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司馬昱上台之後,明麵上是在扶持殷浩,打壓桓溫,其實暗地裏一直在拉隴其他勢力,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而事實證明司馬昱確實是自晉室東渡以來最優秀的皇室成員,經過司馬昱不懈的努力,此時的朝廷上下都已是司馬昱的人,朝廷當中有王蒙、王坦之、王彪之、劉倓、王羲之、謝安等人把控著各個要害部門,政治上又爭取了褚蒜子及少年天子穆帝的支持,初步實現了政治上的政令統一;
軍事上殷浩北伐聲勢浩大,接連收複了譙郡、濮陽,將帝國的邊界推到了黃河流域,為司馬昱的政治聲望添磚加瓦;
外交上段齊政權、慕容鮮卑的燕國政權、氐族苻氏的秦國政權、鮮卑拓跋部的代國政權接連向東晉稱臣,再加上冉魏政權的滅亡,實現了東晉名義上的天下一統;
地方上揚江兩州的殷浩、梁州的司馬勳、益州的司馬無忌、豫州的郗愔、兗州的陳逵、青州的蔡裔皆是司馬昱的人,司馬昱的權勢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與司馬昱權勢一直在增長不同的是,桓溫這幾年卻幾乎銷聲匿跡,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為,所以說此時的司馬昱根本就不再害怕桓溫什麽?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何充病死、諸葛無緒隱退,朝廷當中支持桓溫的勢力已經很微弱,就連一向支持桓溫的褚蒜子也漸漸的開始隱居幕後;
因為此時的穆帝已經長大,雖然還未親政,但是在一些政事上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任何一個新成長起來的帝王都會首先對朝廷當中的權臣發起挑戰,在司馬昱的煽風點火之下,穆帝自然而然的就把之前權勢逼人的桓溫當成了對手,並且因此還常常跟自己的母親褚蒜子發生衝突;
褚蒜子是一個非常豁達開明之人,她深知穆帝為何會變成這樣,雖然她一直在維護著桓溫,但是從整個天下來講,桓溫的崛起也確實是對司馬氏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褚蒜子覺得,穆帝跟桓溫起衝突是高晚的事,倒不如在自己還能掌控朝局的時候,提前把問題暴露出來,這樣即曆練了穆帝,又可以打壓一下桓溫,更為關鍵的是,一但局麵鬧的不可開交,自己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據中調和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褚蒜子開始漸漸的把政事交給了穆帝處理,而自己則在皇宮內築一佛堂,天天吃齋念佛,除了特別重大的事務以外,也已經基本不再過問政事了。
所以在看了桓溫奏章的司馬昱並沒有給桓溫迴信,而是給殷浩去信,他在信中鼓勵殷浩繼續努力,爭取一場大的勝利,隻要殷浩崛起了,司馬昱就可以一鼓作氣,繼續打壓桓溫。
當前桓溫能夠掌握的州除了荊州外,還剩下孫恩擔任刺史的寧州和李述擔任刺史的交州,以及吳隱之擔任刺史的廣州,這三個州都十分的偏遠,經濟不行,兵力也不足,境內也是叛亂常起,自己都自顧不暇,也就無法給予桓溫支持,所以司馬昱的想法就是,待殷浩北伐成功之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調殷浩去荊州,將桓溫調到廣州或者交州去。
而調殷浩去荊州去其實是一箭雙雕的事情,桓溫經營荊州多年,在荊州當地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桓溫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他據有荊州,隻要失去了荊州的桓溫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一樣,即便再厲害,也咬不動人了。
而調殷浩去荊州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司馬昱早就在提防殷浩了,為了防止殷浩成為第二個桓溫,司馬昱故意將殷浩調往比揚州更加富有的荊州,明麵上看是兌現對殷浩的政治諾言,但其實是為了將殷浩調離他經營多年的揚州,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再有能力,重新培養勢力也得需要個五到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司馬昱就有足夠的時間去聚集力量,打造一支真正屬於朝廷自己的部隊,這樣就可以徹底的打壓地方勢力,實現晉室的中興。
其實在司馬昱初掌朝政之時就開始謀劃組建一支新的軍事力量,隻是當時殷浩北伐還沒有成效,桓溫的勢力還是很龐大,同時又沒有合作的人選來組建這支軍事力量,所以司馬昱才沒有付之行動。
司馬昱對這個人選要求非常高,因為事關晉室中興,所以必須慎之又慎;首先他不能是士家大族當中的人物,當前的士家大族勢力太大,不但掌握地方經濟,還把控政治資源,同時還有一部分本身就擁有武裝,所以士族本身就尾大不掉,若是繼續由士族中人來擔任這個角色,那麽這個軍事力量早晚又要為某一士族所掌握,所以司馬昱對這個角色人選首先就是要排除是士族中人;
