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太皇太後以旱,權罷受冊禮,詔諸路監司分督郡縣刑獄。
甲辰,蘇油收到司天監的氣象監測,空氣濕度和氣壓已經變化,奏請太皇太後與趙煦乞雨中太一宮。
高滔滔欲獻發,示身代犧牲,虔誠乞雨之意。
蘇油等群臣紛紛上奏,苦諫不可。
高滔滔命趙煦示截發與群臣,說道:「發已經截了,你們看著辦吧。」
乃下詔,文辭有曰:「苟有利於萬民,朕何愛乎髮膚!」
誥詞由蘇軾執筆,摘錄的太皇太後原話,感天動地,不五日而雨,北方旱情到此解除。
汴京百姓從《時報》上讀到文章,紛紛痛哭,冒雨到宣德門跪聚叩首,高唿萬歲。
乙巳,遼南府宰相王績卒,賑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飢。
大宋開科取士,賜進士劉燾等並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
高滔滔命賜新增釋褐進士錢百萬,酒五百壺,為期集費。
太學劉燾成了新科狀元,章援第二,章持第八,其餘如陳師道、張玨、舒成、文潛等皆中。
最神奇的是揭榜之時,那個被蘇軾從黜落試卷當中撿拔出來,置之第五名的孫勰,殿試成績依然是第五!
眾人到此,方服蘇軾慧眼獨具之明。
蘇油如今也成了大佬,陪同趙煦主持金明池宴會,必須寫詩獎掖後進,其中就有「重五玉階今有數,無雙青眼昨何如」一句,記錄這段傳奇故事。
戊申,以甘霖解旱,禦殿,復膳。遼命出戶部司粟,海雲寺進濟民錢千萬,賑諸路流民及義州之飢。
先是熙、豐法度,司馬光欲一切釐正,李清臣固爭之,以為不可。
蘇油入相後,乞納李清臣於諫議之列,從之。
五月,戶部李常進奏《元祐會計統計冊》《元祐戶部會計統計條例》,第一次將國家財計和預算規劃,以及戶部會計和統計製度做成文檔彙編。
兩部書統稱為《會計錄》,雖然整整晚了五個月,但是好歹算是做出來了。
這個真不怪李常,主要是歷史欠帳太多,這個進度,已經讓蘇油感到欣慰了。
根據統計,宋朝在熙寧初年,國家財政收入為一億兩千萬貫。
其中國家地畝四百五十萬頃,丁農兩稅收入為五千萬貫,商稅三千萬貫,其餘四千萬貫是朝廷和皇室專營酒麴鹽茶銅鐵等收益。
在此之前,這些收入全部算作國家財政收入,其中兩稅還多是糧食、馬料、絲麻等折算而成。
支出方麵,由於四冗之故,加上連年的戰爭、災荒、朝廷臃腫,黃河泛濫,一億兩千萬貫根本留不住,最好的年成盈餘七百萬貫,而其後一般都會跟上兩三年的赤字,讓國庫越來越空。
到了元祐元年,情勢大為好轉,國家地畝增加到了八百五十萬頃。
但是丁農二稅並沒有翻番,這是因為南海、寧夏等地的農業優惠政策,以及給以前的青苗、市易、常平諸法買單,該免的盡數罷免,所以兩稅隻增加到了七千五百萬貫。
但是商稅卻獲得了可喜的增長,除了各地工商大興,海貿大興外,還有四通商號這個龐然大物的拆解,讓宗室產業也納入到了朝廷徵稅的對象當中。
大宋到今天,光商稅就高達一億貫,遠遠超過了農稅,丁稅,成為大宋第一大稅種。
其中幾處市舶司的貢獻就高達六千萬貫之巨,外貿出口行業,又成了商稅裏邊的大宗。
除去這些,其實還有皇室產業資產的盈利,這部分收益也非常可觀。
如果按照以往的計算方法,將這些也納入國家收入的話,妥妥突破兩億貫。
不過李常給皇家留了麵子,隻將誰都瞞不住的那部分,就是朝廷和內庫平分的東勝洲收益納入統計,做成一千五百萬貫。
因此總算起來,國家收入如今已經到了一億九千萬貫之巨。
不過支出方麵卻並沒有什麽結餘,根據蘇油的安排,趙宋家天下,內庫的收入雖然不納入國家統計,但是蘇油從高滔滔那裏要來了一條保證,就是內庫必須常年保持六千萬貫的國家風險撥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作為應急基金。
這六千萬貫算是給國家經濟保底之用,平時堅決不能動,剩下的的才能作為皇家產業的投資資金。
同樣的,戶部也必須常年保證四千萬貫的「庫底」,作為應急之需,其餘的量入為出,略有盈餘就好。
財政是一個流通循環的過程,全壓在家裏隻能長黴,毫無用處。
而這兩個底庫如今早就滿了,這還沒算作為戰爭撥備的封樁庫、元豐庫。
所以這一億九千萬貫,基本也留不下,但是用處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新軍是一頭吞金的猛獸,大宋的軍人,在熙寧年間,將亂七八糟的廂軍、州軍、義勇、鄉弓手、巡檢、鹽丁庫丁蠻夷蕃軍等都算上,高達兩百萬之多。
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軍隊」基本都被裁撤完畢,變成了生產力量,大宋隻保留了新舊兩種職業軍隊,人數減少了到了四十萬。
不過軍費依舊高達五千萬貫,其中新軍裝備馬匹就花了一千萬貫,剩下的還有造船造槍炮,以及新舊軍俸祿。
這裏也能看出兩軍待遇的差別。
剩下的支出裏邊,有一千萬貫的官吏俸祿,一千萬貫的宗室補貼,以及三百萬貫新增的折衝府的警察薪俸。
甲辰,蘇油收到司天監的氣象監測,空氣濕度和氣壓已經變化,奏請太皇太後與趙煦乞雨中太一宮。
高滔滔欲獻發,示身代犧牲,虔誠乞雨之意。
蘇油等群臣紛紛上奏,苦諫不可。
高滔滔命趙煦示截發與群臣,說道:「發已經截了,你們看著辦吧。」
乃下詔,文辭有曰:「苟有利於萬民,朕何愛乎髮膚!」
誥詞由蘇軾執筆,摘錄的太皇太後原話,感天動地,不五日而雨,北方旱情到此解除。
汴京百姓從《時報》上讀到文章,紛紛痛哭,冒雨到宣德門跪聚叩首,高唿萬歲。
乙巳,遼南府宰相王績卒,賑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飢。
大宋開科取士,賜進士劉燾等並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
高滔滔命賜新增釋褐進士錢百萬,酒五百壺,為期集費。
太學劉燾成了新科狀元,章援第二,章持第八,其餘如陳師道、張玨、舒成、文潛等皆中。
最神奇的是揭榜之時,那個被蘇軾從黜落試卷當中撿拔出來,置之第五名的孫勰,殿試成績依然是第五!
