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此處趙啟明激動地找鞋下地,去門外巡視了一圈。時間已到,他從枕邊摸出帶皮套的半導體,拔出天線。調整方向後一個特別的聲音傳來,有些迷人有些奸詐,是美國之音無疑。其間伴隨著強烈的幹擾,有時像打雷有時像刮鍋,考驗著師生二人的耳朵。收聽完畢,趙啟明收起天線,將收音機調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所在的頻道。播音員洪亮有力的聲音立刻溢滿窩棚,掃蕩美國之音留下的陰冷之氣。關機時頻道仍留在中央台,以防第二天萬一被人打開能夠證明他們的純潔。這是收聽的紀律。
西天上·下放幹部
下放人員分三種:知青、下放幹部和下放戶。知青一般是離開父母家人、獨自來農村插隊的應屆中學畢業生。下放幹部和下放戶則攜全家前往。後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帶薪(下放幹部),一個竟要從此靠掙工分吃飯(下放戶)。他們的前身份分別是國家幹部和企業工人(包括城市無業遊民)。從謀生角度看,下放幹部自然最為優越,知青次之,他們有城裏父母的後援。下放戶則直接沉入生活的底層,因貧窮招致的悲慘毀滅使人不敢正視。因不敢正視,知青和下放幹部都和他們缺少來往(是否老鄉們的險惡處境使他們深感恥辱?)。相反,知青和下放幹部(包括他們的家庭)間的交往在當地是非常普遍、十分頻繁,且不時有佳話傳出。
小鬆幸運地屬於一個下放幹部之家(父母和外祖父都帶薪),這使他和知青教師趙啟明的交往非常自然。而且,他的家人也必將(自然地)捲入到這場交往中來。
趙啟明第一次到小鬆家,驚奇地發現他們一家都戴著眼鏡(小鬆的外祖母除外)。外祖父是老花。小鬆的父母一對高度近視。小鬆的母親打趣道:「等我們老了就不用戴眼鏡了。老花也不用。近視遠視正好抵消。」他們一家講著南京話,雖然早有預料,但趙啟明還是深受震動。依然是泥地、土牆、草頂,但室內陳設整個從南京搬來。他又看見了穿衣鏡(照著土裏土氣呆頭呆腦的趙啟明)、衣架(趙啟明沒有衣服往上掛)、兩把無比親切感人的藤椅,還有寫字檯、玻璃板和上麵綠燈罩的檯燈。
小鬆的父親下放前是專業作家。他和趙啟明打個招唿寒暄幾句後,拿著鐵鍬去了前麵的自留地。這時小鬆的母親泡茶進來,並留在桌邊陪趙啟明說話。她虛歲四十,看上去隻有三十三四,皮膚白皙富有光澤。在此地趙啟明何曾見過這等人物?眼前不由得一亮。
像別人一樣,他猜她丈夫至少比她年長十歲。她不無悲哀地說:「我們同年,都屬馬。」當地農民開始的時候誤認為她是小鬆的姐姐、丈夫的女兒。「這怎麽可能呢?」她說。「鄉下人能有什麽見識!」趙啟明堅定地附和道。
她不僅風韻綽約,而且嗓音溫柔、善解人意。聽她談話就像置身於冬日的陽光中那樣的溫暖和平。時間飛逝而去,她從桌邊起身去小鍋屋(支鍋灶的側屋)做飯去了。
為了更長時間地留住她,或有必要向顧凡展示一個榜樣,也許還有更隱秘的情感安全問題,首次見麵後趙啟明總是和顧凡一同前往小鬆家。趙啟明逍遙地坐在背包架上,顧凡拚命地踩踏,自行車在高低不平的大寨河堤上彈跳前進。
趙啟明宣稱顧凡什麽活都會幹。洗衣、做飯、泥牆、種地。「她來是幹活的,這個人閑不住。」「那我們怎麽好意思呢?」小鬆的母親說。「以後你們家的床單被麵她全包了。這裏不像南京有自來水,下河邊洗衣不小心會滑進河裏。」趙啟明體貼地說,「阿姨經常下水對你的皮膚不利,尤其是冬天風一吹就更不好。這裏的風不像南京。」小鬆的母親說:「那我們就更不能讓顧凡幹了。」她迴顧小鬆的父親道:「過兩天請寶成媳婦來,讓她洗,留她吃頓飯。」趙啟明一旁大叫不平:「叔叔阿姨那你們就太見外了。要是這麽說,顧凡還不敢在你們家吃飯呢!她洗得肯定不比寶成媳婦差,又是自家人,就讓她幹吧!」最後幾乎是在央求。小鬆的母親還是擔心:「顧凡的手會被凍壞的。」「她習慣了,不下水也好不到哪裏去。」趙啟明說。
