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的突然到達讓朝廷慌作一團,所有人都不知道桓溫為何從前線突然趕來,就連桓溫的親信郗超都不知道,不明所以的皇帝司馬奕隻得派王坦之與謝安,出城迎接桓溫的到來,二人來到了京城三十裏外的山亭迎接桓溫,但是桓溫根本就沒有理睬這兩個人,而是直接略過山亭,直奔京城而去。
由於京城衛戍部隊由桓溫的四弟桓秘掌握,所以桓溫雖然未經皇帝同意,但是依然直入京城,迴到京城的桓溫並沒有急著入朝晉見皇帝,而是首先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郗超、江彪等人商議。
桓溫直接開門見山的對眾人說道,他要廢帝立威,這直接震驚了眾人,雖然郗超等人為桓溫的心腹,但是自晉朝立國以來,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廢帝的事情,而桓溫態度又十分的堅決,這讓郗超等人頗為為難。
桓溫廢帝立威的想法始自他在金城歎柳之時,桓溫自二十五歲出任彭城太守以來,為國征戰二十多歲,剿滅了諸多割據政權,為東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眼看著自己年事已老,朝廷非但沒有給自己一直想要的加九錫的特權,而且還不僅封自己為王,這都讓桓溫頗為不滿。
而更重要的是,桓溫覺得,自己之所以與一生摯愛褚蒜子愛而不得,也是東晉王朝的事,在自己與褚蒜子情竇初開之時,東晉王朝的統治者們僅用一紙招數就把褚蒜子從自己身邊奪走,而後又把了褚蒜子捧上了太後的高位,使自己束縛於公俗倫常無法與褚蒜子在一起。
直到桓溫在金城看到粗壯的柳樹的那一刻,桓溫才想明白,歲月不饒人,若是自己再不下定決心將已形同傀儡的東晉王朝推翻,將強加在二人身上的條條框框徹底砸碎的話,恐怕自己到死都無法與褚蒜子在一起。
桓溫明白,當前司馬氏當皇帝是得到了眾多士族階層認可的,而士族階層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士族穩則天下穩,雖然桓溫自掌權以來一直至力於打擊士族,培養寒族與素族,但是士族階層畢竟存在了幾百年,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推翻掉的,所以桓溫要想篡權,就必須要得到士族階層的支持。
然而,桓溫之前太過理想主義,經常做一些打壓士族特權的事情,尤其是在晉哀帝時期上書的那封著名的《七項事宜疏》,更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士族階層,盡管經過桓溫不斷的打壓與拉隴,也得到了一部分士族階層的支持,但是隻要涉及到家族內部的利益,這些已經投靠桓溫的士族階層依然會毫不客氣的跟桓溫翻臉。
若是以當前桓溫的權勢來看,要想廢黜皇帝,推翻東晉王朝那是分分鍾的事情,但是若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得到士族階層的支持,這一點桓溫比誰都清楚,因此,桓溫召集自己的幕僚,也是想著最大程度的得到他們的支持。
在當時東晉王朝的頂級門閥當中,高平郗氏與陳留江氏由於投靠桓溫比較早,又在桓溫崛起的過程中給了桓溫諸多的支持,所以這兩個家族算是桓溫勢力的核心,其他的如潁川荀氏、汝南袁氏、琅邪諸葛氏、泰山羊氏、汝南周氏等頂級門閥也在桓溫的崛起過程中也先後投靠了桓溫勢力,而穎川庾氏與陳郡殷氏兩大頂級門閥則在桓溫的強力打擊下灰飛煙滅,徹底退出了頂級門閥行列。
所以,至當目前還沒有投靠桓溫勢力,尚切堅定的支持皇室司馬氏,堅決不投靠桓溫勢和的也隻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三大家族了,雖然這三大家族堅持不投靠桓溫勢力,但是因為這三大家族勢力相當寵大,在士族門閥當中也算是頂級中的頂級了,所以,盡力權勢滔天如桓溫,也不能把這三大家族怎麽樣。
桓溫本想積累了足夠多的戰功聲望,獲得了足夠高的功名特權之後,再行廢立之事,但是在金城歎柳之後,桓溫明顯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因此決意不再顧及這三大頂級家族的反對,也要加快篡權的步伐。
雖然桓溫想要加快步伐,但是他的幕僚們卻認為有點操之過急,雖然現在桓溫通過消滅前燕、代國政權,收複冀並幽平四州之地而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但是割據關中的前秦政權依然強大,而內部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三大家族的勢力也不容小視,若是內外皆不穩的情況下貿然篡權,極有可能會引發內部的叛亂,進而讓前秦有了幹涉的理由,而新收複的冀並幽平四州東晉的統治也並不穩固,胡人勢力依然強大,所以綜合當前的局勢來看,郗超建議桓溫對篡權之事不要操之過急,再積累幾年功名與聲望再說。
