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要有大事發生
大明:在洪武底下當小官 作者:小車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7章 要有大事發生
這個念頭忽然從朱元璋的腦子裏冒出來,讓朱元璋都覺得有些意外。
如果這句話,是在方克儉解釋一切之前,說給他聽他肯定會砍掉那人的腦袋。可如今他自己居然認同了這句話。
朱元璋不由得陷入了深思,甚至有些自我懷疑,難道這一次他又想錯了嗎。
這場景讓朱元璋感覺似曾相識,不由得想起了幾個月前的徐州知府楊幼文。
而且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人的影子。無論是囤糧,還是報銷青樓花銷,這一切都是顧良在背後操縱。
雖然說這些操作都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為什麽都要用這種手段?就不能光明正大的……
朱元璋猛地想起來,顧良在清遠縣時候的那些產業。或許這就是顧良一直劍走偏鋒的原因。
既要貪、又不損害百姓的利益,這就是顧良貪財的核心。
朱元璋忽然感覺有些心累,這滑頭的小子,簡直讓他腦仁都要炸了。
不過在方克儉的敘述中,朱元璋也縷清了顧良的行事邏輯。就是要借用別人的錢,將福州建設起來,然後賺了錢再給那些商人分紅。
這一套流程似乎與清遠縣時有所不同,但在商業模式的構建上卻更加成熟了。這讓朱元璋想到了大明的商業進程。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不是很重視商業,對商業也隻是三十稅一意思一下。在他看來農業才是大明的根本,商人作為“士農工商”的最下層,是最不容稱道的。
可顧良卻結結實實的給他上了一課,原來商業不隻是買東賣西,而是可以盤活一縣、一州、乃至大明的一把利器。
而後,地方和朝廷兩個詞在腦海中交替閃現,讓朱元璋得到了一點靈感!
朱元璋眼神忽然變得清澈無比,殘存不多的殺氣也在瞬間散去。
在那一點靈感閃現之時,朱元璋便努力將其抓在手中,而後便仔細的順著這個線索往上追尋源頭。
漸漸的,他第一次踏上清遠縣馬路時的記憶蘇醒過來,如走馬燈一般在腦海中接連浮現。
朱元璋記憶中的視線,順著平整潔淨的馬路看向道路盡頭的清遠縣城門,那裏便是一切的開始。
在那裏朱元璋不但見到了許多新奇之物,也第一次見到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顧良。
之所以有愛,是因為顧良的才能。而對他的恨,則可以追溯到第二次見麵時,顧良公然賣官的醜惡嘴臉。
朱元璋想起那時被顧良那套理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就感覺無比懊惱。他堂堂大明皇帝,最痛恨的貪汙的人,居然就這麽被一個貪汙的官員給忽悠的放過了顧良。
想到這,朱元璋不禁為他當初的遭遇重重的歎了口氣。
仍舊跪在地上的方克儉被朱元璋這口歎氣,搞得心態差點崩了。都這歎氣是什麽意思,難道即便他說的沒錯,朱元璋也決定放棄他了。
還是說,朱元璋準備既往不咎?
方克儉此刻無比緊張,幾乎不敢擅動,隻覺得顧良思考的這段時間極為漫長,甚至隱隱有種衝動。殺不殺的,希望朱元璋趕緊給個痛快話,別這麽吊著他。
毛驤站在兩人身側,將兩人的表情盡收眼底。看到朱元璋的表情,他就知道朱元璋已經沒在考慮方克儉的事情。
可是方克儉卻一臉的緊張,尤其是在朱元璋歎氣的時候,更是連唿吸都停滯了下來,顯然還是在擔心他的小命。
毛驤不由得感到一絲絲欣慰,今天從朱元璋踏入朱府之後,一直被顧良牽連的就是他,幾經波折,差點就折在朱府廳堂裏了。
現在總算有另外一個“倒黴蛋”讓朱元璋傾倒火氣,他自然樂得看戲。
而朱元璋此時已經抓住了思考的關鍵。
從一開始,朱元璋就考慮錯了方向。他一直把顧良當做一個“貪官”來考慮,但顧良與以往的那些真正的貪官不同。
顧良賣官收取好處費,出發點是為了賺錢。但賺錢卻不是第一要務,反而篩選對大明建設有利的人推舉。
如此一來,賣官的事實就變成了便想為朝廷推薦人才。
而後徐州那邊囤積糧食,上交國庫的糧食少了。若是按照以往的貪官行事來考慮,則是貪官搜刮百姓,將糧食變賣後的銀子揣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可顧良的行事完全不同,他將截留的糧食儲存到了糧倉,如此一來不但避免穀賤傷農、還可防備天災人禍。
反倒成了他的功勞。
而後便是如今,這顧良讓官員們可以用公款去青樓。若是尋常貪官,怕是挪用款項,或者增加苛捐雜稅來滿足他們的私欲。
可顧良卻是利用額外賺取的銀子來報銷,而且其目的也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了福州的千萬百姓!
