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聖二十二年正月,武則天病得更厲害了。
張昌宗、張易之仍在宮中侍奉武則天,暗中蓄謀篡位奪權。
同平章事(宰相)張柬之,認為時機已成熟,不能再拖延,於是秘密邀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到自己家裏,對他說:
“將軍今日富貴,從哪裏得來?”
李多祚流著眼淚說:
“都是先帝賜給的。”
張柬之說:
“如今先帝的兩個兒子,都被想篡位的張昌宗、張易之兩個無賴所威脅,將軍你不想報答先帝的大恩大德麽?”
李多祚說:
“隻要有利於國家,宰相您隻管吩咐。
李多祚不敢因私廢公,為了天下大義,我不顧惜我的個人生命和家庭安危。”
張柬之說:
“你說的可是真心話?”
李多祚指天發誓說:
“如有說話虛假,我應受到天殺!”
張柬之大喜,和他一起商量匡複唐室的事。
張柬之通過舉薦,又讓桓彥範、敬暉、李湛都成了羽林將軍,讓他們掌控皇宮禁衛軍。
張柬之為了避免張昌宗、張易之起疑心,故意把羽林將軍中摻入一個武攸宜,張昌宗、張易之果然沒有產生懷疑。
姚元之從靈武迴到洛陽,張柬之對桓彥範說:
“姚元之到來,我們的事成了。”
於是召姚元之到家裏秘密商議起義具體事宜,商量好了行動方案,張柬之再轉告給桓彥範等人。
桓彥範迴家告知老母親,說:
“娘,孩兒要參與一件大事,成了可以匡複大唐,敗了我自己人頭落地不算,還連累全家遭難,想到這些,心裏難過,不敢瞞著娘親。”
母親對他說:
“自古忠孝難兩全。臣子應當報國優先,顧家在後,才不失為忠臣。
你覺得對的事就去做,不用擔心連累到娘親。”
於是桓彥範、張柬之,崔玄瑋、敬暉、李湛、楊元琰、李多祚約同起義,並邀同:
司刑少卿袁恕己,
左羽林將軍薛思行、
趙承恩,
職方郎中崔泰之,
庫部外郎朱敬則,
司刑評事冀仲甫,
檢校司農少卿翟世言,
內直郎王同皎等。
起義這天早晨,大家率領左右羽林軍五百餘人,進入玄武門。
王同皎娶了太子李顯二女兒新寧公主,張柬之安排他和李多祚、李湛,騎馬跑入東宮,去迎請太子李顯。
李顯知道發生了事變,感到恐懼萬分,躲在東宮不敢出來。
他的女婿王同皎勸說道:
“先帝把皇帝位交給了您,您沒有這過錯就橫遭廢黜幽禁。
神靈和世人都為您憤恨不平,這事發生到今天已經二十二年了。
上天也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下去了,羽林軍將領、文武重臣,如今同心協力,共同討伐兇惡小人,準備恢複大唐社稷。
請您速去玄武門,親自安撫大眾,即刻領人入宮誅殺叛逆惡人!”
太子李顯支支吾吾地說:
“兇惡小人,確實應該斬除,但太後患病還沒好,恐怕驚嚇著她,盼各位暫息刀兵,今後再說。”
李湛對李顯說:
“各位將領臣子,隻為再造大唐社稷,都不顧個人安危家人存亡!
殿下為什麽還不敢行動,繼續甘心忍受折磨轄製呢?
請殿下親自去跟大家當麵說清楚,決定進止。”
太子李顯想動身前往,轉念一想,又轉身返迴東宮不去了。
王同皎對李顯說:
“事不宜遲,遲則生變。一旦拖延猶豫,造成處於被動,您自己也難逃殺身大禍。
速進尚可取勝,退縮則事敗人亡!勢已至此,不得不發!”
