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戰事的越澤毫無主見,但他還明白一點,聶澤是名將,又站在自己這一邊,他的對策肯定是沒錯的,也必定是對己方有利的。
白晴倒是也覺得聶澤的戰術不錯,穩紮穩打,看似被動,卻是以靜製動的好辦法。
通過連日來的軍機商議,安國這邊把戰術敲定下來,先擺出堅守的姿態,在本國境內與桓軍決一死戰。
而後,唐寅也要返迴鎮江,畢竟風國大軍的調動還需要他親自去處理。
有唐寅在梅城,越澤心裏就有十足的底氣,現在唐寅要走,仿佛是把他的魂也一併帶走似的,心裏空落落的,好像邊境的桓軍隨時都有兵臨城下的可能,雖說唐寅已一再向他表明態度,自己很快就會迴來,不會扔下他和安國不管。
在送唐寅迴國的路上,越澤咧著大嘴,滿麵苦相,衝著唐寅唉聲嘆氣地說道:「賢弟可要早日趕迴池州啊,桓軍兇狠,若是賢弟迴來得晚了,恐怕能不能見到愚兄的最後一麵也未可知。」
第1401章 傳達調令
聽聞越澤的話,左右的風將和侍衛們差點都笑出聲來,安國盛世富饒,但安人卻比任何人都貪圖安逸享樂,這一點在越澤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寅也樂了,對越澤說道:「越王兄就放心吧,多則一月,少則半月,我風國的大軍便會抵達池州一帶。」
「有賢弟這句話,愚兄就放心了。」越澤長籲口氣,直至把唐寅送出梅城十裏開外,這才算告一段落。
在返迴鎮江的路上,唐寅可沒閑著,而是抓緊時間,和蕭慕青、聶澤商議出兵的方案。
現在風國的軍團已多達十一支,要調派哪個軍團參戰,要哪個軍團在國內留守,這其中也是有大學問。
以彭浩初為首的赤峰軍要留守風地,這是肯定不能調動的,以梁啟為首的三水軍、子纓為首的天鷹軍目前駐守在寧地,這兩支軍團皆是風軍的主力軍團,而寧地現在的形勢又相對穩定,把這兩支主力軍團都放在寧地就顯得太浪費了。經過與蕭慕青的磋商,唐寅決定,用左雙為首的飛龍軍替換三水軍和天鷹軍。
飛龍軍的前身是西境軍,以寧人為主,治理寧地,還應該靠寧人自己,讓飛龍軍駐守寧地最為合適也最為穩妥。
至於三水軍和天鷹軍則不返迴國內,而是由寧地直接南下,進入玉國境內,再由玉國向玉桓兩國邊境移動,可作為對桓之戰的一支奇兵。
最為麻煩的是莫地的駐軍。莫地剛剛被併入風國,局勢不穩,各地的叛亂接二連三,現在戰爭又是在池州爆發,很容易會波及到莫地,引發新一輪的大規模叛亂,這就需要風軍在莫地留有大批的軍隊駐防,以備不測。
考慮到桓國邊境多山多林,不適合騎兵作戰,蕭慕青向唐寅提議,留第九軍在鎮江,鎮守都城,留虎賁軍和虎威軍在莫地,鎮壓隨時可能出現的叛亂,己方直接參戰的軍團可選平原軍、直屬軍以及百戰軍。其中平原軍和直屬軍皆是十萬人編製,百戰軍目前的編製是三十萬,三軍的總兵力為五十萬,與安國聯手,對付桓國也應該綽綽有餘。
唐寅經過一番仔細的斟酌,覺得蕭慕青言之有理。他人還沒有迴鎮江,但調令已先傳達下去。
他調派飛龍軍西進換防,駐守莫地;調派三水軍、天鷹軍南下,進入玉國;調派虎威軍和虎賁軍去往莫地經常出現叛亂的郡縣換防;調派平原軍、直屬軍、百戰軍悉數南下,向池州方向挺進。
這次風國軍團的調動,規模之大,可謂是空前,上百萬的大軍或是換防、布防,或是南下。隨著風國各主力軍團大範圍的轉移和調動,戰爭的疑雲又開始瀰漫在風國的上空,即便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感覺得出來,風國似乎又要對外征戰了。
