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靖康之變的真相(一)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別急好嗎?”趙耀打心底裏看不起趙佶,看著他的窘態,不忘嘲諷一下。
但想到,靖康之變確實存在諸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也許可以從趙佶這兒挖掘出真相,嘲諷過後,趙耀又用正常的語氣說道:“長話短說,什麽宮廷政變?哪些人參與?把名單交給我。”
趙佶的身體狀況依然很差,腸胃的絞痛一刻不停地折磨著他,以至於說每一個字都很費勁:“我,我的時間,不多了,身居帝位,你,一定要……步步為營啊!”
“嗯,我會的。”
“我久居深宮之中,具體有哪些人參與,不得而知,光憑我的一麵之詞難以服眾,徹查當年的曆史記錄,找出其中的端倪……”趙佶話還沒說完,又昏厥過去了。
趙佶的話成功勾起了趙耀的好奇心,趙耀決定救他一命。
根據常規經驗,趙耀推測趙佶的腸胃絞痛應該是腸胃炎,派人取他的糞便製成提取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後,果然發現了大量的沙門氏菌、幽門螺杆菌和痢疾杆菌等病原體。
趙佶在金國遭遇了非人的虐待,食用的食物中包含各種病菌,要是換做一般人早就嗝屁了,多虧身體硬朗,免疫力強,才支撐到現在。
如果是現代人患上這種典型的腸胃炎,隻需要服用阿莫西林或者青黴素等抗生素,即可殺滅病菌,消除炎症,但對古人來說,無疑是被判了死刑。
趙耀教的第一屆大學生,早已經掌握了青黴素的提取方法,隻不過技術有限,純度太低,而且包含許多毒性雜質,如果給人用,估計病菌還沒死人先死了。在青黴菌經過現代工業輻射選種前,產量和純度一直是個令人絕望的數字。
青黴素用不了,可要提取大蒜素則是小菜一碟,雖然殺菌效果沒有青黴素那麽顯著,但用來治個腸胃炎還是綽綽有餘的,比在各種黴菌培養液裏提取出那點少得可憐的青黴素靠譜得多。
大蒜素的製取很簡單,大蒜剝皮搗碎,靜置一小時,再用被石灰水除去水分的高濃度酒精浸泡萃取,就可以製得2.5%濃度的大蒜素酒精溶液;之後,在80c左右蒸餾除去酒精,然後靜置分層,除去上層水分,就製成了淡黃色油狀大蒜素液體。
整個過程都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實驗室裏就有許多,經過大量倭奴人體實驗後,用於人體的大概劑量也已經確定下來,可以當做治療手段。
然後,趙耀派人給趙佶打了兩針大蒜素,又配置了0.9%氯化鈉的生理鹽水注入以維持水鹽平衡。
效果沒有想象中那麽好,但趙佶的臉色明顯紅潤了幾分,不出意外的話,隻需休養幾天,即可恢複健康。
在趙佶休養期間,趙耀派人秘密查閱了與“靖康之變”前後有關的官方文獻。
曆朝曆代都有記錄和編修曆史的習慣,北宋一朝,由起居院、日曆所、實錄院、國史院和會要所等部門負責記錄和編修曆史。
其中,起居院專門負責修起居注,日曆所將起居注與時政記等史料逐日編成日曆,實錄院把日曆等史料按某個皇帝或幾個皇帝的斷限撰成實錄,國史院再將實錄等史料編撰成某朝或幾朝國史,會要所匯集各類檔案文件編為一朝或幾朝會要。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在這些官方記錄中,果然發現了很多不合常理之處,燕京失守、金軍南下、開封城破……到處漏洞百出。
第一次金軍南下時,從燕京到到開封,隻用了20天。
可這段路程道路條件很差,坑坑窪窪、上坡下坎、彎彎繞繞,足足有1000公裏,平均每天50公裏行軍,這明顯是不符合現實的。金軍即使輕裝簡從,也不可能有這麽快,更何況還要運輸糧草輜重、攻城器械,就連士兵的盔甲也要用木輪牛車來運,一天的行軍裏程撐死20公裏。
幾萬人20天深入中原腹部一千公裏,連個導航都沒有,還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凡有一個城在抵抗,就成了一支孤軍;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不會這麽幹,除非金國人有特別的把握——有內應。金軍如此的有恃無恐、長驅直入,說明帶路黨肯定大有來頭,不是一般的小角色。
燕京曾是遼國的陪都,邊境要塞,城高池深、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易守難攻;嶽飛北伐時,動用了幾萬斤黑火藥,和五百門火炮,才攻破燕京,足以見得城池之固;可守將郭藥師馬上就投降了,然後改姓完顏,任金國燕京留守,就像提前彩排好的一樣!
