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個月前,他離開濮陽驛館的時候,秦朗就在這裏,他還記得秦朗針對一條魚高談闊論,讓一桌人都聽得一愣一愣的。
沒想到三個月後,他以相州牧的身份再迴到這裏時,秦朗仍然還在這裏。
三個月前,他隻知道這位秦朗自稱武陵人,卻不知他的官職,現在他不但知道了,而且還特意找到吏部官員深入了解了一番。
秦朗在來南陽之前,是武陵縣令,由於磨勘得了一個上上的評語,才擢升為南陽郡守。
而遲國公將自將封地托付給張何,隻有一個條件,就是五年內與南陽平齊。
遲國公說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甚至沒有用“超過”這個詞,而是說“在五年內與南陽相當”,這讓張何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據他從吏部了解到的情況是,南陽在秦朗接手之前,因為一場大災,已經多年沒有上繳賦稅了,當秦朗上任之後的一年,才恢複了賦稅。
除此之外,他還聽說了秦朗在南陽搞出的“十國貿易聯盟組織”,簡稱十貿,令朝中許多大臣不滿,覺得秦朗此人離經叛道,並不是儒家一係,也不奉行儒家經典,反而在治所搞起了法家的一套。
像是十貿組織,或者其他什麽商業上的新事物。
了解到這些的張何,覺得秦朗的確還是有一點本事的,結合在驛館聽到他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更加坐實了這種印象。
所以當他想起遲國公說的那句:“憑你一人之力,恐怕還有些不足”的話,就覺得特別不服,而且還說什麽“會調撥恆元商號的資金支持”,更讓張何充滿鬥誌。
他的父親原本就是遲國公的老部下,極得遲國公信任,現在父親逝去後,遲國公又把他委以重任,這讓張何有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
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超越這個南陽,更要超越那個秦朗。
在他來之前,聽吏部的官員說過,陛下曾經在朝堂上要擢升秦朗為鄧州牧,被群臣勸阻了,兩相對比之下,他已經是相州牧兼領鎮州事了,更讓他對遲國公交付的重托有了信心。
所以麵對秦朗,張何的態度比三個月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三個月之前,隻是寒暄而已,而現在則表現得相當熱絡。
“這不是秦大人嗎?三月不見,沒想到又在這裏相遇,真是有緣啊。”
秦朗剛從南陽來到濮陽沒有幾天,依然是隆慶把他找來的,因為經過一個季度的勤勞耕作,到了收獲的時節,現在要檢驗產量了。
秦朗一時間沒有認出張何來,畢竟三個月之前匆匆一瞥,甚至話都沒超過五句。
再加上秦朗在政治上並不成熟,他做為郡守,能為百姓謀福利,也能為南陽發展想辦法,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
許多官場上的事情,其實他並不精通。
對於曾經見過一麵的張何,他已經沒有什麽印象了。
張何笑嗬嗬的比劃了一個釣魚的姿勢:“記不記得咱們在這附近一起釣過魚了?”
他這樣一說,秦朗立刻想了起來。
“哦,想起來了,你釣的魚可比我多。”
張何哈哈大笑:“怎麽?秦大人在濮陽任職?”
