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清掃過後,可以說風國的中央集權已達到了頂點,寧地、莫地、安地、桓地的百姓無不是談『叛』色變,各地、各郡、各縣再沒有反叛勢力出現,至少不敢在明麵上出現,公然鼓動地方百姓與朝廷對抗,這也正是唐寅和朝廷想要的效果。
風國為了維穩,採用鐵血的手腕,也讓風國以後在與外敵博弈時不會再有後顧之憂,反觀川國,因為朝廷內部在爭權奪利,導致川國地方上的反叛勢力開始紛紛抬頭,其中又以貞地的叛亂最為激烈。
貞國被滅之後,貞地全境被川國所霸占,隻是川國對貞地的統治並不安寧,叛亂時有發生。貞地的民風一向彪悍,而且貞國一直施行的是全民皆兵製,這導致貞人天不怕、地不怕桀驁不馴的個性,根本不服川國的統治。
以前有肖軒在,川國上下團結一致,就算貞地出現反叛,也很快被川軍所平定,現在肖軒病故,川國的朝廷忙於權利之爭,自顧不暇,貞地的反叛勢力見有機可乘,隨之起來興風作浪。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反叛勢力是以李舒為首的叛軍,李舒自稱是李韋的第八子,而李韋則是貞王李弘的第十一子,算起來,李舒是李弘的第四十九孫,至於這是真是假已無從查證,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不過李舒打著李弘第四十九孫的旗號,在貞地集結起一群不甘心受川人管製的貞人。
剛開始,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川人,隻是藏在森山老林當中,落草為寇,以打劫為生,時不時的偷襲過往的小股川軍,隻是李舒其人頗有才能,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裏,將麾下的幾百人壯大到數萬之眾,儼然已有成軍的趨勢。也直到這個時候,李舒勢力才真正引起地方官府的警惕。
可是此時地方官府再想出兵剿滅李舒勢力,已然極為困難了。李舒勢力本就已經坐大,而地方官府又犯了輕敵的錯誤,第一次入山平亂的川軍隻有五千人而已,還是在不了解地形、敵情的情況下草率進山,結果可想而知,五千官軍,被李舒為首的反叛勢力殺得落花流水,折損過半,大敗而歸。
當地方官府第二次平亂的時候,大大增派了兵力,出動的兵馬多達兩萬之眾,可是經過上次的一戰,李舒勢力也是名聲大噪,從四麵八方前來投奔的貞人不計其數,人員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充了將近一倍。
第二次的平亂雙方廝殺的極為慘烈,最後,還是因為李舒勢力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取得大勝。
兩次出兵平亂,兩次大敗而歸,這一下可把當地的官府嚇得不輕,再不敢單獨平亂,急忙上報川國朝廷,請朝廷出動中央軍平亂。
而當時恰巧趕上肖軒聯合唐寅,共同出兵神池,平定李舒之亂的事暫時被川國朝廷壓了下來,想等到解決了神池的事之後,大王班師迴朝了,再去貞地平定李舒的叛亂。
結果,神池的事解決後,肖軒病故在迴國的途中,川國的王位出現真空,公子、公主們拉幫結夥,在朝廷內結黨營私,各謀私利,平定李舒之亂的事又被無限期的推後。
這恰恰給了李舒勢力坐大的寶貴時間,趁著川國朝廷內亂的空隙,李舒勢力又由原來的幾萬人暴增到十數萬,李舒更是打起復國的旗號,自封為貞國的大將軍,率叛軍進攻當地的官府。
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以李舒為首的叛軍勢如破竹,連續在貞地打下十二座城邑,勢力範圍達到五個縣,一個半郡,而且還在快速地向外擴張。
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恐怕用不上一年的光景,真的有可能光復整個貞地。
李舒能把初始才幾十人的反叛勢力壯大到現在的十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眾,即便有投機取巧之處,但其人的能力自然也毋庸置疑。
他很清楚,以他現在的實力,還遠遠達不到與川國分庭抗禮的地步,復國也隻是一句空談而已,之所以能生存到現在,最主要的一點是川國目前還沒空出手來對付自己,但川國的王位不可能永遠都是空缺的,早晚會有新川王誕生,等到那時,川國朝野穩定,集中兵力來討伐自己的時候,自己麾下這看似強大的叛軍軍團恐怕瞬息之間就會土崩瓦解。
要想長久的生存下去,要想光復貞國,他隻有一條路可走,與強國結盟,聯手對抗川國。
現在,能與川國抗衡的,或者說敢與川國為敵的,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風國,李舒正是看準了一點,派出親信的家臣,去往風國,欲與風王唐寅談結盟之事。
李舒的家臣當然不可能直接去往上京去見唐寅,他也不可能見得到唐寅,對風國而言,誰能知道你李舒是個何許人也啊,你的手下又怎麽可能見得到風國的國君?