太子李顯聽了,決定前往。
李顯走出東宮門外,王同皎上前抱起他,扶著他騎上馬,替他牽著馬韁繩,幾個人在一旁護衛著他,跑步趕往玄武門。
“太子來了!”看見李顯騎馬趕來,大家歡唿跳躍地迎接他。
不等太子開口說話,大家一起簇擁著他向皇宮走去。
起義兵士斬殺了試圖動手阻擋的宮門衛兵,大家護衛著李顯走進皇宮內殿。
張昌宗、張易之得知發生了異常事變,慌忙跑到皇宮偏殿,探頭探腦地察看情況。
他們從偏殿往外看時,正好遇見滿皇宮搜捕他倆的起義羽林軍搜到偏殿這邊。
張柬之對起義羽林軍將士喊道:
“羽林軍將士聽令!捕住反賊張昌宗、張易之,格殺勿論!”
羽林軍兵士一擁而上,隻見刀光閃爍處,張昌宗、張易之先後發出短促地“啊呀”慘叫聲。
外表俊美、內心兇惡的張昌宗、張易之被亂刀砍死在偏殿裏。
張柬之率領禁衛軍將士再到武則天寢室所在的長生殿,見到殿前站立著一圈護衛兵士。
張柬之喝叱道:
“此時丞相領兵執行太子令!你們趕緊退下!違令不退斬無赦!”
守兵見寡不敵眾,順從地躲閃在一邊。
張柬之和參與起義的文武大臣走到武則天寢室門口,張柬之伸手敲擊武則天寢室的門。
武則天聽到了外麵的腳步聲、喊叫聲,人聲嘈雜,知道發生了事變。
她用力迅速地從床上爬起來厲聲問道:
“何人膽敢作亂?”
張柬之等擁太子李顯入室,齊聲對武則天說:
“張昌宗、張易之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宮誅殺了二位叛賊。
因為擔心走漏消息,才沒有事先告知您。
臣等自知領兵闖入內宮,罪該萬死。”
武則天一臉憤怒地瞪著太子李顯說:
“你真敢做出這樣的事麽?
既然他們兩人已經被殺,你可以迴東宮去了!”
桓彥範進言說:
“太子怎麽再返東宮?過去先皇把愛子托付給陛下,如今他年齡已長。
天意人心,久歸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先帝厚恩,所以迎奉太子誅殺叛賊,請陛下傳位太子,上順天意,下順民心!”
武則天不允許,因為看到一圈人都怒氣衝衝地看著她,不便嚴辭拒絕,正在躊躇顧慮,忽然看見李湛也站在人群裏邊,便對他說:
“你也參與誅殺張易之將軍麽?我待你父子不薄,沒想到也有今天。”
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聽了她的話,竟低下頭無話可說。
武則天又看見崔玄瑋,也對他說道:
“別人都是經人推薦重用,隻有你是朕特別提拔,如今你也和他們一起來了麽?”
崔玄瑋說:
“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大恩大德。”
武則天不禁跺腳說:“罷!罷!”
說了兩個罷字,仍然迴到床上躺下了。
張柬之擁太子李顯走出長生殿,即令羽林軍將領派兵抓捕張同休、張昌期、張昌儀。三人全部被捉住。
張柬之向太子李顯請求說:
“他們三人都是反賊張昌宗、張的兄弟,一貫仗勢欺人,欺壓百姓、作惡多端,請求將三人斬首,以絕後患。”
李顯說:“準許將三人處決。”
三人被斬首於明堂天津橋南。張柬之又命兵士將張昌宗、張易之屍身,搬運到天津橋南,和剛被斬的張同休三人擺在一起示眾。
“哈哈!張五郎死了!張六郎死了!”
