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喜聽納諫。納諫就是聽取群臣給他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中節省,門下省及三品以上官員,入閣商議事情,規定必須有諫官旁聽,發現問題失誤,諫官立即勸諫。
李世民接見五品以上官員,必查問老百姓過日子有什麽難處。
他又下詔讓朝廷百官推薦賢能人才。
所有官員都有舉薦,隻有封德彝一個人也沒推薦上來。
李世民見到封德彝問:“你怎麽沒有舉薦人才?”
封德彝說:
“不是臣不盡心,到如今沒有發現一個人才。”
李世民生氣地說:
“國君選用人才就像選用器具,不同的器具有不同的用處。
皇帝管理國家,不從當代找人才,難道要往前找一千年,往後找一千年,從別的朝代借人才來用麽?
你自己不去尋訪人才,為什麽還輕視當世,說找不著一個人才?”
封德彝無話可說,滿臉慚愧地退下。
一開始仆射蕭瑀,和封德彝關係挺好,曾舉薦封德彝當上了中書令。
到李世民即位,蕭瑀和封德彝在朝廷議事,封德彝一個有價值的意見也提不出來。
等到蕭瑀和李世民商議好了事情,封德彝才去挑毛病,不鹹不淡地指出蕭瑀觀點的失誤和不足。
或者等到蕭瑀有事先退下了,他隨後對李世民極力駁斥蕭瑀剛才定下的主張。
連李世民都墜入他的圈套裏,往往又改變了和蕭瑀剛剛商定的事,並且不讓蕭瑀知道。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這些為李世民這些立下大功的人,都封官封地,封德彝對他們幾個,格外討好巴結。
所以房、杜等人,也和封德彝親近,疏遠蕭瑀。
蕭瑀長時間積攢著憤恨不平,窩著一肚子氣,在家熬夜寫了奏章,向李世民彈劾封德彝品行不正。
這違背了李世民對封德彝的良好印象,李世民很不高興,訓斥了蕭瑀。
蕭瑀、陳叔達繼續同李世民據理奮爭,反複向李世民告發封德彝種種惡行。
李世民聽不進去,把蕭瑀定為對皇上大不敬罪免除了官職。
封德彝反而接替被免職的蕭瑀成了仆射。
可是天不賜福,封德彝不久生了一場大病,嗚唿哀哉,在家裏死翹翹了。
這時侍禦史唐臨,才總結了封德彝種種奸邪罪行,說封德彝曾經幫助李建成、李元吉出主意,謀殺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
李世民這才發怒,傳下詔令削去已故封德彝的官爵稱號封地,仍任用蕭瑀為左仆射。
李世民經常把魏征領進自己的臥室,征求他對軍國大事的見解,要求他有話直說,不要隱瞞。
魏征感懷李世民賞識自己,知道的事沒有不說的,說得時候絕不藏著掖著,每次都把心裏的真實想法全說出來。
李世民對魏征說:
“你所進諫陳述的事,前後二百多件,不是至誠報效國家,怎麽能做到這樣。”
李世民賞給魏征一隻金甕。那隻金甕大而厚重,外圍雕刻著美麗花紋,金光閃耀,價值連城。
有人誹謗魏征當官存有私心,包庇自己的親戚,李世民派禦史溫彥博去查辦。
結果查無實據,純屬誣陷。溫彥博迴來對李世民說:
“魏征作為一個臣子,應該使自己形跡顯明,他不知能規避嫌疑,才導致有人捕風捉影地誹謗他。
雖然他不存私心,也應該受到責備訓誡。”
李世民讓溫彥博代替自己去責備魏征,並說:
“你去告訴魏征,從今後行動不應不存痕跡,惹人嫌疑。”
第二天,魏征上朝當麵對李世民說:
“臣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
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這樣,那麽國家興衰就難以預料了。
臣不敢聽從你說做事必須顯露痕跡的要求。”
李世民聽了大感驚異,改變臉色說道:
“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你說得對。”
魏征又跪下說:
“希望陛上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讓做忠臣。”
李世民疑惑不解地問:
“忠臣、良臣有什麽不同麽?”
