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看看,我看看!」
王勃和駱賓王衝上來便搶。
……
「大兄,何事找我?」
蘇大為與狄仁傑走出聚會的屋宅,一邊走,一邊好奇的問。
「其實不是我要找你,是都督。」
「王都督?」
蘇大為腦海裏,迴憶起劍閣道都督王西嶽的模樣。
作為劍閣道都督,遙控整個劍南道,王西嶽責權重大。
此人不顯山不露山,但是卻極有手腕,將蜀地治理不錯。
隻可惜,近幾年蜀地多災,令王西嶽疲於奔命。
特別是去歲「疫毒」之事,險些釀成大禍。
幸虧當時剛剛征吐蕃迴來的蘇大為,受朝廷緊急調令,任黃安縣縣令,用心查案,終於戳破了詭異的陰謀。
這才消彌了疫毒的危害,令蜀地重新安寧。
半年來,蘇大為都在招攬流民,重建黃安縣,與劍閣都督打交道不甚多。
平日裏也隻是與狄仁傑等都督府的僚臣,有些公務往來。
「王都督找我何事?」
「應該是公務上的事,具體的見了他自然知曉。」
狄仁傑似乎無心此事,隨口應了一句,轉頭看了看,向蘇大為道:「阿彌,你聽說了嗎?」
「聽說什麽?」
「最近有傳聞,說朝廷有意遷都。」
「遷都?」
蘇大為隻覺好笑:「大明宮才建成幾年,怎麽會遷……」
等等。
沒準不是謠傳?
蘇大為的心中一動。
狄仁傑看他眼神:「我就說你肯定知道。」
「我知道個寂寞啊,我不知道。」
「自從泰山封禪之後,天皇與天後,二聖臨朝,陛下龍體欠安,朝中之事,大半由武後而決。」
狄仁傑壓低聲音,仿佛自言自語道:「遷都……洛陽,會不會是武後的想法?」
第三章 遷都之議
蘇大為心中微動:「大兄,你怎麽對這個感興趣?」
狄仁傑手撫著頷下黑須,目光四下看了一眼。
此時兩人正立在通往都督府官署的道中。
四下無人。
路邊的綠植剛吐新芽,帶著些許春意。
狄仁傑一雙帶著沉穩的眸子重新落迴蘇大為身上:「阿彌,難道你就不曾想過。」
「想過什麽?」
蘇大為反問。
誰知狄仁傑卻沒繼續說下去,搖了搖頭:「算了,不談這個,還是快點去官署吧,王都督應該等得急了。」
蘇大為跟著狄仁傑向劍閣都督府公署走去,心裏充滿了疑問。
狄仁傑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想問他究竟發什麽了甚麽事,但他卻閉口不談。
難道是為了遷都之事?
據蘇大為知道的那個歷史,遷都不太可能,那要到武周朝,武媚娘才會將政治中心轉到洛陽。
話雖如此,保不準因為蝴蝶效應,事情又會起什麽變化?
不過這與自己,與狄仁傑貌似關係不大。
自有朝中諸公去操心。
兩人一前一後,踏入都督府。
首先入眼的是寬敞的大殿,擺設素淨,透著一股雅致。
特別是在對門的壁上,以飛白體龍飛鳳舞題了首詩,乃是東漢蔡邕所作。
「練餘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誌泊兮心亭亭。」
都督王西嶽出自晉陽王氏,也算是文人一脈。
最喜蔡邕的飛白書法,平日與友人交談,也會常提起蔡邕的詩作。
不過若以為此公隻是文士便錯了。
王西嶽身兼劍閣都督與州刺史,在蜀地經營七載,手腕頗為了得。
令蘇大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朝廷大軍征吐蕃,十餘萬府兵從蜀地過,沿路被劍閣都督府安排得明明白白,後勤供應流暢無阻。
要知道這可是山高路險的蜀地。
能做到這一點,可見王西嶽的能力。
而且吐蕃向著吐穀渾至蜀地一線擴張那些年,蜀中居然能保持大體平靜。
王西嶽功不可沒。
若非這幾年天災頻頻,蜀地接連遇到地陷、山崩、洪災、蝗災,又發生疫毒之事。
王西嶽現在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不少。
「見過都督。」狄仁傑見禮的聲音,將蘇大為的思緒拉迴現實。
向著寫滿飛白詩的壁下看去,看到那張槐木桌案上,有一名中年文士,正提筆疾書。
他的臉頰削瘦,鼻樑高挺。
長眉微微低垂,雙眸神光內斂。
執筆的手特別穩。
哪怕狄仁傑出聲,依然沒有打斷他的書寫。
直到一氣寫完手裏的公文,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將毛筆擱下,向狄仁傑點點頭,又向蘇大為看過來。
「見過王都督。」
蘇大為依樣見禮。
「黃安縣令總算來了。」
王西嶽眉梢揚起,臉上瞬時露出笑意。
他的笑很有特點,先是眉梢上揚,接著是兩眼微微眯起,然後帶動鼻子,帶著嘴角一起上揚。
鼻翼兩邊隨之擠出笑紋。
讓人看了覺得特別和藹可親。
「都督客氣了。」
蘇大為見王西嶽有起身相迎的意思,忙上前幾步,走到桌案前:「都督不必多禮,今天召見不知是……」
王勃和駱賓王衝上來便搶。
……
「大兄,何事找我?」
蘇大為與狄仁傑走出聚會的屋宅,一邊走,一邊好奇的問。
「其實不是我要找你,是都督。」
「王都督?」
蘇大為腦海裏,迴憶起劍閣道都督王西嶽的模樣。
作為劍閣道都督,遙控整個劍南道,王西嶽責權重大。
此人不顯山不露山,但是卻極有手腕,將蜀地治理不錯。
隻可惜,近幾年蜀地多災,令王西嶽疲於奔命。
特別是去歲「疫毒」之事,險些釀成大禍。
幸虧當時剛剛征吐蕃迴來的蘇大為,受朝廷緊急調令,任黃安縣縣令,用心查案,終於戳破了詭異的陰謀。
這才消彌了疫毒的危害,令蜀地重新安寧。
半年來,蘇大為都在招攬流民,重建黃安縣,與劍閣都督打交道不甚多。
平日裏也隻是與狄仁傑等都督府的僚臣,有些公務往來。
「王都督找我何事?」
「應該是公務上的事,具體的見了他自然知曉。」
狄仁傑似乎無心此事,隨口應了一句,轉頭看了看,向蘇大為道:「阿彌,你聽說了嗎?」
「聽說什麽?」
「最近有傳聞,說朝廷有意遷都。」
「遷都?」
蘇大為隻覺好笑:「大明宮才建成幾年,怎麽會遷……」
等等。
沒準不是謠傳?