金軍得了燕京,一天都沒有休整,帶著降將降軍,立即出發;20天時間,冰天雪地,一萬金軍帶著幾倍於己的降軍,直接深入中原腹地開封;一路不搶東西、不迷路,不內訌。這速度,比閃電戰之父古德裏安還快了一倍,開掛也沒這麽離譜吧?
北宋時期,為了抵禦騎兵,在整個中原地區大量改造地形和植被,讓黃河改道,在平原挖河,種樹,製造沼澤、泥潭,以此來限製騎兵推進,如果沒有人領路,根本不可能那麽快通過。
正常情況,金軍前麵應有大量斥候探路,先鋒隊緊跟其後,輜重和後勤在最末,即使陣型嚴整、軍紀嚴明,一天也最多行進十幾公裏,二戰德國開著坦克閃電推進,每天的行程也就才不到20公裏。
拋開行軍速度不談;燕京到開封的途中,是中原的核心區域,人口密度很大,十裏一堡、五十裏一塞、一百裏一城;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沒有人迴京匯報金軍的動向,這可能嗎?
一萬女真兵,五萬雜牌降兵,共計六萬的金軍直撲開封,雖然號稱六萬,可實際人數也得大打折扣,能作戰的有三萬人就頂天了。就這麽一支烏合之眾,偏偏一路暢通無阻,沒受到抵抗,隻用了二十天,就從燕京到了開封城下。
這是第一次圍城。
唯一可能的情況就是,朝廷中有實權官充當內鬼,提前為金軍開綠燈掃清了障礙,周密地安排了行程,並且提供了後勤保障。由此觀之,帶路黨的勢力何其強大!隻手遮天!
如果事情順利的話,第一次圍城開封就應該失手了。
可李綱堅決主戰,死活不讓金軍進開封城,立場極其堅定,組織防務護住了開封。
金軍第二次圍城時,李綱就被流放了,實在過於蹊蹺。
……
文獻漏洞百出,牛頭不對馬嘴,負責記錄和編修文獻的官員有大問題,要麽是能力太差瞎幾把編,要麽就是沆瀣一氣、混淆視聽、篡改事實,以此來掩人耳目。
當時朝廷裏具體發生了什麽,趙耀不得而知,生母韋賢妃是個宮女,身份低下,母子二人的存在感很低,根本無法接觸到權力中樞。
根據曆史記載,趙構被派往金營當人質的時間是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
靖康元年春天,金兵第一次包圍了開封府,當時的趙耀以親王身份,到金營中當人質,不久後被送迴。
靖康元年冬天,趙構又一次奉命出使金營求和,還好被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否則,趙光義這支的皇族就被團滅了。
不過,趙匡胤一支的皇族,在南方還有幾千人。
南方!
趙佶口中的“浙東文官集團”不就在南方嗎?
定都大名府時,也有人主張遷都南方!
趙耀的思路逐漸打開:浙東氏族在南方的勢力何其強大,遷都南方後,皇帝就成了掌中之物啊!
這群人的下限很低,為了掌權,他們什麽事都做得出來,勾結外敵出賣國家又算什麽。別說架空皇帝了,就算是改朝換代他們也敢做!
