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桓溫知道趙國的內亂才剛剛開始,局勢也正如謝安所言現在北伐可能更容易引起北方胡族的集體擔憂,反而讓他們更加的團結,所以現在北伐可能確實是急不得。
但是桓溫依然有氣,那就是為何沒有選他北伐而是選擇了殷浩,畢竟桓溫的軍事才能已經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而殷浩目前一次像樣的戰爭都沒有,而且荊州和梁州的地理位置也比揚州更加的有力。
麵對桓溫的責難,謝安依然是微微一笑,謝安就是這樣,總是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樣子,不管麵對多大的困難和危機,他都會鎮定自若,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其實他的內心也是慌的一匹。
但謝安到底是謝安,在稍作思考之後,就想到了應付桓溫的方法,他十分清楚桓溫不滿的並不是北伐這件事,而是為什麽不是由他來主持北伐;他更清楚殷浩不管是人品還是能力其實並不服眾,推殷浩出來主持北伐完全是因為朝廷裏實在是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桓溫提出異議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發出去的政令如同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北伐這樣的軍國大事,是不可能朝令夕改的,所以如何說服桓溫,讓他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就成了擺在朝廷麵前的難題,本來這個事應該是由何充來解釋的,但是何充太鬼,知道自己肯定說服不了桓溫,所以幹脆就來了稱病不出,把這個事情完美的給推出去了;於是這個燙手山芋又到了褚蒜子這裏,褚蒜子本來還想以人情世故來勸一下桓溫,沒想到桓溫又是哭又是鬧的,褚蒜子也有些受不了,就直接拂袖而去了,於是,此事就又落在了事情的始作俑者謝安的身上了。
謝安倒也不懼,一番北伐五勢的戰略性劃分,已讓桓溫心服口服,現在隻需讓他再明白偏居東南的東晉王朝這一勢的內部矛盾關係,自然就能讓桓溫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謝安在思索了片刻之後,輕聲歎了一口氣,緩緩的說道:
“哎,此次推薦殷浩主持北伐大業,實屬無奈;天下人都明白,不管是從能力還是實力上來講,您桓將軍都是北伐主帥的不二人選;然朝廷也有朝廷的顧慮,自永嘉南渡以來,元皇帝曆經千辛萬苦在東南一偶再建朝廷,已屬不易,但此時的中央實力已經大損,根本無法約束下麵州郡的實力,一些有實力的州郡的實力甚至比朝廷還要強,當一個人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威脅朝廷的時候,一切的倫理綱常都是空談,能不能臣服於朝廷的調遣完全看主政者的個人野心;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皆是如此,若不是因為北方有胡族政權一直對我們虎視眈眈,讓我朝的各方勢力能夠暫時的團結在朝廷周圍,表麵上遵從朝廷的話,說不定早已改朝換代了。”
對於謝安的說辭,桓溫是認可的,作為一個穿越者,桓溫當然是知道東晉王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為士族政權擁戴的結果,在目前強敵環繞的情況下,當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個高風險的職業,士族們為了對抗北方的胡族,同時又在無法做到一家獨強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各自利益的平衡,隻能繼續擁護司馬氏為共主,其實司馬氏根本控製不住士族群體;
謝安說的這番話,其實是在隱喻桓溫實力發展的太快了,已然威脅到了其他士族們的利益了,為了平衡,防止桓溫的勢力更加強大,隻得借北伐之事來扶持殷浩上位了。
桓溫當然聽出了謝安的隱喻,這個在江陵的時候,郗超和袁喬已經提醒過自己了;桓溫這次進京,其實也是想向朝廷解釋一下此事:自己一直都是以家國為重,以收複故土、匡扶天下為己任,絕對沒有任何的偏心,為了北伐,自己願意交出所有的即得利益,包括荊州,隻要讓他能夠主持北伐就行。
對於桓溫的這個態度,謝安又是微微一笑,在他看來,桓溫在政治上實在是太稚嫩了,其實對於當前的朝廷而言,北不北伐的其實都無所謂,大家已經適應了南方的生活,安於現狀了,大家都不願意再迴到哪個被胡人糟蹋的不像樣了的北方故土呢;而大家之所以不反對北伐,完全是因為這是唯一的政治正確,為了這個政治正確,他們隻得心不在焉的搖旗呐喊了。
