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設館編書
大明朱棣:讓你監國,你登基稱帝 作者:西湖書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高煦雖然說是主持修書,不用參與其中。
但是這件事情頗為繁瑣。
內閣那邊派出了解縉這個大才子從旁輔佐,就這樣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先是從翰林院裏麵召集一批低級官員,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特長到各地去采風。
最後就是要選場館了。
這一次戶部倒是非常給麵子,說是可以找一處地方修建一座崇文館,專門用於修書。
但是這條提議被朱高煦直接給拒絕了。
京城裏麵空置的地方不少,尤其是一些大宅院,這原本就是朝廷準賞賜有功之人的!
那就幹脆廢物再利用,閑著也是閑著。
於是朱高煦選定了一處地方,略作休憩就當做修書之地。
沒有想到現在的情況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更重要的就是朱高煦的應對非常得體。
朱瞻基也有些尷尬的一笑,連忙說道。
“老二這次的事情之所以做得好,就是他能夠在不利之下,找出解決之道。”
“這做事情要動腦子,光是照著別人的路去走,這難免就會有拾人牙慧之嫌。”
他直接將修書場館定名為永樂大典館。
在場的官員們一聽,自然提不出來什麽反對的意見。
朱高煦這麽做也隻是想要走個過程,讓大家參與其中,樂嗬一下。
可現在是大明剛剛立國沒有多久。
朱棣對此非常滿意。
而且他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下的。
雖然說那些文官在此之前反對此事。
不管是誰在位,好話都是願意聽的!
“皇爺爺說的是孫兒要記住了!”
每每念及此處,都讓不少人捶胸頓足,心痛不已。
現在知道了朱高煦的打算以後他們就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元朝的一場浩劫,將多少圖書都付之一炬?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聲勢給鬧得熱鬧一些。
“怎麽皺著眉頭,難道說你對於此事不讚成嗎?”
所以當眾人討論之後,他一錘定音。
朝廷那些官員怎麽看朱棣雖然在乎,但是他是雄主,也不會太過於放在心上。
於是朱高煦直接派人將奏折送到前方。
可是下麵百姓對於此事也如此支持。
並且對外宣布,此書編成之後,將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他原本覺得朝廷現在國庫空虛,此事一出,大臣們肯定會全程反對。
如果從現在的目光看來,這種話不會引起太多人的共鳴。
又是這樣的話。
然後在儀式當天當眾宣布。
就是把握住了這種心理。
“父皇,你看到了嗎?兒子做到了!”
要知道這書要是修成了,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
豁然起身,凝眉看向了門口處。
既然要做這麽一件事情,那自然要廣而告之了。
更是把他這個皇帝說的天上有地下無。
都希望自己起的名字能夠采納。
這成為了多少讀書人夢魘一般的存在!
是以朱棣的名義宣布此事。
而是有些感慨的說道。
“這一點殊為難得,你不要老是考慮著朝中的事情!”
那就是等於說,給華夏文明拖了一個底。
隨後朱高煦接到聖旨。
讓華夏之文明源遠流長,不使其遺失消散成為憾事。
不少讀書人紛紛發表文章,讚頌此事,說朱棣乃是亙古未有之明君。
“所以孫兒擔心出什麽錯漏,一時之間走了神。”
“既然此書是在父皇永樂年間修訂,那幹脆就稱為永樂大典。”
朱棣當然也不希望自己編出來一部書,裏麵充斥的內容不盡不實。
朱棣當然知道他心裏麵在想些什麽,但是也沒戳破。
不過既然要修書,肯定要有名字。
朱高煦來了一招四兩撥千斤。
這時候,朱棣看著他一臉沉思的模樣,笑著開口問道。
他將這些密報看完之後,感覺胸膛之中有一股熱血沸騰。
朝廷國庫什麽情況,他這個皇帝自然是一清二楚。
並且他所說的修書之法,一概照準。
這一段時間朱瞻基都不知道聽了多少迴了。
聲勢鬧起來了,事情也辦了,而且花費還不多。
朱棣得到稟報之後非常滿意。
那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朱棣現在這麽做。
“隻不過是考慮著城池修建一事,這關乎到大明的邊關安全。”
“多花一些心思,學一學你二叔做事情的方法和方式,隻要將來才能夠讓你受益無窮!”