開封一失守,立刻擁立張邦昌登基,改國號為“大楚”,建立偽楚政權,“大楚”這個國號間接說明他們心向何方。
但是由於趙氏皇族的群眾基礎仍在,張邦昌稱帝後,全國沸騰,百姓和軍隊都不承認,他們才重新擁立存在感很低的趙耀為皇帝,想要把趙耀當做傀儡,繼續把持朝政。
好在,趙耀第一時間重用李綱、宗澤、韓世忠等忠臣,兵馬也是自己招募的,相當於一套全新的領導班子。
之後,又破格光速提拔了嶽飛,直接封國公,還給十萬私軍,打了一場勝仗就給那麽大封賞,這是非常不符合規矩的。
嶽飛絕對忠誠,隻要有他在,趙耀相當於隨時擁有一支十萬人的鐵血軍隊,這不僅僅是打手,更是保鏢隊……
趙耀一時間想了很多,想到曆史上那些不合常理的曆史,包括高宗的軟弱、不能生育,嶽飛之死……頓覺後背發涼。
如果沒有趙佶的提醒,趙耀很難察覺到這些隱秘的角落,現在,趙耀決定把這群人全部鏟除!
李綱是南方文官中的一股清流,堅決的主戰派,屬於是文官集團的反骨仔,他掌握的信息足夠多,突破口就在李綱。
趙耀召來李綱,兩人相對而坐,久久不語。
趙耀先開口道:“朕想知道靖康之變的真相。”
李綱頓了頓,欲言又止,然後從袖口裏掏出一個筆記本遞給趙耀。
趙耀隨便翻了幾頁,看到的全都是重磅信息,長長地唿了幾口氣,然後把筆記本重重地扔在桌上,質問道:“為什麽要瞞朕這麽久?”
“浙東文官集團樹大根深,盤根錯節,中央和地方都是他們的人,如果陛下一氣之下處理完這批人,十官不存三,將無人可用啊!”李綱麵露難色。
“舜發於畎畝之中,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難道隻有你們儒家的人才能治理國家嗎?”
“治大國如烹小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人才來治理國家即可,不需僅僅局限於某一學派或思想。臣隻是擔心國家動蕩,百姓遭難。”
……
兩人談了很久,李綱雖然與“他們”涇渭分明,但也有些親友之嫌、同門之誼、同事之情,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站起身來,低頭拱手道:“臣請乞骸骨,望陛下成全!”
“你從始至終做得都很好,你的首相之位當之無愧,無需掛懷,安心工作即可。”趙耀站起身來,拍了拍李綱的肩,安撫道。
“這些人罪該萬死,但禍不及家人,望陛下高抬貴手,明察秋毫。”
“不放過一個,不錯殺一人。”
……
通過翻閱李綱的筆記本裏,趙佶雖然政治手段軟弱,能力有限,但確實想把國家治理好,初心是好的。
但是,他的幾項政治措施觸碰了浙東文官集團的利益,因而誘發了宮廷政變:
1、辦官學,改科舉。
盡管當時科舉已經沿用了五百多年,但一直都是從地方士族創辦的私立學校裏選拔人才,從去私學讀書的非富即貴,有錢有權才有機會讀書,窮人根本沒有讀書做官的機會,導致寒門難出貴子,權利和財富一直被氏族壟斷。
趙佶創辦官學,也就是公立學校,讓窮人也可以免費上學,官學製度碰了士族的蛋糕,被各種手段抹黑和打壓。這種官學類似於大學,有各種專業,軍事、醫學、法律、財會、美術、音樂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將每個人的專業能力和技能無限放大化,將來憑借著自己所學的專業找對口的工作,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雛形。
官學實行“縣州京”三級,通過考核後可以到更好層次,最終可以進入開封的太學。
到了趙佶當皇帝的最後幾年,官學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入仕途徑,既打破了士大夫的教育壟斷,也提高了選官的質量。
這無疑是斷了士大夫階層的一條腿,受到官學影響最大的就是東林書院一係。
東林書院,由楊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他的實際控製者就是浙東集團,這便是明朝東林黨的雛形。
但想到,靖康之變確實存在諸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也許可以從趙佶這兒挖掘出真相,嘲諷過後,趙耀又用正常的語氣說道:“長話短說,什麽宮廷政變?哪些人參與?把名單交給我。”
趙佶的身體狀況依然很差,腸胃的絞痛一刻不停地折磨著他,以至於說每一個字都很費勁:“我,我的時間,不多了,身居帝位,你,一定要……步步為營啊!”