他這樣問的確是心中有些疑惑,按理說一位郡守是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治所的,而這個叫秦朗的家夥,三個月前就在這裏,三個月後還在這裏。
這就給張何造成了一種錯覺,秦朗這三個月一直在這裏。
所以他懷疑這個秦朗與南陽郡守是不是恰好同名同姓,會不會弄錯了。
秦朗開玩笑說道:“可不是嘛,我現在快要成了濮陽的稻農左長了。”
無論在前朝還是現在的大魏,實行的官製都沒有形成徹底的三省六部製,而是似是而非的一種混合官製。
如果按照三省六部製的話,農業歸屬到了戶部之中,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但是在當今的大魏,仍存在封爵列土,比如遲國公就擁有封地這樣情況,管理各類專業事務,仍由朝廷成立專門的機構執行。
比如涉及到農業的,在大魏就有大司農,大司農之下又設部丞,在州任職,管理農業,勸課農桑。到了郡一級,就有郡國農監,稱為農長,到了縣一級,縣令還可以自行任命候農令、守農令、勸農掾等官職。
而到了鄉一級,就歸為鄉老管理,此時的宗族勢力極大,朝廷的管理觸角還延伸不到鄉間。
整個大魏隻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南陽。因為南陽已經變成了一片荒蕪死地,人都跑沒了,全郡大多數都是外來移民,根本沒有什麽宗族勢力。
所以秦朗想怎麽幹就怎麽幹,推行任何事務都沒有半點阻力,很容易就能完成。
甚至在南陽秦朗已經把百姓劃成了某某社區,通過更小的類似小區屬吏的方式去管理,頗見成效。
如果把秦朗安排在一個宗族勢力極為龐大的郡縣,他的政策推行不可能如此順暢。
所以秦朗開玩笑說他快要成了濮陽的稻農左長了,就是一種農官的職務,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專門管理稻田的,粟田和麥田都不歸他管。
當然這是秦朗在開玩笑,因為在濮陽種稻子的緣故,所以說自己是管稻的農官。
但是張何差點信以為真了,畢竟一個郡守是不可能長期在別的地方廝混不迴自己治所的。
在他的印象中,秦朗已經在這裏呆了三個月了,大魏是不可能有這麽悠閑的郡守的,所以他覺得這個秦朗可能是同名同姓罷了。
聽說秦朗自稱快要成為“稻農左長”,明白他的意思是一直在管理稻田,應該是一個農官。
於是張何問道:“不知濮陽是兩季稻,還是三季稻?”
在軍中做軍司馬的經曆,讓張何對糧食極為敏感,糧草為根本,沒有糧草,百萬大軍也是不堪一擊。
在他的經驗裏,兩季稻和三季稻相差並不是很大。
兩季稻雖然時間更長,一年隻能種兩季,但是有了充足的成長時間,產量也比較高,而且由於接觸到了兩個季節交替的時節,稻子的口味和三季稻比起來要好多了。
沒想到三個月後,他以相州牧的身份再迴到這裏時,秦朗仍然還在這裏。
三個月前,他隻知道這位秦朗自稱武陵人,卻不知他的官職,現在他不但知道了,而且還特意找到吏部官員深入了解了一番。
秦朗在來南陽之前,是武陵縣令,由於磨勘得了一個上上的評語,才擢升為南陽郡守。
而遲國公將自將封地托付給張何,隻有一個條件,就是五年內與南陽平齊。
遲國公說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甚至沒有用“超過”這個詞,而是說“在五年內與南陽相當”,這讓張何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據他從吏部了解到的情況是,南陽在秦朗接手之前,因為一場大災,已經多年沒有上繳賦稅了,當秦朗上任之後的一年,才恢複了賦稅。
除此之外,他還聽說了秦朗在南陽搞出的“十國貿易聯盟組織”,簡稱十貿,令朝中許多大臣不滿,覺得秦朗此人離經叛道,並不是儒家一係,也不奉行儒家經典,反而在治所搞起了法家的一套。
像是十貿組織,或者其他什麽商業上的新事物。
了解到這些的張何,覺得秦朗的確還是有一點本事的,結合在驛館聽到他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更加坐實了這種印象。
所以當他想起遲國公說的那句:“憑你一人之力,恐怕還有些不足”的話,就覺得特別不服,而且還說什麽“會調撥恆元商號的資金支持”,更讓張何充滿鬥誌。
他的父親原本就是遲國公的老部下,極得遲國公信任,現在父親逝去後,遲國公又把他委以重任,這讓張何有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
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超越這個南陽,更要超越那個秦朗。
在他來之前,聽吏部的官員說過,陛下曾經在朝堂上要擢升秦朗為鄧州牧,被群臣勸阻了,兩相對比之下,他已經是相州牧兼領鎮州事了,更讓他對遲國公交付的重托有了信心。
所以麵對秦朗,張何的態度比三個月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三個月之前,隻是寒暄而已,而現在則表現得相當熱絡。
“這不是秦大人嗎?三月不見,沒想到又在這裏相遇,真是有緣啊。”
秦朗剛從南陽來到濮陽沒有幾天,依然是隆慶把他找來的,因為經過一個季度的勤勞耕作,到了收獲的時節,現在要檢驗產量了。
秦朗一時間沒有認出張何來,畢竟三個月之前匆匆一瞥,甚至話都沒超過五句。
再加上秦朗在政治上並不成熟,他做為郡守,能為百姓謀福利,也能為南陽發展想辦法,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
許多官場上的事情,其實他並不精通。
對於曾經見過一麵的張何,他已經沒有什麽印象了。
張何笑嗬嗬的比劃了一個釣魚的姿勢:“記不記得咱們在這附近一起釣過魚了?”