同時也讓自己的影響力能夠在這些文官裏麵有所提升。
他本能的有些反感,可是臉上不敢表露出來。
“簡單明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而且看群臣送過來的奏章,沒有反對的全部都是一片恭賀之聲。
雖然說有著帷帳的遮擋,似乎他的目光能夠透過這塊布看到外麵的大片草原,或者更遠處。
就印在他的腦海裏麵,那就是永樂大典!
實際上這名字就是現成的。
用他的提議將此書定為永樂大典!
於是朱高煦便開始自己的下一步動作。
所以不少人開始,出謀劃策,各種奏章如雪片一般送到朝廷。
這消息自然被錦衣衛搜羅之後上報朱棣。
就算是有些古書真的不見了,隻要有永樂大典在,那麽就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朱高煦接到聖旨之後,沒有絲毫怠慢親自主持,並且提出來了不少自己的見解。
消息傳出之後,天下震動!
讀書人好的是什麽名聲!
尤其是提出來派人到各地采風,以確定書中記載內容確實這條建議!
然後坐在一旁的朱瞻基,心裏麵就不是滋味了!
一步一步來,一點功夫都不耽誤。
任何能夠對修書提出有效建議的都有重賞!
今後不管誰提起來這部書,都知道是他修訂的。
所以這種事情寧可慢一點,也不能鬧出笑話來。
朱棣這心裏麵那叫一個舒坦。
再也不會出現那種知其書而不知其言的事情出現了。
“那倒不是,二叔這件事情做得十分妥帖,孫兒找不出來絲毫錯處。”
一改之前的態度,積極參與起來。
朱棣自然看得出來,他沒聽進去自己的話,不過也沒多說,隻是無聲的歎了一口氣。
永樂大典的書名正合他的心意。
朱高煦才能把這件事情辦得皆大歡喜。
但是這件事情頗為繁瑣。
內閣那邊派出了解縉這個大才子從旁輔佐,就這樣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先是從翰林院裏麵召集一批低級官員,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特長到各地去采風。
最後就是要選場館了。
這一次戶部倒是非常給麵子,說是可以找一處地方修建一座崇文館,專門用於修書。
但是這條提議被朱高煦直接給拒絕了。
京城裏麵空置的地方不少,尤其是一些大宅院,這原本就是朝廷準賞賜有功之人的!
那就幹脆廢物再利用,閑著也是閑著。
於是朱高煦選定了一處地方,略作休憩就當做修書之地。
沒有想到現在的情況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更重要的就是朱高煦的應對非常得體。
朱瞻基也有些尷尬的一笑,連忙說道。
“老二這次的事情之所以做得好,就是他能夠在不利之下,找出解決之道。”
“這做事情要動腦子,光是照著別人的路去走,這難免就會有拾人牙慧之嫌。”
他直接將修書場館定名為永樂大典館。
在場的官員們一聽,自然提不出來什麽反對的意見。
朱高煦這麽做也隻是想要走個過程,讓大家參與其中,樂嗬一下。
可現在是大明剛剛立國沒有多久。
朱棣對此非常滿意。
而且他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下的。
雖然說那些文官在此之前反對此事。
不管是誰在位,好話都是願意聽的!
“皇爺爺說的是孫兒要記住了!”
每每念及此處,都讓不少人捶胸頓足,心痛不已。
現在知道了朱高煦的打算以後他們就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元朝的一場浩劫,將多少圖書都付之一炬?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聲勢給鬧得熱鬧一些。
“怎麽皺著眉頭,難道說你對於此事不讚成嗎?”
