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公投入漢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在漢唐時期,為了抵禦匈奴入侵,便在大同盆地修築城池,派重兵駐守。
作為連接農耕與遊牧文明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中原北大門,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關鍵。
蘇軾有句詞“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雲中”便是大同的古稱。
北魏時期,大同名叫平城,意為“和平之城”,是北魏的首都。唐末以後,軍閥割據,大同一直都被異族控製,曾是遼國陪都,幾百年間,已經從軍事重鎮發展成為了區域中心城市。
後世學者普遍認為“大同”之名的由來取自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年號“大同”,當然,其中也寄托了長年累月飽受戰亂的百姓對和平的渴望——天下大同。
由於數百年間脫離中原,以及不間斷的改朝換代,各種民族在大同角逐,使得大同百姓的胡化比之燕京更為尤甚。
農耕、遊牧、漁獵三大文明並存數百年,城牆上的每一片青磚綠瓦都寫滿了歲月的悠長。
西夏僥幸取得這塊膏腴之地,自然是不願意拱手讓出。
對西夏來說,曾幾何時,隻需要幾匹戰馬組成遊騎兵,就能闖入大漢疆界裏大搞零元購的“快樂時光”早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過去,遼、金存在時,還能左右逢源苟且偷安,抵禦住大漢的攻伐;如今,再也沒有能夠製衡大漢天軍的勢力了,西夏已經失去了與漢軍交戰的能力和資格。
李乾順清楚,如果得罪了大漢,數月之內西夏就會被平推,因而處處謹小慎微,稱臣、納貢、送女兒,希望能夠暫且維持現狀。
當李仁孝把“大漢要求歸還大同”的消息帶迴時,李乾順並沒有太過吃驚,他對此早有預料。
盡管心裏一萬個不情願,但大漢看上的東西,乖乖交出去還能有個體麵,拒不歸還隻會激起漢軍的雷霆之怒,到那時,估計連河西四郡都保不住。
在人類社會,向來都是靠拳頭說話,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拳頭硬比說什麽話都好使,拳頭是硬實力的直觀體現。
如果你是一個十八歲的肌肉男,拳頭有沙包那麽大,一身橫肉,不怒自威,你會害怕校園暴力嗎?小混混看見你都躲著走,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誰要是挨上你一拳,最牛啤的體育生都得沉澱起碼小半個月才能緩過來,如果挨你一頓暴打,估計還來不及感謝教練就頂峰相見了(埋在山頂)……
當然,李乾順在占據大同的時候就沒想過能吃下這塊地,隻是想盡可能多地擄掠人丁、錢財。
畢竟,西夏的核心領土是興慶府所在的河套之地,有黃河流經,自漢唐以來便開墾出大量農田,素來有塞上江南之稱。
盡管土地貧瘠,物產遠不及中原,但好在有黃河流經,水係發達、灌溉便利,倒也算得上是西北地區的一片沃土。
大同孤懸兩千裏外,鞭長莫及。如果漢軍欲取大同,從朔州發兵,三日之內即達,西夏斷無一戰之力。
隨著大漢的崛起,漢人不會滿足於現狀,遲早會西進發,收複河西四郡直達西域,恢複漢唐時期的疆域。
屆時,西夏將不複存在。
李乾順早就搞清了西夏的定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及時戰略轉移,向吐蕃地區擴張。
這樣一來,黨項人就能夠依靠高原的戰略縱深保存民族火種,不會成為喪家之犬,而李氏的統治地位也能維持下去。
黨項人發源於青海湖一帶,曾經飽受吐蕃的壓迫和奴役,才逐漸遠離故土。
李乾順計劃先攻下西寧,再以西寧為橋頭堡逐步蠶食吐蕃諸部,最終統一吐蕃全境,當做黨項人的退路。
派遣使者到大漢,請求幫助是假,示弱討好是真。
在李乾順看來,攻打吐蕃真的是有手就行,要不是擔心漢軍偷家,早就對吐蕃動手了。
他最擔心的是,在自己一心一意攻打吐蕃時,漢軍趁西夏防守空虛攻破興慶府,因此把寶貝女兒都送給了趙耀。
明麵兒上沒直接說,其實意思很明確——別打我,我很弱。
在讓出大同之前,李乾順從大同遷迴大量精壯人丁,把能帶走的金銀、糧食全部搬空,又撤迴大部分軍隊,留下數千人完成交接儀式。
最後才讓李仁孝攜國書和《贈地條款》再次出使大漢。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指標,人口幾乎可以等同於國力。
發生戰爭時,為了削弱對方戰力,經常會進行屠殺,如果是稍微仁慈一點的,則會把人口遷到自己的地盤去開荒種地當做勞動力資源和備用兵源。
這幾年間,大同漢人被趙耀實施的一係列高福利待遇所吸引,十有八九都潤到了朔州、燕京一帶,現在又被李乾順強行遷走一波,如今隻剩下十幾萬人。
而且,大多是契丹人、沙陀人以及漠北遊牧民族。
趙耀對異族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如果有的選,他更希望留地不留人。
異族的存在終究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治理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
當然,尊重並認可多樣性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可目前大漢正值蓬勃上升期,暫時不需要去探究那些“白左”論調。
集中力量幹大事是首要任務,萬一又像燕京城那樣,一山不容二虎,異族想要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國中之國簡直是癡心妄想!
