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上·迴城(1)
這篇小說的寫作之始,我就設想趙啟明是一個過去的人物。所謂的「過去」,不意味著我對具體的歷史遭遇有任何興趣。與現實中人們的努力相反,趙啟明不走向未來,他僅僅在成為過去。分歧發生在自我憐憫與憐憫他人的不同方式之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問題是哪種感情方式所敘述的命運是真實的呢?答案在小說以外。我的嚐試僅在於使趙啟明的自我憐憫成為他人憐憫的對象,使人物從擁有未來的現在逐漸走向過去。「這個人物被逐漸推向過去,成為背景中的一個黑點。」——我在筆記中寫道。
至於具體的技術設想仍可參見有關筆記:「……因此小鬆從那裏搶走了視角,並把趙變成自己視角內的一個人物。小鬆的敘述位置不一樣。他位於事物的終點,因而和事物是有距離的,造成了巨大的空白或空間。趙與事物合一,他的敘述是一個存在著的『我』,把時空集於一身。」
其實,從趙啟明那裏搶奪視角早就開始了,而且不止小鬆一人(作者帶頭)。隻是到了後來,「過去」作為至關重要的品質才得以在趙啟明身上顯現。
我和大家一樣關心:此刻的趙啟明是否已位於過去?
自從小鬆轉學去了南京後,趙啟明已沒有充分的理由非去小鬆家不可。再加上小鬆父親的冷淡,途中楊莊惡狗、石塊的追蹤,沒事還不如躺在窩棚裏睡覺。趙啟明但願自己臥床不起,也不必去上英語課。這樣想他真的得了間日瘧,病了二十天,差一點死掉。當然,如果真要死也不會是病死的,隻能是餓死。那些日子他吃的奎寧要比飯粒多。絕望之中想到也許可以病退迴城,於是幹脆連奎寧也不吃了。是楊莊的四個男勞力把他抬進縣城(躺在涼車上,鞋底仍沒黏楊莊的土),沒去縣醫院去了縣城汽車站。他們把他架上去南京的長途車。這下趙啟明要死就不會死在楊莊的土地上了。雙方都覺得陰謀得逞。因此分手是友好的,甚至是傷感的。大家都流下熱淚,模糊了眼睛。
一路上趙啟明高歌「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車廂裏馬上有幾個小夥子隨聲應和。他們唱的也都是趙啟明版,可見趙啟明唱法不僅普及楊莊,而且波及全縣,怎能不使他的發明者得意忘形呢?乘客中沒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垂死的病人。要說病,倒有可能,最可能的就是一個瘋子。
趙啟明迴南京住了半年多。其間和小鬆隻見了一麵。那還是剛迴來不久,他不知從何處搞到了小鬆寄住的姑媽家的地址。一個星期天的早上,他來邀小鬆去他家玩。小鬆的姑媽就像有什麽好東西捨不得借一樣,猶豫了半天。最後趙啟明答應下午天黑以前一定將小鬆歸還。小鬆就這樣被借了出來。
無論走在黃葉飄落的大街上或是乘坐環形電車一趟趟地兜圈,小鬆都非常歡迎。他來南京也不久,一切對他還很新鮮。平時除了上學校姑媽不讓他獨自外出。這一次能走得這麽遠就足以讓他興奮的了。他們從解放門進入玄武湖公園,那標誌性的風景已相隔五年。師生倆在石凳上稍歇片刻,抓緊時間看了菊展,在射擊攤上各自射破兩個氣球。他們劃了船,動物園裏隻匆匆看了猴山和獅虎籠(獅虎大都待在裏間拒絕會見)。能玩的基本上都玩過了,留下一些細節有待以後再來。然後他們趕往趙啟明家吃飯。