現在桓溫居然幼稚到要把荊州交出來,要知道,現在桓溫若是真的把荊州交出來的話,那麽就更不可能主持北伐了,現在朝廷之所以忌憚桓溫並不僅僅是因為荊州,更多的是桓溫通過兩次戰爭而積累的名聲,在當時哪個注重名聲的年代裏,桓溫已然成為了一個金字招牌,隻要他願意,隨時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來對抗朝廷,因為當時天下雖然士族們安於現狀了,但是庶族或者更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渴望迴歸故土的,現在天下出了這麽一個人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意,自然是要一唿百應的。
麵對這個幼稚的軍事強人,謝安竟然一時不知道怎麽迴答他了,首先自己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吏部尚書,根本管不了北伐這樣的軍國大事;第二桓溫向自己表忠心,完全也是表錯了地方,自己僅僅是讓褚蒜子忽悠過來替她擋箭的,根本就沒有什麽決策權;再說桓溫的官職比自己要大好幾級,也完全不需要對自己這個樣子。
不過話也說迴來,謝安從與桓溫的對話也確實看出了桓溫的一顆忠君報國之心,為了北伐大業敢於舍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光憑桓溫這不忘初心之誌,他就已經超越了所有人,包括謝安自己。
麵對這樣一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人,謝安甚至都感覺有些慚愧,自己整天個算計的都是家族的利益和士族之間的平衡,雖然曾經也有平定天下收複故土之誌,但是入朝為官之後,麵對所有人都忙於政治鬥爭和為自己的家族爭取各種利益,自己也早已經隨波逐流了,因為在所有人都這個樣子的情況下若是自己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話,就會顯得自己很清高,格格不入,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
謝安與桓溫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謝安是通過自己的謀略和政治上的站隊來升遷的,而桓溫則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硬碰硬的打出來的,所以謝安更在乎圈子的重要性,政治算計和謀略要多一些,而桓溫則不需要考慮這些東西。
即便謝安已經被磨礪成了政治老油條了,但是桓溫這樣的愣頭青依然讓他感動,也正是這一刻謝安心中暗暗的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幫助桓溫,實現他的,同樣也是自己的初心:收複故土、匡扶天下。
但是桓溫依然有氣,那就是為何沒有選他北伐而是選擇了殷浩,畢竟桓溫的軍事才能已經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而殷浩目前一次像樣的戰爭都沒有,而且荊州和梁州的地理位置也比揚州更加的有力。
麵對桓溫的責難,謝安依然是微微一笑,謝安就是這樣,總是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樣子,不管麵對多大的困難和危機,他都會鎮定自若,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其實他的內心也是慌的一匹。
但謝安到底是謝安,在稍作思考之後,就想到了應付桓溫的方法,他十分清楚桓溫不滿的並不是北伐這件事,而是為什麽不是由他來主持北伐;他更清楚殷浩不管是人品還是能力其實並不服眾,推殷浩出來主持北伐完全是因為朝廷裏實在是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桓溫提出異議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發出去的政令如同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北伐這樣的軍國大事,是不可能朝令夕改的,所以如何說服桓溫,讓他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就成了擺在朝廷麵前的難題,本來這個事應該是由何充來解釋的,但是何充太鬼,知道自己肯定說服不了桓溫,所以幹脆就來了稱病不出,把這個事情完美的給推出去了;於是這個燙手山芋又到了褚蒜子這裏,褚蒜子本來還想以人情世故來勸一下桓溫,沒想到桓溫又是哭又是鬧的,褚蒜子也有些受不了,就直接拂袖而去了,於是,此事就又落在了事情的始作俑者謝安的身上了。
謝安倒也不懼,一番北伐五勢的戰略性劃分,已讓桓溫心服口服,現在隻需讓他再明白偏居東南的東晉王朝這一勢的內部矛盾關係,自然就能讓桓溫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謝安在思索了片刻之後,輕聲歎了一口氣,緩緩的說道:
“哎,此次推薦殷浩主持北伐大業,實屬無奈;天下人都明白,不管是從能力還是實力上來講,您桓將軍都是北伐主帥的不二人選;然朝廷也有朝廷的顧慮,自永嘉南渡以來,元皇帝曆經千辛萬苦在東南一偶再建朝廷,已屬不易,但此時的中央實力已經大損,根本無法約束下麵州郡的實力,一些有實力的州郡的實力甚至比朝廷還要強,當一個人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威脅朝廷的時候,一切的倫理綱常都是空談,能不能臣服於朝廷的調遣完全看主政者的個人野心;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皆是如此,若不是因為北方有胡族政權一直對我們虎視眈眈,讓我朝的各方勢力能夠暫時的團結在朝廷周圍,表麵上遵從朝廷的話,說不定早已改朝換代了。”
對於謝安的說辭,桓溫是認可的,作為一個穿越者,桓溫當然是知道東晉王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為士族政權擁戴的結果,在目前強敵環繞的情況下,當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個高風險的職業,士族們為了對抗北方的胡族,同時又在無法做到一家獨強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各自利益的平衡,隻能繼續擁護司馬氏為共主,其實司馬氏根本控製不住士族群體;
謝安說的這番話,其實是在隱喻桓溫實力發展的太快了,已然威脅到了其他士族們的利益了,為了平衡,防止桓溫的勢力更加強大,隻得借北伐之事來扶持殷浩上位了。
桓溫當然聽出了謝安的隱喻,這個在江陵的時候,郗超和袁喬已經提醒過自己了;桓溫這次進京,其實也是想向朝廷解釋一下此事:自己一直都是以家國為重,以收複故土、匡扶天下為己任,絕對沒有任何的偏心,為了北伐,自己願意交出所有的即得利益,包括荊州,隻要讓他能夠主持北伐就行。
對於桓溫的這個態度,謝安又是微微一笑,在他看來,桓溫在政治上實在是太稚嫩了,其實對於當前的朝廷而言,北不北伐的其實都無所謂,大家已經適應了南方的生活,安於現狀了,大家都不願意再迴到哪個被胡人糟蹋的不像樣了的北方故土呢;而大家之所以不反對北伐,完全是因為這是唯一的政治正確,為了這個政治正確,他們隻得心不在焉的搖旗呐喊了。
現在桓溫居然幼稚到要把荊州交出來,要知道,現在桓溫若是真的把荊州交出來的話,那麽就更不可能主持北伐了,現在朝廷之所以忌憚桓溫並不僅僅是因為荊州,更多的是桓溫通過兩次戰爭而積累的名聲,在當時哪個注重名聲的年代裏,桓溫已然成為了一個金字招牌,隻要他願意,隨時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來對抗朝廷,因為當時天下雖然士族們安於現狀了,但是庶族或者更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渴望迴歸故土的,現在天下出了這麽一個人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意,自然是要一唿百應的。
麵對這個幼稚的軍事強人,謝安竟然一時不知道怎麽迴答他了,首先自己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吏部尚書,根本管不了北伐這樣的軍國大事;第二桓溫向自己表忠心,完全也是表錯了地方,自己僅僅是讓褚蒜子忽悠過來替她擋箭的,根本就沒有什麽決策權;再說桓溫的官職比自己要大好幾級,也完全不需要對自己這個樣子。
不過話也說迴來,謝安從與桓溫的對話也確實看出了桓溫的一顆忠君報國之心,為了北伐大業敢於舍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光憑桓溫這不忘初心之誌,他就已經超越了所有人,包括謝安自己。
麵對這樣一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人,謝安甚至都感覺有些慚愧,自己整天個算計的都是家族的利益和士族之間的平衡,雖然曾經也有平定天下收複故土之誌,但是入朝為官之後,麵對所有人都忙於政治鬥爭和為自己的家族爭取各種利益,自己也早已經隨波逐流了,因為在所有人都這個樣子的情況下若是自己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話,就會顯得自己很清高,格格不入,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
謝安與桓溫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謝安是通過自己的謀略和政治上的站隊來升遷的,而桓溫則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硬碰硬的打出來的,所以謝安更在乎圈子的重要性,政治算計和謀略要多一些,而桓溫則不需要考慮這些東西。
即便謝安已經被磨礪成了政治老油條了,但是桓溫這樣的愣頭青依然讓他感動,也正是這一刻謝安心中暗暗的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幫助桓溫,實現他的,同樣也是自己的初心:收複故土、匡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