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管理方方麵麵,因此所有人都很忙。
巢穀壟斷西夏樞密院知機密事的職務數十年可不是白幹的,他手裏抓著西夏降官們太多的把柄。
甚至在西夏平定以後,蘇油將巢穀手底下的這些秘密警察,幹脆就轉職成了執法官。
這種執法官的性質,與美國西部時代那些移民中的執法官非常類似,這是蘇油能夠為西夏如今廣袤的牧區,增加的唯一一點可憐的法製力量。
如果說以前的夏人,對畜牧部落的管理過度鬆散的話,對負責農耕的漢人,卻又過度嚴苛了。
蘇油對夏國政局的平衡設計得非常精細,因此對這個班子非常放心,甚至敢於放手,而自己主抓工農建設去了。
第一步就是解放農奴。
沒辦法,莊子的主人都已經喪生在了戰爭裏邊,農奴的管理者,隻能變成官府。
幾十年的摸索也不是白幹的,如今蘇油手裏邊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模式——蜀中模式、渭州模式、兩浙模式、南海模式。
現在的寧夏模式,則是幾種模式的合體。
寧夏有鹽鐵之利,又有絲綢之路,這一點,和南海很類似。
九原、兩澤、興慶平原,有農業基礎,這一點,和兩浙路又很相似。
地方物產和發展品種,可以比照氣候相似的渭州。
經濟結構和金融工具上,又和蜀中一開始基本相同——一片白板。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蕃人太多,以及遊牧方式的影響。
但是這一點又和已經探索成功的河湟岷州相類似。
因此蘇油很忙,但是很快樂,該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總算輪到自己發揮自己的強項。
西部大開發。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
要開發就得有人,寧夏三路最缺的就是人。
好在這個問題可以用機械來彌補。
寧夏三路的能源,堪稱如今大宋一絕。
除了水力、風力、還有用不完的煤,用不完的大牲畜。
還沒有全取西夏的時候,蘇油都沒有忘記修建韋州到靈州的道路,為此還架設了黃河大浮橋。
興慶府還沒有拿下,蘇油就已經開始行文山南諸路,組織大量的機械、種子,源源不斷運往靈州。
北邊的氣候比南邊涼,九原地區和興慶平原地區,正是種麥的好時節。
大片的土地被四通集中應用,對大型機械投入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放眼整個大宋,除了渭州的少數地區如龍首村,隻有相州才有這麽多開闊的土地可以運用如此大型的機械。
耬車,大耬車。
現在的耬車已經是第三代,可以用四頭牛或者馬拉動,耬車前後加裝了壓土的滾輪,滾輪中間是十二排犁頭,犁頭上部後方,是十二個種子料鬥。
耕種的方法也有了改進,料鬥裏的種子,現在混雜了細幹糞、油粕、蠶沙、泥土混合而成的複合肥,播種的時候順便達到施肥的目的。
這個機械能夠將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次完成,功效已經從第二代的一日五頃,提升到了西北大地上的一日十頃。
當然中間得換牲畜,不過這在西夏根本不是什麽問題。
麥種用的萊山一號,這可是能夠將畝產提高三分之一的優良麥種。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空地種植油菜。
在戈壁與綠洲中,蘇油還安排種植了幾種經濟作物——地丁膠草,苜蓿,葡萄,雞息草,甜象草。
萬幸自己手中有個沈括,有個石勇,有個李庸。
沈括負責農業區規劃和水利規劃,修整幹渠;李庸幹起了祖上的老本行——打井,安裝風力提灌設備。
而石勇,被蘇油抓著去建工廠和橋樑。
在這次西征大業中,蘇油還有了一些發現,那就是大水係對政權統治的巨大影響。
縱觀歷史,國家對疆域的控製,與水係以及溝通水係之間的運河息息相關。
有了溝通長江、錢塘江、珠江水係的運河體係,華夏一族才漸漸繁衍到了兩浙、福建、廣東。
有了航海術的長足發展,如今更是控製了南海。
而向北方,有了溝通淮河、海河、黃河的大運河,讓大宋對河北的控製力度大大加強。
但是這樣有個問題,就是這些運河大多隻能開設在衝擊平原上,對於大西北不適用。
在河套以上,黃河,就成為了分割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天然鴻溝。
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繞路,要不從黃河發源地青唐一帶向北推,要不從黃河下遊衝擊平原向西推。
蘇油等不及,所以就隻能通過一種交通設施來打破這種局麵,那就是——能夠跨越黃河的橋樑。
蘇油重生前看過很多歷史小說,很多作者最喜歡做的,就是盲目發展鐵路。
其實如今的水運,已經可以滿足大宋現有疆域調配物資的需要,真正需要的鐵路,蘇油心目中隻有一條。
那就是從河北到興慶府,這樣一條鐵路,才能夠改變大宋國家格局。
但是這條鐵路,不可避免要跨過遼國統治地區。
至於在其他地方修建,就跟出蜀的那條簡易鐵路一樣,那最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鐵路更大的難題,不是鋪路,而是造橋。
一八八六年,清政府開平礦務局為解決冬季河流封凍影響,阻礙煤礦運輸發展的問題,修造了中國第一座鐵路橋,用來跨越灤河,花費了二十五萬兩白銀。