蘇大為的心中一動。
狄仁傑看他眼神:「我就說你肯定知道。」
「我知道個寂寞啊,我不知道。」
「自從泰山封禪之後,天皇與天後,二聖臨朝,陛下龍體欠安,朝中之事,大半由武後而決。」
狄仁傑壓低聲音,仿佛自言自語道:「遷都……洛陽,會不會是武後的想法?」
第三章 遷都之議
蘇大為心中微動:「大兄,你怎麽對這個感興趣?」
狄仁傑手撫著頷下黑須,目光四下看了一眼。
此時兩人正立在通往都督府官署的道中。
四下無人。
路邊的綠植剛吐新芽,帶著些許春意。
狄仁傑一雙帶著沉穩的眸子重新落迴蘇大為身上:「阿彌,難道你就不曾想過。」
「想過什麽?」
蘇大為反問。
誰知狄仁傑卻沒繼續說下去,搖了搖頭:「算了,不談這個,還是快點去官署吧,王都督應該等得急了。」
蘇大為跟著狄仁傑向劍閣都督府公署走去,心裏充滿了疑問。
狄仁傑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想問他究竟發什麽了甚麽事,但他卻閉口不談。
難道是為了遷都之事?
據蘇大為知道的那個歷史,遷都不太可能,那要到武周朝,武媚娘才會將政治中心轉到洛陽。
話雖如此,保不準因為蝴蝶效應,事情又會起什麽變化?
不過這與自己,與狄仁傑貌似關係不大。
自有朝中諸公去操心。
兩人一前一後,踏入都督府。
首先入眼的是寬敞的大殿,擺設素淨,透著一股雅致。
特別是在對門的壁上,以飛白體龍飛鳳舞題了首詩,乃是東漢蔡邕所作。
「練餘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誌泊兮心亭亭。」
都督王西嶽出自晉陽王氏,也算是文人一脈。
最喜蔡邕的飛白書法,平日與友人交談,也會常提起蔡邕的詩作。
不過若以為此公隻是文士便錯了。
王西嶽身兼劍閣都督與州刺史,在蜀地經營七載,手腕頗為了得。
令蘇大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朝廷大軍征吐蕃,十餘萬府兵從蜀地過,沿路被劍閣都督府安排得明明白白,後勤供應流暢無阻。
要知道這可是山高路險的蜀地。
能做到這一點,可見王西嶽的能力。
而且吐蕃向著吐穀渾至蜀地一線擴張那些年,蜀中居然能保持大體平靜。
王西嶽功不可沒。
若非這幾年天災頻頻,蜀地接連遇到地陷、山崩、洪災、蝗災,又發生疫毒之事。
王西嶽現在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不少。
「見過都督。」狄仁傑見禮的聲音,將蘇大為的思緒拉迴現實。
向著寫滿飛白詩的壁下看去,看到那張槐木桌案上,有一名中年文士,正提筆疾書。
他的臉頰削瘦,鼻樑高挺。
長眉微微低垂,雙眸神光內斂。
執筆的手特別穩。
哪怕狄仁傑出聲,依然沒有打斷他的書寫。
直到一氣寫完手裏的公文,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將毛筆擱下,向狄仁傑點點頭,又向蘇大為看過來。
「見過王都督。」
蘇大為依樣見禮。
「黃安縣令總算來了。」
王西嶽眉梢揚起,臉上瞬時露出笑意。
他的笑很有特點,先是眉梢上揚,接著是兩眼微微眯起,然後帶動鼻子,帶著嘴角一起上揚。
鼻翼兩邊隨之擠出笑紋。
讓人看了覺得特別和藹可親。
「都督客氣了。」
蘇大為見王西嶽有起身相迎的意思,忙上前幾步,走到桌案前:「都督不必多禮,今天召見不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