魏征說:
“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國君得到榮耀,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
忠臣是在朝堂之上同皇帝據理力爭,執意糾正皇上錯誤,激怒了皇上,被皇上下令殺死。
國君昏庸兇暴,最後國破家亡忠臣死,隻得到一個忠臣空名流傳後世。
這就是我說的良臣和忠臣。這麽看來,忠臣、良臣就差得遠了。”
李世民深深被他的話打動了,又賜給他綢緞五百匹。
有一天,李世民召集群臣,縱論天下是非得失,魏征也在裏麵參與討論。
李世民說:
“我聽說西域有個胡族商人,買了一顆寶珠,怕被人偷去,用刀割開自己身上的肉,把寶珠藏在皮肉裏麵。你們聽說過這事麽?”
眾臣迴答說:“聽說有這迴事。”
李世民說:
“人人都嘲笑他珍愛那顆寶珠,而禍害了自己的身體。
官員貪汙、接受賄賂,落得枉法受刑,帝王追求奢靡享樂導致國亡身死,不是和這個胡商一樣愚蠢可笑 麽?”
魏征聽了說道:
“從前魯哀公對孔子說:渭地有個人非常健忘,搬家的時候把自己的妻子忘記在老家,確實記不起來了就從此不要她了。
孔子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夏桀、商紂都迷戀美色享樂這些身外之物,把自己的身體忘記了。
跟這個割開自己身體藏寶珠的胡族商人是一迴事。”
李世民說:
“你說得對。我和你們應當同心合力,相互輔助,以免也幹出些蠢事來,被後世的人們恥笑。”
李世民又問魏征:
“國君怎麽才能做到賢明?
怎麽處事就會導致昏庸?”
魏征說:
“國君廣泛聽取意見就賢明,偏信一麵之詞就昏庸。
過去堯帝經常體察民情,所以過失剛剛露出苗頭,他就發現改正。
舜帝聽取來自四麵八方的聲音,調查方方麵麵的實情。所以壞人惡人都蒙騙不了他。
秦二世胡亥偏信奸詐陰險的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
梁武帝偏信欺上瞞下的奸臣朱異,餓死在台城。
隋煬帝楊廣偏信奸臣虞世基,被反叛的部下用布條勒死。
可見國君偏聽,不是敗國就是自亡。
必須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全麵了解天下真實狀況。
這樣和他親近的大臣沒法蒙蔽欺騙他,低層百姓的真實處境皇帝能及時知道。”
李世民說:“你說得太對了。”
李世民又說:
“齊後主、周天元帝搜刮百姓太狠,隻顧供養自己揮霍享樂,國力衰竭而亡。
特別饞肉吃的人,饞到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炒來吃,身上的肉割完了,他自己也死了。這真是世上最愚蠢的人了。
你覺得齊後主、周天元他倆誰更壞?”
魏征說:
“齊後王這人懦弱,沒有正主意,政令變化反複無常。
周天元驕橫殘暴,隻顧自己花天酒地。
雖然同是亡國,齊後主算是更差勁的。”
李世民說:“你這是真知灼見。”
魏征顏值不高,最多算得上相貌中等,但是有膽識謀略,不怕惹怒李世民,常直言苦諫。
就是他言辭衝撞,惹怒了李世民,他也還是滔滔不絕,不停地爭辯。
最後魏征往往能讓皇上醒悟過來,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消退了怒氣。
李世民曾經得到一隻羽毛奇特、長相靈巧的小鳥,他十分愛惜。
他把小鳥放在自己胳膊上,逗著小鳥玩,玩得很開心。
忽然看見魏征直接闖進來說事情,李世民怕魏征數落他玩物喪誌,急忙把小鳥藏在前懷衣服裏麵。
見他匆忙藏鳥,魏征暗自發笑,裝作沒看見這事兒。
他故意匯報拖長時間,沒完沒了說了好久才離開。
等魏征離開,李世民趕忙從懷裏取出小鳥察看,那隻鳥在懷裏時間太久,已經憋死了。
有一次,魏征請假迴家去給自家祖宗上墳,一迴來就問李世民:
“有人說陛下準備去終南山遊玩,行裝都準備好了,什麽原因遲遲不出發?”
