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眾人一愁莫展的時候,謝安的突然站出,又給了眾人新的希望,褚蒜子更是驚喜不已,連忙讓謝安上前一步,來闡述一下他的想法。
謝安也不膽怯,在眾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的目光注視下來,走到了眾人麵前,然後說道:
“太後,各位大人,其實,我們可以跳出這個問題來看待問題,當前問題的本質,並不是阻止北伐,而阻止桓溫北伐,北伐是正當的,我們隻是不想讓桓溫北伐;北伐是正當的,收複故土,恢複中原一直是朝廷上下共同的目標,所以,即然無法用朝廷的律令來阻止桓溫北伐,那我們就以朝廷的名義,來讓別人北伐,所謂師出有名,若是以朝廷的名義讓別人來北伐了,那麽桓溫的北伐就不正當,桓溫必然就會思量是否還要繼續堅持北伐,雖然不能保證桓溫會繼續硬著頭皮自行組織北伐,但是此時若是強行北伐必然在名義上和正當性上大打折扣。”
“秒、秒啊。”何充聽完謝安的分析之後,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連續說了兩個妙字。
褚蒜子也深以為然,不由得開始自我反省起來:我們總是被問題的表麵所蒙蔽,而忽略了它的本質,限製桓溫北伐的根本目的是阻止他再立功勳,而絕不是反對北伐這件事,北伐是正當的,也是必然的,若是朝廷在桓溫沒有正式北伐之前以朝廷的名義公然舉行北伐,那麽桓溫的北伐也就失去了其正當性和必然性,若是桓溫依然堅持北伐,那麽就是師出無名,在道義上也不會得到支持,那麽打敗仗的幾率就會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桓溫北伐不北伐的也就無所謂了,因為朝廷最忌憚的就是他的實力,若是他的實力因為北伐而得到了削弱,何樂而不為呢?
“謝尚書所言極是,若是朝廷公然的以別人為主帥主持北伐,那麽桓溫北伐不北伐的,也就沒那麽重要的。”王蒙隨時附和道。
“問題是,派誰北伐呢?”雖然這個意見也很合褚蒜子的心思,但是舉朝之下,能有桓溫這個能力的鳳毛麟角。
“目前來看,隻有揚州都督殷浩,有這個能力主持北伐大計了。”對於舉薦自己陣營的人才,司馬昱向來很積極,推舉謝安如此,推舉殷浩也是如此。
聽到司馬昱推舉殷浩,褚蒜子立即麵露難色,其實她不是不知道當今天下隻有殷浩能夠抗衡桓溫,為了抵消桓溫的勢力,褚蒜子也是明裏暗裏的支持殷浩,但是對於殷浩這種無恥狂妄之徒,褚蒜子記憶猶新,若是將來殷浩北伐成功取得了像桓溫一樣的成就的話,殷浩肯定會做的比桓溫更加過份,這也是褚蒜子麵露難色的原因。
謝安看出了褚蒜子為難的樣子,其實對於殷浩,謝安也沒有好印象,作為兩個同樣都是年少成名的人,謝安明顯比殷浩不同,殷浩狂妄、自大、自私、小氣,除了因為愛談玄而博得一點名氣之外,政績還真是沒有能拿得出台麵的,至於他自吹自擂的彭城包圍戰,那也是桓溫主打的,隻不過是恰巧發生在他的轄區內,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偶然撿了個漏而已。
“太後,此次北伐若是隻讓揚州一州參與的話,隻能從下邳出發,進攻彭城、陳留、東海等郡,這樣的話取得的戰果並不大,隻能威脅趙國的東部地圖,西部就鞭長莫及了,而桓溫若是北伐的話,正好是對應著趙國的西部地圖,這樣反而給了桓溫北伐的可趁之機,不如兵分兩路,一路從揚州的下邳出擊,另一路從江州的壽春、廬江出擊,從這裏出擊的話可以直接進攻汝南、新蔡、穎川等地,而桓溫出擊的話也正好是進攻這些方向,這樣就可以斷了桓溫北伐的方向。”