洛陽百姓奔走相告,爭著前來割張昌宗、張易之他們的肉,每人割下一小塊拿走,天黑以前,他倆的屍身被割得一點不剩。
張柬之又令羽林軍抓捕二張餘黨,逮捕韋承慶、崔神慶、房融等人下獄。
張柬之一麵派袁恕己領禁衛軍護衛相王李旦府,以防不測。
一麵召見太平公主,張柬之對太平公主說:
“有請公主說服陛下,請陛下降旨傳位於太子。”
太平公主因為張昌宗、張易之誣陷害死她的男寵高戡,對二張心有怨恨,這次二張被張柬之發動政變除掉,心裏特別高興,樂得充當這份美差,當即答應入勸武則天。
太平公主對武則天說:
“陛下,如今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文武大臣、皇宮禁衛軍都隻聽從宰相張柬之和太子的調遣,陛下您誰也指揮不動了。
太子和他們損榮與共,他們眾誌成城,意誌不好扭轉已成定局。
如今陛下年過八十,疾病纏身,國事托付給太子是早晚的事。過幾年托付和趁現在事變托付,沒多大區別。
太子仁德孝順,您退位後,他仍然對您恭敬孝順確定無疑。
不如把皇位傳給太子,您樂享富貴清閑。”
不到半天,太平公主從武則天寢室請出一道令太子監國的聖旨。
過了一天,武則天又正式頒布詔旨,傳位於太子李顯。
李顯正式再登皇位,改年號為“神龍元年”。傳旨大赦天下,隻有張昌宗、張易之餘黨不在赦免罪行之列。
文武百官登殿朝賀,中宗李顯頒詔賞功。
詔曰:
相王李旦封為安國相王,拜授太尉。
太平公主封鎮國太平公主。
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崔玄瑋為內史。
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敬暉、桓彥範為納言。
李多祚封遼陽郡王。
王同皎為駙馬都尉,兼右千牛將軍。
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
第二天,李顯命令宮內太監給武則天搬家到上陽宮。
第三天,由唐中字李顯率文武百官,到上陽宮參拜武則天,加封武則天尊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帝。”
拜完武則天迴宮,李顯詔令:
武氏宗族,各守原職。李姓皇族子孫,曾遭發配的,全部恢複屬籍,立即派人護送從發配地返迴。
被周興、來俊臣誣陷冤殺的犯人,全部平反,恢複名譽。被流放的家屬子女,一律免罪返迴。
廢除“大周”國號,恢複國號為“唐”。
凡宗廟、社稷、帝王寢陵的旗幟文字,都恢複到高宗李治永淳年間以前的樣子。
仍然以東都洛陽作為首都。遷移武氏七代宗廟到西京長安。
貶韋承慶為嶺南高要縣尉。
流放崔神慶到欽州。
流放房融到房州。
調任楊再思留守西京長安。
外調姚元之為亳州刺史。
張昌宗、張易之仍在宮中侍奉武則天,暗中蓄謀篡位奪權。
同平章事(宰相)張柬之,認為時機已成熟,不能再拖延,於是秘密邀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到自己家裏,對他說:
“將軍今日富貴,從哪裏得來?”
李多祚流著眼淚說:
“都是先帝賜給的。”
張柬之說:
“如今先帝的兩個兒子,都被想篡位的張昌宗、張易之兩個無賴所威脅,將軍你不想報答先帝的大恩大德麽?”
李多祚說:
“隻要有利於國家,宰相您隻管吩咐。
李多祚不敢因私廢公,為了天下大義,我不顧惜我的個人生命和家庭安危。”
張柬之說:
“你說的可是真心話?”
李多祚指天發誓說:
“如有說話虛假,我應受到天殺!”
張柬之大喜,和他一起商量匡複唐室的事。
張柬之通過舉薦,又讓桓彥範、敬暉、李湛都成了羽林將軍,讓他們掌控皇宮禁衛軍。
張柬之為了避免張昌宗、張易之起疑心,故意把羽林將軍中摻入一個武攸宜,張昌宗、張易之果然沒有產生懷疑。
姚元之從靈武迴到洛陽,張柬之對桓彥範說:
“姚元之到來,我們的事成了。”
於是召姚元之到家裏秘密商議起義具體事宜,商量好了行動方案,張柬之再轉告給桓彥範等人。
桓彥範迴家告知老母親,說:
“娘,孩兒要參與一件大事,成了可以匡複大唐,敗了我自己人頭落地不算,還連累全家遭難,想到這些,心裏難過,不敢瞞著娘親。”
母親對他說:
“自古忠孝難兩全。臣子應當報國優先,顧家在後,才不失為忠臣。
你覺得對的事就去做,不用擔心連累到娘親。”
於是桓彥範、張柬之,崔玄瑋、敬暉、李湛、楊元琰、李多祚約同起義,並邀同:
司刑少卿袁恕己,
左羽林將軍薛思行、
趙承恩,
職方郎中崔泰之,
庫部外郎朱敬則,
司刑評事冀仲甫,
檢校司農少卿翟世言,
內直郎王同皎等。
起義這天早晨,大家率領左右羽林軍五百餘人,進入玄武門。
王同皎娶了太子李顯二女兒新寧公主,張柬之安排他和李多祚、李湛,騎馬跑入東宮,去迎請太子李顯。
李顯知道發生了事變,感到恐懼萬分,躲在東宮不敢出來。
他的女婿王同皎勸說道:
“先帝把皇帝位交給了您,您沒有這過錯就橫遭廢黜幽禁。
神靈和世人都為您憤恨不平,這事發生到今天已經二十二年了。
上天也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下去了,羽林軍將領、文武重臣,如今同心協力,共同討伐兇惡小人,準備恢複大唐社稷。
請您速去玄武門,親自安撫大眾,即刻領人入宮誅殺叛逆惡人!”