桓溫當然明白郗超的建議是對的,曆朝曆代以來,篡權之事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曹操與司馬懿畢一生之功也沒有篡權,就是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影響,但是桓溫確實是有些等不急了,他篡權不僅僅隻是為了權力,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而更多的是為了褚蒜子,自己已經年近五十了,白發已經滿頭,而同樣的,褚蒜子也從那個青春靚麗的少女變成了雍容華貴的老太婆,雖然桓溫對於攻滅前秦、前涼等政權有莫大的信心,但是攻滅這兩個國家又得需要漫長的歲月,桓溫怕等不及,他怕褚蒜子等不到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所以才想要盡快的篡權,
盡管桓溫最終的想法是為了褚蒜子,但是這個想法卻不能告知於眾人,因此盡管郗超分析的很有道理,桓溫內心也很認可,但他還是決意篡權,並要求郗超等人立即謀劃,讓司馬奕禪讓也好,直接奪權也罷,總之,桓溫要的就是那個皇帝之位,桓溫明白,隻有登上了那個萬人敬仰的位子,桓溫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包括心中那個執念---褚蒜子。
看著近乎於歇斯底裏的桓溫,郗超有些茫然,感覺有些不認識眼前的這個人了,郗超自在東陽郡與準備進京的桓溫相識之後,二人相識了接近三十年,期間除了彭城之戰郗超沒有參與之外,郗超幾乎參與了桓溫所有的曆史事跡,因此郗超可以說是對桓溫知根知底,在他的心中桓溫一直是有個意誌堅定、有謀略、能隱忍、有大局觀的人,盡管偶爾也會意氣用事,但那都是些小事,在大事上桓溫從來都是謀定而後動,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在謀逆篡位這樣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上,桓溫卻表現出了近乎於迂腐的態度來,實在是讓郗超感到不可思議。
為了穩住桓溫,不讓他做出出格的事情來,郗超隻好騙桓溫說道:“昔日司馬氏篡魏之時,曆經三代而完成,改朝換代乃千秋偉業,需要複合天地萬物、日月星辰之運轉,萬不可意氣用事,目前來看,時機尚不成熟,可以效仿晉文帝,先行通過廢立之事以立威,待理順宇宙萬物陰陽調和之事後,而後再行禪讓之事,則可保大司馬千秋萬代風調雨順。”
桓溫一聽,先行廢立再禪讓,又得好幾年,心中有些老大不快,郗超看出了桓溫臉上的不快,知道桓溫心急,於是靈機一動,便又說道:“自古以來,帝王行禪讓之事,皆要得到傳國玉璽才行,而今傳國玉璽在崇德太後那裏,不管是行廢立還是行禪讓,都要事先得到太後的首肯才行。”
一語驚醒夢中人,桓溫這才想起雖然司馬奕貴為皇帝,但是太後才是真正的最高統治者,不管是廢帝還是行禪讓之事,都必須得到褚蒜子的肯定才行。
本來行廢立之事就是為了褚蒜子的桓溫決定,先行拜訪褚蒜子,聽聽褚蒜子的想法再做打算。
由於京城衛戍部隊由桓溫的四弟桓秘掌握,所以桓溫雖然未經皇帝同意,但是依然直入京城,迴到京城的桓溫並沒有急著入朝晉見皇帝,而是首先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郗超、江彪等人商議。
桓溫直接開門見山的對眾人說道,他要廢帝立威,這直接震驚了眾人,雖然郗超等人為桓溫的心腹,但是自晉朝立國以來,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廢帝的事情,而桓溫態度又十分的堅決,這讓郗超等人頗為為難。
桓溫廢帝立威的想法始自他在金城歎柳之時,桓溫自二十五歲出任彭城太守以來,為國征戰二十多歲,剿滅了諸多割據政權,為東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眼看著自己年事已老,朝廷非但沒有給自己一直想要的加九錫的特權,而且還不僅封自己為王,這都讓桓溫頗為不滿。
而更重要的是,桓溫覺得,自己之所以與一生摯愛褚蒜子愛而不得,也是東晉王朝的事,在自己與褚蒜子情竇初開之時,東晉王朝的統治者們僅用一紙招數就把褚蒜子從自己身邊奪走,而後又把了褚蒜子捧上了太後的高位,使自己束縛於公俗倫常無法與褚蒜子在一起。
直到桓溫在金城看到粗壯的柳樹的那一刻,桓溫才想明白,歲月不饒人,若是自己再不下定決心將已形同傀儡的東晉王朝推翻,將強加在二人身上的條條框框徹底砸碎的話,恐怕自己到死都無法與褚蒜子在一起。
桓溫明白,當前司馬氏當皇帝是得到了眾多士族階層認可的,而士族階層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士族穩則天下穩,雖然桓溫自掌權以來一直至力於打擊士族,培養寒族與素族,但是士族階層畢竟存在了幾百年,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推翻掉的,所以桓溫要想篡權,就必須要得到士族階層的支持。
然而,桓溫之前太過理想主義,經常做一些打壓士族特權的事情,尤其是在晉哀帝時期上書的那封著名的《七項事宜疏》,更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士族階層,盡管經過桓溫不斷的打壓與拉隴,也得到了一部分士族階層的支持,但是隻要涉及到家族內部的利益,這些已經投靠桓溫的士族階層依然會毫不客氣的跟桓溫翻臉。
