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不知是太子和皇後被劫持,以為是賊人闖城門,當即射死了一名小太監。”
“結果那些小太監自知難以逃脫,竟然暴下殺手,公主和皇後都被殘忍殺害。”
“而對方在城外有人接應,把太子捉走了,下落不明。”
遲國公長歎了一口氣,把臉轉到一旁,盯著窗外出神。
一屋子的人全都沉默了下來,怪不得遲國公不肯當眾說出真相,原來這件事情如此錯綜複雜,雖然子遼已經伏法授首,可他的盟友卻依然藏身在黑暗之中。
如果遲國公當眾把事情講出來,那麽無疑會讓反賊掌握朝廷的動向、決策和部署。
就像兩個棋手在下棋,一個說出想要下的棋路,另一個當然會有所準備,到時候不但救不出太子,反而會害了太子。
一屋子的人都很佩服遲國公。
董驍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事件、時間、甚至關鍵的信息點都對得上,甚至對侍衛進行清剿這些事情都沒有任何改動,連子遼欲謀反這件事都是真的。
隻不過在關鍵之處換了人物,就能把一件天大的事情輕輕鬆鬆變黑為白。
這份本身,董驍覺得自愧不如,他望著遲國公的側臉,心想遲國公說得很對,有些東西的確是需要伸手去搶的,你不搶,就隻能被別人搶。
現在這麽大的一件事情做下來,竟然被遲國公圓得滴水不漏,甚至宮中大部分的宮女和太監都會認可遲國公這個說法,因為那就是事實。
除了毓碧宮門前的事情之外,大部分事情都可查,而且真實可信。
不但董驍佩服,連宰相張甘也很佩服遲國公,能得殿下的信賴,雖然最終太子下落不明,但是成功挫敗了子遼的陰謀,挽救大魏江山於將傾,是大功之人。
而他們之前,居然還對遲國公百般懷疑,想想實在是不應該。
石鬆第一個站出來道歉,他非常誠懇地向遲國公一揖到地:“國公大人,下官之前不了解其中隱情,對大人多有不敬,還望大人海涵。”
遲國公擺了擺手:“這都是小事,不必記掛在心上,當務之急,應該是尋找太子殿下。”
“另外,陛下的國喪舉行之後,朝政不可荒廢,我覺得應該推選一個人站出來主持朝政,待找到太子殿下後,我們做臣子的,也算沒有辜負陛下之托。”
“不錯,國公大人言之有理,那麽推舉誰來主持朝政呢?”石鬆問道。
遲國公說道:“我覺得,宰相張甘最為合適,他不但熟知政務,還正直不阿,是老成持重之臣,當此朝廷動蕩之際,非宰相大人不可了。”
張甘沒想到遲國公竟然開口就推薦自己,心中無比感動,同時也覺得遲國公的確是沒有絲毫的私心,對遲國公的懷疑早就煙消雲散。
石鬆也歡喜讚成:“宰相大人的確是最適合的人選,我也推薦宰相大人主持朝政。”
倒是也有推薦遲國公來主持朝政的,但都被遲國公嚴辭拒絕了。
“宮中出了這麽大的事情,如果我來主持朝政,隻怕背後戳我脊梁骨的人就更多了。”
董驍看似不經意的說了一句:“國公大人即使不主持朝政,也應該輔政吧?畢竟國主新喪,又無幼主接替,太子生死不明,下落不知,朝中即有忠心謀國之臣,也有暗藏野心之輩。”
“遲國公出身行伍,殺伐果斷,又知兵,不妨暫領禦林軍,戍守京師,同時輔政為宰相分憂,如果有難解之事,也可以兩人有個商量。”
屋中人都沒想到,董驍竟然把禦林軍要交付給遲國公,沒有了禦林軍,這郎中令已經是一個空殼了,相當於辭職了一樣。
宰相張甘不解問道:“董將軍,何以要把兵權交出呢?”
