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如此,從這次重逢為始,直到次年的夏秋之際,敦敏、敦誠二人同訪雪芹於其山村,賦詩紀事,那詩中的主要內容也還沒有離開這一點,兩人異口同聲地寫出"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風月憶繁華""衡門僻巷愁今雨,廢館頹樓夢舊家"的聯語來。這絕不是什麽偶然的現象,強有力地證明了我們上麵的推想。--如其不然,如果這都是泛泛憶舊的話,那麽他們相識已久,於雪芹家世談習已多,既非近事新聞,又何至於每次相見就隻是重複這個雷同的話題?那不是太頻數(shuo)可厭了嗎? 所以,我們有理由疑心,曹雪芹這次像是曾到南京"老家"一帶去過(註:參看周汝昌《曹雪芹和江蘇》(《雨花》1962年第8期)。又頃蒙阿英同誌見告:吳蘭征《絳蘅秋》傳奇(嘉慶十一年丙寅撫秋樓刊)序中言及曹雪芹曾到南京,可供參考。),帶迴來豐富的見聞,也增添了更深刻的感慨。 同時再考察脂硯齋在庚辰秋月,正是"四閱"《石頭記》的一次大評訂已畢的時候,前此一段時間,也正像乘雪芹不在,故而得間為之批閱整理;批語裏有些話,也流露了雪芹出外未歸的語氣。這事情似乎是有跡象可尋的。 至於雪芹遠出的詳細情由,看來敦敏是無意記載,諱莫如深。--他弟弟敦誠後來在敦敏詩集稿本上甚至連這首詩都不願選存,竟用墨鉤將詩鉤去。其中的事故,也可能很有關係。可惜我們此刻都無從進一步了解了。幹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是在幹隆二十二年,第三次是在幹隆二十七年;雪芹的南遊,在二十四、五兩年,似和南巡沒有直接關涉。我此刻設想,他南遊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家曾在南京六十年之久,曾有遠族或親戚隨住落戶,曹頫本支抄家北歸之外,尚有遺在南方的;或者雪芹此行,是因先世的家務私事(如抄家時還有外人欠他家的三萬二千兩的債權,由此可推,其他較細碎的事項、歷久猶存的關係,或許不免),得老親舊友的牽緒,而前往料理,也未可知?一是曾隨別人,在江南作過事情。 近年鎮江地方,出現了曹雪芹曾經南行,在瓜洲鎮江之間因天氣阻渡停留,繪畫贈人的傳說,似非巧合(註:此事鎮江江慰廬先生有詳細報告文章。略參《紅樓夢新證》793-794頁。)。 如果所推近實,則這次南遊,閱歷山川,憑弔舊跡,聽話往事,無往而不是對他深有感觸的寶貴史料,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生活和思想。這些,對他寫作後半部《石頭記》是會起著巨大作用的。 曹雪芹歸來以後,和敦敏、敦誠的過從更加頻繁了。幹隆二十六年(1761)夏末秋初之際,敦氏弟兄二人曾到山村來訪他,他曾留飲,各有題詩為紀(註:參看《紅樓夢新證》1日版431、432頁,新版735、736頁。(吳恩裕《有關曹雪芹八種》以為我把這次兄弟同訪之事是定在"冬"日的,因而說那是錯的。實則我並未有此說,我所謂"冬"是指敦敏當年另一次的"訪曹雪芹不值"而言。原文敘次標點甚清,可復按。))。同年冬天,敦敏又曾來訪,恰值雪芹外出,那時正是天陰日暮,野水寒雲,詩人未歸,門庭蕭寂,敦敏對此情景,不勝悵悵之懷,因而有作。那詩寫道: 野浦凍雲深,柴扉晚煙薄;