李世民笑著說:
“前天是有去遊玩的心思來著,又害怕你迴來說我,所以就不敢去了。”
魏征聽了趕緊下拜說:
“我哪兒敢管製陛下,不過是恪盡職守,說該說的話。
陛下能愛惜物力,遏止個人私欲,這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
中節省,門下省及三品以上官員,入閣商議事情,規定必須有諫官旁聽,發現問題失誤,諫官立即勸諫。
李世民接見五品以上官員,必查問老百姓過日子有什麽難處。
他又下詔讓朝廷百官推薦賢能人才。
所有官員都有舉薦,隻有封德彝一個人也沒推薦上來。
李世民見到封德彝問:“你怎麽沒有舉薦人才?”
封德彝說:
“不是臣不盡心,到如今沒有發現一個人才。”
李世民生氣地說:
“國君選用人才就像選用器具,不同的器具有不同的用處。
皇帝管理國家,不從當代找人才,難道要往前找一千年,往後找一千年,從別的朝代借人才來用麽?
你自己不去尋訪人才,為什麽還輕視當世,說找不著一個人才?”
封德彝無話可說,滿臉慚愧地退下。
一開始仆射蕭瑀,和封德彝關係挺好,曾舉薦封德彝當上了中書令。
到李世民即位,蕭瑀和封德彝在朝廷議事,封德彝一個有價值的意見也提不出來。
等到蕭瑀和李世民商議好了事情,封德彝才去挑毛病,不鹹不淡地指出蕭瑀觀點的失誤和不足。
或者等到蕭瑀有事先退下了,他隨後對李世民極力駁斥蕭瑀剛才定下的主張。
連李世民都墜入他的圈套裏,往往又改變了和蕭瑀剛剛商定的事,並且不讓蕭瑀知道。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這些為李世民這些立下大功的人,都封官封地,封德彝對他們幾個,格外討好巴結。
所以房、杜等人,也和封德彝親近,疏遠蕭瑀。
蕭瑀長時間積攢著憤恨不平,窩著一肚子氣,在家熬夜寫了奏章,向李世民彈劾封德彝品行不正。
這違背了李世民對封德彝的良好印象,李世民很不高興,訓斥了蕭瑀。
蕭瑀、陳叔達繼續同李世民據理奮爭,反複向李世民告發封德彝種種惡行。
李世民聽不進去,把蕭瑀定為對皇上大不敬罪免除了官職。
封德彝反而接替被免職的蕭瑀成了仆射。
可是天不賜福,封德彝不久生了一場大病,嗚唿哀哉,在家裏死翹翹了。
這時侍禦史唐臨,才總結了封德彝種種奸邪罪行,說封德彝曾經幫助李建成、李元吉出主意,謀殺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
李世民這才發怒,傳下詔令削去已故封德彝的官爵稱號封地,仍任用蕭瑀為左仆射。
李世民經常把魏征領進自己的臥室,征求他對軍國大事的見解,要求他有話直說,不要隱瞞。
魏征感懷李世民賞識自己,知道的事沒有不說的,說得時候絕不藏著掖著,每次都把心裏的真實想法全說出來。
李世民對魏征說:
“你所進諫陳述的事,前後二百多件,不是至誠報效國家,怎麽能做到這樣。”
李世民賞給魏征一隻金甕。那隻金甕大而厚重,外圍雕刻著美麗花紋,金光閃耀,價值連城。
有人誹謗魏征當官存有私心,包庇自己的親戚,李世民派禦史溫彥博去查辦。
結果查無實據,純屬誣陷。溫彥博迴來對李世民說:
“魏征作為一個臣子,應該使自己形跡顯明,他不知能規避嫌疑,才導致有人捕風捉影地誹謗他。
雖然他不存私心,也應該受到責備訓誡。”
李世民讓溫彥博代替自己去責備魏征,並說:
“你去告訴魏征,從今後行動不應不存痕跡,惹人嫌疑。”
第二天,魏征上朝當麵對李世民說:
“臣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
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這樣,那麽國家興衰就難以預料了。
臣不敢聽從你說做事必須顯露痕跡的要求。”
李世民聽了大感驚異,改變臉色說道:
“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你說得對。”
魏征又跪下說:
“希望陛上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讓做忠臣。”
李世民疑惑不解地問:
“忠臣、良臣有什麽不同麽?”
