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此時的殷浩也是十分的被動,許昌之戰打破了殷浩身上的光環,讓他從神壇之上跌落了下來,本來形勢大好的北伐也形勢直轉急下,不但西路軍全軍覆沒,東路軍也在泰山郡被慕容鮮卑的慕容寶擊敗,也被迫後撤,一切又都迴到了起點。
而這一切,又都是因為謝尚許昌之敗,謝尚出身陳郡謝氏,是士家大族,家世顯赫,父親是前豫章太守謝鯤,其實家世顯赫還好說,一般的士家大族殷浩也不放在眼裏,但問題出就出在謝尚還有個親妹妹叫謝真石,這個謝真石嫁給了陽翟褚氏的一個叫褚裒的人,然後生了個女兒叫褚蒜子。
也就是說,當朝攝政的皇太後褚蒜子,還得叫謝尚一聲大舅,而且還是親大舅,就憑這關係,你讓殷浩怎麽弄?
即便是殷浩對謝尚恨的眼癢癢,也奈何不了謝尚,而對於謝安將奪迴傳國玉璽之功從戴施身上轉到謝尚身上的行為,殷浩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辦法,誰讓人家背景深厚呢。
明的不敢把你怎麽樣,但是暗地裏卻可以惡心一下你,所以對於謝尚收留姚襄之舉,殷浩以姚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理由,給搪塞了過去。
但謝尚又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十分清楚姚襄現在的處境都是因為自己所賜,而且姚襄拚掉軍隊拚死護送自己到芍陂的舉動也讓謝尚深深的感動,為了報答姚襄的這份恩情,謝尚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姚襄渡過難關。
為此,謝尚再一次的想到了謝安,作為家族當中最出色的成員,經過幾年的拚搏,謝安已然成為朝堂之上最耀眼的政治新星,不但受到司馬昱的重用,而且也得到了褚蒜子的賞識,此時的謝安已經官至吏部尚書,而且更擁有中護軍的軍職,中護軍掌管禁軍,負責皇宮守衛,褚蒜子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謝安,足以看出褚蒜子對謝安的重視。
謝尚找到謝安後,向謝安說明了來意,謝安略加思索之後,就有了主意,然後就附耳告訴了謝尚,謝尚聽後,連忙拍手說妙。
原來,謝安給謝尚的主意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桓溫”。
一直以來,朝廷對於桓溫與殷浩二人的能力孰高孰低一直爭論不休,謝安雖然一直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心裏早已認為桓溫之才在殷浩之上,桓溫的能力不僅僅表現在軍事才能上,更多的還表現在格局與氣度上,桓溫更多的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行事上也是兼容並包,恢弘大度,而殷浩則不然,他更多的是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而且還將個人的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北伐之初跟褚裒指揮權之爭就充分暴露了其心胸狹隘之處。
所以謝安讓謝尚去找桓溫,其實更多的是從國家利益考慮,姚襄是羌族不錯,但是為人大度、好學博能、很有名望,是胡族當中十分少見的文武雙全之人,而且能夠為了救謝尚而拚盡全軍,足以說明是一個忠勇可靠的人,完全可以將其招引過來為朝廷效力,殷浩拒絕姚襄更多的是小心眼使然,而桓溫則不同,根據謝安對桓溫的了解,如果謝尚把姚襄推薦給桓溫的話,桓溫一定會大喜過望。
而事實也正如謝安所說,當謝尚親自前往江陵遊說桓溫之時,桓溫聽說姚襄要率眾投靠,高興的簡直就是從地上跳了起來,激動的對天大喊:天助大晉、天助大晉啊;
桓溫在襄國之時就見過姚襄,對姚襄的人品和能力自然十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當年的襄國之戰讓桓溫見識到了胡騎的厲害,羌族是遊牧民族,從小就跟馬打交道,所以騎兵尤其厲害,騎兵在古代的軍隊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騎兵速度快、衝擊力強,在當時的諸兵種當中就是坦克一樣的存在,是專克步兵的兵種,而晉軍則恰恰是步兵強,騎兵弱;
桓溫畢竟是穿越之人,擁有著千年的智慧,自然懂得騎兵的重要性,而且更加懂得一個懂騎兵的將領的重要性,西漢建立之初,就是因為劉邦的騎兵不行而被匈奴圍困於白登,白登之圍後,漢朝拚盡全力發展騎兵,但是因為思路不對,也沒有懂騎兵的將領,結果漢軍騎兵依然技不如人;
至到漢景帝時期,大臣晁錯上書《言兵事疏》,提出了騎兵發展的全盤戰略,即吸收匈奴人為漢軍訓練騎兵,從此漢軍騎兵建設才走上正軌。
後來七國之亂時,雖然晁錯含冤被殺,但是完全以晁錯理念重建的漢軍鐵騎南下助戰,輕鬆將數十萬諸侯叛軍打的稀裏嘩啦,一舉扭轉戰局!