眾人到此,方服蘇軾慧眼獨具之明。
蘇油如今也成了大佬,陪同趙煦主持金明池宴會,必須寫詩獎掖後進,其中就有「重五玉階今有數,無雙青眼昨何如」一句,記錄這段傳奇故事。
戊申,以甘霖解旱,禦殿,復膳。遼命出戶部司粟,海雲寺進濟民錢千萬,賑諸路流民及義州之飢。
先是熙、豐法度,司馬光欲一切釐正,李清臣固爭之,以為不可。
蘇油入相後,乞納李清臣於諫議之列,從之。
五月,戶部李常進奏《元祐會計統計冊》《元祐戶部會計統計條例》,第一次將國家財計和預算規劃,以及戶部會計和統計製度做成文檔彙編。
兩部書統稱為《會計錄》,雖然整整晚了五個月,但是好歹算是做出來了。
這個真不怪李常,主要是歷史欠帳太多,這個進度,已經讓蘇油感到欣慰了。
根據統計,宋朝在熙寧初年,國家財政收入為一億兩千萬貫。
其中國家地畝四百五十萬頃,丁農兩稅收入為五千萬貫,商稅三千萬貫,其餘四千萬貫是朝廷和皇室專營酒麴鹽茶銅鐵等收益。
在此之前,這些收入全部算作國家財政收入,其中兩稅還多是糧食、馬料、絲麻等折算而成。
支出方麵,由於四冗之故,加上連年的戰爭、災荒、朝廷臃腫,黃河泛濫,一億兩千萬貫根本留不住,最好的年成盈餘七百萬貫,而其後一般都會跟上兩三年的赤字,讓國庫越來越空。
到了元祐元年,情勢大為好轉,國家地畝增加到了八百五十萬頃。
但是丁農二稅並沒有翻番,這是因為南海、寧夏等地的農業優惠政策,以及給以前的青苗、市易、常平諸法買單,該免的盡數罷免,所以兩稅隻增加到了七千五百萬貫。
但是商稅卻獲得了可喜的增長,除了各地工商大興,海貿大興外,還有四通商號這個龐然大物的拆解,讓宗室產業也納入到了朝廷徵稅的對象當中。
大宋到今天,光商稅就高達一億貫,遠遠超過了農稅,丁稅,成為大宋第一大稅種。
其中幾處市舶司的貢獻就高達六千萬貫之巨,外貿出口行業,又成了商稅裏邊的大宗。
除去這些,其實還有皇室產業資產的盈利,這部分收益也非常可觀。
如果按照以往的計算方法,將這些也納入國家收入的話,妥妥突破兩億貫。
不過李常給皇家留了麵子,隻將誰都瞞不住的那部分,就是朝廷和內庫平分的東勝洲收益納入統計,做成一千五百萬貫。
因此總算起來,國家收入如今已經到了一億九千萬貫之巨。
不過支出方麵卻並沒有什麽結餘,根據蘇油的安排,趙宋家天下,內庫的收入雖然不納入國家統計,但是蘇油從高滔滔那裏要來了一條保證,就是內庫必須常年保持六千萬貫的國家風險撥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作為應急基金。
這六千萬貫算是給國家經濟保底之用,平時堅決不能動,剩下的的才能作為皇家產業的投資資金。
同樣的,戶部也必須常年保證四千萬貫的「庫底」,作為應急之需,其餘的量入為出,略有盈餘就好。
財政是一個流通循環的過程,全壓在家裏隻能長黴,毫無用處。
而這兩個底庫如今早就滿了,這還沒算作為戰爭撥備的封樁庫、元豐庫。
所以這一億九千萬貫,基本也留不下,但是用處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新軍是一頭吞金的猛獸,大宋的軍人,在熙寧年間,將亂七八糟的廂軍、州軍、義勇、鄉弓手、巡檢、鹽丁庫丁蠻夷蕃軍等都算上,高達兩百萬之多。
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軍隊」基本都被裁撤完畢,變成了生產力量,大宋隻保留了新舊兩種職業軍隊,人數減少了到了四十萬。
不過軍費依舊高達五千萬貫,其中新軍裝備馬匹就花了一千萬貫,剩下的還有造船造槍炮,以及新舊軍俸祿。
這裏也能看出兩軍待遇的差別。
剩下的支出裏邊,有一千萬貫的官吏俸祿,一千萬貫的宗室補貼,以及三百萬貫新增的折衝府的警察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