“嗯,我會的。”
“我久居深宮之中,具體有哪些人參與,不得而知,光憑我的一麵之詞難以服眾,徹查當年的曆史記錄,找出其中的端倪……”趙佶話還沒說完,又昏厥過去了。
趙佶的話成功勾起了趙耀的好奇心,趙耀決定救他一命。
根據常規經驗,趙耀推測趙佶的腸胃絞痛應該是腸胃炎,派人取他的糞便製成提取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後,果然發現了大量的沙門氏菌、幽門螺杆菌和痢疾杆菌等病原體。
趙佶在金國遭遇了非人的虐待,食用的食物中包含各種病菌,要是換做一般人早就嗝屁了,多虧身體硬朗,免疫力強,才支撐到現在。
如果是現代人患上這種典型的腸胃炎,隻需要服用阿莫西林或者青黴素等抗生素,即可殺滅病菌,消除炎症,但對古人來說,無疑是被判了死刑。
趙耀教的第一屆大學生,早已經掌握了青黴素的提取方法,隻不過技術有限,純度太低,而且包含許多毒性雜質,如果給人用,估計病菌還沒死人先死了。在青黴菌經過現代工業輻射選種前,產量和純度一直是個令人絕望的數字。
青黴素用不了,可要提取大蒜素則是小菜一碟,雖然殺菌效果沒有青黴素那麽顯著,但用來治個腸胃炎還是綽綽有餘的,比在各種黴菌培養液裏提取出那點少得可憐的青黴素靠譜得多。
大蒜素的製取很簡單,大蒜剝皮搗碎,靜置一小時,再用被石灰水除去水分的高濃度酒精浸泡萃取,就可以製得2.5%濃度的大蒜素酒精溶液;之後,在80c左右蒸餾除去酒精,然後靜置分層,除去上層水分,就製成了淡黃色油狀大蒜素液體。
整個過程都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實驗室裏就有許多,經過大量倭奴人體實驗後,用於人體的大概劑量也已經確定下來,可以當做治療手段。
然後,趙耀派人給趙佶打了兩針大蒜素,又配置了0.9%氯化鈉的生理鹽水注入以維持水鹽平衡。
效果沒有想象中那麽好,但趙佶的臉色明顯紅潤了幾分,不出意外的話,隻需休養幾天,即可恢複健康。
在趙佶休養期間,趙耀派人秘密查閱了與“靖康之變”前後有關的官方文獻。
曆朝曆代都有記錄和編修曆史的習慣,北宋一朝,由起居院、日曆所、實錄院、國史院和會要所等部門負責記錄和編修曆史。
其中,起居院專門負責修起居注,日曆所將起居注與時政記等史料逐日編成日曆,實錄院把日曆等史料按某個皇帝或幾個皇帝的斷限撰成實錄,國史院再將實錄等史料編撰成某朝或幾朝國史,會要所匯集各類檔案文件編為一朝或幾朝會要。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在這些官方記錄中,果然發現了很多不合常理之處,燕京失守、金軍南下、開封城破……到處漏洞百出。
第一次金軍南下時,從燕京到到開封,隻用了20天。
可這段路程道路條件很差,坑坑窪窪、上坡下坎、彎彎繞繞,足足有1000公裏,平均每天50公裏行軍,這明顯是不符合現實的。金軍即使輕裝簡從,也不可能有這麽快,更何況還要運輸糧草輜重、攻城器械,就連士兵的盔甲也要用木輪牛車來運,一天的行軍裏程撐死20公裏。
幾萬人20天深入中原腹部一千公裏,連個導航都沒有,還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凡有一個城在抵抗,就成了一支孤軍;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不會這麽幹,除非金國人有特別的把握——有內應。金軍如此的有恃無恐、長驅直入,說明帶路黨肯定大有來頭,不是一般的小角色。
燕京曾是遼國的陪都,邊境要塞,城高池深、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易守難攻;嶽飛北伐時,動用了幾萬斤黑火藥,和五百門火炮,才攻破燕京,足以見得城池之固;可守將郭藥師馬上就投降了,然後改姓完顏,任金國燕京留守,就像提前彩排好的一樣!
