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蒜子迴朝之後,將與桓溫達成的協議拿給了司馬昱看,司馬昱雖然依然感覺條件有點苛刻,可是就當前形式來看,似乎也隻能這樣了,於是便默許了該協議,將桓溫提報的請封名單除涉及揚州的官員外其他的都一律按照名單上的要求冊封,同時正式冊封桓溫為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征討大都督,都督中外諸軍事。
一時間,朝野上下輿論嘩然,所有人都認為桓溫的權力有點太大了,紛紛上書司馬昱要求限製桓溫的權力,但是司馬昱很清楚桓溫當前的實力,同時也理解褚蒜子的良苦用心,若是不這樣的話,那麽下一步桓溫可能就真的要篡權了,現在隻是犧牲了一點權力,但是大麵上朝廷至少保住了揚州之地,而中央的權力除了對外征戰權外,其他的其實也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褚蒜子能夠談到這個地步,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而桓溫的權力也因此而達到了頂峰,他不但獨攬了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等朝廷裏所有主管軍事的部門權力,從此以後可以暢通無阻的對外征戰而不需要朝廷的特許,同時也把地方上除揚州外的所有州郡的權力也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這也就保障了桓溫對外征戰再也不用擔心糧草兵馬短缺的問題了。
而一直掌握中央權力的頂級門閥士族們也因為這次冊封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是以郗愔和郗超為代表的高平郗氏,郗愔是郗超的父親,目前的官職為江州刺史,而郗超因為桓溫推薦的緣故,官職直接超過了自己的父親,到了中書省擔任侍郎,也就是中書省的二把手,這讓郗愔心裏雖然有點不舒服,但到底代表的是高平郗氏的利益,再加上郗超的說教,所以之前一直反對桓溫的郗愔也開始漸漸的倒向桓溫,至少沒有之前那麽針鋒相對了。
不同於郗愔的扭扭捏捏,代表了陳留江氏的江彪因為桓溫的推薦而官至黃門侍郎,這也算是陳留江氏自渡江以來在朝廷裏的最位官職了,這自然讓江彪感激涕零,從此以後陳留江氏徹底依附於桓溫,成為支持桓溫最堅定的士族門閥。
而另一個受益者謝安又跟前兩位不同,雖然他也因此被封為尚書侍郎,位列尚書省二把手,但是他卻即不像郗愔那樣不再反對桓溫,當個溫和派,也不像江彪那樣徹底倒向桓溫,成為依附於桓氏的勢力,謝安是一個不願意屈居於人下的領袖性人物,他也想幹桓溫那樣的事,推行土斷,力行改革,收複失地,致力於北伐,但是謝安不像桓溫那樣是個穿越者,他身上沒有家族利益的包袱和盤根錯節的聯姻的羈絆,所以桓溫可以痛痛快快的餞行自己的理想,而謝安卻不能,所以謝安是有些羨慕桓溫的,但是羨慕歸羨慕,當前桓溫的勢力已經龐大到了極點,已然威脅到了自己的家族利益。
在謝安的眼裏,家族利益大於一切,所以謝安依然不肯依附於桓溫,而是繼續秘密的組織反桓溫勢力,他跟太原王氏的王坦之、琅琊王氏的王彪之等人繼續聯盟,秘密發展勢力,爭取有朝一日可以扳倒桓溫。
除謝安等頂級士族門閥外,朝廷裏另一支反對桓溫的力量就是司馬氏的宗氏諸王了,其實受八王之亂的影響,在東晉建立後,所謂的宗氏諸王親疏關係已經很偏遠了,權力也受到了極大的限製,但是宗室就是宗室,即便是關係再疏遠,那也是司馬氏的子孫,東晉的天下也是他們的家天下,現在桓溫的勢力已經大到了這個地步,他們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平時裏隻知尋歡作樂談清弄玄的諸王們紛紛的跳了出來,指責桓溫欺負皇室,弄權亂政,實乃國賊也。
這些指責桓溫為國賊的宗室諸王們不是別人,正是當年一起過江的那些王爺的後裔,除了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後稱帝以外,剩下的四位分別是彭城王司馬紘、南頓王司馬宗、西陽王司馬羕和汝南王司馬佑,他們四個加上琅琊王司馬睿一起渡江避難,其中司馬睿受擁立稱帝,因此在當時民間也就有了五馬渡江一馬成龍的說法。
由於渡江之後其他四位王爺都支持司馬睿稱帝,因此在司馬睿稱帝後,他們也就都無一例外的受到了優待,他們的子孫後也大都封了王。