巢穀壟斷西夏樞密院知機密事的職務數十年可不是白幹的,他手裏抓著西夏降官們太多的把柄。
甚至在西夏平定以後,蘇油將巢穀手底下的這些秘密警察,幹脆就轉職成了執法官。
這種執法官的性質,與美國西部時代那些移民中的執法官非常類似,這是蘇油能夠為西夏如今廣袤的牧區,增加的唯一一點可憐的法製力量。
如果說以前的夏人,對畜牧部落的管理過度鬆散的話,對負責農耕的漢人,卻又過度嚴苛了。
蘇油對夏國政局的平衡設計得非常精細,因此對這個班子非常放心,甚至敢於放手,而自己主抓工農建設去了。
第一步就是解放農奴。
沒辦法,莊子的主人都已經喪生在了戰爭裏邊,農奴的管理者,隻能變成官府。
幾十年的摸索也不是白幹的,如今蘇油手裏邊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模式——蜀中模式、渭州模式、兩浙模式、南海模式。
現在的寧夏模式,則是幾種模式的合體。
寧夏有鹽鐵之利,又有絲綢之路,這一點,和南海很類似。
九原、兩澤、興慶平原,有農業基礎,這一點,和兩浙路又很相似。
地方物產和發展品種,可以比照氣候相似的渭州。
經濟結構和金融工具上,又和蜀中一開始基本相同——一片白板。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蕃人太多,以及遊牧方式的影響。
但是這一點又和已經探索成功的河湟岷州相類似。
因此蘇油很忙,但是很快樂,該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總算輪到自己發揮自己的強項。
西部大開發。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
要開發就得有人,寧夏三路最缺的就是人。
好在這個問題可以用機械來彌補。
寧夏三路的能源,堪稱如今大宋一絕。
除了水力、風力、還有用不完的煤,用不完的大牲畜。
還沒有全取西夏的時候,蘇油都沒有忘記修建韋州到靈州的道路,為此還架設了黃河大浮橋。
興慶府還沒有拿下,蘇油就已經開始行文山南諸路,組織大量的機械、種子,源源不斷運往靈州。
北邊的氣候比南邊涼,九原地區和興慶平原地區,正是種麥的好時節。
大片的土地被四通集中應用,對大型機械投入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放眼整個大宋,除了渭州的少數地區如龍首村,隻有相州才有這麽多開闊的土地可以運用如此大型的機械。
耬車,大耬車。
現在的耬車已經是第三代,可以用四頭牛或者馬拉動,耬車前後加裝了壓土的滾輪,滾輪中間是十二排犁頭,犁頭上部後方,是十二個種子料鬥。
耕種的方法也有了改進,料鬥裏的種子,現在混雜了細幹糞、油粕、蠶沙、泥土混合而成的複合肥,播種的時候順便達到施肥的目的。
這個機械能夠將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次完成,功效已經從第二代的一日五頃,提升到了西北大地上的一日十頃。
當然中間得換牲畜,不過這在西夏根本不是什麽問題。
麥種用的萊山一號,這可是能夠將畝產提高三分之一的優良麥種。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空地種植油菜。
在戈壁與綠洲中,蘇油還安排種植了幾種經濟作物——地丁膠草,苜蓿,葡萄,雞息草,甜象草。
萬幸自己手中有個沈括,有個石勇,有個李庸。
沈括負責農業區規劃和水利規劃,修整幹渠;李庸幹起了祖上的老本行——打井,安裝風力提灌設備。
而石勇,被蘇油抓著去建工廠和橋樑。
在這次西征大業中,蘇油還有了一些發現,那就是大水係對政權統治的巨大影響。
縱觀歷史,國家對疆域的控製,與水係以及溝通水係之間的運河息息相關。
有了溝通長江、錢塘江、珠江水係的運河體係,華夏一族才漸漸繁衍到了兩浙、福建、廣東。
有了航海術的長足發展,如今更是控製了南海。
而向北方,有了溝通淮河、海河、黃河的大運河,讓大宋對河北的控製力度大大加強。
但是這樣有個問題,就是這些運河大多隻能開設在衝擊平原上,對於大西北不適用。
在河套以上,黃河,就成為了分割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天然鴻溝。
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繞路,要不從黃河發源地青唐一帶向北推,要不從黃河下遊衝擊平原向西推。
蘇油等不及,所以就隻能通過一種交通設施來打破這種局麵,那就是——能夠跨越黃河的橋樑。
蘇油重生前看過很多歷史小說,很多作者最喜歡做的,就是盲目發展鐵路。
其實如今的水運,已經可以滿足大宋現有疆域調配物資的需要,真正需要的鐵路,蘇油心目中隻有一條。
那就是從河北到興慶府,這樣一條鐵路,才能夠改變大宋國家格局。
但是這條鐵路,不可避免要跨過遼國統治地區。
至於在其他地方修建,就跟出蜀的那條簡易鐵路一樣,那最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鐵路更大的難題,不是鋪路,而是造橋。
一八八六年,清政府開平礦務局為解決冬季河流封凍影響,阻礙煤礦運輸發展的問題,修造了中國第一座鐵路橋,用來跨越灤河,花費了二十五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