第二就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政治聲望,因為承擔著組建新的軍事力量的重任,組建新的軍事力量需要涉及到方方麵麵的事情,即要得到朝廷的認可,又要得到大臣們的認可,否則的話在組建的過程中必須會受到很多摯肘,若是沒有一定的政治聲望的話,將很難勝任這個角色。
第三就是這個人物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素養,至少應該是打過仗的將軍級人物,從頭開始組建新的軍事力量涉及到製度建設、軍需糧草的調度、各級官兵的操練以及軍事士氣的培養,沒有一定的軍事素養肯定是搞不定的;
第四就是司馬昱要求這個人物必須要年輕化,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就是因為侵淫官場多年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個人傾向,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會參與一些政治鬥爭,不可避免的參與到不同的政治勢力當中,而年輕將領則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年輕、有激情、有朝氣、有理想,更多的考慮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那些烏七八糟的政治鬥爭,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司馬昱可以在這張白紙上灌輸他們忠君愛國、為國效力的理念,培養成真正的帝國中堅。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所以司馬昱才遲遲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但是司馬昱並不著急,他很清楚這樣的人需要碰,他有的是時間去碰這樣的人,現在殷浩北伐還未成功,桓溫的勢力也剛剛被打壓,而自己也是剛剛才全麵掌握了政權,一切才剛剛開始;現在司馬昱最大的希望殷浩能夠給點力,打一場真正的大勝仗,為自己爭取一點臉麵的同時,也可以找理由再打壓一下桓溫。
可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是希望他怎麽樣,他越是不怎麽樣,司馬昱覺得以殷浩之才,即便是打不了一個大勝仗,也至少不會吃虧的時候,許昌那邊傳來了慘敗的消息,司馬昱看到戰報之後氣的當場暈厥。
而事實證明司馬昱確實是自晉室東渡以來最優秀的皇室成員,經過司馬昱不懈的努力,此時的朝廷上下都已是司馬昱的人,朝廷當中有王蒙、王坦之、王彪之、劉倓、王羲之、謝安等人把控著各個要害部門,政治上又爭取了褚蒜子及少年天子穆帝的支持,初步實現了政治上的政令統一;
軍事上殷浩北伐聲勢浩大,接連收複了譙郡、濮陽,將帝國的邊界推到了黃河流域,為司馬昱的政治聲望添磚加瓦;
外交上段齊政權、慕容鮮卑的燕國政權、氐族苻氏的秦國政權、鮮卑拓跋部的代國政權接連向東晉稱臣,再加上冉魏政權的滅亡,實現了東晉名義上的天下一統;
地方上揚江兩州的殷浩、梁州的司馬勳、益州的司馬無忌、豫州的郗愔、兗州的陳逵、青州的蔡裔皆是司馬昱的人,司馬昱的權勢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與司馬昱權勢一直在增長不同的是,桓溫這幾年卻幾乎銷聲匿跡,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為,所以說此時的司馬昱根本就不再害怕桓溫什麽?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何充病死、諸葛無緒隱退,朝廷當中支持桓溫的勢力已經很微弱,就連一向支持桓溫的褚蒜子也漸漸的開始隱居幕後;
因為此時的穆帝已經長大,雖然還未親政,但是在一些政事上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任何一個新成長起來的帝王都會首先對朝廷當中的權臣發起挑戰,在司馬昱的煽風點火之下,穆帝自然而然的就把之前權勢逼人的桓溫當成了對手,並且因此還常常跟自己的母親褚蒜子發生衝突;
褚蒜子是一個非常豁達開明之人,她深知穆帝為何會變成這樣,雖然她一直在維護著桓溫,但是從整個天下來講,桓溫的崛起也確實是對司馬氏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褚蒜子覺得,穆帝跟桓溫起衝突是高晚的事,倒不如在自己還能掌控朝局的時候,提前把問題暴露出來,這樣即曆練了穆帝,又可以打壓一下桓溫,更為關鍵的是,一但局麵鬧的不可開交,自己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據中調和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褚蒜子開始漸漸的把政事交給了穆帝處理,而自己則在皇宮內築一佛堂,天天吃齋念佛,除了特別重大的事務以外,也已經基本不再過問政事了。