而司馬睿的直係子孫當中,正式封王的有琅邪孝王司馬裒、東海哀王司馬衝、武陵威王司馬曦、琅邪悼王司馬煥和會稽王司馬昱,其他的還有晉成帝司馬衍的兩個兒子,既受封琅琊王的司馬丕、受封東海王的司馬奕。這些直係親王當中司馬裒、司馬煥早卒,司馬衝沒有兒子,所以晉室真正的直係宗室也就隻有武陵王司馬曦、會稽王司馬昱、琅琊王司馬丕和東海王司馬奕了。
他們這些直係王爺跟前麵那四位渡江而來的王爺的後裔聚合到一起,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他們將桓溫的所作所為看作是弄權亂政,為了不讓司馬氏的江山落入異姓人手裏,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桓溫。
為了不讓這些愣頭青們壞事,褚蒜子讓司馬昱去阻止這些王爺鬧事,司馬昱是這些宗室當中惟一一個可以理解褚蒜子所作所為的人,他十分清楚褚蒜子的處理方式是處理當前危機最恰當的方式,因此便盡力的去說服這些王爺,本來司馬昱就是這些王爺當中的長輩,又久管朝政,因此這些王爺們多多少少還是聽司馬昱的話的。
但是司馬昱剛剛安撫下了這些王爺,沒想到小皇帝又跳出來了,此時的穆帝已然十四歲,已經明事理了,此時的他血氣方剛,又剛剛得到母親的承諾明年親政,人就是這樣,剛剛懂事的年紀往往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受到周邊人的蠱惑之後,明顯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穆帝對桓溫的所作所為恨的牙癢癢,同時褚蒜子跟桓溫流年菲語也被很多不懷好意的人傳到了穆帝的耳朵裏,這讓穆帝對桓溫跟自己母親的關係產生的嚴重的懷疑,這也讓他對一直尊敬的母後漸漸產生了厭惡之情,小小的心靈開始被汙染,仇恨之花開始在心中慢慢生長,他暗暗的在心中發誓,待自己親政之後,一定要把桓溫殺掉,一定,一定。
中央的事情畢竟有褚蒜子跟司馬昱在那裏壓著,暫時還亂不了,但是地方上就不一樣了,由於桓溫的請封名單將除揚州之外的全天下的州郡全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這就不可避免的觸犯到了其他即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可不同於中央的那些頂級門閥和王爺們懂得隱忍,他們很清楚若是自己不反抗的話,那麽極有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在桓溫請封的各州郡官員沒有到位之前,他們就開始思索對抗之策,而這其中,又以梁州刺史司馬勳最為激烈。
一時間,朝野上下輿論嘩然,所有人都認為桓溫的權力有點太大了,紛紛上書司馬昱要求限製桓溫的權力,但是司馬昱很清楚桓溫當前的實力,同時也理解褚蒜子的良苦用心,若是不這樣的話,那麽下一步桓溫可能就真的要篡權了,現在隻是犧牲了一點權力,但是大麵上朝廷至少保住了揚州之地,而中央的權力除了對外征戰權外,其他的其實也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褚蒜子能夠談到這個地步,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而桓溫的權力也因此而達到了頂峰,他不但獨攬了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等朝廷裏所有主管軍事的部門權力,從此以後可以暢通無阻的對外征戰而不需要朝廷的特許,同時也把地方上除揚州外的所有州郡的權力也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這也就保障了桓溫對外征戰再也不用擔心糧草兵馬短缺的問題了。
而一直掌握中央權力的頂級門閥士族們也因為這次冊封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是以郗愔和郗超為代表的高平郗氏,郗愔是郗超的父親,目前的官職為江州刺史,而郗超因為桓溫推薦的緣故,官職直接超過了自己的父親,到了中書省擔任侍郎,也就是中書省的二把手,這讓郗愔心裏雖然有點不舒服,但到底代表的是高平郗氏的利益,再加上郗超的說教,所以之前一直反對桓溫的郗愔也開始漸漸的倒向桓溫,至少沒有之前那麽針鋒相對了。
不同於郗愔的扭扭捏捏,代表了陳留江氏的江彪因為桓溫的推薦而官至黃門侍郎,這也算是陳留江氏自渡江以來在朝廷裏的最位官職了,這自然讓江彪感激涕零,從此以後陳留江氏徹底依附於桓溫,成為支持桓溫最堅定的士族門閥。