董驍說道:“無他,隻是自保之計而已。”
“這次入宮平叛,畢竟是末將帶著禦林軍殺入,難免有人要心有疑慮了。”
“連遲國公都有這麽多文臣武將懷疑,更不要說末將了。”
“所以末將不如把這一份差事卸去,暫時避避風頭,等太子殿下迴來了,自然一切明了。”
這幾句話說得光明磊落,又合情合理,大家也忍不住點頭讚同。
石鬆說道:“難怪董將軍會有此想法,的確應該避避嫌。”
遲國公連忙推辭道:“朗中令還是董將軍來擔任吧,我一向喜歡清閑,不想多事。”
宰相張甘一錘定音說道:“遲國公不要推辭了,董驍將軍說得很有道理。”
“老夫也覺得國公應該在此國難之際,挺身而出,一旦朝中那些暗藏著的野心之輩真要興兵奪權的話,隻要有國公在,便能震懾宵小,令彼輩不敢妄動。”
“不過郎中令也無需辭職,隻要所做所為問心無愧即可,何必管他人如何說?”
張甘想了想說道:“國公本來就有鎮北將軍的官職,隻是無兵而已,如今為安定朝綱,便調動飛虎軍、飛熊軍、飛龍軍三軍共十萬拱衛京師。”
“至於朝中大事,老夫自會與國公共商。”
遲國公再次堅辭,屋中人都勸,他才勉強接受,並說道:“既然此事已定,便該訃告天下,大魏國喪。”
當屋中的十個人陸續走出小屋後,懷德殿上的文臣武將早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想知道他們到底在小屋裏商量些什麽事情。
有的大臣要求把事情公布出來,讓大家都知道,憑什麽魏國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就隻有他們十個人知道,是不是其中有什麽貓膩。
也有的大臣隻希望盡快恢複政務,因為下麵有許多緊要的事情需要有人主持,才能處理。
隻見遲國公走上了丹墀三個台階,站得稍微高了一點,雙手下壓示意大家噤聲。
“我方才已經把此事的前因後果,原原本本告訴了宰相大人等九位同僚。但我們九人經過商量,一致認為,關於太子殿下的事情,仍然不宜公布。如果諸位還有疑問,恕我無法迴答。”
“結果那些小太監自知難以逃脫,竟然暴下殺手,公主和皇後都被殘忍殺害。”
“而對方在城外有人接應,把太子捉走了,下落不明。”
遲國公長歎了一口氣,把臉轉到一旁,盯著窗外出神。
一屋子的人全都沉默了下來,怪不得遲國公不肯當眾說出真相,原來這件事情如此錯綜複雜,雖然子遼已經伏法授首,可他的盟友卻依然藏身在黑暗之中。
如果遲國公當眾把事情講出來,那麽無疑會讓反賊掌握朝廷的動向、決策和部署。
就像兩個棋手在下棋,一個說出想要下的棋路,另一個當然會有所準備,到時候不但救不出太子,反而會害了太子。
一屋子的人都很佩服遲國公。
董驍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事件、時間、甚至關鍵的信息點都對得上,甚至對侍衛進行清剿這些事情都沒有任何改動,連子遼欲謀反這件事都是真的。
隻不過在關鍵之處換了人物,就能把一件天大的事情輕輕鬆鬆變黑為白。
這份本身,董驍覺得自愧不如,他望著遲國公的側臉,心想遲國公說得很對,有些東西的確是需要伸手去搶的,你不搶,就隻能被別人搶。
現在這麽大的一件事情做下來,竟然被遲國公圓得滴水不漏,甚至宮中大部分的宮女和太監都會認可遲國公這個說法,因為那就是事實。
除了毓碧宮門前的事情之外,大部分事情都可查,而且真實可信。
不但董驍佩服,連宰相張甘也很佩服遲國公,能得殿下的信賴,雖然最終太子下落不明,但是成功挫敗了子遼的陰謀,挽救大魏江山於將傾,是大功之人。
而他們之前,居然還對遲國公百般懷疑,想想實在是不應該。
