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帝這一罷工,整個朝野再次惶恐不安,一來是之前的反桓溫聯盟都是以穆帝為核心,有穆帝在這裏撐腰他們怎麽鬧都行,現在穆帝這個保護傘一撤,傘下的人立即就暴露在陽光下,自然是惶恐不安;二來桓溫這次實在太過強勢,直接帶兵進京,並且很快就控製了京城的防衛和禁軍宿衛,雖然沒有像王敦或蘇峻那樣直接帶兵上朝,但是也足以震懾群臣了,再加上前兩次叛亂時不少士族高官皆死於屠刀之下,這次顯然沒有人願意再當刀下之鬼。


    當然,任何時代都不缺少忠臣與直臣,雖然東晉皇權是曆朝曆代最弱的,也是最讓人瞧不起的,但是在忠君思想的影響下,還是有忠臣的,廷尉王允之就是一位,在將武陵王等人打入大牢之後,王允之就立即著手審閱偵查,王允之即是一位忠臣又是一位難得的直臣,出身琅琊王氏的他根本就不懼桓溫的滔威,雖然桓溫的弟弟桓秘多次以協助調查的名義向王允之暗示,但是王允之依然不為所動,依然堅持秉公執法,郗超害怕王允之壞了大局,屢次向桓溫進諫殺掉王允之,但是桓溫認為王允之是難得的直臣,所以一直不肯下手,所以王允之得以秉公辦案。


    而王允之的辦案能力確實是一流的,在短短的三天時間裏就全部調查完畢,最終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查無實據。


    然而此時的朝堂已然不是三天前的朝堂了,在穆帝病倒之後,司馬昱主持朝政,在桓溫的要求下,司馬昱恢複了郗超的職務,同時罷免了一大批跟隨武陵王司馬曦反桓溫的大小官員,桓溫實際上已經控製了朝政。


    所以對於王允之呈上來的“查無實據,並無謀反跡象”的偵辦結果,桓溫並不感到意外,這本來就是一起他故意製造的冤案,王允之又是出了名的直臣,若是能查出實據來那就怪了。


    而桓溫之所以任由王允之秉公辦案,除了欣賞王允之這樣的直臣以外,另一個用意就是效仿秦國時的趙高,當年趙高為了檢驗自己的威望,於是便設局試探群臣,故意拉了一隻鹿來,當著皇帝的麵說這一匹馬,皇帝大笑說這明明是鹿,怎麽可能是馬呢?但是沒想到群臣懼怕趙高的淫威,紛紛順著趙高的意思說這確實是馬,而沒有順著趙高意思而說這是鹿的,自然也在日後被趙高用各種理由給處死了。


    桓溫當然不想當趙高,但是為了徹底掌控朝政,將反對自己的勢力徹底打壓下去,然後自己才能放心的北伐,否則的話後方總有人給你搗亂,自然是鬧心的很。


    於是在王允之偵辦結果出來之後,桓溫又再次上書要求誅殺武陵王司馬曦、新蔡王司馬晃等人,並且言詞異常激烈,在桓溫的帶動下,之前早已投靠桓溫的士族高官也紛紛上書要求誅殺二王其及黨羽,這讓主持朝政的司馬昱很是難堪,他明知道司馬曦是被冤枉的,並且廷尉也已經明確給出了偵辦結果的情況下,卻依然不敢釋放武陵王等人,身為攝政王卻連自己的親哥哥都救不了,這讓司馬昱很是悲傷。


    為了保住自己哥哥的命,司馬昱最終還是放下身段,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桓溫說道:“對於武陵王等人叛亂之事,即然廷尉已經查無實據,就已經證明此事子虛烏有,但是大司馬卻依然要誅殺武陵王等人,同室操戈的事情在晉惠帝時代已經上演過一次了,結果就是山河淪陷,生靈塗炭,我實在不忍再出現這樣的事情,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我既悲痛惋惜,又驚恐不安,這種事我連聽都不願意聽,何況還要我下令呢!還望大司馬再研究研究!”


    見司馬昱如此低聲下氣,桓溫也不好再逼迫他,於是便不再進言,見桓溫不再進言,其他人自然也不會再進言,於是司馬曦等人再次逃過一劫。


    但是桓溫殺人立威的決心十分的堅定,在退朝之後,桓溫再次召集郗超、江彪、桓秘等人商議,郗超的意思是桓溫不應該顧及司馬昱,此時的司馬昱已是跛腳之鴨,空有攝政的頭銜,其實啥事也指揮不動;


    郗超建議桓溫應該一鼓作氣,繼續逼迫司馬昱,讓司馬昱親自下令誅殺武陵王等人,這樣既避免了桓溫誅殺宗室的壞名聲,又讓司馬昱聲望盡失,從此普天之下就再無人敢跟桓溫作對了。


    郗超的建議痛快是痛快,但是桓溫並不想做的這麽絕,於是郗超便又說出了第二個建議,那就是讓宗室告宗室,從宗室當中再找一個不中用的王爺,上書請求誅殺武陵王等人,這樣就可以把桓溫給摘出來,避免了桓溫的尷尬。


    “讓宗室告宗室?”桓溫默念了一句,這計好是好,但是再去哪裏找這樣的宗室呢?新蔡王司馬晃是個軟蛋,所以嚇唬嚇唬就行了,其他的王爺當中琅琊王司馬丕一心求仙,天天在家練丹玩,不問政事很多年,東海王司馬奕還小,所以近支親王肯定是不行了,隻能從其他旁支王爺當中選了。


    經過反複討論,郗超等人覺得譙王司馬恬正合適,之所以說他合適,是因為此時的司馬恬正擔任禦史中丞的職務,而禦史中丞就是負責監督、彈劾官員的,所以讓司馬恬上書朝廷也算是職責所在。


    而且司馬恬的父親司馬無忌還跟桓溫同過事,當年桓溫剛收複益州之時,朝廷為了限製桓溫勢力的發展,派司馬無忌前往成都擔任益州刺史,當時桓溫雖然很反對,但是因為當時的實力不行,最終也隻得默認了。


    雖然司馬無忌去益州是朝廷監視桓溫的,但是司馬無忌到任成都之後,也並沒有給桓溫搗亂,相反還很積極的配合桓溫的工作,這讓桓溫很是感激,對司馬無忌讚譽有加。


    司馬無忌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恬繼承譙王的爵位。司馬恬很有才幹,曾任司雍秦梁四州的大中正,負責為國選材,後來又擔任太子詹事、吳國內史、尚書右仆射等職,因為是宗室當中少有的有才幹之人,所以在穆帝親政之後,又把司馬恬提拔為禦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


    譙王的始封王是司馬懿六弟司馬進的長子司馬遜,在宗室當中算是非常偏遠的旁支王爺了,雖然是旁支,但也是王爺,由譙王司馬恬出麵彈劾武陵王等人,不管從哪方麵看,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所以,桓溫在聽完郗超的分析之後,也覺得司馬恬最合適,這次他沒有讓桓秘出馬,而是直接派郗超去找司馬恬,郗超也發揮了自己不要臉的精神,在威逼利誘之下,司馬恬隻得答應第二天的時候上書彈劾武陵王司馬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謀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頭阿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頭阿愣並收藏謀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