那人先去的是桓地,見駐紮於桓地的風軍統帥,也就是百戰軍統帥,聶澤。
一直以來,百戰軍都駐紮於桓地與貞地的交界處,防禦川軍的入侵,由於百戰軍太兇狠善戰,由百戰軍駐守的桓貞邊境一直很太平,就算時常會受到騷擾,但從未發生過敵軍侵入風國境內的事,唐寅對聶澤治軍守地的能力很滿意,便讓百戰軍長駐於桓地,確保桓地的安穩。
聶澤可是正統的貞人,相對於貞人而言,和他更能說得上話,而且他現在在風國可是侯爵,又是堂堂的上將軍,由他向風國朝廷做引薦,肯定也能引起風國的重視。
風國為了維穩,採用鐵血的手腕,也讓風國以後在與外敵博弈時不會再有後顧之憂,反觀川國,因為朝廷內部在爭權奪利,導致川國地方上的反叛勢力開始紛紛抬頭,其中又以貞地的叛亂最為激烈。
貞國被滅之後,貞地全境被川國所霸占,隻是川國對貞地的統治並不安寧,叛亂時有發生。貞地的民風一向彪悍,而且貞國一直施行的是全民皆兵製,這導致貞人天不怕、地不怕桀驁不馴的個性,根本不服川國的統治。
以前有肖軒在,川國上下團結一致,就算貞地出現反叛,也很快被川軍所平定,現在肖軒病故,川國的朝廷忙於權利之爭,自顧不暇,貞地的反叛勢力見有機可乘,隨之起來興風作浪。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反叛勢力是以李舒為首的叛軍,李舒自稱是李韋的第八子,而李韋則是貞王李弘的第十一子,算起來,李舒是李弘的第四十九孫,至於這是真是假已無從查證,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不過李舒打著李弘第四十九孫的旗號,在貞地集結起一群不甘心受川人管製的貞人。
剛開始,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川人,隻是藏在森山老林當中,落草為寇,以打劫為生,時不時的偷襲過往的小股川軍,隻是李舒其人頗有才能,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裏,將麾下的幾百人壯大到數萬之眾,儼然已有成軍的趨勢。也直到這個時候,李舒勢力才真正引起地方官府的警惕。
可是此時地方官府再想出兵剿滅李舒勢力,已然極為困難了。李舒勢力本就已經坐大,而地方官府又犯了輕敵的錯誤,第一次入山平亂的川軍隻有五千人而已,還是在不了解地形、敵情的情況下草率進山,結果可想而知,五千官軍,被李舒為首的反叛勢力殺得落花流水,折損過半,大敗而歸。
當地方官府第二次平亂的時候,大大增派了兵力,出動的兵馬多達兩萬之眾,可是經過上次的一戰,李舒勢力也是名聲大噪,從四麵八方前來投奔的貞人不計其數,人員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充了將近一倍。
第二次的平亂雙方廝殺的極為慘烈,最後,還是因為李舒勢力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取得大勝。
兩次出兵平亂,兩次大敗而歸,這一下可把當地的官府嚇得不輕,再不敢單獨平亂,急忙上報川國朝廷,請朝廷出動中央軍平亂。
而當時恰巧趕上肖軒聯合唐寅,共同出兵神池,平定李舒之亂的事暫時被川國朝廷壓了下來,想等到解決了神池的事之後,大王班師迴朝了,再去貞地平定李舒的叛亂。
結果,神池的事解決後,肖軒病故在迴國的途中,川國的王位出現真空,公子、公主們拉幫結夥,在朝廷內結黨營私,各謀私利,平定李舒之亂的事又被無限期的推後。
這恰恰給了李舒勢力坐大的寶貴時間,趁著川國朝廷內亂的空隙,李舒勢力又由原來的幾萬人暴增到十數萬,李舒更是打起復國的旗號,自封為貞國的大將軍,率叛軍進攻當地的官府。
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以李舒為首的叛軍勢如破竹,連續在貞地打下十二座城邑,勢力範圍達到五個縣,一個半郡,而且還在快速地向外擴張。
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恐怕用不上一年的光景,真的有可能光復整個貞地。
李舒能把初始才幾十人的反叛勢力壯大到現在的十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眾,即便有投機取巧之處,但其人的能力自然也毋庸置疑。
他很清楚,以他現在的實力,還遠遠達不到與川國分庭抗禮的地步,復國也隻是一句空談而已,之所以能生存到現在,最主要的一點是川國目前還沒空出手來對付自己,但川國的王位不可能永遠都是空缺的,早晚會有新川王誕生,等到那時,川國朝野穩定,集中兵力來討伐自己的時候,自己麾下這看似強大的叛軍軍團恐怕瞬息之間就會土崩瓦解。
要想長久的生存下去,要想光復貞國,他隻有一條路可走,與強國結盟,聯手對抗川國。
現在,能與川國抗衡的,或者說敢與川國為敵的,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風國,李舒正是看準了一點,派出親信的家臣,去往風國,欲與風王唐寅談結盟之事。
李舒的家臣當然不可能直接去往上京去見唐寅,他也不可能見得到唐寅,對風國而言,誰能知道你李舒是個何許人也啊,你的手下又怎麽可能見得到風國的國君?
那人先去的是桓地,見駐紮於桓地的風軍統帥,也就是百戰軍統帥,聶澤。
一直以來,百戰軍都駐紮於桓地與貞地的交界處,防禦川軍的入侵,由於百戰軍太兇狠善戰,由百戰軍駐守的桓貞邊境一直很太平,就算時常會受到騷擾,但從未發生過敵軍侵入風國境內的事,唐寅對聶澤治軍守地的能力很滿意,便讓百戰軍長駐於桓地,確保桓地的安穩。
聶澤可是正統的貞人,相對於貞人而言,和他更能說得上話,而且他現在在風國可是侯爵,又是堂堂的上將軍,由他向風國朝廷做引薦,肯定也能引起風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