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那裏,就是一座山。
1月23日,農曆二十九, 20時43分48秒, 廣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口罩售罄”
“消毒水售罄”
“抗病毒口服液售罄”
……
當晚,我在荔鄉路的一家藥店,排隊買防疫用品。藥櫃早已狼藉一片,一個個“售罄”標簽之下,真實反映了疫情的恐怖和老百姓生活的遠憂。麵對行色匆匆的麵孔,短缺的防疫物資狀況,這一天,我想日後再也不能忘記。
離我不遠處,戴口罩的店員,正在悉心勸解一位60多歲的老人家,“口罩沒有了,阿姨不用排隊了,迴家吧。”
老人家似乎聽力不好,沒有迴應店員的善意提醒,念叨著“口罩”便徑直走到了收銀台。
“我要買…買…買口罩”老人家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塊布巾,鋪開卷著的錢,一張張十元、五元、一元的紙幣,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起。“來,給你十元”老人家伸出遍布褶皺的手,恭敬地把錢遞過去。
“阿姨,真不好意思,現在沒有口罩了”收銀員麵露難色,排隊等著交錢的人們也幫著說腔,“口罩賣光了,我們都沒買到”。許是年紀大了,老人家不為所動,嘴裏重複了又重複“我要買買…口…罩”。這時,一位好心人走到她跟前,大聲說著,一字一頓“沒—有—口—罩,收—好—錢,迴—家—去”。老人家大約是聽明白了,失落地收迴手,搖了搖頭,滿麵愁容“沒有了?沒了?”
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口罩原是不起眼的用品,竟一夜之間變得金貴。大多數人沒有存餘。更何況那些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的老人呢?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此時此刻,熟悉的人和城市落了灰,連帶我的心情也陰雲密布。我多想給老人家送上一些口罩。然而,我卻做不到。
就在我深感無能為力之時,我看見收銀台的店員向老人家離開的方向追了過去。
“阿姨,我這兒是自己存起來用的,就剩下5個口罩,您拿著,不要錢。”
“好姑娘!好心人!謝…謝…”
麵對此時此景,排隊的人群裏莫名地有些騷動,我聽見他們有的感歎道“姑娘真好,好心有好報”,有的哀怨著“這個年,還怎麽過呀!”
是的,這個年怎麽過?
買了兩包板藍根,我有些頹唐地走出了藥店,大部分市民和我一樣,買口罩之路,一無所獲。可以預見,未來買到口罩的前景,但我也相信曙光終將來臨。而身後還有絡繹不絕趕來的市民,“有口罩嗎?”“沒有”“有連花清瘟嗎?”“沒有”“有抗病毒嗎?”“沒有”……顧客和店員的對話簡單直接,得到“沒有”迴答的顧客也不惱怒,似是司空見慣,來了一撥又一撥。走在迴家的路,我一個人靜靜地感受除夕前夜的黑和疫情帶來的塵世悲涼。今夜,有多少人舍棄小家奔赴在湖北疫情救援戰場?又有多少人正深陷新冠病毒的困苦深淵?
麵對疫情,“我是黨員,我先上”,當這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轉化為行動,當全國各地拿出“十八般武藝”應援湖北的舉措,當以國士“鍾南山”“李蘭娟”為代表的醫療隊伍傾情馳援……
我們要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中華民族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捐贈10萬個口罩,馳援8噸小樓青棗,參與火神山雷神山建設……在這座小城市,廣州東部的生態荔鄉,人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支援、去奉獻、去參與疫情防控。
古人雲: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冬季的黑夜盡管漫長,但永遠遮擋不住黎明的曙光。
“愛腳下這片土地\\\\新墨舊韻滿春色\\\\堅定前行的足跡\\\\踏出家鄉的美麗\\\\把希望留給大地\\\\不再和貧窮相遇\\\\一村不落一個不少\\\\最美鄉村最美的你”這是摘自2020年夏季央視熱播的脫貧攻堅大劇《最美的鄉村》主題曲的歌詞片段。不禁讓我聯想到家鄉小樓鎮的美好願景。在荔鄉肥沃的文明土壤中正不斷生長出美德之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輪驅動,小康路上,一村不落下,一個不能少。
小樓,取自宋代老者的遺言:“屋中小漏”,諧音“小樓”,並非美名。在我童年印象中,每年雨季,誠如其名,不僅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而且鄉親父老們常常要遭受“水浸街”的困擾,到處水窪窪一片,出行遭遇極大的不便。經過人們日複一日的努力,鎮區支路網和鄉村排水渠改造工程的鋪設,已使得雨水乖乖注入地底;不斷修繕的何仙姑家廟,匯聚世界各地的香客,架起小樓與外界的友誼;美麗的二龍山旅遊區開啟人居和諧的美好生活;逐步改良的宜居配套設施建設,嶄新的柏油路,林立的指示牌,一幢幢居家樓宇……
在小樓鎮鄧山村,一個嶄新的名村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推進,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活力,更為當地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小康“新希望”。在小樓鎮二龍村,年產量高達30萬頭生豬、粵港澳大灣區內規模最大的現代生態健康美麗生豬牧場於近日正式封頂,該項目自2020年3月29日動工至今,不過短短的6個月,現已初具規模,投產指日可待。小康路上彰顯文明力量,當我們的生活日漸豐盈、溝通愈加便捷、環境日趨和諧的時候,需要感謝的是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我們美好家園的人們,衷心祝願增城處處盛開道德文明之花,人人收獲吉祥幸福之果。希望這一世安寧,許所有人溫暖常在。
故鄉永遠都是最美的港灣,在外的遊子常迴家看看,一定會愛上家鄉,無論走到哪裏,深沉的愛永遠都紮根在家鄉。
1月23日,農曆二十九, 20時43分48秒, 廣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口罩售罄”
“消毒水售罄”
“抗病毒口服液售罄”
……
當晚,我在荔鄉路的一家藥店,排隊買防疫用品。藥櫃早已狼藉一片,一個個“售罄”標簽之下,真實反映了疫情的恐怖和老百姓生活的遠憂。麵對行色匆匆的麵孔,短缺的防疫物資狀況,這一天,我想日後再也不能忘記。
離我不遠處,戴口罩的店員,正在悉心勸解一位60多歲的老人家,“口罩沒有了,阿姨不用排隊了,迴家吧。”
老人家似乎聽力不好,沒有迴應店員的善意提醒,念叨著“口罩”便徑直走到了收銀台。
“我要買…買…買口罩”老人家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塊布巾,鋪開卷著的錢,一張張十元、五元、一元的紙幣,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起。“來,給你十元”老人家伸出遍布褶皺的手,恭敬地把錢遞過去。
“阿姨,真不好意思,現在沒有口罩了”收銀員麵露難色,排隊等著交錢的人們也幫著說腔,“口罩賣光了,我們都沒買到”。許是年紀大了,老人家不為所動,嘴裏重複了又重複“我要買買…口…罩”。這時,一位好心人走到她跟前,大聲說著,一字一頓“沒—有—口—罩,收—好—錢,迴—家—去”。老人家大約是聽明白了,失落地收迴手,搖了搖頭,滿麵愁容“沒有了?沒了?”
