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去世,他兒子王士貞接任。


    徐泗節度使張建封死了,兵士們推舉他兒子張惜繼任。


    德宗李適任命淮南節度使杜佑兼任,徐泗將士們一齊反對,上奏折說:


    “皇上,這樣不行!我們都堅決不答應!


    我們不擁護的人,就算您讓他來了,他也當不下去!”


    李適隻好收迴自己決定,順從兵士意見,任命張惜為徐泗節度使。


    自古到今,軍人服從命令天經地義。到了德宗李適這裏,成了上級服從下級。


    荒唐又無奈,李適默認了中央對地方軍政長官的自主任命權喪失。


    德宗李適,專做姑息苟且之事。過一天,算一天,隻要眼前安寧,就以為天下太平。


    愚蠢上司喜歡笨蛋下屬。


    朝中群臣,多是平庸無能之人,崔損當了九年宰相,沒幹一點人事。


    李適反而始終倚重這蠢豬一樣的人。


    直到崔損病得躺在床上起不來了,李適才升任:


    高郢為中節侍郎,


    鄭珣諭為門下侍郎。


    他倆官同宰相。


    這兩個人好些麽?唉,也是一對蠢貨。


    就賈耽能力強,出為將、入為相,很有名望,但他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遇事模棱兩可,不主持正義。


    他做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管他是非對錯,保住自己的官位、工資才是存活下去的第一要務。


    宰相都這樣,其它官員可想而知,大家你胡弄我,我胡弄你,稀裏糊塗度春秋。


    大學士薛約,不肯老實瞎胡混,上奏書言事,指責朝政過失。


    惹得李適不高興,把他貶往連州,讓他去當芝麻粒那麽大的小官。


    國子司業陽城,和薛約有師生情,深情送別薛約。


    送君送到城郊外,


    慨歎人生好無奈。


    相視無語歎朝政,


    心存正義待不成。


    枯草蕭瑟舞秋風,


    萬千深情眼神中。


    陽城深情送別這事兒,很快被人告舉報了。


    李適知道了很不高興,斥責陽城包庇罪人,是非不分。李適說:


    “陽城,你這脾性,待在京城不合適,你去道州當刺史!”


    一次正常的師生送別,陽城丟了京官。


    京兆尹(長安市長)李實,為政殘暴,遇到了嚴重旱災,不準給百姓減免租賦。


    監察禦史韓愈,心疼百姓日子過得苦,請求征收從緩。


    李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韓愈被貶為山陰縣令。


    朝廷的監察部長當了縣官,大文豪韓愈貶官貶得很厲害。


    朝政昏憒,已經這樣。


    父皇朝政一塌糊塗,太子李誦憂心焦慮。


    李誦已經當了二十多年太子,給老爹當備份,全唐朝他當得時間最久。


    他看開了世事繁雜,性格寬容練達。


    平常有兩個侍臣都姓王,算是他的莫逆之交。


    一個是杭州人王伾,一個是山陰人王叔文,他倆官任翰林待召。


    王叔文詭智多謀,自稱讀萬卷書,通曉天下事,懂得治國之道。


    一天,李誦和他們各位侍讀舉行非正式座談,談論宮中朝政得失,大家七嘴八舌,喋喋不休。


    這時,隻有王叔文靜靜他坐在一邊,一句話也不說,像啞巴了一般。


    到眾人散去,太子李誦留住王叔文,問他:


    “剛才你怎麽不說話?”


    王叔文說:


    “殿下身為太子,隻應當侍奉皇帝吃飯和早晚問安,不適宜談論朝政的事。


    況且皇上主持國政已經多年,為人特別多疑。


    他如果懷疑殿下收攬人心,圖謀奪皇位,請問你如何辯白解釋?”


    太子李誦恍然大悟,感動地哭著說:


    “要不是先生提醒,我實在沒想到這一層危險。


    感謝先生提醒我!”


    從此,李誦對王叔文更加信任。


    王伾擅長書法,王叔文善於下棋,兩人侍奉太子,早晚形影不離。


    審時度勢的人總是盤算下一步,不肯閉著眼睛瞎胡混。當時有:


    翰林學士韋執誼,


    左司郎中陸淳,


    左拾遺呂溫,


    新中進士李景儉,


    侍禦史陳諫,


    監察禦史柳宗元(大文豪),


    監察禦史劉禹錫(大文豪),


    監察禦史程異,


    司封郎中韓曄,


    戶部部中韓泰,


    翰林學士淩準等,


    他們都懂得德宗李適離老死病死的那一天越來越近,得早作打算。是時候該改換依附門庭,投靠下家了。


    他們這些人心裏明白:投靠了二王,就是靠近了太子,都同王叔文、王伾結交成鐵杆好朋友。


    他們結夥結幫共同出遊,吃喝聚會,行蹤詭秘。


    他們對小圈子外嚴格保密、外人不知道他們都 做了什麽。


    他們都期待著德宗李適早死,迎接新未來、新希望。


    左補闕張正一給德宗李適上奏書反映事情,得到李適召見。


    王叔文害怕極了。


    他害怕張正一胡咧咧,向李適揭露他們二王拉幫結夥,組建小集團。


    王叔文吩付韋執誼,對李適誣告張正一和吏部侍郎王仲舒、員外郎劉伯芻,私結朋黨小團夥,吃喝玩樂不幹人事。


    這是真做賊的誣告人家是賊,沒有加入王伾、王叔文團夥的倒了黴。


    李適又昏頭昏腦,人說啥他信啥,貶張正一、王仲舒、劉伯芻到遙遠偏僻的外地去當小官。


    眼見不跟二王一夥的都被清除,其他朝臣都心懷恐懼。


    連朝廷外各地官員也紛紛投靠王伾、王叔文,或者偷偷送錢結交,或者暫時沒送錢,已派人聯絡投靠。


    王伾、王叔文,沒料想太子李誦突然得了中風。


    李誦腦血管淤堵了語言中樞,幾乎喪失語言表達能力,發出聲音不準,別人幾乎聽不懂。


    貞元二十一年大年初一,本應是歡慶的日子。


    德宗李適上朝,王公大臣按慣例給他拜年,祝他身體健康、萬壽無疆。


    隻有太子李誦躺在東宮太子府的床上,服用化解頭腦淤堵的中草藥,不能上朝拜賀。


    德宗李適心疼兒子得了中風,難過得揮一把鼻涕,再擦一把眼淚。


    守著朝臣,李適又是歎息又是哭泣。他憂傷地說:


    “蒼天不護佑我的兒子,讓他得了中風失語,朝政如何托付?


    朕也快死了,這往後的日子,全然看不見了希望!”


    李適退朝後也病了,病得臥床不起。吃藥不管用,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過了二十多天,沒有德宗李適康複上朝理政的消息,也沒聽說太子李誦的病情好轉的消息。


    宮中宮外官員和百姓們心頭陰雲籠罩,又害怕又疑慮。


    國君和太子都一病不起,國家的前途在何方?


    蒼天要讓唐朝怎樣?國運到了前路未卜的十字路口。


    一天傍晚,宮中宦官宣召傳召翰林學士鄭綑、衛次公。


    宦官說:


    “陛下吩咐你倆起草遺詔。”


    兩位學士才知道德宗李適快要死了。


    他們握筆匆匆書寫遺詔套話,基本定稿。


    忽然有一個內侍宦官從德宗李適的寢室裏走出來,對他倆說道:


    “皇上才說到立新皇帝的事,還沒確定下來。”


    衛次公說:


    “太子雖然生了病,還沒治好,但他是正宗傳人。


    宮廷內外,天下百姓,人心歸屬太子。


    就算是萬不得已,也應該立太子的兒子廣陵王李純。


    否則必然導致天下大亂。一旦天下亂了,誰來承擔罪責?”


    鄭綑說:


    “你說得對,是這麽個理。”


    宦官把他倆的意見迴報德宗李適。


    宦官李忠言等人,不敢惹翻無下眾怒,才對外傳話說:


    “皇帝剛才已經駕崩升天,他去世前說了立太子李誦為下一位皇帝。”


    確定了繼位人,鄭細絪、衛次公寫好李適遺詔,立即頒發。


    太子李誦知道人心慌亂,強撐病體出現在九仙門,召見各軍將領,安撫百姓,長安城人心稍稍安定。


    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李誦第二天在太極殿即皇位。


    皇宮大內衛士們,心中存著懷疑,擔心不是真實太子即位,怕皇位是被朝廷奸臣找他人冒充代替。


    將士們大著膽子,伸長了脖子,探頭探腦,偷偷往皇宮裏麵瞧。


    等到瞧見了新皇帝李誦,禁衛軍將士們說:


    “我們看見了,確認了。


    坐在皇位上的,真是太子本人!”


    眾位將士歡喜若狂,他們跳啊,笑啊,笑出歡喜的眼淚。


    笑著笑著,大家就抱在一起哭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好好的,不要出大亂子。


    地位再卑賤,也不忘憂心國家命運,是幾千年來,刻在咱們國人骨子裏的基因。


    李誦登基大典完成,死了個老昏君李適,天下又迎來新主人李誦。


    曆史上稱李誦為唐順宗。


    德字李適在位二十六年,幹過一些好事,也幹過無數蠢事,他死的時候六十四歲。


    順宗李誦的母親王氏,在貞元三年,被冊封為皇後。


    她一向多病,剛冊封完皇後,她一心情激動,就嘎嘣一下,歡喜死了。


    她死得早,李適死得晚。李適死後,和王氏合葬一處。


    順宗李誦腦中風,大腦還能想事情,就是沒法說話表達,不能親自處理政務。


    朝廷在宮殿內設置帷帳,每當朝廷百官奏事,李誦在帷帳內聽取奏報、審閱奏章。


    李誦決定某件事行或者不行,點點頭或者揺揺頭,再由宦官傳送信息出來。


    宦官從帷帳進進出出,需要掀動帷幕。


    朝廷百官心中好奇,站在帳外往裏偷看,順宗李誦身邊還有兩個人:


    一個是李誦的親信宦官,叫李忠言。


    一個是李誦寵愛的妃子,叫牛昭容。


    外麵翰林院,負責起草詔旨的,是王叔文。


    傳達皇帝詔旨的,是王伾。


    王叔文有事奏白,先讓王伾轉告李忠言,李忠言轉告牛昭容。


    牛昭容再轉達給順宗李誦。


    李誦對翰林院的意見,言聽計從。


    翰林院成了決策部門,權力高出中書省、門下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堯天舜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堯天舜日並收藏唐朝那些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