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令我驚駭,令我心生厭惡。我知道有些人認為藝術家應該生活在象牙塔裏,與其他人的掙紮和苦難隔絕。這個觀念我一向無法認同。對人性尊嚴的冒犯就是對我的冒犯,而抗議不公不義是良知問題。比起對其他人來說,難道人權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比較不重要?難道身為藝術家就免除了身為人的義務?真要說起來,藝術家具有一種特殊的責任,因為他被賦予特別的敏感和感知能力,也因為在其他人的聲音沒被聽見的時候,他的聲音也許能被聽見。的確,誰能比藝術家更在乎捍衛自由和追究真相?這對他本身的創造力如此重要。


    對我來說,德雷福斯事件最可怕的一麵也許在於許多人因為他是猶太人而反對他。我覺得這在巴黎簡直是不可思議,以這座城市所有的文化和提倡人權的高貴傳統,在這個被稱作「光明之城」的城市,反猶主義居然能夠像一場邪惡的瘟疫一樣散播開來。日後這種疾病將會感染整個國家,那個國家自認有權屠殺幾百萬名男女老少,理由是他們的血管裏流著「猶太血液」,這種疾病要用什麽樣的言語來形容?想到這種暴行就令人震驚無言!


    單單是仇視猶太人就令我無法理解。我自己的人生由於跟猶太裔藝術家及朋友的親密情誼而豐富許多。對人類文化貢獻方麵,猶太人不比哪個民族差!他們當然會是傑出的音樂家,因為他們的心靈如此豐富,對,而且那麽有頭腦!當指揮時,我告訴樂團成員:「像猶太人一樣演奏。」他們知道我是什麽意思。我朋友施奈德有時會對我說:「卡薩爾斯,你知道,你真是個猶太人。」我說我父母是天主教徒,而我是加泰隆尼亞人,但他不聽,和氣地搖搖頭說:「不,你錯了。也許你是天主教徒的父母所生,也許你出生在加泰隆尼亞,但你其實是個猶太人。就講一件事,如果你不是猶太人,就不可能像你這樣演奏。」我感謝他的讚美,但是我告訴他,凡事都有例外。


    我第一次前往美國是在一九〇一年,與內華達和一位有天分的年輕法國鋼琴家萊昂·莫羅同行,進行八十場音樂會的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的經紀人姓鄧肯,是傑出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女士的哥哥。


    我無法預見我的人生會被編織進這片廣闊土地的織錦當中,也無法預見半個多世紀之後,我會在這個半球找到我的家,但是那個國家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我聽說過許多關於美國的事,尤其是從內華達的口中,畢竟那是她的故鄉,但有些事倘若不親身經歷是無法理解的。對我來說,美國實在非常特殊。美國跟我所熟悉的歐洲國家有那麽驚人的差異!我們造訪了幾十個市鎮和城市,橫越了整片大陸,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即便如此,當陸地在我麵前展開,遼闊的草原、巍峨的山脈和令人敬畏的沙漠,我知道我所見識到的隻是這片無垠土地的一角。在那之前,我從未如此為大自然的壯麗和變化多端感到震撼,也從未如此清楚地認識到人類無畏的精神,人類闖入了這些空間,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家。你會覺得人類無所不能,為了人類的幸福,在這裏沒有不可能的事。


    「新大陸」對我來說不再隻是一個名詞。到處都是新東西,你感受到一個國家正在逐漸成形,就像一首仍在排練中的偉大交響曲。


    當然,一九〇一年的美國不是今天的美國。當年那裏是有大城市,但也有拓荒小鎮。有些地區的荒野尚未被征服,有些地方讓我覺得自己仿佛就是個拓荒者!就連城市也跟今日的城市相去甚遠。當年你還能看得見天空,煙霧和摩天大樓尚未出現,偶爾會碰見一個叫作汽車的奇怪機械。我得承認,如今當我造訪紐約或芝加哥,有時我會懷念從前,那時沒有計程車在車流中緩慢前進,一輛舒適的馬車能夠毫不耽擱地將你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那時候,歐洲有些知識分子對美國持有一種輕蔑的態度,說美國缺少文化和藝術成就。可是在我首次造訪跟後來前去旅行時,美國人對文化的廣泛關注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對音樂。學校裏對音樂教育的重視令我吃驚,學校裏有樂隊、管弦樂團和合唱團,而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偏遠的小鎮,他們對音樂以及音樂設施的興趣往往令我驚訝,當然,這興趣往往是很粗糙的。


    不過,我認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我習慣於歐洲的階級區別,由於所受的教育和信念,我支持共和政體,我一向覺得這種階級區別荒謬而且令人反感。我一向不認同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區分,也不認為某些人由於出生的巧合或財富的累積就應該享有特權。此刻我感到自己處在這樣一個社會:在這裏,功績是根據人格和能力來判斷,而不在意還有哪些不平等尚待解決。


    對當時二十四歲的我來說,美國是一種解放……


    一起巡迴演出的萊昂·莫羅膽子很大,隨時都想嚐試新的冒險。我自己則充滿了好奇,我們一點兒也不想把活動範圍局限在飯店房間和音樂廳裏,想盡可能去看看這個奇怪而令人興奮的國家。一抵達一個新的市鎮,打開了行李,我們就出去探索,常常會有荒誕的經歷。


    我記得,當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的採礦小鎮威爾克斯巴裏時,我們決定去參觀一座礦場。當時已經接近傍晚,但這並未阻止我們前往。我們詢問了方向後,就急忙出發了。在礦場,我們被帶進礦坑裏,那是個神秘而迷人的地方,事實上,當我們探索那些坑道,跟礦工交談,我們把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給忘了。突然,萊昂·莫羅說:「音樂會呢?現在幾點了?」那幾乎是音樂會開始的時間了!我們無暇迴飯店換衣服,直接趕往音樂廳,甚至連手跟臉都沒洗。當我們抵達時,我們看起來不像音樂家,更像是礦工!不過,我們盡可能把自己弄幹淨,然後開始表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鳥之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巴勃羅·卡薩爾斯/[美]艾伯特·E.卡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巴勃羅·卡薩爾斯/[美]艾伯特·E.卡恩並收藏白鳥之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