到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年代裏,新型的漢軍騎兵,更叫驕橫的匈奴鐵騎大跌眼鏡:不但能夠以優勢的裝備與強大的機動力麵對麵血拚,甚至可以深入草原漠北,追擊匈奴頑敵。漢軍的戰旗從雲中五原隆隆開進,幾十年間一路碾壓匈奴,終於由漢將陳湯在中亞斬殺郅支單於,徹底洗雪昔日國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桓溫才直唿姚襄來投簡直就是天助大晉,當即表示願將新野之地獻出來作為姚襄的駐訓之處,而且為了後姚襄無後顧之憂,桓溫甚至表示願意將新野郡太守一職讓給姚襄,並在新野郡親自迎接姚襄入駐。
桓溫的熱情簡直出乎謝尚的預料,跟殷浩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由於是聽完桓溫對騎兵的看法之後,謝尚更可確信謝安所言,桓溫的能力確實是殷浩所不能比的,因此對桓溫更加的敬重。
為了不浪費時間,在得到桓溫的同意之後,謝尚又馬不停蹄的迴到京城,向朝廷匯報了姚襄的安置問題,對於將姚襄安置在新野一帶,朝廷到是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殷浩卻坐不住了;
殷浩的小人心理又開始作祟,他雖然拒絕接受了姚襄,但是也不允許別人接納姚襄,現在見桓溫主動接納姚襄,心中自然又不舒服了;
本著寧可毀掉也不讓桓溫得到的想法,同時也為了防止姚襄被桓溫所用,此時的殷浩又一次站出來表示反對桓溫接納姚襄,並以自己是朝廷冊封的總督江北六州軍事為由,認為姚襄率部投誠之事應當由自己來處理,還論不到桓溫,並表示願意將譙城一地拿出來來安置姚襄。
對於殷浩的變卦,謝尚也是無可奈何,一來確實如殷浩所言,殷浩才是朝廷處理江北諸州軍事的全權代表,姚襄之事確實應該由他來自理;二來既然殷浩願意拿出一郡之地來安置姚襄,而且譙城比新野更靠近中原,確實也不算是什麽壞事;因此謝尚也就懶的反對了。
就這樣,在經過數月的爭論之後,姚襄終於在謝尚的幫助下,率部遷到了譙城安置了下來。
而這一切,又都是因為謝尚許昌之敗,謝尚出身陳郡謝氏,是士家大族,家世顯赫,父親是前豫章太守謝鯤,其實家世顯赫還好說,一般的士家大族殷浩也不放在眼裏,但問題出就出在謝尚還有個親妹妹叫謝真石,這個謝真石嫁給了陽翟褚氏的一個叫褚裒的人,然後生了個女兒叫褚蒜子。
也就是說,當朝攝政的皇太後褚蒜子,還得叫謝尚一聲大舅,而且還是親大舅,就憑這關係,你讓殷浩怎麽弄?
即便是殷浩對謝尚恨的眼癢癢,也奈何不了謝尚,而對於謝安將奪迴傳國玉璽之功從戴施身上轉到謝尚身上的行為,殷浩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辦法,誰讓人家背景深厚呢。
明的不敢把你怎麽樣,但是暗地裏卻可以惡心一下你,所以對於謝尚收留姚襄之舉,殷浩以姚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理由,給搪塞了過去。
但謝尚又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十分清楚姚襄現在的處境都是因為自己所賜,而且姚襄拚掉軍隊拚死護送自己到芍陂的舉動也讓謝尚深深的感動,為了報答姚襄的這份恩情,謝尚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姚襄渡過難關。
為此,謝尚再一次的想到了謝安,作為家族當中最出色的成員,經過幾年的拚搏,謝安已然成為朝堂之上最耀眼的政治新星,不但受到司馬昱的重用,而且也得到了褚蒜子的賞識,此時的謝安已經官至吏部尚書,而且更擁有中護軍的軍職,中護軍掌管禁軍,負責皇宮守衛,褚蒜子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謝安,足以看出褚蒜子對謝安的重視。
謝尚找到謝安後,向謝安說明了來意,謝安略加思索之後,就有了主意,然後就附耳告訴了謝尚,謝尚聽後,連忙拍手說妙。
原來,謝安給謝尚的主意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桓溫”。