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口罩原是不起眼的用品,竟一夜之間變得金貴。大多數人沒有存餘。更何況那些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的老人呢?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此時此刻,熟悉的人和城市落了灰,連帶我的心情也陰雲密布。我多想給老人家送上一些口罩。然而,我卻做不到。
就在我深感無能為力之時,我看見收銀台的店員向老人家離開的方向追了過去。
“阿姨,我這兒是自己存起來用的,就剩下5個口罩,您拿著,不要錢。”
“好姑娘!好心人!謝…謝…”
麵對此時此景,排隊的人群裏莫名地有些騷動,我聽見他們有的感歎道“姑娘真好,好心有好報”,有的哀怨著“這個年,還怎麽過呀!”
是的,這個年怎麽過?
買了兩包板藍根,我有些頹唐地走出了藥店,大部分市民和我一樣,買口罩之路,一無所獲。可以預見,未來買到口罩的前景,但我也相信曙光終將來臨。而身後還有絡繹不絕趕來的市民,“有口罩嗎?”“沒有”“有連花清瘟嗎?”“沒有”“有抗病毒嗎?”“沒有”……顧客和店員的對話簡單直接,得到“沒有”迴答的顧客也不惱怒,似是司空見慣,來了一撥又一撥。走在迴家的路,我一個人靜靜地感受除夕前夜的黑和疫情帶來的塵世悲涼。今夜,有多少人舍棄小家奔赴在湖北疫情救援戰場?又有多少人正深陷新冠病毒的困苦深淵?
麵對疫情,“我是黨員,我先上”,當這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轉化為行動,當全國各地拿出“十八般武藝”應援湖北的舉措,當以國士“鍾南山”“李蘭娟”為代表的醫療隊伍傾情馳援……
我們要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中華民族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捐贈10萬個口罩,馳援8噸小樓青棗,參與火神山雷神山建設……在這座小城市,廣州東部的生態荔鄉,人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支援、去奉獻、去參與疫情防控。
古人雲: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冬季的黑夜盡管漫長,但永遠遮擋不住黎明的曙光。
“愛腳下這片土地\\\\新墨舊韻滿春色\\\\堅定前行的足跡\\\\踏出家鄉的美麗\\\\把希望留給大地\\\\不再和貧窮相遇\\\\一村不落一個不少\\\\最美鄉村最美的你”這是摘自2020年夏季央視熱播的脫貧攻堅大劇《最美的鄉村》主題曲的歌詞片段。不禁讓我聯想到家鄉小樓鎮的美好願景。在荔鄉肥沃的文明土壤中正不斷生長出美德之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輪驅動,小康路上,一村不落下,一個不能少。
小樓,取自宋代老者的遺言:“屋中小漏”,諧音“小樓”,並非美名。在我童年印象中,每年雨季,誠如其名,不僅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而且鄉親父老們常常要遭受“水浸街”的困擾,到處水窪窪一片,出行遭遇極大的不便。經過人們日複一日的努力,鎮區支路網和鄉村排水渠改造工程的鋪設,已使得雨水乖乖注入地底;不斷修繕的何仙姑家廟,匯聚世界各地的香客,架起小樓與外界的友誼;美麗的二龍山旅遊區開啟人居和諧的美好生活;逐步改良的宜居配套設施建設,嶄新的柏油路,林立的指示牌,一幢幢居家樓宇……
在小樓鎮鄧山村,一個嶄新的名村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推進,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活力,更為當地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小康“新希望”。在小樓鎮二龍村,年產量高達30萬頭生豬、粵港澳大灣區內規模最大的現代生態健康美麗生豬牧場於近日正式封頂,該項目自2020年3月29日動工至今,不過短短的6個月,現已初具規模,投產指日可待。小康路上彰顯文明力量,當我們的生活日漸豐盈、溝通愈加便捷、環境日趨和諧的時候,需要感謝的是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我們美好家園的人們,衷心祝願增城處處盛開道德文明之花,人人收獲吉祥幸福之果。希望這一世安寧,許所有人溫暖常在。
故鄉永遠都是最美的港灣,在外的遊子常迴家看看,一定會愛上家鄉,無論走到哪裏,深沉的愛永遠都紮根在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