若是以當前桓溫的權勢來看,要想廢黜皇帝,推翻東晉王朝那是分分鍾的事情,但是若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得到士族階層的支持,這一點桓溫比誰都清楚,因此,桓溫召集自己的幕僚,也是想著最大程度的得到他們的支持。
在當時東晉王朝的頂級門閥當中,高平郗氏與陳留江氏由於投靠桓溫比較早,又在桓溫崛起的過程中給了桓溫諸多的支持,所以這兩個家族算是桓溫勢力的核心,其他的如潁川荀氏、汝南袁氏、琅邪諸葛氏、泰山羊氏、汝南周氏等頂級門閥也在桓溫的崛起過程中也先後投靠了桓溫勢力,而穎川庾氏與陳郡殷氏兩大頂級門閥則在桓溫的強力打擊下灰飛煙滅,徹底退出了頂級門閥行列。
所以,至當目前還沒有投靠桓溫勢力,尚切堅定的支持皇室司馬氏,堅決不投靠桓溫勢和的也隻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三大家族了,雖然這三大家族堅持不投靠桓溫勢力,但是因為這三大家族勢力相當寵大,在士族門閥當中也算是頂級中的頂級了,所以,盡力權勢滔天如桓溫,也不能把這三大家族怎麽樣。
桓溫本想積累了足夠多的戰功聲望,獲得了足夠高的功名特權之後,再行廢立之事,但是在金城歎柳之後,桓溫明顯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因此決意不再顧及這三大頂級家族的反對,也要加快篡權的步伐。
雖然桓溫想要加快步伐,但是他的幕僚們卻認為有點操之過急,雖然現在桓溫通過消滅前燕、代國政權,收複冀並幽平四州之地而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但是割據關中的前秦政權依然強大,而內部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三大家族的勢力也不容小視,若是內外皆不穩的情況下貿然篡權,極有可能會引發內部的叛亂,進而讓前秦有了幹涉的理由,而新收複的冀並幽平四州東晉的統治也並不穩固,胡人勢力依然強大,所以綜合當前的局勢來看,郗超建議桓溫對篡權之事不要操之過急,再積累幾年功名與聲望再說。
桓溫當然明白郗超的建議是對的,曆朝曆代以來,篡權之事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曹操與司馬懿畢一生之功也沒有篡權,就是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影響,但是桓溫確實是有些等不急了,他篡權不僅僅隻是為了權力,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而更多的是為了褚蒜子,自己已經年近五十了,白發已經滿頭,而同樣的,褚蒜子也從那個青春靚麗的少女變成了雍容華貴的老太婆,雖然桓溫對於攻滅前秦、前涼等政權有莫大的信心,但是攻滅這兩個國家又得需要漫長的歲月,桓溫怕等不及,他怕褚蒜子等不到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所以才想要盡快的篡權,
盡管桓溫最終的想法是為了褚蒜子,但是這個想法卻不能告知於眾人,因此盡管郗超分析的很有道理,桓溫內心也很認可,但他還是決意篡權,並要求郗超等人立即謀劃,讓司馬奕禪讓也好,直接奪權也罷,總之,桓溫要的就是那個皇帝之位,桓溫明白,隻有登上了那個萬人敬仰的位子,桓溫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包括心中那個執念---褚蒜子。
看著近乎於歇斯底裏的桓溫,郗超有些茫然,感覺有些不認識眼前的這個人了,郗超自在東陽郡與準備進京的桓溫相識之後,二人相識了接近三十年,期間除了彭城之戰郗超沒有參與之外,郗超幾乎參與了桓溫所有的曆史事跡,因此郗超可以說是對桓溫知根知底,在他的心中桓溫一直是有個意誌堅定、有謀略、能隱忍、有大局觀的人,盡管偶爾也會意氣用事,但那都是些小事,在大事上桓溫從來都是謀定而後動,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在謀逆篡位這樣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上,桓溫卻表現出了近乎於迂腐的態度來,實在是讓郗超感到不可思議。
為了穩住桓溫,不讓他做出出格的事情來,郗超隻好騙桓溫說道:“昔日司馬氏篡魏之時,曆經三代而完成,改朝換代乃千秋偉業,需要複合天地萬物、日月星辰之運轉,萬不可意氣用事,目前來看,時機尚不成熟,可以效仿晉文帝,先行通過廢立之事以立威,待理順宇宙萬物陰陽調和之事後,而後再行禪讓之事,則可保大司馬千秋萬代風調雨順。”
桓溫一聽,先行廢立再禪讓,又得好幾年,心中有些老大不快,郗超看出了桓溫臉上的不快,知道桓溫心急,於是靈機一動,便又說道:“自古以來,帝王行禪讓之事,皆要得到傳國玉璽才行,而今傳國玉璽在崇德太後那裏,不管是行廢立還是行禪讓,都要事先得到太後的首肯才行。”
一語驚醒夢中人,桓溫這才想起雖然司馬奕貴為皇帝,但是太後才是真正的最高統治者,不管是廢帝還是行禪讓之事,都必須得到褚蒜子的肯定才行。
本來行廢立之事就是為了褚蒜子的桓溫決定,先行拜訪褚蒜子,聽聽褚蒜子的想法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