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生產的各種商品,通過海洋貿易銷往亞歐非三大洲,將全世界的金銀掠奪一空,使得全國的金銀儲備量空前龐大。


    原本,銅是最主要的交易貨幣,可隨著工業發展,大量銅礦被開采出來,民間甚至出現了私自開采銅礦和偷鑄銅幣的行為。


    大量私鑄的銅幣流通到市麵上,嚴重幹擾了正常的經濟秩序,銅幣飛速貶值,造成了物價飛漲,市場混亂。原本5文錢一斤的大米,竟然漲價到了10文。


    在物價的持續上漲過程中,百姓手裏的銅幣縮水,這讓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增大許多,原本每天掙100文錢可以買20斤大米,足夠養活一家幾口人,現在隻能買十斤,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的大部分錢都花在了勉強維持生活上,再也沒有能力購買其他的商品,導致了消費力下降,商品滯銷等一係列連鎖反應。


    百姓們不懂背經濟規律,糧食漲價了,他們第一反應肯定是歸罪於朝廷,認為這是官府的變相剝削。


    因而,臨近過年了,全國許多地方都死氣沉沉的,有些民風彪悍的地區甚至組織起來罷工、罷市、罷課,公開對抗官府,要求降低糧價。


    在趙耀迴京之前,各地的“糧價革命”此起彼伏,地方官員疲於奔命,軟硬兼施才勉強維持住局麵穩定。


    得知趙耀迴京後,各地的地方官全都湧入京城,或是要求增兵鎮壓,或是要求開倉放糧,或是要求朝廷增加地方財政預算用於平衡糧價……然而,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不是長久之計。


    對於這次威力,內閣的官員們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源在於銅幣發行量過大,因而徹查並搗毀上千個“假幣”製造作坊,銷毀了幾千萬貫“假幣”,嚴懲相關人員,勉強勉強遏製住了銅幣持續貶值的局麵。


    可流通到市麵上的“假幣”早已數不勝數,銅幣的製造工藝本就不高,難辨真偽,隨便一個鐵匠都能仿造,門檻太低。


    百姓們對手裏的銅幣也逐漸失去了信心,原本隻用於大宗交易的金銀也開始廣泛流通,民間用金銀取代銅的唿聲日漸高漲。


    但與銅幣相比,白銀的交易過程極為不便,幣值含糊不清,往往需要剪切後稱重。


    某些古裝戲出去吃個飯張口就是幾百兩銀子,實際上根本沒那麽誇張,編劇都是純純腦癱,幾百兩銀子足夠把一個小店買下來了。


    老百姓出門帶的銀子都是一整塊的銀錠,消費結賬的時候需要先把銀錠剪碎,現代人常說的“一塊錢”,這個“塊”字就是這麽來的。


    白銀銀質地較軟,純度越高越軟,質地越硬說明摻雜的雜質越多,純度越低。用白銀付費時,商家隻需要用一把剪子就可以把銀子剪下來然後用戥子(一種古代的精確稱)稱重。


    由於日常消費的價格不高,一般剪切下來的白銀分量也比較小,從銀錠的角上剪最容易操作,也不容易剪多,這就是一\\\"角\\\"錢這種叫法的由來。


    由於有時候剪下的銀兩很少,像一根毛發那樣纖細,輕吹一口就能飄起來,因此“一角錢”又被稱作“一毛錢”。


    至於\\\"分\\\"這個單位,則來源於重量,古代有\\\"斤兩錢撮分\\\"的度量單位,“分”是最小的重量單位,而古代金屬貨幣也是用重量單位來衡量價值的。具體的“一分”有多重,至今已不可考證。


    如果能把白銀變成銅幣那樣的銀幣,有固定的幣值,那麽不僅便於流通使用,而且能穩定貨幣價值,讓良幣取代劣幣。


    首先嚐試鑄造銀幣的朝代是遼國,但發行量極少,發生在在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其樣式與銅幣完全一樣,中間方孔四周圓。但這種銀幣隻在上層階級流通,民間很少使用。


    再往後,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首次仿製西洋銀幣發行了銀元,也就是著名的“大明弘治年一兩紋銀”。


    這種銀元直徑約50毫米,邊緣厚度約2毫米,中間厚度為3.5毫米,重量為37.3克,也就是明代一兩的重量,所以稱為一兩紋銀。這種銀元一枚可以購買380斤大米,也很少流通於市麵上。


    直到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整頓幣製,推出了“袁大頭”,銀幣才真正地開始廣泛流通。袁大頭成為了中國上千種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中國幣製變革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那麽,為什麽中國曆史上的銀幣出現的那麽晚呢?


    因為中國境內的銀礦儲備實在太少,而且銀礦石含銀量也較低,大多是鉛鋅礦的伴生產物,含銀量在1%以下,提煉成本極高。


    明朝年間,拿下銀礦豐富的雲南地區後,拚命地開采,光是雲南一地的銀產量就占了全國的一半,但一年最多也就十幾萬兩,還比不上倭國一座銀山的開采量。


    光靠本土的銀產量,根本無法建立“銀本位”製,中原王朝的海量白銀,大多是宋元明三朝通過海外貿易積累起來的。到了明代末期,國庫收支已經是以白銀為主,而銅錢則降到了無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大漢既有巨額的海外白銀流入,又有倭國石見銀山的開采補充,白銀的儲備量已經足夠建立以稱量為基礎的“銀本位”貨幣製度。


    銅幣數量過於龐大已經不具備稀缺性,而黃金又因其太過稀缺難以大麵積的推行,比銅少比金賤的白銀作為貨幣則剛好能夠滿足經濟需求。


    可是,要發行銀幣也沒那麽容易。


    政治上有朝廷公權力作為保證可以強力執行,價值上有白銀自身的稀缺性作保民間願意接受,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製造合格的銀幣。


    主要的製幣方法主要有兩種——鑄造和打製。


    鑄造就是將金屬熔成液態,然後倒入錢幣的模範當中,冷卻後打磨掉邊刺就算製作完成了。


    打製則是把金屬熔融液倒入模具形成幣胚,待冷卻後把幣胚夾到正反兩麵幣模之間,用大錘用力砸下去,將幣模上的花紋印到幣胚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工第一深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工第一深情並收藏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