金軍得了燕京,一天都沒有休整,帶著降將降軍,立即出發;20天時間,冰天雪地,一萬金軍帶著幾倍於己的降軍,直接深入中原腹地開封;一路不搶東西、不迷路,不內訌。這速度,比閃電戰之父古德裏安還快了一倍,開掛也沒這麽離譜吧?
北宋時期,為了抵禦騎兵,在整個中原地區大量改造地形和植被,讓黃河改道,在平原挖河,種樹,製造沼澤、泥潭,以此來限製騎兵推進,如果沒有人領路,根本不可能那麽快通過。
正常情況,金軍前麵應有大量斥候探路,先鋒隊緊跟其後,輜重和後勤在最末,即使陣型嚴整、軍紀嚴明,一天也最多行進十幾公裏,二戰德國開著坦克閃電推進,每天的行程也就才不到20公裏。
拋開行軍速度不談;燕京到開封的途中,是中原的核心區域,人口密度很大,十裏一堡、五十裏一塞、一百裏一城;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沒有人迴京匯報金軍的動向,這可能嗎?
一萬女真兵,五萬雜牌降兵,共計六萬的金軍直撲開封,雖然號稱六萬,可實際人數也得大打折扣,能作戰的有三萬人就頂天了。就這麽一支烏合之眾,偏偏一路暢通無阻,沒受到抵抗,隻用了二十天,就從燕京到了開封城下。
這是第一次圍城。
唯一可能的情況就是,朝廷中有實權官充當內鬼,提前為金軍開綠燈掃清了障礙,周密地安排了行程,並且提供了後勤保障。由此觀之,帶路黨的勢力何其強大!隻手遮天!
如果事情順利的話,第一次圍城開封就應該失手了。
可李綱堅決主戰,死活不讓金軍進開封城,立場極其堅定,組織防務護住了開封。
金軍第二次圍城時,李綱就被流放了,實在過於蹊蹺。
……
文獻漏洞百出,牛頭不對馬嘴,負責記錄和編修文獻的官員有大問題,要麽是能力太差瞎幾把編,要麽就是沆瀣一氣、混淆視聽、篡改事實,以此來掩人耳目。
當時朝廷裏具體發生了什麽,趙耀不得而知,生母韋賢妃是個宮女,身份低下,母子二人的存在感很低,根本無法接觸到權力中樞。
根據曆史記載,趙構被派往金營當人質的時間是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
靖康元年春天,金兵第一次包圍了開封府,當時的趙耀以親王身份,到金營中當人質,不久後被送迴。
靖康元年冬天,趙構又一次奉命出使金營求和,還好被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否則,趙光義這支的皇族就被團滅了。
不過,趙匡胤一支的皇族,在南方還有幾千人。
南方!
趙佶口中的“浙東文官集團”不就在南方嗎?
定都大名府時,也有人主張遷都南方!
趙耀的思路逐漸打開:浙東氏族在南方的勢力何其強大,遷都南方後,皇帝就成了掌中之物啊!
這群人的下限很低,為了掌權,他們什麽事都做得出來,勾結外敵出賣國家又算什麽。別說架空皇帝了,就算是改朝換代他們也敢做!