    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


    雪芹就是在這種荒寒淒寂的世界裏過著他的坎坷但是不尋常的生活,繼續著他的寫作《紅樓夢》的偉大事業。


    二十六 南 遊


    雍、幹之際的最有聲望最得民心的地方大吏有二人:尹繼善和陳宏謀。尹繼善是滿洲人,姓章佳氏,隸廂黃上旗,父親尹泰,也是官至大學士,所以舊日文人的話是"兩世平津";尹繼善的女兒又嫁了幹隆的第八子永璿,國戚皇親,家門貴盛。他的府邸就在京師西城大護國寺和什剎海之間的定府大街,府內有園,名曰絢春。 尹繼善在雍正元年成了進士,隻過了五年,便升任封疆要職、其時年紀不過三十多歲。他為人才幹明敏,性情寬和,在雍正朝,仕風吏習專務苛刻的時候,他能不逐流俗,據記載說,有一次雍正對他講授為官之道,叫他效法李衛、田文鏡、鄂爾泰三個(這是雍正最賞識寵信的得意之人),尹繼善卻奏對說:"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鄂爾泰: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他以精闢深刻的知人之衡鑑,對這三位寵臣巧妙地進行了批評,有膽有識,應對得體,連雍正也莫奈他何。


    尹繼善在雍正六年,就官授內閣侍讀學士、協理江南河務;秋天,署江蘇巡撫(次年"真除"),--這正是曹頫一家落職查抄的那一年。九年,尹繼善已署兩江總督。十年,協辦江寧將軍,兼理兩淮鹽政(任至十一年調職)。幹隆八年,再署兩江總督,十年,實授(任至十三年)。十六年,復調兩江(任至十八年)。十九年,又署兩江總督,二十一年實授(任至三十年)。一生四督兩江。 尹繼善初到南京,曹家正好剛已北返;不過他的總督衙院,就與曹家"老宅"相鄰,自己又兼著兩淮鹽政,也是做著和楝亭一樣的官。在南京一住,才日益體會到曹家祖孫數輩、歷時六七十年之久、在江南一帶的深得人心,遠非一般俗常仕宦可比,而他家在文學事業方麵的成就與影響深遠,尤為大出原來的想像之外。尹繼善對曹寅,本已久所心慕,至此,宦地相同,官職聯屬,自己也十分喜愛詩文書史,於是有意無意之間,都在學步楝亭,也作東南半壁的風雅主持。 在這種心情之下,尹繼善自然留意於訪詢曹家的現況,子孫的下落。 中進士以前,尹繼善曾在怡親王府做過記室;後來曹頫是雍正交與怡王"照看"的。尹繼善早年就已可能與曹家相識。大約到幹隆十九年再署兩江總督時,他乘著搜羅人才的機會,決意務要跟尋楝亭的後人。而雪芹此時,編述《石頭》一記,已經有了脂硯抄閱再評本。意在問世傳奇的雪芹,正也想為書稿謀一個樂為出資刊板的東道主。兩相湊泊,事不難成,尹繼善愛才好士,禮聘情重,雪芹又可藉此重遊童年故地,一舉數得,就答應了前來請聘之人。 雪芹前往江南,似非一次,幹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南京好像已有他的足跡,所以二十二年敦誠寄懷詩句,正勸他不必遠遊--"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這顯然不是一種並無緣故的閑文瑣語,而這一年,幹隆有意改變對待漢族旗人的政策,準許包衣人開戶出旗,可能是雪芹生平中的一次頗有關係的事件。但到了二十四年秋天,他由於生計的艱難,為了著作的傳布,還是不得不下決心,再度前往。這時,有人對雪芹也加緊注意,在形勢不利的考慮下,敦誠弟兄也同意了他的南遊的打算,如此可以暫避風波,保全書稿,因此反而贊助雪芹料理南行的一切準備。 一到江南,雪芹的才華立即受到了尹繼善的賞重,並以楝亭有此嗣孫引為欣慰。初時,賓主相得,情好甚篤。常在揚州的肖像畫家雲間陸厚信(字艮生)者,來遊南京,曾入尹府,見到雪芹,十分傾慕,為他繪了一幅小照,並寫下了五行題記,其辭雲:-- 雪芹先生洪才河瀉,逸藻雲翔,尹公望山時督兩江,以通家之誼,羅致幕府,案牘之暇,詩酒賡和,鏗鏘雋永,餘私忱欽慕,爰作小照,繪其風流儒雅之致,以誌雪鴻之跡雲爾。 這就記錄了一時的景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曹雪芹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汝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汝昌並收藏曹雪芹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