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道門往事/最後一個道士2 作者:夏憶/最愛MISIC伯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中國,我們本土的宗教道教更加講究的是個人修為的提升,因為他們更加願意把自己看作是世外的高人,芸芸眾生,普羅大眾,那是佛教才去講究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道教的全民參與感不強,甚至是慢慢被邊緣化,隻得以在一些民俗傳統中得到部分融合的保留,這就更加使得道教逐日式微。
如何看待生死?查文斌一直以為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在他的世界裏,他的師傅馬肅風並不會告訴他這些虛無的道理,教他的也隻是偶爾的興起,現在想想倒是越發不對勁了。
哪裏不對勁?
首先,馬肅風是一門掌教,可表現的卻是像一個火居道士,每天飲酒閑逛,對自己毫無拘束。他對查文斌甚至沒有什麽嚴苛的規定,東家西家竄的,不像是一個講究修為的人,可實際真的是如此嘛?至少查文斌認為自己的師傅並不是那麽的不堪,一個得以傳承千年的門派必定是有其生存的道理,靠著一副江湖術士的模樣,莫說千年,就是這一世過完也隻能是勉強餬口罷了。
其二,那人所問的自己可從師傅身上學到什麽,查文斌所答口訣典籍,畫符念咒,陰陽八卦實為自己充數,要真說馬肅風教了他一點什麽東西,那便是偶爾在他麵前表現一兩迴自己的路數,也多半是民間散道在一個祭場上所施展的。這些東西談不上如何的高深,怕是有些名望的江湖道士都能耍上幾招,更多的時候他會要求查文斌打坐沉思,然後便是推他到孤山墳頭上去過夜壯膽,仔細想想,實質性的東西馬肅風教的可真不多。
其三,查文斌目前的本事難道不是他師傅教的嘛?答案是:他靠的是自學!
馬肅風有幾口箱子,裏麵有很多古籍,多數都是泛黃的線裝手抄本,這些書籍查文斌要看,馬老頭是不阻止的。多半都是一些道教典籍,還有一些則是天正道歷代掌教的一些總結加上自己所見所聞,這些個典籍後來都在那場文革中被大火化作了灰燼,查文斌能學到多少,多半都是他看了多少,很可惜,他決計看了不到十分之一。
其四,馬肅風從來不告訴查文斌天正道的過去,也不告訴他自己的過去,似乎有意要迴避天正一脈的歷史。這對於一個存在了千年的門派而言很不正常,馬老頭會帶著年幼的查文斌留戀穿梭於各種白事場合,表麵上為了混吃混喝弄倆小錢,可查文斌總覺得自己的師傅不是那樣的人,起碼他從給人算命,無論你拿出多大的票子!
其五,在遊歷的那些年,馬肅風帶著查文斌遊走了許多地方,不少所謂的江湖高人對待這個老頭都是尊禮有佳,包括一些名山大川裏坐擁大殿的掌教們。那麽馬肅風在過去應該是個有點影響力的人物,可是一路行色匆匆,他並不與人講道,帶著這個徒弟不是在趕路便是在鄉間賣弄點手藝,似乎有意將這個徒弟往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民間道士那條路上引。
「師傅?」查文斌今天在上香的時候第一次心中有了疑惑……
80年代中期,道士這門職業的市場在農村裏還是比較寬廣的,那時候的農村人口比現在要多,醫療水平也遠沒有現在發達。生病率高、死亡率高,信息匱乏,文化水平不夠,這都讓道士在那個時期獲得了還不錯的發展,條件好一點的人在那會兒流行起了一股翻新老墳的風俗,也不知道是從哪個地方開始率先發起的。
過去老人的子女多,三四個兄弟姐妹很常見,七八上十個的大家族也不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到解放後這段時間裏,中國農村的喪葬文化多是簡樸的,一來大家也都沒錢,二來當時的社會反對搞封建迷信。自從四人幫瓦解後,改革開放,經濟慢慢開始復甦,老百姓自然又要迴歸一點以前的傳統。
土堆墳,那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圓錐形,兩三個平方算大的,稍微講究點外麵有層石頭砌成圍欄。這種墳抵禦自然的侵蝕能力是很差的,幾年下來墳頭就會低下一截,更加別談什麽防盜防水功能了。
別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們那據說是有一戶孔姓人家被託夢,孔家有五個子女,三兒兩女都已經成家,老大那年六十出頭,祖上的老孔死於六十年代,和老伴一起合葬在自己後山的小山包上。浙西北盛產黃土,和一般的墳沒區別,茅草叢生,兩墳間隔不到一米,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墓誌,就是最簡陋的那種。
孔家老大父子倆這些年在外麵搞工程發了點小財,迴到村裏就想要顯擺一下,自家建了宅子那是不過癮,又提出要給老孔翻新一下祖墳,光耀門楣。孔老大現在兜裏有倆錢,可他幾個兄弟姐妹那都還是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主,這修祖墳必須得講究各家都出點力,於是孔老大就跟兄弟姊妹們去遊說,找了當地的工匠一合計,毛估估得五千上下,他提出一家一千,多得呢五兄妹平分,少的呢,他孔老大一擔挑。
這個提議看似合理,可他那些弟妹確實沒有條件負擔,一圈走下來挨家挨戶都是觀望的態勢可把他孔老大氣得夠嗆。
孔老大在外麵混了幾年,認識一些有門道的人,他出去轉流了幾天後就很神秘的迴來了,又沒過了幾天,他又召集家族裏人開會,這一次會議上一提議,再也沒有人反對修墳,幾個兄弟硬著頭皮出去借錢也湊了起來。就這麽的,孔老大又在外麵請迴了一個「高人」,說是要挑個日子準備就開幹。
如何看待生死?查文斌一直以為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在他的世界裏,他的師傅馬肅風並不會告訴他這些虛無的道理,教他的也隻是偶爾的興起,現在想想倒是越發不對勁了。
哪裏不對勁?