太子李顯支支吾吾地說:
“兇惡小人,確實應該斬除,但太後患病還沒好,恐怕驚嚇著她,盼各位暫息刀兵,今後再說。”
李湛對李顯說:
“各位將領臣子,隻為再造大唐社稷,都不顧個人安危家人存亡!
殿下為什麽還不敢行動,繼續甘心忍受折磨轄製呢?
請殿下親自去跟大家當麵說清楚,決定進止。”
太子李顯想動身前往,轉念一想,又轉身返迴東宮不去了。
王同皎對李顯說:
“事不宜遲,遲則生變。一旦拖延猶豫,造成處於被動,您自己也難逃殺身大禍。
速進尚可取勝,退縮則事敗人亡!勢已至此,不得不發!”
太子李顯聽了,決定前往。
李顯走出東宮門外,王同皎上前抱起他,扶著他騎上馬,替他牽著馬韁繩,幾個人在一旁護衛著他,跑步趕往玄武門。
“太子來了!”看見李顯騎馬趕來,大家歡唿跳躍地迎接他。
不等太子開口說話,大家一起簇擁著他向皇宮走去。
起義兵士斬殺了試圖動手阻擋的宮門衛兵,大家護衛著李顯走進皇宮內殿。
張昌宗、張易之得知發生了異常事變,慌忙跑到皇宮偏殿,探頭探腦地察看情況。
他們從偏殿往外看時,正好遇見滿皇宮搜捕他倆的起義羽林軍搜到偏殿這邊。
張柬之對起義羽林軍將士喊道:
“羽林軍將士聽令!捕住反賊張昌宗、張易之,格殺勿論!”
羽林軍兵士一擁而上,隻見刀光閃爍處,張昌宗、張易之先後發出短促地“啊呀”慘叫聲。
外表俊美、內心兇惡的張昌宗、張易之被亂刀砍死在偏殿裏。
張柬之率領禁衛軍將士再到武則天寢室所在的長生殿,見到殿前站立著一圈護衛兵士。
張柬之喝叱道:
“此時丞相領兵執行太子令!你們趕緊退下!違令不退斬無赦!”
守兵見寡不敵眾,順從地躲閃在一邊。
張柬之和參與起義的文武大臣走到武則天寢室門口,張柬之伸手敲擊武則天寢室的門。
武則天聽到了外麵的腳步聲、喊叫聲,人聲嘈雜,知道發生了事變。
她用力迅速地從床上爬起來厲聲問道:
“何人膽敢作亂?”
張柬之等擁太子李顯入室,齊聲對武則天說:
“張昌宗、張易之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宮誅殺了二位叛賊。
因為擔心走漏消息,才沒有事先告知您。
臣等自知領兵闖入內宮,罪該萬死。”
武則天一臉憤怒地瞪著太子李顯說:
“你真敢做出這樣的事麽?
既然他們兩人已經被殺,你可以迴東宮去了!”
桓彥範進言說:
“太子怎麽再返東宮?過去先皇把愛子托付給陛下,如今他年齡已長。
天意人心,久歸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先帝厚恩,所以迎奉太子誅殺叛賊,請陛下傳位太子,上順天意,下順民心!”
