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宰相祿東讚,悉心理政,國力越來越強盛。
後來,為吐蕃國操勞的祿東讚病死。
祿東讚有四個兒子,他大兒子欽陵,智慧才能不比他爹差,掌管了吐蕃國政。
其它三個兒子讚婆、悉多、於勃論,都善於領兵打仗,在吐蕃各地領兵。
吐蕃因為和唐朝有了矛盾,連續攻占唐西域十八州,又攻占唐西域重鎮拔換城,唐安西都護府名存實亡。
670年(鹹亨元年),李治命薛仁貴為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討伐吐蕃。
薛仁責奉命出行,軍隊行進到大非川(今青海切吉草原),下一步就要趕往烏海。
薛仁貴考慮一路和糧草輜重部隊同行,行軍緩慢,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
“烏海路途險遠,並且多有瘟疫疾病,我軍如果深入烏海,實際是九死一生。
但是既然奉命前來,怎麽能貪生怕死?不過是死裏求生。
我軍迅速進攻就能立功,進展緩慢必定失敗。
如今大非川這片土地還算平坦,可以建立兩處寨柵,可以在此收護兵車糧草,留下一萬人在此守護。
我率領輕騎兵勇往直前,日夜兼程,打他個沒有防備,這樣才能擊破敵人。”
郭待封說:
“我願留後下在此守衛糧草輜重。”
薛仁貴又囑咐他說:
“我如果已到烏海,你應該派騎兵運來糧草,你也和這批運糧草部隊一起來。
要小心謹慎,在大非川守護糧草,沒有我的命令不能擅自行動。”
郭待封說:
“已記下了。”
薛仁貴於是率部前行,令阿史那道真率領部屬跟隨其後,白天黑夜快速前進,行至河口,遇到吐蕃兵馬幾萬人在此據守。
薛仁貴騎馬衝在最前麵,挺著一杆方天畫戟,衝入敵群,敵人驚慌得大都敗逃。
唐軍一齊擁上,殺死蕃兵極多,奪得牛羊一萬多頭。
唐軍擂動戰鼓繼續西行,直接逼近烏海城。
薛仁貴派一個下屬軍官帶領一千騎兵,去大非川搬運糧草,沒想到留守大非川的郭待封,早已把糧草送給敵人了。
郭待封是唐朝名將郭孝恪的兒子,做官做到鄯城鎮守,名聲地位和薛仁貴相同。
現在他是薛仁貴部下,心裏很不服氣。他覺得他出身名將之家,薛仁貴是貧民出身,不願意服從薛仁貴指揮。
他沒有按薛仁貴囑咐,在大非川建造寨柵工事防守,違背軍令擅自決定領著糧草物資車馬慢慢前行。
唐軍糧草輜重部隊到了半路上,被吐蕃偵察兵發現。
吐蕃發兵二十萬,前來襲擊唐軍的糧草物資運送部隊。
郭待封來不及的躲避,隻好應戰。
一場廝殺下來,運送物資一萬唐軍被吐蕃兵殺得七零八落,慌亂地四散逃命。
幾百輛馬車運載的糧草物資,全部被吐蕃軍隊搶去。
薛仁貴在烏海城下,眼巴巴盼前去接應運運草的一千人騎兵能夠引領郭待封運糧部隊前來。
但是隻來了阿史那道真一支部隊,望不見郭待封部隊的人影。
派出的騎兵返迴報告:
“郭待封已把糧草軍需物資丟失,軍隊也被打散。”
薛仁貴大驚說道:
“丟了糧草物資,我軍沒法在這兒久留,隻好飛速撤軍了。”
薛仁貴當下立命令:
“全體撤軍!”
唐軍走偏僻小路返迴大非川,郭待封也已領著殘餘敗兵,在大非川駐紮。
兩軍剛要會師,沒想到吐蕃人胡哨突然嗚嗚作響。
吐蕃相國欽陵,帶著四十萬大軍,鋪天蓋地殺來,把大非川五萬唐軍包圍起來。
薛仁貴對部下大喊:
“全軍聽令,不可畏敵怯戰。拚死一搏,是我軍唯一生路!”