趙耀並不是暴虐的屠夫,做不出屠城這種慘無人道的事兒來。
古人雲:“治常生於敬畏,亂常起於驕縱。”人生在世再長不過百年而已,沒有任何人可以目空一切。
作為君王,更應該心存敬畏,敬畏人命,心有戒尺,方能行有所止,異族的命也是命。
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長相並無太大區別,如果願意服從王化,兩代人後便與漢人無異。
因此,趙耀開展了“公投入漢”行動。
派出大量官吏進入大同,挨家挨戶走訪調查。每一戶發放一張表格,記錄家庭成員姓名、籍貫、民族等信息,以及是否願意服從漢化。
小半個月後,調查結果顯示:80%的人都願意留在大同,服從漢化。
而那些不願意留下的人,朝廷也都允許他們變賣財產、離開大同,自尋去處。
北宋年間,西北種氏家族五代從軍,戰死沙場數十人,為了褒獎種氏,趙耀任命種氏的新興將領種烈為大同軍都指揮使。
交接儀式上,種烈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鏗鏘有力地對西夏將領說:“我代表大漢禁軍接管大同,從現在起,你們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西夏軍無不顫栗,以為是種師道複活了。
作為連接農耕與遊牧文明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中原北大門,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關鍵。
蘇軾有句詞“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雲中”便是大同的古稱。
北魏時期,大同名叫平城,意為“和平之城”,是北魏的首都。唐末以後,軍閥割據,大同一直都被異族控製,曾是遼國陪都,幾百年間,已經從軍事重鎮發展成為了區域中心城市。
後世學者普遍認為“大同”之名的由來取自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年號“大同”,當然,其中也寄托了長年累月飽受戰亂的百姓對和平的渴望——天下大同。
由於數百年間脫離中原,以及不間斷的改朝換代,各種民族在大同角逐,使得大同百姓的胡化比之燕京更為尤甚。
農耕、遊牧、漁獵三大文明並存數百年,城牆上的每一片青磚綠瓦都寫滿了歲月的悠長。
西夏僥幸取得這塊膏腴之地,自然是不願意拱手讓出。
對西夏來說,曾幾何時,隻需要幾匹戰馬組成遊騎兵,就能闖入大漢疆界裏大搞零元購的“快樂時光”早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過去,遼、金存在時,還能左右逢源苟且偷安,抵禦住大漢的攻伐;如今,再也沒有能夠製衡大漢天軍的勢力了,西夏已經失去了與漢軍交戰的能力和資格。
李乾順清楚,如果得罪了大漢,數月之內西夏就會被平推,因而處處謹小慎微,稱臣、納貢、送女兒,希望能夠暫且維持現狀。
當李仁孝把“大漢要求歸還大同”的消息帶迴時,李乾順並沒有太過吃驚,他對此早有預料。
盡管心裏一萬個不情願,但大漢看上的東西,乖乖交出去還能有個體麵,拒不歸還隻會激起漢軍的雷霆之怒,到那時,估計連河西四郡都保不住。
在人類社會,向來都是靠拳頭說話,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拳頭硬比說什麽話都好使,拳頭是硬實力的直觀體現。
如果你是一個十八歲的肌肉男,拳頭有沙包那麽大,一身橫肉,不怒自威,你會害怕校園暴力嗎?小混混看見你都躲著走,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誰要是挨上你一拳,最牛啤的體育生都得沉澱起碼小半個月才能緩過來,如果挨你一頓暴打,估計還來不及感謝教練就頂峰相見了(埋在山頂)……
當然,李乾順在占據大同的時候就沒想過能吃下這塊地,隻是想盡可能多地擄掠人丁、錢財。
畢竟,西夏的核心領土是興慶府所在的河套之地,有黃河流經,自漢唐以來便開墾出大量農田,素來有塞上江南之稱。
