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是一個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戰場,也是一個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條件等要素組成的綜合體係,是一個完整的區域性作戰實體。
大宋如今其實就兩個戰區,一個是對抗西夏的「西北戰區」,一個這是對抗遼國的「河北戰區」。
因為作戰緊迫性的不同,西北和河北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宋朝對遼作戰所涉及的範圍,包括河北東路、河北西路以及河東路部分地區,而這三路是行政區劃。
從戰略上,卻又根據山川地理,防守重點,被劃分成了軍事上的四路。
這個創意來自富弼,他曾在給仁宗的奏章裏提出:「定為右臂,滄為左臂,瀛為腹心,北京為頭角。此四城者,河朔之所望也。
餘十五城為指爪支節,乃四城之所使者。
定、瀛、滄各置一帥,北京置一大帥,餘十五城分屬定、瀛、滄三路,悉擇善將守之。」
後來的判大名府程琳和夏竦,將這個戰略思想予以改善,最終,仁宗皇帝下詔:
「分河北兵馬為四路。
北京、澶懷衛德博濱棣州、通利軍保順軍,合為大名府路,
瀛莫雄霸恩冀滄州、永靜幹寧保定信安軍,合為高陽關路,
鎮、邢、洺、相、趙、磁州,合為真定府路,
定保深祁州、北平廣信安肅順安永寧軍,合為定州路。
凡屯兵將領,悉如其議,惟四路各置安撫使焉。」
這就是河北四路這個名詞的由來,其實是從對遼軍事防禦體係的角度來予以命名的。
這個體係從戰略意圖來講,還算頗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它將東西延展的宋遼邊界防務,分成了三段。
而三路的側翼又彼此依靠,互相支援,可以依託自然地理上的屏障,如山川、塘泊等地利,使每個安撫使路都能在很小的正麵上集中較強的兵力,起到較好的防禦效果。
第一路定州路,其目標就是控製太行山東麓山腳下的南北大道。
這裏大宋著名的「塘泊工事」的最西端,離太行山又有一段距離,屬於山麓、平原的結合地帶,沒有險要的地理形勢可以利用。
所謂「保州以西至山下數十裏,亡水塘之阻,虜騎可以平入。」
「保州以東、順安軍以西,有平川橫袤三十餘裏,南北逕直,並無險阻。」
因此北宋政府在這裏屯集了重兵,其兵力部署在河北四路中居第一位。
所謂「本路邊防事,重兵皆在保、定。」
第二路真定府路,其目標則是控製著名的飛狐口。
這條道路在北宋初年常常被遼人利用作為南下侵略的通道,與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原的道路相比,這條「間道」的作用絲毫不遜色多少。
一旦遼兵從此進入,不僅可以繞開部署在定州地區的重兵,還能夠直接插入宋朝腹地,因此,大宋同樣不得不在此重點布防。
好在這一條道路處在山峽當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崎嶇山路對於遼軍騎兵的衝擊力有一定限製作用,宋軍在這裏的防守壓力與其他兩路相對較小。
因此真定府路在控製飛狐口的同時,還承擔著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鞏固定州路的側翼,同時對從保、定過來的敵軍,築起第二道抵抗防線。
第三路高陽關路,其目標則是控製雄州、霸州之間的道路。
因為地理原因,大宋著名的「塘泊工事」,在這裏出現了一個斷裂的空隙,遼軍數次攻擊大宋,都是從這條道路返迴的。
除此以外,高陽關路還要兼顧到由北部邊境直達滄州的道路,好在那一段本就濱海,沼澤遍布不說,之前黃河還頻繁改道,遼軍也不怎麽敢從那裏來,不算是防禦重點。
高陽關路的防務重心主要還是在雄霸二州之間。而高陽關的對麵,就是遼國著名的白溝館。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
如果說這三路安撫司,就好像三扇大門,擋住了遼國鐵騎南下道路的話,河北四路的最後一路大名府路,則從西向東,非常狹長,完全是在背後連接三扇大門的鐵門栓。
大名府路諸軍,基本由黃河沿岸州軍組成,是沿邊三路後方的一道屏障,「大河之北,魏為咽喉,歷代已來,號為巨屏,歲屯銳旅以備」。
但是其重點不在戰鬥力,除了作為預備隊外,大名府路還是沿邊三路糧食籌集地與中轉站。
來自東京、江淮甚至以前兩浙的糧食,都要經過大名府這個樞紐,再搬運至沿邊各地。
糧運的數量和線路次序,也是在這裏重新分配和設計,以滿足前線的具體需求。
因此,大名府路作為沿邊三路的依託和後勤總基地,地位十分重要。
這個防禦體係,與蘇油設計對付西夏的戰略縱深體係,從思想上看,幾乎如出一轍。
大宋的河北軍力,定州路共七十一指揮,其中騎兵四十七指揮,計四萬人。
真定府路四十九指揮,其中騎兵二十五指揮,計兩萬五千人。
高陽關路八十二指揮,騎兵五十一指揮,計四萬一千人。
大名府路五十二指揮,騎兵十八指揮,計兩萬六千人。