這……顧良走出了一條,與曆史上的貪官都截然不同的一條路。
還真應了他的那句話,“以民為本,才有錢貪”。
捋順了這些,朱元璋感覺豁然開朗。
如頓悟般開啟了新的視野,亦如醍醐灌頂般找到了別樣的出路。
顧良所作這一切,都有一個關鍵。就是將他本身與治理地方緊緊綁在一起,正是因為取得了政績,所以自己才沒對他下手。
朱元璋似乎找到了顧良貪汙的真正源頭,就是他手中的政治權力。順著這個角度摸索下去的話就理清了本源,再想對顧良下手,隻需將其與政績拆分開即可。
順暢!
朱元璋已經許久沒有這種棋逢對手的感覺了,整個人如同煥發了新的生機一般,眼神之中滿是光芒,甚至在夜色的照射下,臉上也泛起了微微的反光。
而且朱元璋在思路暢通之後,也興奮了起來。在原地不停地來迴踱步,仔細複盤這套思路是否完善。
看到朱元璋的這副變現,方克儉的心髒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決定他生死的一刻就要到來。
而一直矗立一旁的毛驤等人,看到朱元璋的神色也感覺到要有大事發生。
猜測朱元璋這麽興奮,難道是要將福州的官員一網打盡,這樣福州查抄的銀子就可以盡數收入國庫了。
不但可以減輕朝廷的壓力,他也不用再留在這邊陲之地檢查。因此也期盼著朱元璋趕緊下令。
這個念頭忽然從朱元璋的腦子裏冒出來,讓朱元璋都覺得有些意外。
如果這句話,是在方克儉解釋一切之前,說給他聽他肯定會砍掉那人的腦袋。可如今他自己居然認同了這句話。
朱元璋不由得陷入了深思,甚至有些自我懷疑,難道這一次他又想錯了嗎。
這場景讓朱元璋感覺似曾相識,不由得想起了幾個月前的徐州知府楊幼文。
而且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人的影子。無論是囤糧,還是報銷青樓花銷,這一切都是顧良在背後操縱。
雖然說這些操作都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為什麽都要用這種手段?就不能光明正大的……
朱元璋猛地想起來,顧良在清遠縣時候的那些產業。或許這就是顧良一直劍走偏鋒的原因。
既要貪、又不損害百姓的利益,這就是顧良貪財的核心。
朱元璋忽然感覺有些心累,這滑頭的小子,簡直讓他腦仁都要炸了。
不過在方克儉的敘述中,朱元璋也縷清了顧良的行事邏輯。就是要借用別人的錢,將福州建設起來,然後賺了錢再給那些商人分紅。
這一套流程似乎與清遠縣時有所不同,但在商業模式的構建上卻更加成熟了。這讓朱元璋想到了大明的商業進程。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不是很重視商業,對商業也隻是三十稅一意思一下。在他看來農業才是大明的根本,商人作為“士農工商”的最下層,是最不容稱道的。
可顧良卻結結實實的給他上了一課,原來商業不隻是買東賣西,而是可以盤活一縣、一州、乃至大明的一把利器。
而後,地方和朝廷兩個詞在腦海中交替閃現,讓朱元璋得到了一點靈感!