所以在看了桓溫奏章的司馬昱並沒有給桓溫迴信,而是給殷浩去信,他在信中鼓勵殷浩繼續努力,爭取一場大的勝利,隻要殷浩崛起了,司馬昱就可以一鼓作氣,繼續打壓桓溫。
當前桓溫能夠掌握的州除了荊州外,還剩下孫恩擔任刺史的寧州和李述擔任刺史的交州,以及吳隱之擔任刺史的廣州,這三個州都十分的偏遠,經濟不行,兵力也不足,境內也是叛亂常起,自己都自顧不暇,也就無法給予桓溫支持,所以司馬昱的想法就是,待殷浩北伐成功之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調殷浩去荊州,將桓溫調到廣州或者交州去。
而調殷浩去荊州去其實是一箭雙雕的事情,桓溫經營荊州多年,在荊州當地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桓溫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他據有荊州,隻要失去了荊州的桓溫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一樣,即便再厲害,也咬不動人了。
而調殷浩去荊州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司馬昱早就在提防殷浩了,為了防止殷浩成為第二個桓溫,司馬昱故意將殷浩調往比揚州更加富有的荊州,明麵上看是兌現對殷浩的政治諾言,但其實是為了將殷浩調離他經營多年的揚州,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再有能力,重新培養勢力也得需要個五到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司馬昱就有足夠的時間去聚集力量,打造一支真正屬於朝廷自己的部隊,這樣就可以徹底的打壓地方勢力,實現晉室的中興。
其實在司馬昱初掌朝政之時就開始謀劃組建一支新的軍事力量,隻是當時殷浩北伐還沒有成效,桓溫的勢力還是很龐大,同時又沒有合作的人選來組建這支軍事力量,所以司馬昱才沒有付之行動。
司馬昱對這個人選要求非常高,因為事關晉室中興,所以必須慎之又慎;首先他不能是士家大族當中的人物,當前的士家大族勢力太大,不但掌握地方經濟,還把控政治資源,同時還有一部分本身就擁有武裝,所以士族本身就尾大不掉,若是繼續由士族中人來擔任這個角色,那麽這個軍事力量早晚又要為某一士族所掌握,所以司馬昱對這個角色人選首先就是要排除是士族中人;
第二就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政治聲望,因為承擔著組建新的軍事力量的重任,組建新的軍事力量需要涉及到方方麵麵的事情,即要得到朝廷的認可,又要得到大臣們的認可,否則的話在組建的過程中必須會受到很多摯肘,若是沒有一定的政治聲望的話,將很難勝任這個角色。
第三就是這個人物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素養,至少應該是打過仗的將軍級人物,從頭開始組建新的軍事力量涉及到製度建設、軍需糧草的調度、各級官兵的操練以及軍事士氣的培養,沒有一定的軍事素養肯定是搞不定的;
第四就是司馬昱要求這個人物必須要年輕化,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就是因為侵淫官場多年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個人傾向,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會參與一些政治鬥爭,不可避免的參與到不同的政治勢力當中,而年輕將領則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年輕、有激情、有朝氣、有理想,更多的考慮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那些烏七八糟的政治鬥爭,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司馬昱可以在這張白紙上灌輸他們忠君愛國、為國效力的理念,培養成真正的帝國中堅。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所以司馬昱才遲遲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但是司馬昱並不著急,他很清楚這樣的人需要碰,他有的是時間去碰這樣的人,現在殷浩北伐還未成功,桓溫的勢力也剛剛被打壓,而自己也是剛剛才全麵掌握了政權,一切才剛剛開始;現在司馬昱最大的希望殷浩能夠給點力,打一場真正的大勝仗,為自己爭取一點臉麵的同時,也可以找理由再打壓一下桓溫。
可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是希望他怎麽樣,他越是不怎麽樣,司馬昱覺得以殷浩之才,即便是打不了一個大勝仗,也至少不會吃虧的時候,許昌那邊傳來了慘敗的消息,司馬昱看到戰報之後氣的當場暈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