不日,唐寅的隊伍返迴鎮江。他迴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風國的文武群臣,對風國如何插手安桓之戰一事進行緊急磋商。
戰爭不外乎兩點,一是人,二是錢糧。現在風國兵強馬壯,中央軍的總兵力已多達一百五十萬眾,要兵有兵,要將有將,關鍵是錢糧的問題,以目前風國國庫的庫存有沒有能力支撐風國去打一場可能會曠日持久的大戰。
對於錢糧的問題,人們的焦點自然要放在主管國庫的禦史大夫張哲和主管糧食的治粟內史張鑫二人身上。
張哲迴答得很幹脆,目前國庫存銀充裕,完全可以力支持風軍去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此時他的口風和先前一毛不拔的作風截然相反,令人哭笑不得,但現在是非常時期,也沒人去和他計較這麽多了。
而張鑫的答覆則沒有張哲那麽幹脆。現在風國糧庫的庫存是不少,但是並不持續。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存糧,那是靠著中央軍在鹽城的屯田長年積攢下來的,現在風國剛剛遷都,中央軍悉數南下到鎮江,鹽城的屯田已然荒廢,而鎮江的屯田又還沒有展開,也就是說,一旦戰爭爆發,吃完了目前的糧草庫存,再想填補,則成了大問題,需要朝廷向各郡各縣去徵收,而一百多萬的大軍,每日所消耗的糧草都是天文數字,隻靠征糧,不僅僅是耗費時間的問題,而且徵收上來的糧食也是杯水車薪。
張鑫是個心胸狹小又喜好廣結黨羽的奸猾之輩,但同樣的他也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然唐寅也不可能把他放在治粟內史這麽重要的位置上。
白晴倒是也覺得聶澤的戰術不錯,穩紮穩打,看似被動,卻是以靜製動的好辦法。
通過連日來的軍機商議,安國這邊把戰術敲定下來,先擺出堅守的姿態,在本國境內與桓軍決一死戰。
而後,唐寅也要返迴鎮江,畢竟風國大軍的調動還需要他親自去處理。
有唐寅在梅城,越澤心裏就有十足的底氣,現在唐寅要走,仿佛是把他的魂也一併帶走似的,心裏空落落的,好像邊境的桓軍隨時都有兵臨城下的可能,雖說唐寅已一再向他表明態度,自己很快就會迴來,不會扔下他和安國不管。
在送唐寅迴國的路上,越澤咧著大嘴,滿麵苦相,衝著唐寅唉聲嘆氣地說道:「賢弟可要早日趕迴池州啊,桓軍兇狠,若是賢弟迴來得晚了,恐怕能不能見到愚兄的最後一麵也未可知。」
第1401章 傳達調令
聽聞越澤的話,左右的風將和侍衛們差點都笑出聲來,安國盛世富饒,但安人卻比任何人都貪圖安逸享樂,這一點在越澤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寅也樂了,對越澤說道:「越王兄就放心吧,多則一月,少則半月,我風國的大軍便會抵達池州一帶。」
「有賢弟這句話,愚兄就放心了。」越澤長籲口氣,直至把唐寅送出梅城十裏開外,這才算告一段落。
在返迴鎮江的路上,唐寅可沒閑著,而是抓緊時間,和蕭慕青、聶澤商議出兵的方案。
現在風國的軍團已多達十一支,要調派哪個軍團參戰,要哪個軍團在國內留守,這其中也是有大學問。
以彭浩初為首的赤峰軍要留守風地,這是肯定不能調動的,以梁啟為首的三水軍、子纓為首的天鷹軍目前駐守在寧地,這兩支軍團皆是風軍的主力軍團,而寧地現在的形勢又相對穩定,把這兩支主力軍團都放在寧地就顯得太浪費了。經過與蕭慕青的磋商,唐寅決定,用左雙為首的飛龍軍替換三水軍和天鷹軍。
