聲音還要婉轉,比微風拂過花海的聲音還要溫柔。
後來蔣熙元愛上了一個姑娘,於是在他的眼裏,這世上的姑娘就都不能稱之為姑娘了。我也一樣,我聽過了錦瑟的那首曲子,這世上的曲子也就都不叫曲子了,隻能叫做聲音。
那天我很認真地看著她彈琴,聽著從她手中緩緩流淌出來的音調。認真到,直至今日我仍能記得她纖細的手指在琴上勾撚的動作,我甚至可以根據記憶在琴上把這首曲子彈出來,雖然我一點技法都不會。
“這是什麽曲子?”錦瑟彈完之後我問她。
她笑,“不知道啊,隨意彈的。要不……,叫它‘憫峰山上的花海’?或者叫它‘錦瑟彈給閔風哥哥的曲子’?”
她笑得愈發開懷,“再讓我彈我可彈不出來了,不記得了。不過我覺得很好聽。”她把琴放到一邊站起身來,“在家彈琴的時候要焚香,可再好的香又哪裏比的過這片花海!”
我看著她往花叢中走進去,驚起幾隻花蝶,她伸手撈了一下卻撈了個空。我點地起身,在半空中捏了一隻蝴蝶,放在了她的手上。
她展著手並未握起,隻說了一聲好漂亮,那蝴蝶便又飛走了。我想再抓一隻給她,卻被她拽住了,“還是飛著好。”
這是她來這裏的第三年。
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她就像樹上的芽,草中的葉,每年的春天都會出現在憫峰山。一抹鵝黃嬌俏的身影,帶著我這一整年的盼望,融化我一冬天的等待。
但是景德十三年的春天她沒有來。
我等到樹葉掛滿枝頭,等到花海綻放南坡,等到冰雪消融成溪,她還是沒有來。我日複一日的在那塊石頭上往山下看,看到星鬥滿天。
師兄促狹地說:“閔風,等蕭姑娘呢?你是不是喜歡上人家了?”
我恍然大悟。我曾經生活的環境太單純了,導致我成熟的太晚了。到明白什麽叫做喜歡的時候,才驚覺自己已心有所屬。
那種喜悅,那種顧盼,那種等待,終於有了一個詞可以概括。我為此感到高興,於是我又順理成章地翻出了另一個詞,叫做兩情相悅。
那是我新的盼望。於是我對師父說,我要下山。
“也是,你也該去外麵看看了。”師父聽我說完就點了點頭。其實話到此為止就夠了,可我那時候特別傻。
我說:“我要去找蕭姑娘。”
師父打量了我幾眼,覺得我莫名其妙,“你找她幹什麽?”
“因為她沒來。”
“哦。”師父又點了點頭,繼續烹他的茶,“她以後就不來了。”
“哦。”我也點了點頭,“那我去了。”
師父又揪著我把我揍了一頓。師父揍人的時候總是念念有詞,也就是一邊揍一邊罵。上次我就是這樣知道了錦瑟的身份,這次,我知道她要嫁人了。
“閔風,我起錯名字了是嗎!你還真是個瘋的。”師父氣哼哼地說。我福至心靈,誠懇地道:“那我不去找她,我下山了。”
師父把我關了起來,但我覺得我已經盡到了告知義務,於是收拾包袱離開了憫峰山。那時日光熹微,我在山下迴頭看了一眼,師父就在那塊石頭上站著。
但他沒有追下來,我也就心安理得的走了。
那年我十八歲。
我得去找她。因為她可能還不知道我喜歡她,所以她會嫁人。也可能知道了以後她卻並不喜歡我,仍舊會嫁人。但對我而言,至少沒有遺憾了。
從憫峰山到西京的路程不算很遠,但我那時可能繞了彎路,因為以後再迴憫峰山的時候總是很快就到了。不過那時的我以為自己走的,就是錦瑟走的路。
我一路往西京去,一路上見過許多的女子。她們也不同於那些村婦,但更不同於錦瑟。我見過很多穿著鵝黃色衣裙的人,但我連看都不用看,就知道那不是錦瑟。