聽完謝安的分析,褚蒜子靈機一動,立即來到地圖前,根據謝安所言順著地圖查看了起來,事實也正如謝安所言,若是從壽春、廬江出擊的話,可以直接進攻趙國的腹地,更可以切斷桓溫北伐的方向,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好巧不巧的話,此時的江州刺史正是褚蒜子的父親,褚裒;褚裒原本在褚蒜子當上皇後之後,欲效仿明穆皇後瘐文君,扶持自家勢力,所以召褚裒進京擔任侍中,參與朝政,奈何褚裒為人太直、太正,不願參加京城裏的上層人士的清談大會,更不懂得勾心鬥角,朝政之上的爾虞我詐也讓褚裒感到身心疲憊,所以最終在桓溫大婚之後,便提出繼續迴地方擔任太守,不願再留在京城了,當時還在位的晉康帝司馬嶽見留不住老丈人,便封他為江州刺史,也算是給老丈人表表心意了。
所以說若是此次北伐,由自己的父親來主持的話,那是最好不過了,但是褚蒜子很清楚自己父親的能力,忠勇有餘,謀略不足,讓他來主持北伐隻可能是壞事而不是好事,但是讓他參與還是可以的,畢竟褚裒也是久戰沙場的老將,戰場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所以,褚蒜子決定,由殷浩擔任北伐的主帥,都督揚、江、徐、兗、青五州諸軍事,全麵負責組織此次北伐,由褚裒擔任北伐的副帥,協助殷浩北伐。
對於這個決定,在座的其他大臣都比較滿意,所以也就沒有反對的了。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組織一次北伐需要協調各個方麵的問題,所以決策雖然定了,但是真正的執行還得需要一段時間,而就在眾人為本次北伐而忙碌的時候,桓溫請求北伐的奏章傳到了皇宮,褚蒜子看過之後,直接給了中書監何充,何充看完之後,立馬意識到桓溫可能已經完成了北伐的所有準備工作了,此次上書極有可能會像上次西征一樣,先上書給朝廷打個招唿,不等朝廷同意就立即出征,造成事實,朝廷也就奈何不了他了。
所以何充看完之後,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須立即宣布北伐,兩個聰明的人根本無需多言,僅僅是相視一笑,就知道了彼此的想法,所以也就立即展開行動了。
因為何充還兼任著太尉,所以首先以中書令的身份下發任命詔書,由門下省複核,再交由尚書省執行;然後再以太尉的身份宣布北伐,發出北伐檄文,詔告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名正言順了。
謝安也不膽怯,在眾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的目光注視下來,走到了眾人麵前,然後說道:
“太後,各位大人,其實,我們可以跳出這個問題來看待問題,當前問題的本質,並不是阻止北伐,而阻止桓溫北伐,北伐是正當的,我們隻是不想讓桓溫北伐;北伐是正當的,收複故土,恢複中原一直是朝廷上下共同的目標,所以,即然無法用朝廷的律令來阻止桓溫北伐,那我們就以朝廷的名義,來讓別人北伐,所謂師出有名,若是以朝廷的名義讓別人來北伐了,那麽桓溫的北伐就不正當,桓溫必然就會思量是否還要繼續堅持北伐,雖然不能保證桓溫會繼續硬著頭皮自行組織北伐,但是此時若是強行北伐必然在名義上和正當性上大打折扣。”
“秒、秒啊。”何充聽完謝安的分析之後,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連續說了兩個妙字。
褚蒜子也深以為然,不由得開始自我反省起來:我們總是被問題的表麵所蒙蔽,而忽略了它的本質,限製桓溫北伐的根本目的是阻止他再立功勳,而絕不是反對北伐這件事,北伐是正當的,也是必然的,若是朝廷在桓溫沒有正式北伐之前以朝廷的名義公然舉行北伐,那麽桓溫的北伐也就失去了其正當性和必然性,若是桓溫依然堅持北伐,那麽就是師出無名,在道義上也不會得到支持,那麽打敗仗的幾率就會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桓溫北伐不北伐的也就無所謂了,因為朝廷最忌憚的就是他的實力,若是他的實力因為北伐而得到了削弱,何樂而不為呢?