然後小鬆的父親拿鋤頭去了自留地裏,顧凡下河邊洗床單。趙啟明和小鬆的母親留在堂屋的桌邊說話,並不用擔心做飯時間。小鬆的外祖父坐在他自己的屋裏讀報(一大摞,全是過期的)。外祖母躺在床上,和房頂嘮叨著她的風濕病。小鬆呢?則跑來跑去,和這個說幾句和那個說幾句,把同一時間中幾個不相關聯的畫麵串起來。這是趙啟明、顧凡來訪的一般情形、基本格局。稍後,大約十一點不到,顧凡的床單洗好了。門前的兩棵泡桐間拉上尼龍繩,雪白的床單晾出,立刻吸引了陽光。水從下緣滴下,在泥地上形成一道濕線。顧凡歸好木盆、肥皂盒,放下袖子,抱柴禾去小鍋屋準備做飯。與此同時趙啟明和小鬆的母親起身出了堂屋。他們沿河走著,小鬆的母親一路指指點點,趙啟明點頭稱是,不時有歡聲笑語傳來。小鬆真擔心他們會一直走出橋口。還好,在園子裏轉了一圈後他們來到小鬆父親幹活的地方,後者正彎腰用鋤頭破垡,見他們來直起身子站著和他們聊了幾句。內容當然是關於這個他侍弄的園子。剛才小鬆的母親還向趙啟明一一指出了他栽的兩百多棵樹,那他們就談談樹吧。趙啟明對小鬆的父親大加恭維:「叔叔是作家,怎麽有這麽多農業知識?」「作家什麽都得懂,得會,否則不脫離生活嗎?」小鬆的母親代丈夫迴答。臨走,看看地裏有什麽時鮮的好帶。他們挖了一棵大白菜、刨了幾個土豆帶迴去扔在小鍋屋的地上,又迴到堂屋桌邊,續上水接著聊天。顧凡用竹竿挑下小鍋屋房樑上的臘肉,又去雞窩裏撿了雞蛋。淘米、洗菜、燒火,藍色的炊煙裊裊升起。一頓頗為豐盛的午餐終於上桌了。小鬆四處招唿人來吃飯。於是大家圍坐一起,飯菜熱氣騰騰,白汽飄上了屋頂。小鬆的母親像客人一樣驚唿道:「這麽多的菜!」趙啟明說:「不多不多。味道不怎麽樣。」顧凡不時離座而起,幫別人盛飯裝湯。她坐在出入最方便的地方,身上的圍裙也沒解。趙啟明每次都說:「讓顧凡來讓顧凡來。」大家拗不過,隻好聽從安排。小鬆的母親不無歉疚地說:「顧凡,今天可把你累壞了。你一定要多吃一點,至少吃三碗飯。」可顧凡一碗還沒有吃完呢!起身至少去添了四次飯,都是給別人添的。小鬆的父親和趙啟明一直在喝酒,直喝得飯桌上熱氣全消散了,豬油在大碗裏凍成一塊塊白色。
西天上·下放幹部
下放人員分三種:知青、下放幹部和下放戶。知青一般是離開父母家人、獨自來農村插隊的應屆中學畢業生。下放幹部和下放戶則攜全家前往。後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帶薪(下放幹部),一個竟要從此靠掙工分吃飯(下放戶)。他們的前身份分別是國家幹部和企業工人(包括城市無業遊民)。從謀生角度看,下放幹部自然最為優越,知青次之,他們有城裏父母的後援。下放戶則直接沉入生活的底層,因貧窮招致的悲慘毀滅使人不敢正視。因不敢正視,知青和下放幹部都和他們缺少來往(是否老鄉們的險惡處境使他們深感恥辱?)。相反,知青和下放幹部(包括他們的家庭)間的交往在當地是非常普遍、十分頻繁,且不時有佳話傳出。
小鬆幸運地屬於一個下放幹部之家(父母和外祖父都帶薪),這使他和知青教師趙啟明的交往非常自然。而且,他的家人也必將(自然地)捲入到這場交往中來。
趙啟明第一次到小鬆家,驚奇地發現他們一家都戴著眼鏡(小鬆的外祖母除外)。外祖父是老花。小鬆的父母一對高度近視。小鬆的母親打趣道:「等我們老了就不用戴眼鏡了。老花也不用。近視遠視正好抵消。」他們一家講著南京話,雖然早有預料,但趙啟明還是深受震動。依然是泥地、土牆、草頂,但室內陳設整個從南京搬來。他又看見了穿衣鏡(照著土裏土氣呆頭呆腦的趙啟明)、衣架(趙啟明沒有衣服往上掛)、兩把無比親切感人的藤椅,還有寫字檯、玻璃板和上麵綠燈罩的檯燈。