朱元璋眼神忽然變得清澈無比,殘存不多的殺氣也在瞬間散去。
在那一點靈感閃現之時,朱元璋便努力將其抓在手中,而後便仔細的順著這個線索往上追尋源頭。
漸漸的,他第一次踏上清遠縣馬路時的記憶蘇醒過來,如走馬燈一般在腦海中接連浮現。
朱元璋記憶中的視線,順著平整潔淨的馬路看向道路盡頭的清遠縣城門,那裏便是一切的開始。
在那裏朱元璋不但見到了許多新奇之物,也第一次見到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顧良。
之所以有愛,是因為顧良的才能。而對他的恨,則可以追溯到第二次見麵時,顧良公然賣官的醜惡嘴臉。
朱元璋想起那時被顧良那套理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就感覺無比懊惱。他堂堂大明皇帝,最痛恨的貪汙的人,居然就這麽被一個貪汙的官員給忽悠的放過了顧良。
想到這,朱元璋不禁為他當初的遭遇重重的歎了口氣。
仍舊跪在地上的方克儉被朱元璋這口歎氣,搞得心態差點崩了。都這歎氣是什麽意思,難道即便他說的沒錯,朱元璋也決定放棄他了。
還是說,朱元璋準備既往不咎?
方克儉此刻無比緊張,幾乎不敢擅動,隻覺得顧良思考的這段時間極為漫長,甚至隱隱有種衝動。殺不殺的,希望朱元璋趕緊給個痛快話,別這麽吊著他。
毛驤站在兩人身側,將兩人的表情盡收眼底。看到朱元璋的表情,他就知道朱元璋已經沒在考慮方克儉的事情。
可是方克儉卻一臉的緊張,尤其是在朱元璋歎氣的時候,更是連唿吸都停滯了下來,顯然還是在擔心他的小命。
毛驤不由得感到一絲絲欣慰,今天從朱元璋踏入朱府之後,一直被顧良牽連的就是他,幾經波折,差點就折在朱府廳堂裏了。
現在總算有另外一個“倒黴蛋”讓朱元璋傾倒火氣,他自然樂得看戲。
而朱元璋此時已經抓住了思考的關鍵。
從一開始,朱元璋就考慮錯了方向。他一直把顧良當做一個“貪官”來考慮,但顧良與以往的那些真正的貪官不同。
顧良賣官收取好處費,出發點是為了賺錢。但賺錢卻不是第一要務,反而篩選對大明建設有利的人推舉。
如此一來,賣官的事實就變成了便想為朝廷推薦人才。
而後徐州那邊囤積糧食,上交國庫的糧食少了。若是按照以往的貪官行事來考慮,則是貪官搜刮百姓,將糧食變賣後的銀子揣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可顧良的行事完全不同,他將截留的糧食儲存到了糧倉,如此一來不但避免穀賤傷農、還可防備天災人禍。
反倒成了他的功勞。
而後便是如今,這顧良讓官員們可以用公款去青樓。若是尋常貪官,怕是挪用款項,或者增加苛捐雜稅來滿足他們的私欲。
可顧良卻是利用額外賺取的銀子來報銷,而且其目的也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了福州的千萬百姓!
這……顧良走出了一條,與曆史上的貪官都截然不同的一條路。
還真應了他的那句話,“以民為本,才有錢貪”。
捋順了這些,朱元璋感覺豁然開朗。
如頓悟般開啟了新的視野,亦如醍醐灌頂般找到了別樣的出路。
顧良所作這一切,都有一個關鍵。就是將他本身與治理地方緊緊綁在一起,正是因為取得了政績,所以自己才沒對他下手。
朱元璋似乎找到了顧良貪汙的真正源頭,就是他手中的政治權力。順著這個角度摸索下去的話就理清了本源,再想對顧良下手,隻需將其與政績拆分開即可。
順暢!
朱元璋已經許久沒有這種棋逢對手的感覺了,整個人如同煥發了新的生機一般,眼神之中滿是光芒,甚至在夜色的照射下,臉上也泛起了微微的反光。
而且朱元璋在思路暢通之後,也興奮了起來。在原地不停地來迴踱步,仔細複盤這套思路是否完善。
看到朱元璋的這副變現,方克儉的心髒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決定他生死的一刻就要到來。
而一直矗立一旁的毛驤等人,看到朱元璋的神色也感覺到要有大事發生。
猜測朱元璋這麽興奮,難道是要將福州的官員一網打盡,這樣福州查抄的銀子就可以盡數收入國庫了。
不但可以減輕朝廷的壓力,他也不用再留在這邊陲之地檢查。因此也期盼著朱元璋趕緊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