“謝尚書所言極是,若是朝廷公然的以別人為主帥主持北伐,那麽桓溫北伐不北伐的,也就沒那麽重要的。”王蒙隨時附和道。
“問題是,派誰北伐呢?”雖然這個意見也很合褚蒜子的心思,但是舉朝之下,能有桓溫這個能力的鳳毛麟角。
“目前來看,隻有揚州都督殷浩,有這個能力主持北伐大計了。”對於舉薦自己陣營的人才,司馬昱向來很積極,推舉謝安如此,推舉殷浩也是如此。
聽到司馬昱推舉殷浩,褚蒜子立即麵露難色,其實她不是不知道當今天下隻有殷浩能夠抗衡桓溫,為了抵消桓溫的勢力,褚蒜子也是明裏暗裏的支持殷浩,但是對於殷浩這種無恥狂妄之徒,褚蒜子記憶猶新,若是將來殷浩北伐成功取得了像桓溫一樣的成就的話,殷浩肯定會做的比桓溫更加過份,這也是褚蒜子麵露難色的原因。
謝安看出了褚蒜子為難的樣子,其實對於殷浩,謝安也沒有好印象,作為兩個同樣都是年少成名的人,謝安明顯比殷浩不同,殷浩狂妄、自大、自私、小氣,除了因為愛談玄而博得一點名氣之外,政績還真是沒有能拿得出台麵的,至於他自吹自擂的彭城包圍戰,那也是桓溫主打的,隻不過是恰巧發生在他的轄區內,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偶然撿了個漏而已。
“太後,此次北伐若是隻讓揚州一州參與的話,隻能從下邳出發,進攻彭城、陳留、東海等郡,這樣的話取得的戰果並不大,隻能威脅趙國的東部地圖,西部就鞭長莫及了,而桓溫若是北伐的話,正好是對應著趙國的西部地圖,這樣反而給了桓溫北伐的可趁之機,不如兵分兩路,一路從揚州的下邳出擊,另一路從江州的壽春、廬江出擊,從這裏出擊的話可以直接進攻汝南、新蔡、穎川等地,而桓溫出擊的話也正好是進攻這些方向,這樣就可以斷了桓溫北伐的方向。”
聽完謝安的分析,褚蒜子靈機一動,立即來到地圖前,根據謝安所言順著地圖查看了起來,事實也正如謝安所言,若是從壽春、廬江出擊的話,可以直接進攻趙國的腹地,更可以切斷桓溫北伐的方向,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好巧不巧的話,此時的江州刺史正是褚蒜子的父親,褚裒;褚裒原本在褚蒜子當上皇後之後,欲效仿明穆皇後瘐文君,扶持自家勢力,所以召褚裒進京擔任侍中,參與朝政,奈何褚裒為人太直、太正,不願參加京城裏的上層人士的清談大會,更不懂得勾心鬥角,朝政之上的爾虞我詐也讓褚裒感到身心疲憊,所以最終在桓溫大婚之後,便提出繼續迴地方擔任太守,不願再留在京城了,當時還在位的晉康帝司馬嶽見留不住老丈人,便封他為江州刺史,也算是給老丈人表表心意了。
所以說若是此次北伐,由自己的父親來主持的話,那是最好不過了,但是褚蒜子很清楚自己父親的能力,忠勇有餘,謀略不足,讓他來主持北伐隻可能是壞事而不是好事,但是讓他參與還是可以的,畢竟褚裒也是久戰沙場的老將,戰場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所以,褚蒜子決定,由殷浩擔任北伐的主帥,都督揚、江、徐、兗、青五州諸軍事,全麵負責組織此次北伐,由褚裒擔任北伐的副帥,協助殷浩北伐。
對於這個決定,在座的其他大臣都比較滿意,所以也就沒有反對的了。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組織一次北伐需要協調各個方麵的問題,所以決策雖然定了,但是真正的執行還得需要一段時間,而就在眾人為本次北伐而忙碌的時候,桓溫請求北伐的奏章傳到了皇宮,褚蒜子看過之後,直接給了中書監何充,何充看完之後,立馬意識到桓溫可能已經完成了北伐的所有準備工作了,此次上書極有可能會像上次西征一樣,先上書給朝廷打個招唿,不等朝廷同意就立即出征,造成事實,朝廷也就奈何不了他了。
所以何充看完之後,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須立即宣布北伐,兩個聰明的人根本無需多言,僅僅是相視一笑,就知道了彼此的想法,所以也就立即展開行動了。
因為何充還兼任著太尉,所以首先以中書令的身份下發任命詔書,由門下省複核,再交由尚書省執行;然後再以太尉的身份宣布北伐,發出北伐檄文,詔告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名正言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