小鬆的父親下放前是專業作家。他和趙啟明打個招唿寒暄幾句後,拿著鐵鍬去了前麵的自留地。這時小鬆的母親泡茶進來,並留在桌邊陪趙啟明說話。她虛歲四十,看上去隻有三十三四,皮膚白皙富有光澤。在此地趙啟明何曾見過這等人物?眼前不由得一亮。
像別人一樣,他猜她丈夫至少比她年長十歲。她不無悲哀地說:「我們同年,都屬馬。」當地農民開始的時候誤認為她是小鬆的姐姐、丈夫的女兒。「這怎麽可能呢?」她說。「鄉下人能有什麽見識!」趙啟明堅定地附和道。
她不僅風韻綽約,而且嗓音溫柔、善解人意。聽她談話就像置身於冬日的陽光中那樣的溫暖和平。時間飛逝而去,她從桌邊起身去小鍋屋(支鍋灶的側屋)做飯去了。
為了更長時間地留住她,或有必要向顧凡展示一個榜樣,也許還有更隱秘的情感安全問題,首次見麵後趙啟明總是和顧凡一同前往小鬆家。趙啟明逍遙地坐在背包架上,顧凡拚命地踩踏,自行車在高低不平的大寨河堤上彈跳前進。
趙啟明宣稱顧凡什麽活都會幹。洗衣、做飯、泥牆、種地。「她來是幹活的,這個人閑不住。」「那我們怎麽好意思呢?」小鬆的母親說。「以後你們家的床單被麵她全包了。這裏不像南京有自來水,下河邊洗衣不小心會滑進河裏。」趙啟明體貼地說,「阿姨經常下水對你的皮膚不利,尤其是冬天風一吹就更不好。這裏的風不像南京。」小鬆的母親說:「那我們就更不能讓顧凡幹了。」她迴顧小鬆的父親道:「過兩天請寶成媳婦來,讓她洗,留她吃頓飯。」趙啟明一旁大叫不平:「叔叔阿姨那你們就太見外了。要是這麽說,顧凡還不敢在你們家吃飯呢!她洗得肯定不比寶成媳婦差,又是自家人,就讓她幹吧!」最後幾乎是在央求。小鬆的母親還是擔心:「顧凡的手會被凍壞的。」「她習慣了,不下水也好不到哪裏去。」趙啟明說。
然後小鬆的父親拿鋤頭去了自留地裏,顧凡下河邊洗床單。趙啟明和小鬆的母親留在堂屋的桌邊說話,並不用擔心做飯時間。小鬆的外祖父坐在他自己的屋裏讀報(一大摞,全是過期的)。外祖母躺在床上,和房頂嘮叨著她的風濕病。小鬆呢?則跑來跑去,和這個說幾句和那個說幾句,把同一時間中幾個不相關聯的畫麵串起來。這是趙啟明、顧凡來訪的一般情形、基本格局。稍後,大約十一點不到,顧凡的床單洗好了。門前的兩棵泡桐間拉上尼龍繩,雪白的床單晾出,立刻吸引了陽光。水從下緣滴下,在泥地上形成一道濕線。顧凡歸好木盆、肥皂盒,放下袖子,抱柴禾去小鍋屋準備做飯。與此同時趙啟明和小鬆的母親起身出了堂屋。他們沿河走著,小鬆的母親一路指指點點,趙啟明點頭稱是,不時有歡聲笑語傳來。小鬆真擔心他們會一直走出橋口。還好,在園子裏轉了一圈後他們來到小鬆父親幹活的地方,後者正彎腰用鋤頭破垡,見他們來直起身子站著和他們聊了幾句。內容當然是關於這個他侍弄的園子。剛才小鬆的母親還向趙啟明一一指出了他栽的兩百多棵樹,那他們就談談樹吧。趙啟明對小鬆的父親大加恭維:「叔叔是作家,怎麽有這麽多農業知識?」「作家什麽都得懂,得會,否則不脫離生活嗎?」小鬆的母親代丈夫迴答。臨走,看看地裏有什麽時鮮的好帶。他們挖了一棵大白菜、刨了幾個土豆帶迴去扔在小鍋屋的地上,又迴到堂屋桌邊,續上水接著聊天。顧凡用竹竿挑下小鍋屋房樑上的臘肉,又去雞窩裏撿了雞蛋。淘米、洗菜、燒火,藍色的炊煙裊裊升起。一頓頗為豐盛的午餐終於上桌了。小鬆四處招唿人來吃飯。於是大家圍坐一起,飯菜熱氣騰騰,白汽飄上了屋頂。小鬆的母親像客人一樣驚唿道:「這麽多的菜!」趙啟明說:「不多不多。味道不怎麽樣。」顧凡不時離座而起,幫別人盛飯裝湯。她坐在出入最方便的地方,身上的圍裙也沒解。趙啟明每次都說:「讓顧凡來讓顧凡來。」大家拗不過,隻好聽從安排。小鬆的母親不無歉疚地說:「顧凡,今天可把你累壞了。你一定要多吃一點,至少吃三碗飯。」可顧凡一碗還沒有吃完呢!起身至少去添了四次飯,都是給別人添的。小鬆的父親和趙啟明一直在喝酒,直喝得飯桌上熱氣全消散了,豬油在大碗裏凍成一塊塊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