石鬆第一個站出來道歉,他非常誠懇地向遲國公一揖到地:“國公大人,下官之前不了解其中隱情,對大人多有不敬,還望大人海涵。”
遲國公擺了擺手:“這都是小事,不必記掛在心上,當務之急,應該是尋找太子殿下。”
“另外,陛下的國喪舉行之後,朝政不可荒廢,我覺得應該推選一個人站出來主持朝政,待找到太子殿下後,我們做臣子的,也算沒有辜負陛下之托。”
“不錯,國公大人言之有理,那麽推舉誰來主持朝政呢?”石鬆問道。
遲國公說道:“我覺得,宰相張甘最為合適,他不但熟知政務,還正直不阿,是老成持重之臣,當此朝廷動蕩之際,非宰相大人不可了。”
張甘沒想到遲國公竟然開口就推薦自己,心中無比感動,同時也覺得遲國公的確是沒有絲毫的私心,對遲國公的懷疑早就煙消雲散。
石鬆也歡喜讚成:“宰相大人的確是最適合的人選,我也推薦宰相大人主持朝政。”
倒是也有推薦遲國公來主持朝政的,但都被遲國公嚴辭拒絕了。
“宮中出了這麽大的事情,如果我來主持朝政,隻怕背後戳我脊梁骨的人就更多了。”
董驍看似不經意的說了一句:“國公大人即使不主持朝政,也應該輔政吧?畢竟國主新喪,又無幼主接替,太子生死不明,下落不知,朝中即有忠心謀國之臣,也有暗藏野心之輩。”
“遲國公出身行伍,殺伐果斷,又知兵,不妨暫領禦林軍,戍守京師,同時輔政為宰相分憂,如果有難解之事,也可以兩人有個商量。”
屋中人都沒想到,董驍竟然把禦林軍要交付給遲國公,沒有了禦林軍,這郎中令已經是一個空殼了,相當於辭職了一樣。
宰相張甘不解問道:“董將軍,何以要把兵權交出呢?”
董驍說道:“無他,隻是自保之計而已。”
“這次入宮平叛,畢竟是末將帶著禦林軍殺入,難免有人要心有疑慮了。”
“連遲國公都有這麽多文臣武將懷疑,更不要說末將了。”
“所以末將不如把這一份差事卸去,暫時避避風頭,等太子殿下迴來了,自然一切明了。”
這幾句話說得光明磊落,又合情合理,大家也忍不住點頭讚同。
石鬆說道:“難怪董將軍會有此想法,的確應該避避嫌。”
遲國公連忙推辭道:“朗中令還是董將軍來擔任吧,我一向喜歡清閑,不想多事。”
宰相張甘一錘定音說道:“遲國公不要推辭了,董驍將軍說得很有道理。”
“老夫也覺得國公應該在此國難之際,挺身而出,一旦朝中那些暗藏著的野心之輩真要興兵奪權的話,隻要有國公在,便能震懾宵小,令彼輩不敢妄動。”
“不過郎中令也無需辭職,隻要所做所為問心無愧即可,何必管他人如何說?”
張甘想了想說道:“國公本來就有鎮北將軍的官職,隻是無兵而已,如今為安定朝綱,便調動飛虎軍、飛熊軍、飛龍軍三軍共十萬拱衛京師。”
“至於朝中大事,老夫自會與國公共商。”
遲國公再次堅辭,屋中人都勸,他才勉強接受,並說道:“既然此事已定,便該訃告天下,大魏國喪。”
當屋中的十個人陸續走出小屋後,懷德殿上的文臣武將早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想知道他們到底在小屋裏商量些什麽事情。
有的大臣要求把事情公布出來,讓大家都知道,憑什麽魏國發生了這麽大的事情,就隻有他們十個人知道,是不是其中有什麽貓膩。
也有的大臣隻希望盡快恢複政務,因為下麵有許多緊要的事情需要有人主持,才能處理。
隻見遲國公走上了丹墀三個台階,站得稍微高了一點,雙手下壓示意大家噤聲。
“我方才已經把此事的前因後果,原原本本告訴了宰相大人等九位同僚。但我們九人經過商量,一致認為,關於太子殿下的事情,仍然不宜公布。如果諸位還有疑問,恕我無法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