一直以來,朝廷對於桓溫與殷浩二人的能力孰高孰低一直爭論不休,謝安雖然一直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心裏早已認為桓溫之才在殷浩之上,桓溫的能力不僅僅表現在軍事才能上,更多的還表現在格局與氣度上,桓溫更多的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行事上也是兼容並包,恢弘大度,而殷浩則不然,他更多的是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而且還將個人的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北伐之初跟褚裒指揮權之爭就充分暴露了其心胸狹隘之處。
所以謝安讓謝尚去找桓溫,其實更多的是從國家利益考慮,姚襄是羌族不錯,但是為人大度、好學博能、很有名望,是胡族當中十分少見的文武雙全之人,而且能夠為了救謝尚而拚盡全軍,足以說明是一個忠勇可靠的人,完全可以將其招引過來為朝廷效力,殷浩拒絕姚襄更多的是小心眼使然,而桓溫則不同,根據謝安對桓溫的了解,如果謝尚把姚襄推薦給桓溫的話,桓溫一定會大喜過望。
而事實也正如謝安所說,當謝尚親自前往江陵遊說桓溫之時,桓溫聽說姚襄要率眾投靠,高興的簡直就是從地上跳了起來,激動的對天大喊:天助大晉、天助大晉啊;
桓溫在襄國之時就見過姚襄,對姚襄的人品和能力自然十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當年的襄國之戰讓桓溫見識到了胡騎的厲害,羌族是遊牧民族,從小就跟馬打交道,所以騎兵尤其厲害,騎兵在古代的軍隊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騎兵速度快、衝擊力強,在當時的諸兵種當中就是坦克一樣的存在,是專克步兵的兵種,而晉軍則恰恰是步兵強,騎兵弱;
桓溫畢竟是穿越之人,擁有著千年的智慧,自然懂得騎兵的重要性,而且更加懂得一個懂騎兵的將領的重要性,西漢建立之初,就是因為劉邦的騎兵不行而被匈奴圍困於白登,白登之圍後,漢朝拚盡全力發展騎兵,但是因為思路不對,也沒有懂騎兵的將領,結果漢軍騎兵依然技不如人;
至到漢景帝時期,大臣晁錯上書《言兵事疏》,提出了騎兵發展的全盤戰略,即吸收匈奴人為漢軍訓練騎兵,從此漢軍騎兵建設才走上正軌。
後來七國之亂時,雖然晁錯含冤被殺,但是完全以晁錯理念重建的漢軍鐵騎南下助戰,輕鬆將數十萬諸侯叛軍打的稀裏嘩啦,一舉扭轉戰局!
到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年代裏,新型的漢軍騎兵,更叫驕橫的匈奴鐵騎大跌眼鏡:不但能夠以優勢的裝備與強大的機動力麵對麵血拚,甚至可以深入草原漠北,追擊匈奴頑敵。漢軍的戰旗從雲中五原隆隆開進,幾十年間一路碾壓匈奴,終於由漢將陳湯在中亞斬殺郅支單於,徹底洗雪昔日國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桓溫才直唿姚襄來投簡直就是天助大晉,當即表示願將新野之地獻出來作為姚襄的駐訓之處,而且為了後姚襄無後顧之憂,桓溫甚至表示願意將新野郡太守一職讓給姚襄,並在新野郡親自迎接姚襄入駐。
桓溫的熱情簡直出乎謝尚的預料,跟殷浩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由於是聽完桓溫對騎兵的看法之後,謝尚更可確信謝安所言,桓溫的能力確實是殷浩所不能比的,因此對桓溫更加的敬重。
為了不浪費時間,在得到桓溫的同意之後,謝尚又馬不停蹄的迴到京城,向朝廷匯報了姚襄的安置問題,對於將姚襄安置在新野一帶,朝廷到是沒有什麽問題,但是殷浩卻坐不住了;
殷浩的小人心理又開始作祟,他雖然拒絕接受了姚襄,但是也不允許別人接納姚襄,現在見桓溫主動接納姚襄,心中自然又不舒服了;
本著寧可毀掉也不讓桓溫得到的想法,同時也為了防止姚襄被桓溫所用,此時的殷浩又一次站出來表示反對桓溫接納姚襄,並以自己是朝廷冊封的總督江北六州軍事為由,認為姚襄率部投誠之事應當由自己來處理,還論不到桓溫,並表示願意將譙城一地拿出來來安置姚襄。
對於殷浩的變卦,謝尚也是無可奈何,一來確實如殷浩所言,殷浩才是朝廷處理江北諸州軍事的全權代表,姚襄之事確實應該由他來自理;二來既然殷浩願意拿出一郡之地來安置姚襄,而且譙城比新野更靠近中原,確實也不算是什麽壞事;因此謝尚也就懶的反對了。
就這樣,在經過數月的爭論之後,姚襄終於在謝尚的幫助下,率部遷到了譙城安置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