唐軍將士踏上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本來大都心慌氣短,頭暈沒勁的高原反應,又加上知道全軍軍糧被吐蕃人搶走了,士氣受到挫敗。
他們強打精神手持兵器和銳猛強盛的吐蕃兵交戰。
雙方的兵士都殺紅了眼,兵器碰撞叮當作響,不時夾雜著刀劍砍斷骨骼的清脆聲響。
哭喊聲、叫罵聲、戰馬的嘶鳴聲匯集在一起,血肉相搏的慘烈戰爭在大非川上展開,唐軍鮮血染紅了大非川。
郭待封的部下,被吐蕃兵搶糧草輜重時打敗過一迴,已被吐蕃兵嚇破了膽,戰不多時,他們不聽將令,開始潰逃。
薛仁貴的部隊的兵士,看到郭待封部下倉惶逃走,他們一臉驚愕地彼此看看,也漸漸喪失了鬥誌。
盡管薛仁貴勇猛異常,究竟一隻方天畫戟,擋不住四十萬吐蕃兵。
兩軍交戰多時,唐軍寡不敵眾,戰死的戰死,逃走的逃走。
薛仁貴知道無法戰勝吐蕃兵了,他和阿史那道真殺開一條血路,邊打邊退。
西邊的遠山上一輪紅日快要落下去了,落日餘暉照在戰死在大非川戰場的唐軍將士身上,場麵悲壯蒼涼。
天色漸漸暗下來,欽陵令吐蕃兵停止追擊,迴營地休息。
薛仁貴命下屬將領收攏清點殘兵,唐軍將士傷亡達十分之八,五萬唐軍隻剩一萬人。
薛仁貴長歎一聲說:
“今年是庚午年,木星運行到西北方位,不應在西方發生戰事。
我原來就擔心會發生這樣的慘敗啊。”
薛仁貴和那史那道真協商,派使者同欽陵請求停戰講和。
一場生死大戰,吐蕃兵也死傷不少,欽陵答應了唐軍停戰要求,隻是他提出今後唐軍不再進入吐穀渾國境,不再謀求光複吐穀渾舊國。
薛仁貴很無奈,隻得權且應允下來。
吐蕃答應為唐軍提供軍糧食物,薛仁貴自領敗軍退迴唐朝境內。
高宗李治得到唐軍戰敗的報告,命大司憲樂彥瑋,到敗軍中查問這次戰敗的原因和過程。
樂彥瑋命人逮捕薛仁貴、那史那步真,郭待封三人,給他們帶上罪犯枷鎖,押到長安問罪。
大非川唐軍戰敗是郭待封違反軍令造成的,本應該處死郭待封,薛仁貴和阿史那道真隻是次要責任。
盛怒的李治下令把他三人全部免死除名,貶為庶人。
吐蕃全部吞並了吐穀渾國土,下令遷徙吐穀渾國幸存百姓住在靈州。經過此敗,西域各國不再威服唐朝。
隨後吐蕃派大臣仲琮向唐朝納貢。
仲琮年輕時在唐朝最高學府太學讀過書,學識淵博。
高宗李治及見他時,問道:
“你們吐蕃那邊地理風俗文化,和中原有什麽不同?”
仲琮迴答說:
“吐蕃土地瘠薄,天氣寒冷,風俗樸實愚鈍,沒法同發達的中原相比。
但是吐蕃法令嚴明,從國王到普通百姓上下一心,所以經過長時間積累,慢慢強盛起來。”
李治又問:
“吐穀渾和吐蕃兩個國,一向是血脈相近的近鄰,吐蕃接收反叛吐穀渾的人,不同吐穀渾和平共處,侵占吐穀渾土地。
我派薛仁貴等人,前往恢複吐穀渾,吐蕃又發兵攻打我國軍隊,這是什麽道理?
難道你們覺得我國打不過你們吐蕃麽?”