我私心裏把她叫做‘我的錦瑟’。牙關輕輕地合起,她的名字就念出來了,念的時候會彎起唇角,像是在笑。也許我真的在笑。
進了西京之後,我找遍了所有掛著‘蕭府’牌匾的宅子,後來才知道,錦瑟的家不叫蕭府,而叫國公府。
我叩了國公府的大門說要找錦瑟。一個男子上門就喊人家姑娘的閨名,還大大咧咧的要見她,結果隻能是被轟出來。
這宅子的院牆很高,但再高也高不過憫霞山。於是我上了屋頂。
那時已經是夏末了。我坐在國公府的房頂上,看著錦瑟住的屋子,看著窗紙被燭光映成暖黃,那上麵有她的影子,很淡。
許多年後,我坐在屋頂上看過另外一個姑娘,那隻是我的任務,但她讓我想起錦瑟,想起我十八歲時那個仲夏的夜晚。
那晚錦瑟在彈琴,我坐在屋頂上聽。她彈的就是那首花海邊的曲子,那首‘錦瑟彈給閔風哥哥的曲子’。她說她不記得了,但其實根本沒有忘。
我無師自通的明白了這意味著什麽,心便像花海綻放,朵朵都是喜悅。一直聽到她收了琴,熄了燈,院子裏歸於寧靜,我才從屋頂上跳下去,推開了錦瑟的房門。她那時還沒有睡著,警惕的問了一聲是誰。
“閔風。”我迴答她。
“誰?”她又問了一句,不像是沒有聽清,而像是不能相信。我站在門口沒有走近,再次清晰地說:“閔風。”
很快,帳幔就被掀了起來。錦瑟披著衣服坐在床沿上,很仔細的看著我,小聲地問:“閔風哥哥?”
“嗯,是我。”我看她看得很清楚,於是心裏便塌實了下來,好像經過了無數次的練習,牙關輕合,微笑著叫了她的名字:“錦瑟。”
“真的是你?你怎麽會到西京來?”
“找你。我有話想說。”我道。
“什麽?”錦瑟一邊穿好了衣服一邊問我,趿上鞋走了出來。
“我喜歡你。”
錦瑟一下子就愣住了,睜著大大的眼睛,努力地看著站在昏暗中的我,“什麽?”她又這樣問我。
“我喜歡你。”我笑了。可她卻哭了。
有一個詞叫喜歡,有一個詞叫兩情相悅,還有一個詞叫無可奈何。
我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裏慢慢的發現,前兩個詞十分難得,而最後一個詞卻比比皆是。
蕭皇後在宮中的勢力漸弱,雖然她貴為皇後,雖然她的兒子已經是太子。但她沒有恩寵,太子的資質又十分平庸,這讓她以及她的家人都感到恐慌。皇上有很多的女人,兒子也不少,沒有誰是不能夠被取代的。
所以蕭家需要一重保險,需要有人在宮裏幫襯著皇後,換而言之,蕭家總得有一個人在皇上眼前,不管是誰。蕭家適齡的能夠入宮的,又有姿色的,隻有錦瑟了。
這是一件我當時所不能理解的事,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裏又見得太多,但我始終不能釋懷這些。我看見那些生活在寂寂深宮中的女子,每一個好像都有錦瑟的影子,為了家族而困於囚籠,不管多麽的榮華都是寂寞的。
也有例外,比如現在的皇後,蔣熙元的妹妹。她是為了自己的愛情而來。
而愛情往往就是這世上的例外,驅使著人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並不願意做的事情,甚至還甘之如飴。
最貪享受的蔣熙元為了愛情遠走他鄉,卻樂得嘴都合不攏;我也是為了愛情離開了憫峰山,可我沒有他那麽幸運。
雖然十八歲的我曾經以為自己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