如此豐盛的午餐使小鬆驚訝。以前他從未在這麽多的碗盞前麵坐過。而且,這是特地為招待他小鬆的。「本來準備請你吃西餐。可惜我們家現在這個阿姨不會做。要是老阿姨還在就好了。」趙啟明一副抱歉和遺憾的神情。阿姨指他們家的用人,要不是趙啟明及時指出,小鬆恐怕會脫口叫她「伯母」。其實在楊莊時趙啟明早就告訴過小鬆他母親已經去世。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誰也不能責備這個受驚的孩子的記憶。
趙金盾六十多歲,人很和善,其體態形貌讓小鬆想起西哈努克親王。隻不過沒西哈努克那麽愛笑,臉色也灰暗一些。他說話不多,穿著棉拖鞋在地板上走動。取過書架上的鐵盒打開,請小鬆自己拿香菸吸。小鬆不吸菸,但在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看來他是可以吸的。「我爸爸不吸菸,煙是用來招待客人的。」趙啟明說。他進一步介紹他們家的一些情況:「這座樓上下十二間本來都是我們家的。現在我爸爸被掃進了這個角落。好在房間朝南,有陽光。」
西天上·迴城(2)
可不是?陽光從寬大的窗戶進來,一直照在地板上。紅漆地板被拖把磨出一塊塊灰白色,看上去更像地板了。趙金盾身上的舊毛衣在陽光裏暖融融的,就像和他頭頂上不多的灰發屬於同一種質料。他一匙一匙地喝著湯,幾乎不吃菜。飯桌上一再讓小鬆代他向父母及爺爺、奶奶問好。趙啟明一旁糾正說:「是外祖父、外祖母。」「哦,那就是外公外婆啦,替我向他們問好。感謝他們在農村對趙啟明的多方照顧。」趙金盾說。父子倆不斷給小鬆夾菜。他麵前的那隻細瓷碗堆得高高的,雞爪鴨翅魚頭豬肉應有盡有。旁邊阿姨垂手而立,圍裙也沒解。她不斷去火上熱菜,要使二十隻菜盤菜碗及砂鍋都保持白汽繚繞。飯後端來溫水給小鬆洗臉。趙金盾指示趙啟明拿來果盤,從堆成品字形的蘋果上取下一隻,執刀削皮。抖掉刀上纏繞的蘋果皮把削好的蘋果遞給小鬆。
這篇小說的寫作之始,我就設想趙啟明是一個過去的人物。所謂的「過去」,不意味著我對具體的歷史遭遇有任何興趣。與現實中人們的努力相反,趙啟明不走向未來,他僅僅在成為過去。分歧發生在自我憐憫與憐憫他人的不同方式之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問題是哪種感情方式所敘述的命運是真實的呢?答案在小說以外。我的嚐試僅在於使趙啟明的自我憐憫成為他人憐憫的對象,使人物從擁有未來的現在逐漸走向過去。「這個人物被逐漸推向過去,成為背景中的一個黑點。」——我在筆記中寫道。
至於具體的技術設想仍可參見有關筆記:「……因此小鬆從那裏搶走了視角,並把趙變成自己視角內的一個人物。小鬆的敘述位置不一樣。他位於事物的終點,因而和事物是有距離的,造成了巨大的空白或空間。趙與事物合一,他的敘述是一個存在著的『我』,把時空集於一身。」
其實,從趙啟明那裏搶奪視角早就開始了,而且不止小鬆一人(作者帶頭)。隻是到了後來,「過去」作為至關重要的品質才得以在趙啟明身上顯現。
我和大家一樣關心:此刻的趙啟明是否已位於過去?