武則天不允許,因為看到一圈人都怒氣衝衝地看著她,不便嚴辭拒絕,正在躊躇顧慮,忽然看見李湛也站在人群裏邊,便對他說:
“你也參與誅殺張易之將軍麽?我待你父子不薄,沒想到也有今天。”
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聽了她的話,竟低下頭無話可說。
武則天又看見崔玄瑋,也對他說道:
“別人都是經人推薦重用,隻有你是朕特別提拔,如今你也和他們一起來了麽?”
崔玄瑋說:
“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大恩大德。”
武則天不禁跺腳說:“罷!罷!”
說了兩個罷字,仍然迴到床上躺下了。
張柬之擁太子李顯走出長生殿,即令羽林軍將領派兵抓捕張同休、張昌期、張昌儀。三人全部被捉住。
張柬之向太子李顯請求說:
“他們三人都是反賊張昌宗、張的兄弟,一貫仗勢欺人,欺壓百姓、作惡多端,請求將三人斬首,以絕後患。”
李顯說:“準許將三人處決。”
三人被斬首於明堂天津橋南。張柬之又命兵士將張昌宗、張易之屍身,搬運到天津橋南,和剛被斬的張同休三人擺在一起示眾。
“哈哈!張五郎死了!張六郎死了!”
洛陽百姓奔走相告,爭著前來割張昌宗、張易之他們的肉,每人割下一小塊拿走,天黑以前,他倆的屍身被割得一點不剩。
張柬之又令羽林軍抓捕二張餘黨,逮捕韋承慶、崔神慶、房融等人下獄。
張柬之一麵派袁恕己領禁衛軍護衛相王李旦府,以防不測。
一麵召見太平公主,張柬之對太平公主說:
“有請公主說服陛下,請陛下降旨傳位於太子。”
太平公主因為張昌宗、張易之誣陷害死她的男寵高戡,對二張心有怨恨,這次二張被張柬之發動政變除掉,心裏特別高興,樂得充當這份美差,當即答應入勸武則天。
太平公主對武則天說:
“陛下,如今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文武大臣、皇宮禁衛軍都隻聽從宰相張柬之和太子的調遣,陛下您誰也指揮不動了。
太子和他們損榮與共,他們眾誌成城,意誌不好扭轉已成定局。
如今陛下年過八十,疾病纏身,國事托付給太子是早晚的事。過幾年托付和趁現在事變托付,沒多大區別。
太子仁德孝順,您退位後,他仍然對您恭敬孝順確定無疑。
不如把皇位傳給太子,您樂享富貴清閑。”
不到半天,太平公主從武則天寢室請出一道令太子監國的聖旨。
過了一天,武則天又正式頒布詔旨,傳位於太子李顯。
李顯正式再登皇位,改年號為“神龍元年”。傳旨大赦天下,隻有張昌宗、張易之餘黨不在赦免罪行之列。
文武百官登殿朝賀,中宗李顯頒詔賞功。
詔曰:
相王李旦封為安國相王,拜授太尉。
太平公主封鎮國太平公主。
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崔玄瑋為內史。
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敬暉、桓彥範為納言。
李多祚封遼陽郡王。
王同皎為駙馬都尉,兼右千牛將軍。
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
第二天,李顯命令宮內太監給武則天搬家到上陽宮。
第三天,由唐中字李顯率文武百官,到上陽宮參拜武則天,加封武則天尊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帝。”
拜完武則天迴宮,李顯詔令:
武氏宗族,各守原職。李姓皇族子孫,曾遭發配的,全部恢複屬籍,立即派人護送從發配地返迴。
被周興、來俊臣誣陷冤殺的犯人,全部平反,恢複名譽。被流放的家屬子女,一律免罪返迴。
廢除“大周”國號,恢複國號為“唐”。
凡宗廟、社稷、帝王寢陵的旗幟文字,都恢複到高宗李治永淳年間以前的樣子。
仍然以東都洛陽作為首都。遷移武氏七代宗廟到西京長安。
貶韋承慶為嶺南高要縣尉。
流放崔神慶到欽州。
流放房融到房州。
調任楊再思留守西京長安。
外調姚元之為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