首先,馬肅風是一門掌教,可表現的卻是像一個火居道士,每天飲酒閑逛,對自己毫無拘束。他對查文斌甚至沒有什麽嚴苛的規定,東家西家竄的,不像是一個講究修為的人,可實際真的是如此嘛?至少查文斌認為自己的師傅並不是那麽的不堪,一個得以傳承千年的門派必定是有其生存的道理,靠著一副江湖術士的模樣,莫說千年,就是這一世過完也隻能是勉強餬口罷了。
其二,那人所問的自己可從師傅身上學到什麽,查文斌所答口訣典籍,畫符念咒,陰陽八卦實為自己充數,要真說馬肅風教了他一點什麽東西,那便是偶爾在他麵前表現一兩迴自己的路數,也多半是民間散道在一個祭場上所施展的。這些東西談不上如何的高深,怕是有些名望的江湖道士都能耍上幾招,更多的時候他會要求查文斌打坐沉思,然後便是推他到孤山墳頭上去過夜壯膽,仔細想想,實質性的東西馬肅風教的可真不多。
其三,查文斌目前的本事難道不是他師傅教的嘛?答案是:他靠的是自學!
馬肅風有幾口箱子,裏麵有很多古籍,多數都是泛黃的線裝手抄本,這些書籍查文斌要看,馬老頭是不阻止的。多半都是一些道教典籍,還有一些則是天正道歷代掌教的一些總結加上自己所見所聞,這些個典籍後來都在那場文革中被大火化作了灰燼,查文斌能學到多少,多半都是他看了多少,很可惜,他決計看了不到十分之一。
其四,馬肅風從來不告訴查文斌天正道的過去,也不告訴他自己的過去,似乎有意要迴避天正一脈的歷史。這對於一個存在了千年的門派而言很不正常,馬老頭會帶著年幼的查文斌留戀穿梭於各種白事場合,表麵上為了混吃混喝弄倆小錢,可查文斌總覺得自己的師傅不是那樣的人,起碼他從給人算命,無論你拿出多大的票子!
其五,在遊歷的那些年,馬肅風帶著查文斌遊走了許多地方,不少所謂的江湖高人對待這個老頭都是尊禮有佳,包括一些名山大川裏坐擁大殿的掌教們。那麽馬肅風在過去應該是個有點影響力的人物,可是一路行色匆匆,他並不與人講道,帶著這個徒弟不是在趕路便是在鄉間賣弄點手藝,似乎有意將這個徒弟往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民間道士那條路上引。
「師傅?」查文斌今天在上香的時候第一次心中有了疑惑……
80年代中期,道士這門職業的市場在農村裏還是比較寬廣的,那時候的農村人口比現在要多,醫療水平也遠沒有現在發達。生病率高、死亡率高,信息匱乏,文化水平不夠,這都讓道士在那個時期獲得了還不錯的發展,條件好一點的人在那會兒流行起了一股翻新老墳的風俗,也不知道是從哪個地方開始率先發起的。
過去老人的子女多,三四個兄弟姐妹很常見,七八上十個的大家族也不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到解放後這段時間裏,中國農村的喪葬文化多是簡樸的,一來大家也都沒錢,二來當時的社會反對搞封建迷信。自從四人幫瓦解後,改革開放,經濟慢慢開始復甦,老百姓自然又要迴歸一點以前的傳統。
土堆墳,那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圓錐形,兩三個平方算大的,稍微講究點外麵有層石頭砌成圍欄。這種墳抵禦自然的侵蝕能力是很差的,幾年下來墳頭就會低下一截,更加別談什麽防盜防水功能了。
別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們那據說是有一戶孔姓人家被託夢,孔家有五個子女,三兒兩女都已經成家,老大那年六十出頭,祖上的老孔死於六十年代,和老伴一起合葬在自己後山的小山包上。浙西北盛產黃土,和一般的墳沒區別,茅草叢生,兩墳間隔不到一米,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墓誌,就是最簡陋的那種。
孔家老大父子倆這些年在外麵搞工程發了點小財,迴到村裏就想要顯擺一下,自家建了宅子那是不過癮,又提出要給老孔翻新一下祖墳,光耀門楣。孔老大現在兜裏有倆錢,可他幾個兄弟姐妹那都還是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主,這修祖墳必須得講究各家都出點力,於是孔老大就跟兄弟姊妹們去遊說,找了當地的工匠一合計,毛估估得五千上下,他提出一家一千,多得呢五兄妹平分,少的呢,他孔老大一擔挑。
這個提議看似合理,可他那些弟妹確實沒有條件負擔,一圈走下來挨家挨戶都是觀望的態勢可把他孔老大氣得夠嗆。
孔老大在外麵混了幾年,認識一些有門道的人,他出去轉流了幾天後就很神秘的迴來了,又沒過了幾天,他又召集家族裏人開會,這一次會議上一提議,再也沒有人反對修墳,幾個兄弟硬著頭皮出去借錢也湊了起來。就這麽的,孔老大又在外麵請迴了一個「高人」,說是要挑個日子準備就開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