仲琮急忙跪再地上磕頭說:
“我是奉命作為吐蕃大使來進貢的,別的事我不敢議論。”
李治認為他說得中肯,贈與厚禮打發他迴了吐蕃。
李治打算再任命將領西征打擊吐蕃,實在選不住出能勝任這個艱巨任務的將帥。
這時高麗不甘心歸順唐朝的勢力,在高麗百濟展開遊擊戰爭。不斷襲擾唐朝設置的高麗地區州縣官署。
原本同唐朝友好的新羅國換上國王金法敏不聽唐朝的話了,容納高麗、百濟舊地想恢複高麗百濟複國獨立的人投奔新羅,把新羅作為複國根據地。他們侵略蠶食唐朝高麗百濟土地,迅速擴張。
李治決定暫停西征,先派兵東征平亂。
後來,為吐蕃國操勞的祿東讚病死。
祿東讚有四個兒子,他大兒子欽陵,智慧才能不比他爹差,掌管了吐蕃國政。
其它三個兒子讚婆、悉多、於勃論,都善於領兵打仗,在吐蕃各地領兵。
吐蕃因為和唐朝有了矛盾,連續攻占唐西域十八州,又攻占唐西域重鎮拔換城,唐安西都護府名存實亡。
670年(鹹亨元年),李治命薛仁貴為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討伐吐蕃。
薛仁責奉命出行,軍隊行進到大非川(今青海切吉草原),下一步就要趕往烏海。
薛仁貴考慮一路和糧草輜重部隊同行,行軍緩慢,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
“烏海路途險遠,並且多有瘟疫疾病,我軍如果深入烏海,實際是九死一生。
但是既然奉命前來,怎麽能貪生怕死?不過是死裏求生。
我軍迅速進攻就能立功,進展緩慢必定失敗。
如今大非川這片土地還算平坦,可以建立兩處寨柵,可以在此收護兵車糧草,留下一萬人在此守護。
我率領輕騎兵勇往直前,日夜兼程,打他個沒有防備,這樣才能擊破敵人。”
郭待封說:
“我願留後下在此守衛糧草輜重。”
薛仁貴又囑咐他說:
“我如果已到烏海,你應該派騎兵運來糧草,你也和這批運糧草部隊一起來。
要小心謹慎,在大非川守護糧草,沒有我的命令不能擅自行動。”
郭待封說:
“已記下了。”
薛仁貴於是率部前行,令阿史那道真率領部屬跟隨其後,白天黑夜快速前進,行至河口,遇到吐蕃兵馬幾萬人在此據守。
薛仁貴騎馬衝在最前麵,挺著一杆方天畫戟,衝入敵群,敵人驚慌得大都敗逃。
唐軍一齊擁上,殺死蕃兵極多,奪得牛羊一萬多頭。
唐軍擂動戰鼓繼續西行,直接逼近烏海城。
薛仁貴派一個下屬軍官帶領一千騎兵,去大非川搬運糧草,沒想到留守大非川的郭待封,早已把糧草送給敵人了。
郭待封是唐朝名將郭孝恪的兒子,做官做到鄯城鎮守,名聲地位和薛仁貴相同。
現在他是薛仁貴部下,心裏很不服氣。他覺得他出身名將之家,薛仁貴是貧民出身,不願意服從薛仁貴指揮。
他沒有按薛仁貴囑咐,在大非川建造寨柵工事防守,違背軍令擅自決定領著糧草物資車馬慢慢前行。
唐軍糧草輜重部隊到了半路上,被吐蕃偵察兵發現。
吐蕃發兵二十萬,前來襲擊唐軍的糧草物資運送部隊。
郭待封來不及的躲避,隻好應戰。
一場廝殺下來,運送物資一萬唐軍被吐蕃兵殺得七零八落,慌亂地四散逃命。
幾百輛馬車運載的糧草物資,全部被吐蕃軍隊搶去。
薛仁貴在烏海城下,眼巴巴盼前去接應運運草的一千人騎兵能夠引領郭待封運糧部隊前來。
但是隻來了阿史那道真一支部隊,望不見郭待封部隊的人影。
派出的騎兵返迴報告:
“郭待封已把糧草軍需物資丟失,軍隊也被打散。”
薛仁貴大驚說道:
“丟了糧草物資,我軍沒法在這兒久留,隻好飛速撤軍了。”
薛仁貴當下立命令:
“全體撤軍!”
唐軍走偏僻小路返迴大非川,郭待封也已領著殘餘敗兵,在大非川駐紮。
兩軍剛要會師,沒想到吐蕃人胡哨突然嗚嗚作響。
吐蕃相國欽陵,帶著四十萬大軍,鋪天蓋地殺來,把大非川五萬唐軍包圍起來。
薛仁貴對部下大喊:
“全軍聽令,不可畏敵怯戰。拚死一搏,是我軍唯一生路!”