自從小鬆轉學去了南京後,趙啟明已沒有充分的理由非去小鬆家不可。再加上小鬆父親的冷淡,途中楊莊惡狗、石塊的追蹤,沒事還不如躺在窩棚裏睡覺。趙啟明但願自己臥床不起,也不必去上英語課。這樣想他真的得了間日瘧,病了二十天,差一點死掉。當然,如果真要死也不會是病死的,隻能是餓死。那些日子他吃的奎寧要比飯粒多。絕望之中想到也許可以病退迴城,於是幹脆連奎寧也不吃了。是楊莊的四個男勞力把他抬進縣城(躺在涼車上,鞋底仍沒黏楊莊的土),沒去縣醫院去了縣城汽車站。他們把他架上去南京的長途車。這下趙啟明要死就不會死在楊莊的土地上了。雙方都覺得陰謀得逞。因此分手是友好的,甚至是傷感的。大家都流下熱淚,模糊了眼睛。
一路上趙啟明高歌「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車廂裏馬上有幾個小夥子隨聲應和。他們唱的也都是趙啟明版,可見趙啟明唱法不僅普及楊莊,而且波及全縣,怎能不使他的發明者得意忘形呢?乘客中沒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垂死的病人。要說病,倒有可能,最可能的就是一個瘋子。
趙啟明迴南京住了半年多。其間和小鬆隻見了一麵。那還是剛迴來不久,他不知從何處搞到了小鬆寄住的姑媽家的地址。一個星期天的早上,他來邀小鬆去他家玩。小鬆的姑媽就像有什麽好東西捨不得借一樣,猶豫了半天。最後趙啟明答應下午天黑以前一定將小鬆歸還。小鬆就這樣被借了出來。
無論走在黃葉飄落的大街上或是乘坐環形電車一趟趟地兜圈,小鬆都非常歡迎。他來南京也不久,一切對他還很新鮮。平時除了上學校姑媽不讓他獨自外出。這一次能走得這麽遠就足以讓他興奮的了。他們從解放門進入玄武湖公園,那標誌性的風景已相隔五年。師生倆在石凳上稍歇片刻,抓緊時間看了菊展,在射擊攤上各自射破兩個氣球。他們劃了船,動物園裏隻匆匆看了猴山和獅虎籠(獅虎大都待在裏間拒絕會見)。能玩的基本上都玩過了,留下一些細節有待以後再來。然後他們趕往趙啟明家吃飯。
如此豐盛的午餐使小鬆驚訝。以前他從未在這麽多的碗盞前麵坐過。而且,這是特地為招待他小鬆的。「本來準備請你吃西餐。可惜我們家現在這個阿姨不會做。要是老阿姨還在就好了。」趙啟明一副抱歉和遺憾的神情。阿姨指他們家的用人,要不是趙啟明及時指出,小鬆恐怕會脫口叫她「伯母」。其實在楊莊時趙啟明早就告訴過小鬆他母親已經去世。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誰也不能責備這個受驚的孩子的記憶。
趙金盾六十多歲,人很和善,其體態形貌讓小鬆想起西哈努克親王。隻不過沒西哈努克那麽愛笑,臉色也灰暗一些。他說話不多,穿著棉拖鞋在地板上走動。取過書架上的鐵盒打開,請小鬆自己拿香菸吸。小鬆不吸菸,但在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看來他是可以吸的。「我爸爸不吸菸,煙是用來招待客人的。」趙啟明說。他進一步介紹他們家的一些情況:「這座樓上下十二間本來都是我們家的。現在我爸爸被掃進了這個角落。好在房間朝南,有陽光。」
西天上·迴城(2)
可不是?陽光從寬大的窗戶進來,一直照在地板上。紅漆地板被拖把磨出一塊塊灰白色,看上去更像地板了。趙金盾身上的舊毛衣在陽光裏暖融融的,就像和他頭頂上不多的灰發屬於同一種質料。他一匙一匙地喝著湯,幾乎不吃菜。飯桌上一再讓小鬆代他向父母及爺爺、奶奶問好。趙啟明一旁糾正說:「是外祖父、外祖母。」「哦,那就是外公外婆啦,替我向他們問好。感謝他們在農村對趙啟明的多方照顧。」趙金盾說。父子倆不斷給小鬆夾菜。他麵前的那隻細瓷碗堆得高高的,雞爪鴨翅魚頭豬肉應有盡有。旁邊阿姨垂手而立,圍裙也沒解。她不斷去火上熱菜,要使二十隻菜盤菜碗及砂鍋都保持白汽繚繞。飯後端來溫水給小鬆洗臉。趙金盾指示趙啟明拿來果盤,從堆成品字形的蘋果上取下一隻,執刀削皮。抖掉刀上纏繞的蘋果皮把削好的蘋果遞給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