魏征說:
“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國君得到榮耀,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
忠臣是在朝堂之上同皇帝據理力爭,執意糾正皇上錯誤,激怒了皇上,被皇上下令殺死。
國君昏庸兇暴,最後國破家亡忠臣死,隻得到一個忠臣空名流傳後世。
這就是我說的良臣和忠臣。這麽看來,忠臣、良臣就差得遠了。”
李世民深深被他的話打動了,又賜給他綢緞五百匹。
有一天,李世民召集群臣,縱論天下是非得失,魏征也在裏麵參與討論。
李世民說:
“我聽說西域有個胡族商人,買了一顆寶珠,怕被人偷去,用刀割開自己身上的肉,把寶珠藏在皮肉裏麵。你們聽說過這事麽?”
眾臣迴答說:“聽說有這迴事。”
李世民說:
“人人都嘲笑他珍愛那顆寶珠,而禍害了自己的身體。
官員貪汙、接受賄賂,落得枉法受刑,帝王追求奢靡享樂導致國亡身死,不是和這個胡商一樣愚蠢可笑 麽?”
魏征聽了說道:
“從前魯哀公對孔子說:渭地有個人非常健忘,搬家的時候把自己的妻子忘記在老家,確實記不起來了就從此不要她了。
孔子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夏桀、商紂都迷戀美色享樂這些身外之物,把自己的身體忘記了。
跟這個割開自己身體藏寶珠的胡族商人是一迴事。”
李世民說:
“你說得對。我和你們應當同心合力,相互輔助,以免也幹出些蠢事來,被後世的人們恥笑。”
李世民又問魏征:
“國君怎麽才能做到賢明?
怎麽處事就會導致昏庸?”
魏征說:
“國君廣泛聽取意見就賢明,偏信一麵之詞就昏庸。
過去堯帝經常體察民情,所以過失剛剛露出苗頭,他就發現改正。
舜帝聽取來自四麵八方的聲音,調查方方麵麵的實情。所以壞人惡人都蒙騙不了他。
秦二世胡亥偏信奸詐陰險的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
梁武帝偏信欺上瞞下的奸臣朱異,餓死在台城。
隋煬帝楊廣偏信奸臣虞世基,被反叛的部下用布條勒死。
可見國君偏聽,不是敗國就是自亡。
必須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全麵了解天下真實狀況。
這樣和他親近的大臣沒法蒙蔽欺騙他,低層百姓的真實處境皇帝能及時知道。”
李世民說:“你說得太對了。”
李世民又說:
“齊後主、周天元帝搜刮百姓太狠,隻顧供養自己揮霍享樂,國力衰竭而亡。
特別饞肉吃的人,饞到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炒來吃,身上的肉割完了,他自己也死了。這真是世上最愚蠢的人了。
你覺得齊後主、周天元他倆誰更壞?”
魏征說:
“齊後王這人懦弱,沒有正主意,政令變化反複無常。
周天元驕橫殘暴,隻顧自己花天酒地。
雖然同是亡國,齊後主算是更差勁的。”
李世民說:“你這是真知灼見。”
魏征顏值不高,最多算得上相貌中等,但是有膽識謀略,不怕惹怒李世民,常直言苦諫。
就是他言辭衝撞,惹怒了李世民,他也還是滔滔不絕,不停地爭辯。
最後魏征往往能讓皇上醒悟過來,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消退了怒氣。
李世民曾經得到一隻羽毛奇特、長相靈巧的小鳥,他十分愛惜。
他把小鳥放在自己胳膊上,逗著小鳥玩,玩得很開心。
忽然看見魏征直接闖進來說事情,李世民怕魏征數落他玩物喪誌,急忙把小鳥藏在前懷衣服裏麵。
見他匆忙藏鳥,魏征暗自發笑,裝作沒看見這事兒。
他故意匯報拖長時間,沒完沒了說了好久才離開。
等魏征離開,李世民趕忙從懷裏取出小鳥察看,那隻鳥在懷裏時間太久,已經憋死了。
有一次,魏征請假迴家去給自家祖宗上墳,一迴來就問李世民:
“有人說陛下準備去終南山遊玩,行裝都準備好了,什麽原因遲遲不出發?”
李世民笑著說:
“前天是有去遊玩的心思來著,又害怕你迴來說我,所以就不敢去了。”
魏征聽了趕緊下拜說:
“我哪兒敢管製陛下,不過是恪盡職守,說該說的話。
陛下能愛惜物力,遏止個人私欲,這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