而另一個受益者謝安又跟前兩位不同,雖然他也因此被封為尚書侍郎,位列尚書省二把手,但是他卻即不像郗愔那樣不再反對桓溫,當個溫和派,也不像江彪那樣徹底倒向桓溫,成為依附於桓氏的勢力,謝安是一個不願意屈居於人下的領袖性人物,他也想幹桓溫那樣的事,推行土斷,力行改革,收複失地,致力於北伐,但是謝安不像桓溫那樣是個穿越者,他身上沒有家族利益的包袱和盤根錯節的聯姻的羈絆,所以桓溫可以痛痛快快的餞行自己的理想,而謝安卻不能,所以謝安是有些羨慕桓溫的,但是羨慕歸羨慕,當前桓溫的勢力已經龐大到了極點,已然威脅到了自己的家族利益。
在謝安的眼裏,家族利益大於一切,所以謝安依然不肯依附於桓溫,而是繼續秘密的組織反桓溫勢力,他跟太原王氏的王坦之、琅琊王氏的王彪之等人繼續聯盟,秘密發展勢力,爭取有朝一日可以扳倒桓溫。
除謝安等頂級士族門閥外,朝廷裏另一支反對桓溫的力量就是司馬氏的宗氏諸王了,其實受八王之亂的影響,在東晉建立後,所謂的宗氏諸王親疏關係已經很偏遠了,權力也受到了極大的限製,但是宗室就是宗室,即便是關係再疏遠,那也是司馬氏的子孫,東晉的天下也是他們的家天下,現在桓溫的勢力已經大到了這個地步,他們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平時裏隻知尋歡作樂談清弄玄的諸王們紛紛的跳了出來,指責桓溫欺負皇室,弄權亂政,實乃國賊也。
這些指責桓溫為國賊的宗室諸王們不是別人,正是當年一起過江的那些王爺的後裔,除了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後稱帝以外,剩下的四位分別是彭城王司馬紘、南頓王司馬宗、西陽王司馬羕和汝南王司馬佑,他們四個加上琅琊王司馬睿一起渡江避難,其中司馬睿受擁立稱帝,因此在當時民間也就有了五馬渡江一馬成龍的說法。
由於渡江之後其他四位王爺都支持司馬睿稱帝,因此在司馬睿稱帝後,他們也就都無一例外的受到了優待,他們的子孫後也大都封了王。
而司馬睿的直係子孫當中,正式封王的有琅邪孝王司馬裒、東海哀王司馬衝、武陵威王司馬曦、琅邪悼王司馬煥和會稽王司馬昱,其他的還有晉成帝司馬衍的兩個兒子,既受封琅琊王的司馬丕、受封東海王的司馬奕。這些直係親王當中司馬裒、司馬煥早卒,司馬衝沒有兒子,所以晉室真正的直係宗室也就隻有武陵王司馬曦、會稽王司馬昱、琅琊王司馬丕和東海王司馬奕了。
他們這些直係王爺跟前麵那四位渡江而來的王爺的後裔聚合到一起,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他們將桓溫的所作所為看作是弄權亂政,為了不讓司馬氏的江山落入異姓人手裏,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桓溫。
為了不讓這些愣頭青們壞事,褚蒜子讓司馬昱去阻止這些王爺鬧事,司馬昱是這些宗室當中惟一一個可以理解褚蒜子所作所為的人,他十分清楚褚蒜子的處理方式是處理當前危機最恰當的方式,因此便盡力的去說服這些王爺,本來司馬昱就是這些王爺當中的長輩,又久管朝政,因此這些王爺們多多少少還是聽司馬昱的話的。
但是司馬昱剛剛安撫下了這些王爺,沒想到小皇帝又跳出來了,此時的穆帝已然十四歲,已經明事理了,此時的他血氣方剛,又剛剛得到母親的承諾明年親政,人就是這樣,剛剛懂事的年紀往往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受到周邊人的蠱惑之後,明顯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穆帝對桓溫的所作所為恨的牙癢癢,同時褚蒜子跟桓溫流年菲語也被很多不懷好意的人傳到了穆帝的耳朵裏,這讓穆帝對桓溫跟自己母親的關係產生的嚴重的懷疑,這也讓他對一直尊敬的母後漸漸產生了厭惡之情,小小的心靈開始被汙染,仇恨之花開始在心中慢慢生長,他暗暗的在心中發誓,待自己親政之後,一定要把桓溫殺掉,一定,一定。
中央的事情畢竟有褚蒜子跟司馬昱在那裏壓著,暫時還亂不了,但是地方上就不一樣了,由於桓溫的請封名單將除揚州之外的全天下的州郡全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這就不可避免的觸犯到了其他即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可不同於中央的那些頂級門閥和王爺們懂得隱忍,他們很清楚若是自己不反抗的話,那麽極有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在桓溫請封的各州郡官員沒有到位之前,他們就開始思索對抗之策,而這其中,又以梁州刺史司馬勳最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