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個已然成為一代宗師的支遁,桓溫已然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他不由的向後退了兩步,撲通一聲跪倒在了地上,南康被桓溫的行為嚇了一大跳,而支遁卻像沒事人一樣,繼續看著窗外的風景。
桓溫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之後,站起身來,又向支遁鞠了一個躬之後,頭也不迴的走了。
南康看著桓溫走了,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是她已經明白二人已經完成了一次靈魂深處的交流,不由的向支遁鞠了一躬之後,緊跟著桓溫離去。
而支遁並沒有理睬二人的離去,依然微笑的看著窗上,此時的支遁也再一次的完成了升華,許久之後,才輕輕的歎了口氣,緩緩的說道:“眾生皆有佛性啊。”
從此以後,“眾生皆有佛性”成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
桓溫迴到府後,深深的被法顯與支遁的大義所感動,為了不辜負二人的期望,桓溫決定遵從謝安的建議,從大局考慮,立即迴江陵備戰,若是殷浩北伐能成,則自己在江陵策應之,若是不成,則直接北伐。
當然,在迴江陵之前,桓溫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尋找法顯的弟弟桓衝,桓衝自上一次慶功宴之夜被殷浩利用逼迫真桓溫不成之後,便被殷浩放逐,因為是個毛頭小子,所以也沒有人在意,所以至今下落不明,對於尋找桓衝此事,自然不能明目張膽的用官府身份去找巡,所以桓溫隻得派江左盟的盟主張代利用江湖關係秘密找巡,張代自得到桓溫指示組建江左盟以來,團結江湖各派人士,又有官方背景,所以發展很快,不到三年的時候,勢力已經遍布大江南北,而張代又是一個極為豪俠仗義之人,常常疏財仗義,見江湖人士落難總會施法營救,所以在江湖當中的名聲非常好,由張代出麵尋找桓衝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而張代因為已經脫離政府組織,已成江湖人士,所以行蹤飄忽不定,但是桓溫自然有辦法找到他,正在桓溫準備讓人去找張代的時候,府中的下人卻來通報張代正在府外求見。
桓溫一聽,樂了,真是說曹操曹操到啊,難不成這張代的秘密工作都做到自己家門口了?於是便趕緊讓下人把張代請進來。
張代晉見之後,還沒等桓溫開口,就直接向桓溫提供了一個讓桓溫震驚不已的消息:石閔稱帝了。
石閔,桓溫再熟悉不過了,後趙乞活軍首領,因父親石瞻被石虎收為養子,所以石閔就是石虎的養孫,作戰極為勇猛,深受石虎的喜愛,桓溫在彭城之戰時,麵對的最後一個對手就是石閔,說實話彭城之戰桓溫還是有點僥幸,若不是最後關頭南康公主拚死相救,引來大軍包圍石閔的部隊,說不定桓溫早已身受異處了。
由於兩人都是漢人,排兵布陣與作戰指揮能力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雖然分屬不同陣營,但是二人一直有點惺惺相惜,尤其是桓溫僅帶兩千人滅掉成漢之事,不僅在東晉名聲大震,在趙國內部也廣泛流傳,所以石閔一直很喜歡再會會桓溫,此次石閔稱帝,純屬無奈,自己的好兄弟石遵懷疑自己,密謀滅掉自己,不得已才造反殺掉石遵,而後又立另一個好兄弟石鑒為帝,沒想到石鑒因為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胡人的緣故,聯合同族將領孫伏都、劉銖等密度殺害石閔,幸被石閔平定,而後趙國宗室石祗、石琨等人又起兵討伐石閔,石閔明白自己的漢人身份被對方所不容,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殺掉石鑒,同時將鄴城裏的石虎孫子三十八人全部殺害,將石氏家族全部消滅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同時改為自己原來的姓氏冉,稱冉閔。
冉閔在孫伏都謀反之時曾頒布了“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的命令,本意是想爭取胡人的支持,沒有想到胡人卻競相離城,而漢人卻紛紛湧入城中,冉閔這才明白不願意為自己所有,對胡人深惡之,便頒發了著名的“殺胡令”:“斬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凡文官進位三等,武職都任牙門”,對於胡人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受夠了胡人欺壓的漢人紛紛歡唿雀躍,一夜之間斬殺胡人二十萬。
因為與胡人徹底的決裂,而胡人政權依然強大,所以冉閔為了爭取同為漢人的支持,一邊向東晉朝廷發出官方求援令,一邊暗中派人聯絡桓溫,邀請桓溫一起征伐胡人,消滅胡人政權。
要拉攏桓溫自然是要付出點東西的,冉閔在信中給桓溫的待遇是大將軍、大司馬、封楚王、食邑十萬戶,待遇不可為不豐厚,但是桓溫首先想到的一點並不是冉閔給予的待遇,而是冉閔如何知道江左盟是自己發展的組織的?畢竟江左盟組建沒幾年,在江東地區影響還行,但是在胡人橫行的北方尚沒有發展起來,冉閔身居高位,怎麽會關注到這麽個小組織呢?