飛龍軍的前身是西境軍,以寧人為主,治理寧地,還應該靠寧人自己,讓飛龍軍駐守寧地最為合適也最為穩妥。
至於三水軍和天鷹軍則不返迴國內,而是由寧地直接南下,進入玉國境內,再由玉國向玉桓兩國邊境移動,可作為對桓之戰的一支奇兵。
最為麻煩的是莫地的駐軍。莫地剛剛被併入風國,局勢不穩,各地的叛亂接二連三,現在戰爭又是在池州爆發,很容易會波及到莫地,引發新一輪的大規模叛亂,這就需要風軍在莫地留有大批的軍隊駐防,以備不測。
考慮到桓國邊境多山多林,不適合騎兵作戰,蕭慕青向唐寅提議,留第九軍在鎮江,鎮守都城,留虎賁軍和虎威軍在莫地,鎮壓隨時可能出現的叛亂,己方直接參戰的軍團可選平原軍、直屬軍以及百戰軍。其中平原軍和直屬軍皆是十萬人編製,百戰軍目前的編製是三十萬,三軍的總兵力為五十萬,與安國聯手,對付桓國也應該綽綽有餘。
唐寅經過一番仔細的斟酌,覺得蕭慕青言之有理。他人還沒有迴鎮江,但調令已先傳達下去。
他調派飛龍軍西進換防,駐守莫地;調派三水軍、天鷹軍南下,進入玉國;調派虎威軍和虎賁軍去往莫地經常出現叛亂的郡縣換防;調派平原軍、直屬軍、百戰軍悉數南下,向池州方向挺進。
這次風國軍團的調動,規模之大,可謂是空前,上百萬的大軍或是換防、布防,或是南下。隨著風國各主力軍團大範圍的轉移和調動,戰爭的疑雲又開始瀰漫在風國的上空,即便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感覺得出來,風國似乎又要對外征戰了。
不日,唐寅的隊伍返迴鎮江。他迴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風國的文武群臣,對風國如何插手安桓之戰一事進行緊急磋商。
戰爭不外乎兩點,一是人,二是錢糧。現在風國兵強馬壯,中央軍的總兵力已多達一百五十萬眾,要兵有兵,要將有將,關鍵是錢糧的問題,以目前風國國庫的庫存有沒有能力支撐風國去打一場可能會曠日持久的大戰。
對於錢糧的問題,人們的焦點自然要放在主管國庫的禦史大夫張哲和主管糧食的治粟內史張鑫二人身上。
張哲迴答得很幹脆,目前國庫存銀充裕,完全可以力支持風軍去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此時他的口風和先前一毛不拔的作風截然相反,令人哭笑不得,但現在是非常時期,也沒人去和他計較這麽多了。
而張鑫的答覆則沒有張哲那麽幹脆。現在風國糧庫的庫存是不少,但是並不持續。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存糧,那是靠著中央軍在鹽城的屯田長年積攢下來的,現在風國剛剛遷都,中央軍悉數南下到鎮江,鹽城的屯田已然荒廢,而鎮江的屯田又還沒有展開,也就是說,一旦戰爭爆發,吃完了目前的糧草庫存,再想填補,則成了大問題,需要朝廷向各郡各縣去徵收,而一百多萬的大軍,每日所消耗的糧草都是天文數字,隻靠征糧,不僅僅是耗費時間的問題,而且徵收上來的糧食也是杯水車薪。
張鑫是個心胸狹小又喜好廣結黨羽的奸猾之輩,但同樣的他也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然唐寅也不可能把他放在治粟內史這麽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