開封一失守,立刻擁立張邦昌登基,改國號為“大楚”,建立偽楚政權,“大楚”這個國號間接說明他們心向何方。
但是由於趙氏皇族的群眾基礎仍在,張邦昌稱帝後,全國沸騰,百姓和軍隊都不承認,他們才重新擁立存在感很低的趙耀為皇帝,想要把趙耀當做傀儡,繼續把持朝政。
好在,趙耀第一時間重用李綱、宗澤、韓世忠等忠臣,兵馬也是自己招募的,相當於一套全新的領導班子。
之後,又破格光速提拔了嶽飛,直接封國公,還給十萬私軍,打了一場勝仗就給那麽大封賞,這是非常不符合規矩的。
嶽飛絕對忠誠,隻要有他在,趙耀相當於隨時擁有一支十萬人的鐵血軍隊,這不僅僅是打手,更是保鏢隊……
趙耀一時間想了很多,想到曆史上那些不合常理的曆史,包括高宗的軟弱、不能生育,嶽飛之死……頓覺後背發涼。
如果沒有趙佶的提醒,趙耀很難察覺到這些隱秘的角落,現在,趙耀決定把這群人全部鏟除!
李綱是南方文官中的一股清流,堅決的主戰派,屬於是文官集團的反骨仔,他掌握的信息足夠多,突破口就在李綱。
趙耀召來李綱,兩人相對而坐,久久不語。
趙耀先開口道:“朕想知道靖康之變的真相。”
李綱頓了頓,欲言又止,然後從袖口裏掏出一個筆記本遞給趙耀。
趙耀隨便翻了幾頁,看到的全都是重磅信息,長長地唿了幾口氣,然後把筆記本重重地扔在桌上,質問道:“為什麽要瞞朕這麽久?”
“浙東文官集團樹大根深,盤根錯節,中央和地方都是他們的人,如果陛下一氣之下處理完這批人,十官不存三,將無人可用啊!”李綱麵露難色。
“舜發於畎畝之中,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難道隻有你們儒家的人才能治理國家嗎?”
“治大國如烹小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人才來治理國家即可,不需僅僅局限於某一學派或思想。臣隻是擔心國家動蕩,百姓遭難。”
……
兩人談了很久,李綱雖然與“他們”涇渭分明,但也有些親友之嫌、同門之誼、同事之情,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站起身來,低頭拱手道:“臣請乞骸骨,望陛下成全!”
“你從始至終做得都很好,你的首相之位當之無愧,無需掛懷,安心工作即可。”趙耀站起身來,拍了拍李綱的肩,安撫道。
“這些人罪該萬死,但禍不及家人,望陛下高抬貴手,明察秋毫。”
“不放過一個,不錯殺一人。”
……
通過翻閱李綱的筆記本裏,趙佶雖然政治手段軟弱,能力有限,但確實想把國家治理好,初心是好的。
但是,他的幾項政治措施觸碰了浙東文官集團的利益,因而誘發了宮廷政變:
1、辦官學,改科舉。
盡管當時科舉已經沿用了五百多年,但一直都是從地方士族創辦的私立學校裏選拔人才,從去私學讀書的非富即貴,有錢有權才有機會讀書,窮人根本沒有讀書做官的機會,導致寒門難出貴子,權利和財富一直被氏族壟斷。
趙佶創辦官學,也就是公立學校,讓窮人也可以免費上學,官學製度碰了士族的蛋糕,被各種手段抹黑和打壓。這種官學類似於大學,有各種專業,軍事、醫學、法律、財會、美術、音樂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將每個人的專業能力和技能無限放大化,將來憑借著自己所學的專業找對口的工作,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雛形。
官學實行“縣州京”三級,通過考核後可以到更好層次,最終可以進入開封的太學。
到了趙佶當皇帝的最後幾年,官學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入仕途徑,既打破了士大夫的教育壟斷,也提高了選官的質量。
這無疑是斷了士大夫階層的一條腿,受到官學影響最大的就是東林書院一係。
東林書院,由楊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他的實際控製者就是浙東集團,這便是明朝東林黨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