他這樣一說,秦朗立刻想了起來。
“哦,想起來了,你釣的魚可比我多。”
張何哈哈大笑:“怎麽?秦大人在濮陽任職?”
他這樣問的確是心中有些疑惑,按理說一位郡守是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治所的,而這個叫秦朗的家夥,三個月前就在這裏,三個月後還在這裏。
這就給張何造成了一種錯覺,秦朗這三個月一直在這裏。
所以他懷疑這個秦朗與南陽郡守是不是恰好同名同姓,會不會弄錯了。
秦朗開玩笑說道:“可不是嘛,我現在快要成了濮陽的稻農左長了。”
無論在前朝還是現在的大魏,實行的官製都沒有形成徹底的三省六部製,而是似是而非的一種混合官製。
如果按照三省六部製的話,農業歸屬到了戶部之中,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但是在當今的大魏,仍存在封爵列土,比如遲國公就擁有封地這樣情況,管理各類專業事務,仍由朝廷成立專門的機構執行。
比如涉及到農業的,在大魏就有大司農,大司農之下又設部丞,在州任職,管理農業,勸課農桑。到了郡一級,就有郡國農監,稱為農長,到了縣一級,縣令還可以自行任命候農令、守農令、勸農掾等官職。
而到了鄉一級,就歸為鄉老管理,此時的宗族勢力極大,朝廷的管理觸角還延伸不到鄉間。
整個大魏隻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南陽。因為南陽已經變成了一片荒蕪死地,人都跑沒了,全郡大多數都是外來移民,根本沒有什麽宗族勢力。
所以秦朗想怎麽幹就怎麽幹,推行任何事務都沒有半點阻力,很容易就能完成。
甚至在南陽秦朗已經把百姓劃成了某某社區,通過更小的類似小區屬吏的方式去管理,頗見成效。
如果把秦朗安排在一個宗族勢力極為龐大的郡縣,他的政策推行不可能如此順暢。
所以秦朗開玩笑說他快要成了濮陽的稻農左長了,就是一種農官的職務,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專門管理稻田的,粟田和麥田都不歸他管。
當然這是秦朗在開玩笑,因為在濮陽種稻子的緣故,所以說自己是管稻的農官。
但是張何差點信以為真了,畢竟一個郡守是不可能長期在別的地方廝混不迴自己治所的。
在他的印象中,秦朗已經在這裏呆了三個月了,大魏是不可能有這麽悠閑的郡守的,所以他覺得這個秦朗可能是同名同姓罷了。
聽說秦朗自稱快要成為“稻農左長”,明白他的意思是一直在管理稻田,應該是一個農官。
於是張何問道:“不知濮陽是兩季稻,還是三季稻?”
在軍中做軍司馬的經曆,讓張何對糧食極為敏感,糧草為根本,沒有糧草,百萬大軍也是不堪一擊。
在他的經驗裏,兩季稻和三季稻相差並不是很大。
兩季稻雖然時間更長,一年隻能種兩季,但是有了充足的成長時間,產量也比較高,而且由於接觸到了兩個季節交替的時節,稻子的口味和三季稻比起來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