張代明白桓溫的疑慮,他是擔心自己發展的組織被別人利用,為了打消桓溫的疑慮,張代便解釋道:
“江左盟雖然在北方並沒有建立有效的據點,但是流浪到南方的北人不在少數,他們中很多家在中原,所以跟中原往來密切,原本在中原之時為了避免受胡人欺負,紛紛構築塢堡以自衛,現在冉閔頒布殺胡令之後一個個都精神抖擻,紛紛衝出塢堡殺胡,為了盡快的消滅諸胡,有時冉閔也會親自領軍屠殺胡人,在同漢族武裝的接觸中,有我江左盟的人參與其中,一二來去,冉閔也就了解到了江左盟在江東之地關係網密布,於是冉閔便再次分布了求賢令,隻要江東人士到中原為官,一律授予官職,並對江東地區的知名將領分別明碼標價,這其中不僅僅有您桓將軍,還有殷浩、褚裒、蔡謨、周楚、孫恩等人。”
“奧,原來是來挖牆角來了。”桓溫瞬間明白了冉閔的用意,他反複的看著手中的信件,開始思考著對策。
桓溫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之後,站起身來,又向支遁鞠了一個躬之後,頭也不迴的走了。
南康看著桓溫走了,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是她已經明白二人已經完成了一次靈魂深處的交流,不由的向支遁鞠了一躬之後,緊跟著桓溫離去。
而支遁並沒有理睬二人的離去,依然微笑的看著窗上,此時的支遁也再一次的完成了升華,許久之後,才輕輕的歎了口氣,緩緩的說道:“眾生皆有佛性啊。”
從此以後,“眾生皆有佛性”成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
桓溫迴到府後,深深的被法顯與支遁的大義所感動,為了不辜負二人的期望,桓溫決定遵從謝安的建議,從大局考慮,立即迴江陵備戰,若是殷浩北伐能成,則自己在江陵策應之,若是不成,則直接北伐。
當然,在迴江陵之前,桓溫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尋找法顯的弟弟桓衝,桓衝自上一次慶功宴之夜被殷浩利用逼迫真桓溫不成之後,便被殷浩放逐,因為是個毛頭小子,所以也沒有人在意,所以至今下落不明,對於尋找桓衝此事,自然不能明目張膽的用官府身份去找巡,所以桓溫隻得派江左盟的盟主張代利用江湖關係秘密找巡,張代自得到桓溫指示組建江左盟以來,團結江湖各派人士,又有官方背景,所以發展很快,不到三年的時候,勢力已經遍布大江南北,而張代又是一個極為豪俠仗義之人,常常疏財仗義,見江湖人士落難總會施法營救,所以在江湖當中的名聲非常好,由張代出麵尋找桓衝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而張代因為已經脫離政府組織,已成江湖人士,所以行蹤飄忽不定,但是桓溫自然有辦法找到他,正在桓溫準備讓人去找張代的時候,府中的下人卻來通報張代正在府外求見。
桓溫一聽,樂了,真是說曹操曹操到啊,難不成這張代的秘密工作都做到自己家門口了?於是便趕緊讓下人把張代請進來。
張代晉見之後,還沒等桓溫開口,就直接向桓溫提供了一個讓桓溫震驚不已的消息:石閔稱帝了。
石閔,桓溫再熟悉不過了,後趙乞活軍首領,因父親石瞻被石虎收為養子,所以石閔就是石虎的養孫,作戰極為勇猛,深受石虎的喜愛,桓溫在彭城之戰時,麵對的最後一個對手就是石閔,說實話彭城之戰桓溫還是有點僥幸,若不是最後關頭南康公主拚死相救,引來大軍包圍石閔的部隊,說不定桓溫早已身受異處了。