盡管土地貧瘠,物產遠不及中原,但好在有黃河流經,水係發達、灌溉便利,倒也算得上是西北地區的一片沃土。
大同孤懸兩千裏外,鞭長莫及。如果漢軍欲取大同,從朔州發兵,三日之內即達,西夏斷無一戰之力。
隨著大漢的崛起,漢人不會滿足於現狀,遲早會西進發,收複河西四郡直達西域,恢複漢唐時期的疆域。
屆時,西夏將不複存在。
李乾順早就搞清了西夏的定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及時戰略轉移,向吐蕃地區擴張。
這樣一來,黨項人就能夠依靠高原的戰略縱深保存民族火種,不會成為喪家之犬,而李氏的統治地位也能維持下去。
黨項人發源於青海湖一帶,曾經飽受吐蕃的壓迫和奴役,才逐漸遠離故土。
李乾順計劃先攻下西寧,再以西寧為橋頭堡逐步蠶食吐蕃諸部,最終統一吐蕃全境,當做黨項人的退路。
派遣使者到大漢,請求幫助是假,示弱討好是真。
在李乾順看來,攻打吐蕃真的是有手就行,要不是擔心漢軍偷家,早就對吐蕃動手了。
他最擔心的是,在自己一心一意攻打吐蕃時,漢軍趁西夏防守空虛攻破興慶府,因此把寶貝女兒都送給了趙耀。
明麵兒上沒直接說,其實意思很明確——別打我,我很弱。
在讓出大同之前,李乾順從大同遷迴大量精壯人丁,把能帶走的金銀、糧食全部搬空,又撤迴大部分軍隊,留下數千人完成交接儀式。
最後才讓李仁孝攜國書和《贈地條款》再次出使大漢。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指標,人口幾乎可以等同於國力。
發生戰爭時,為了削弱對方戰力,經常會進行屠殺,如果是稍微仁慈一點的,則會把人口遷到自己的地盤去開荒種地當做勞動力資源和備用兵源。
這幾年間,大同漢人被趙耀實施的一係列高福利待遇所吸引,十有八九都潤到了朔州、燕京一帶,現在又被李乾順強行遷走一波,如今隻剩下十幾萬人。
而且,大多是契丹人、沙陀人以及漠北遊牧民族。
趙耀對異族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如果有的選,他更希望留地不留人。
異族的存在終究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治理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
當然,尊重並認可多樣性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可目前大漢正值蓬勃上升期,暫時不需要去探究那些“白左”論調。
集中力量幹大事是首要任務,萬一又像燕京城那樣,一山不容二虎,異族想要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國中之國簡直是癡心妄想!
趙耀並不是暴虐的屠夫,做不出屠城這種慘無人道的事兒來。
古人雲:“治常生於敬畏,亂常起於驕縱。”人生在世再長不過百年而已,沒有任何人可以目空一切。
作為君王,更應該心存敬畏,敬畏人命,心有戒尺,方能行有所止,異族的命也是命。
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長相並無太大區別,如果願意服從王化,兩代人後便與漢人無異。
因此,趙耀開展了“公投入漢”行動。
派出大量官吏進入大同,挨家挨戶走訪調查。每一戶發放一張表格,記錄家庭成員姓名、籍貫、民族等信息,以及是否願意服從漢化。
小半個月後,調查結果顯示:80%的人都願意留在大同,服從漢化。
而那些不願意留下的人,朝廷也都允許他們變賣財產、離開大同,自尋去處。
北宋年間,西北種氏家族五代從軍,戰死沙場數十人,為了褒獎種氏,趙耀任命種氏的新興將領種烈為大同軍都指揮使。
交接儀式上,種烈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鏗鏘有力地對西夏將領說:“我代表大漢禁軍接管大同,從現在起,你們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西夏軍無不顫栗,以為是種師道複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