除此以外,還有各種弓手,義勇,勇敢,州軍,民壯,可以說,大宋丁役,以河北最為繁重。
如果說以前的夔州是天下最窮,渭州是天下最險,那河北的滄、密、大名,就是天下最苦。
大宋如今其實就兩個戰區,一個是對抗西夏的「西北戰區」,一個這是對抗遼國的「河北戰區」。
因為作戰緊迫性的不同,西北和河北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宋朝對遼作戰所涉及的範圍,包括河北東路、河北西路以及河東路部分地區,而這三路是行政區劃。
從戰略上,卻又根據山川地理,防守重點,被劃分成了軍事上的四路。
這個創意來自富弼,他曾在給仁宗的奏章裏提出:「定為右臂,滄為左臂,瀛為腹心,北京為頭角。此四城者,河朔之所望也。
餘十五城為指爪支節,乃四城之所使者。
定、瀛、滄各置一帥,北京置一大帥,餘十五城分屬定、瀛、滄三路,悉擇善將守之。」
後來的判大名府程琳和夏竦,將這個戰略思想予以改善,最終,仁宗皇帝下詔:
「分河北兵馬為四路。
北京、澶懷衛德博濱棣州、通利軍保順軍,合為大名府路,
瀛莫雄霸恩冀滄州、永靜幹寧保定信安軍,合為高陽關路,
鎮、邢、洺、相、趙、磁州,合為真定府路,
定保深祁州、北平廣信安肅順安永寧軍,合為定州路。
凡屯兵將領,悉如其議,惟四路各置安撫使焉。」
這就是河北四路這個名詞的由來,其實是從對遼軍事防禦體係的角度來予以命名的。
這個體係從戰略意圖來講,還算頗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它將東西延展的宋遼邊界防務,分成了三段。
而三路的側翼又彼此依靠,互相支援,可以依託自然地理上的屏障,如山川、塘泊等地利,使每個安撫使路都能在很小的正麵上集中較強的兵力,起到較好的防禦效果。
第一路定州路,其目標就是控製太行山東麓山腳下的南北大道。
這裏大宋著名的「塘泊工事」的最西端,離太行山又有一段距離,屬於山麓、平原的結合地帶,沒有險要的地理形勢可以利用。
所謂「保州以西至山下數十裏,亡水塘之阻,虜騎可以平入。」
「保州以東、順安軍以西,有平川橫袤三十餘裏,南北逕直,並無險阻。」
因此北宋政府在這裏屯集了重兵,其兵力部署在河北四路中居第一位。
所謂「本路邊防事,重兵皆在保、定。」
第二路真定府路,其目標則是控製著名的飛狐口。
這條道路在北宋初年常常被遼人利用作為南下侵略的通道,與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原的道路相比,這條「間道」的作用絲毫不遜色多少。
一旦遼兵從此進入,不僅可以繞開部署在定州地區的重兵,還能夠直接插入宋朝腹地,因此,大宋同樣不得不在此重點布防。
好在這一條道路處在山峽當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崎嶇山路對於遼軍騎兵的衝擊力有一定限製作用,宋軍在這裏的防守壓力與其他兩路相對較小。
因此真定府路在控製飛狐口的同時,還承擔著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鞏固定州路的側翼,同時對從保、定過來的敵軍,築起第二道抵抗防線。
第三路高陽關路,其目標則是控製雄州、霸州之間的道路。
因為地理原因,大宋著名的「塘泊工事」,在這裏出現了一個斷裂的空隙,遼軍數次攻擊大宋,都是從這條道路返迴的。
除此以外,高陽關路還要兼顧到由北部邊境直達滄州的道路,好在那一段本就濱海,沼澤遍布不說,之前黃河還頻繁改道,遼軍也不怎麽敢從那裏來,不算是防禦重點。
高陽關路的防務重心主要還是在雄霸二州之間。而高陽關的對麵,就是遼國著名的白溝館。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
如果說這三路安撫司,就好像三扇大門,擋住了遼國鐵騎南下道路的話,河北四路的最後一路大名府路,則從西向東,非常狹長,完全是在背後連接三扇大門的鐵門栓。
大名府路諸軍,基本由黃河沿岸州軍組成,是沿邊三路後方的一道屏障,「大河之北,魏為咽喉,歷代已來,號為巨屏,歲屯銳旅以備」。
但是其重點不在戰鬥力,除了作為預備隊外,大名府路還是沿邊三路糧食籌集地與中轉站。
來自東京、江淮甚至以前兩浙的糧食,都要經過大名府這個樞紐,再搬運至沿邊各地。
糧運的數量和線路次序,也是在這裏重新分配和設計,以滿足前線的具體需求。
因此,大名府路作為沿邊三路的依託和後勤總基地,地位十分重要。
這個防禦體係,與蘇油設計對付西夏的戰略縱深體係,從思想上看,幾乎如出一轍。
大宋的河北軍力,定州路共七十一指揮,其中騎兵四十七指揮,計四萬人。
真定府路四十九指揮,其中騎兵二十五指揮,計兩萬五千人。
高陽關路八十二指揮,騎兵五十一指揮,計四萬一千人。
大名府路五十二指揮,騎兵十八指揮,計兩萬六千人。
除此以外,還有各種弓手,義勇,勇敢,州軍,民壯,可以說,大宋丁役,以河北最為繁重。
如果說以前的夔州是天下最窮,渭州是天下最險,那河北的滄、密、大名,就是天下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