由於兩人都是漢人,排兵布陣與作戰指揮能力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雖然分屬不同陣營,但是二人一直有點惺惺相惜,尤其是桓溫僅帶兩千人滅掉成漢之事,不僅在東晉名聲大震,在趙國內部也廣泛流傳,所以石閔一直很喜歡再會會桓溫,此次石閔稱帝,純屬無奈,自己的好兄弟石遵懷疑自己,密謀滅掉自己,不得已才造反殺掉石遵,而後又立另一個好兄弟石鑒為帝,沒想到石鑒因為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胡人的緣故,聯合同族將領孫伏都、劉銖等密度殺害石閔,幸被石閔平定,而後趙國宗室石祗、石琨等人又起兵討伐石閔,石閔明白自己的漢人身份被對方所不容,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殺掉石鑒,同時將鄴城裏的石虎孫子三十八人全部殺害,將石氏家族全部消滅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同時改為自己原來的姓氏冉,稱冉閔。
冉閔在孫伏都謀反之時曾頒布了“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的命令,本意是想爭取胡人的支持,沒有想到胡人卻競相離城,而漢人卻紛紛湧入城中,冉閔這才明白不願意為自己所有,對胡人深惡之,便頒發了著名的“殺胡令”:“斬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的,凡文官進位三等,武職都任牙門”,對於胡人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受夠了胡人欺壓的漢人紛紛歡唿雀躍,一夜之間斬殺胡人二十萬。
因為與胡人徹底的決裂,而胡人政權依然強大,所以冉閔為了爭取同為漢人的支持,一邊向東晉朝廷發出官方求援令,一邊暗中派人聯絡桓溫,邀請桓溫一起征伐胡人,消滅胡人政權。
要拉攏桓溫自然是要付出點東西的,冉閔在信中給桓溫的待遇是大將軍、大司馬、封楚王、食邑十萬戶,待遇不可為不豐厚,但是桓溫首先想到的一點並不是冉閔給予的待遇,而是冉閔如何知道江左盟是自己發展的組織的?畢竟江左盟組建沒幾年,在江東地區影響還行,但是在胡人橫行的北方尚沒有發展起來,冉閔身居高位,怎麽會關注到這麽個小組織呢?
張代明白桓溫的疑慮,他是擔心自己發展的組織被別人利用,為了打消桓溫的疑慮,張代便解釋道:
“江左盟雖然在北方並沒有建立有效的據點,但是流浪到南方的北人不在少數,他們中很多家在中原,所以跟中原往來密切,原本在中原之時為了避免受胡人欺負,紛紛構築塢堡以自衛,現在冉閔頒布殺胡令之後一個個都精神抖擻,紛紛衝出塢堡殺胡,為了盡快的消滅諸胡,有時冉閔也會親自領軍屠殺胡人,在同漢族武裝的接觸中,有我江左盟的人參與其中,一二來去,冉閔也就了解到了江左盟在江東之地關係網密布,於是冉閔便再次分布了求賢令,隻要江東人士到中原為官,一律授予官職,並對江東地區的知名將領分別明碼標價,這其中不僅僅有您桓將軍,還有殷浩、褚裒、蔡謨、周楚、孫恩等人。”
“奧,原來是來挖牆角來了。”桓溫瞬間明白了冉閔的用意,他反複的看著手中的信件,開始思考著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