所以當眾人討論之後,他一錘定音。
朝廷那些官員怎麽看朱棣雖然在乎,但是他是雄主,也不會太過於放在心上。
於是朱高煦直接派人將奏折送到前方。
可是下麵百姓對於此事也如此支持。
並且對外宣布,此書編成之後,將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他原本覺得朝廷現在國庫空虛,此事一出,大臣們肯定會全程反對。
如果從現在的目光看來,這種話不會引起太多人的共鳴。
又是這樣的話。
然後在儀式當天當眾宣布。
就是把握住了這種心理。
“父皇,你看到了嗎?兒子做到了!”
要知道這書要是修成了,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
豁然起身,凝眉看向了門口處。
既然要做這麽一件事情,那自然要廣而告之了。
更是把他這個皇帝說的天上有地下無。
都希望自己起的名字能夠采納。
這成為了多少讀書人夢魘一般的存在!
是以朱棣的名義宣布此事。
而是有些感慨的說道。
“這一點殊為難得,你不要老是考慮著朝中的事情!”
那就是等於說,給華夏文明拖了一個底。
隨後朱高煦接到聖旨。
讓華夏之文明源遠流長,不使其遺失消散成為憾事。
不少讀書人紛紛發表文章,讚頌此事,說朱棣乃是亙古未有之明君。
“所以孫兒擔心出什麽錯漏,一時之間走了神。”
“既然此書是在父皇永樂年間修訂,那幹脆就稱為永樂大典。”
朱棣當然也不希望自己編出來一部書,裏麵充斥的內容不盡不實。
朱棣當然知道他心裏麵在想些什麽,但是也沒戳破。
不過既然要修書,肯定要有名字。
朱高煦來了一招四兩撥千斤。
這時候,朱棣看著他一臉沉思的模樣,笑著開口問道。
他將這些密報看完之後,感覺胸膛之中有一股熱血沸騰。
朝廷國庫什麽情況,他這個皇帝自然是一清二楚。
並且他所說的修書之法,一概照準。
這一段時間朱瞻基都不知道聽了多少迴了。
聲勢鬧起來了,事情也辦了,而且花費還不多。
朱棣得到稟報之後非常滿意。
那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朱棣現在這麽做。
“隻不過是考慮著城池修建一事,這關乎到大明的邊關安全。”
“多花一些心思,學一學你二叔做事情的方法和方式,隻要將來才能夠讓你受益無窮!”
同時也讓自己的影響力能夠在這些文官裏麵有所提升。
他本能的有些反感,可是臉上不敢表露出來。
“簡單明了,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而且看群臣送過來的奏章,沒有反對的全部都是一片恭賀之聲。
雖然說有著帷帳的遮擋,似乎他的目光能夠透過這塊布看到外麵的大片草原,或者更遠處。
就印在他的腦海裏麵,那就是永樂大典!
實際上這名字就是現成的。
用他的提議將此書定為永樂大典!
於是朱高煦便開始自己的下一步動作。
所以不少人開始,出謀劃策,各種奏章如雪片一般送到朝廷。
這消息自然被錦衣衛搜羅之後上報朱棣。
就算是有些古書真的不見了,隻要有永樂大典在,那麽就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朱高煦接到聖旨之後,沒有絲毫怠慢親自主持,並且提出來了不少自己的見解。
消息傳出之後,天下震動!
讀書人好的是什麽名聲!
尤其是提出來派人到各地采風,以確定書中記載內容確實這條建議!
然後坐在一旁的朱瞻基,心裏麵就不是滋味了!
一步一步來,一點功夫都不耽誤。
任何能夠對修書提出有效建議的都有重賞!
今後不管誰提起來這部書,都知道是他修訂的。
所以這種事情寧可慢一點,也不能鬧出笑話來。
朱棣這心裏麵那叫一個舒坦。
再也不會出現那種知其書而不知其言的事情出現了。
“那倒不是,二叔這件事情做得十分妥帖,孫兒找不出來絲毫錯處。”
一改之前的態度,積極參與起來。
朱棣自然看得出來,他沒聽進去自己的話,不過也沒多說,隻是無聲的歎了一口氣。
永樂大典的書名正合他的心意。
朱高煦才能把這件事情辦得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