唐軍將士踏上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本來大都心慌氣短,頭暈沒勁的高原反應,又加上知道全軍軍糧被吐蕃人搶走了,士氣受到挫敗。
他們強打精神手持兵器和銳猛強盛的吐蕃兵交戰。
雙方的兵士都殺紅了眼,兵器碰撞叮當作響,不時夾雜著刀劍砍斷骨骼的清脆聲響。
哭喊聲、叫罵聲、戰馬的嘶鳴聲匯集在一起,血肉相搏的慘烈戰爭在大非川上展開,唐軍鮮血染紅了大非川。
郭待封的部下,被吐蕃兵搶糧草輜重時打敗過一迴,已被吐蕃兵嚇破了膽,戰不多時,他們不聽將令,開始潰逃。
薛仁貴的部隊的兵士,看到郭待封部下倉惶逃走,他們一臉驚愕地彼此看看,也漸漸喪失了鬥誌。
盡管薛仁貴勇猛異常,究竟一隻方天畫戟,擋不住四十萬吐蕃兵。
兩軍交戰多時,唐軍寡不敵眾,戰死的戰死,逃走的逃走。
薛仁貴知道無法戰勝吐蕃兵了,他和阿史那道真殺開一條血路,邊打邊退。
西邊的遠山上一輪紅日快要落下去了,落日餘暉照在戰死在大非川戰場的唐軍將士身上,場麵悲壯蒼涼。
天色漸漸暗下來,欽陵令吐蕃兵停止追擊,迴營地休息。
薛仁貴命下屬將領收攏清點殘兵,唐軍將士傷亡達十分之八,五萬唐軍隻剩一萬人。
薛仁貴長歎一聲說:
“今年是庚午年,木星運行到西北方位,不應在西方發生戰事。
我原來就擔心會發生這樣的慘敗啊。”
薛仁貴和那史那道真協商,派使者同欽陵請求停戰講和。
一場生死大戰,吐蕃兵也死傷不少,欽陵答應了唐軍停戰要求,隻是他提出今後唐軍不再進入吐穀渾國境,不再謀求光複吐穀渾舊國。
薛仁貴很無奈,隻得權且應允下來。
吐蕃答應為唐軍提供軍糧食物,薛仁貴自領敗軍退迴唐朝境內。
高宗李治得到唐軍戰敗的報告,命大司憲樂彥瑋,到敗軍中查問這次戰敗的原因和過程。
樂彥瑋命人逮捕薛仁貴、那史那步真,郭待封三人,給他們帶上罪犯枷鎖,押到長安問罪。
大非川唐軍戰敗是郭待封違反軍令造成的,本應該處死郭待封,薛仁貴和阿史那道真隻是次要責任。
盛怒的李治下令把他三人全部免死除名,貶為庶人。
吐蕃全部吞並了吐穀渾國土,下令遷徙吐穀渾國幸存百姓住在靈州。經過此敗,西域各國不再威服唐朝。
隨後吐蕃派大臣仲琮向唐朝納貢。
仲琮年輕時在唐朝最高學府太學讀過書,學識淵博。
高宗李治及見他時,問道:
“你們吐蕃那邊地理風俗文化,和中原有什麽不同?”
仲琮迴答說:
“吐蕃土地瘠薄,天氣寒冷,風俗樸實愚鈍,沒法同發達的中原相比。
但是吐蕃法令嚴明,從國王到普通百姓上下一心,所以經過長時間積累,慢慢強盛起來。”
李治又問:
“吐穀渾和吐蕃兩個國,一向是血脈相近的近鄰,吐蕃接收反叛吐穀渾的人,不同吐穀渾和平共處,侵占吐穀渾土地。
我派薛仁貴等人,前往恢複吐穀渾,吐蕃又發兵攻打我國軍隊,這是什麽道理?
難道你們覺得我國打不過你們吐蕃麽?”
仲琮急忙跪再地上磕頭說:
“我是奉命作為吐蕃大使來進貢的,別的事我不敢議論。”
李治認為他說得中肯,贈與厚禮打發他迴了吐蕃。
李治打算再任命將領西征打擊吐蕃,實在選不住出能勝任這個艱巨任務的將帥。
這時高麗不甘心歸順唐朝的勢力,在高麗百濟展開遊擊戰爭。不斷襲擾唐朝設置的高麗地區州縣官署。
原本同唐朝友好的新羅國換上國王金法敏不聽唐朝的話了,容納高麗、百濟舊地想恢複高麗百濟複國獨立的人投奔新羅,把新羅作為複國根據地。他們侵略蠶食唐朝高麗百濟土地,迅速擴張。
李治決定暫停西征,先派兵東征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