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最後,唐軍如此輕易就上當了。
進入了雪穀,主動權,便掌在吐蕃人的手裏。
唯一可惜的是,未能在唐軍主力到達前,先將他們那一千人吃掉。
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也隻是一閃念。
隻要將此時穀口守住,使唐軍不能出來,待來自烏海防線的大軍趕到,唐軍便插翅難飛。
這個計劃,由論欽陵發起,由大相祿東贊配合。
由祿東贊的孫子,論欽陵的兒子,吐蕃最年青一輩的大將弓仁操盤。
到此時,方才顯出崢嶸。
從蘇大為率領的唐軍翻躍大非川,論欽陵得到這條情報後,便在布局。
用草原各部吐穀渾人「投餵」給唐軍。
並在其中摻沙子,暗中混入忠於吐蕃的部落。
得已完全掌握唐軍的動態。
在安西和河西、吐穀渾、甘州、肅州等防線,持續對唐軍保持威壓,甚至數次嚐試衝突,以分唐軍之勢。
在各防線大肆搜捕唐軍滲透向吐穀渾的遊騎,圍點打援,以斥候對斥候。
以遊騎對遊騎。
在情報獲取上,通過商隊和細作,不斷向唐軍河西反向滲透,並以重利遊說河西各國反叛大唐。
來瓦解唐軍在西域的兵勢。
同時令悉多於率軍,在大非川以南蟄伏,隨時準備做堵口收網。
實際上,在唐軍縱橫大非川以南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悉多於的兵馬,一直在距離唐軍兩日的距離,悄然跟隨。
先前悉多於也好,或者弓仁也罷,已經通過初戰的試探,明白對唐軍沒有必勝的把握。
或許能拖垮這支唐軍,但卻無法將其聚殲,消滅。
論欽陵要的是徹底毀滅。
貫徹的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之策。
蘇定方已經老了,身體也患重病。
若是這個時候,痛失愛徒,得知唐軍在大非川以北,被吐蕃全殲的消息,他還撐得住嗎?
會不會一命歸西?
第四十四章 逆鱗
聚殲這支唐軍精銳,毀掉蘇大為,間接擊垮蘇定方。
若蘇定方倒下,從名義上來說,大唐在西北的半壁便崩塌了。
唐軍不敗的神化將成為歷史。
此後整個西域、河西,將在吐蕃人的掌握和引導下,掀起反唐的高峰。
歷史上,吐蕃人兵勢極盛時,也正是如此。
先傾吞吐穀渾,再誘使西域諸國和突厥人反叛大唐。
吐蕃人趁機收漁翁之利。
歷史上安西四鎮幾度易手,都是吐蕃與大唐反覆爭奪的結果。
在這個位麵上。
吐蕃人更加野心勃勃。
戰略眼光也更精準。
並且吞併了天竺做後盾。
以天竺的錢糧資源,來發動源源不斷的侵唐戰爭。
而此時的大唐,顯然對這一點依然認識不足。
大唐朝廷,從天皇李治而下,並沒有真正把吐蕃當做同等的對手。
李治怒的是在自己去泰山封禪前,吐蕃人吞併吐穀渾,絲毫不給自己麵子。
派蘇大為率援軍先鋒出發,封蘇定方和蘇大為,為邏些道大總管,邏些道前總管。
就是想著靠他們,一戰定幹坤。
一戰,就滅掉吐蕃人的首都,將大唐的旗幟,插於邏些城城頭。
一次次勝利,早已讓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不把這世上任何對手放在眼裏。
唐軍取勝,滅敵國,乃是當然之事。
也是必然之事。
絲毫沒有考慮,吐蕃也是大國。
從地圖上看,從吐穀渾到吐蕃,幾乎占據了後世中國快一小半的版圖。
這麽廣袤的國土,有多少人口?
有多少人傑,和謀臣猛將?
吐蕃作為高原上第一次集權帝國,帶甲數十萬。
控弦之士百萬。
何況高原地區,海拔一下子上去四五千米,真不是尋常唐人能受得住的。
而這一切,全不在大唐朝廷的計算內。
一個邏些道總管,憑著安西大都護數萬鎮兵。
再加十餘萬援兵,以滅百濟的兵力規模,便想一戰滅吐蕃。
……
氂牛號角聲,在達延山雪穀前不斷吹響。
前方湧動的氂牛仿佛瘋了一樣,起伏如波浪,向著唐軍步卒陣勢不斷衝擊。
阿史那道真手下那隻殘血的唐騎,早已經被這群瘋牛沖潰得不成樣子。
零散的奔逃迴步卒陣後。
更多的唐騎則是被氂牛捲入,被無數牛蹄踩踏成泥。
「頂住!都他娘的給我頂住!」
崔器手持半人高的牛皮大盾,頂在第一線的位置。
一邊發出大吼,一邊以眼角餘光去看身邊的情況。
汗水如漿,不斷從他的額頭、兩鬢流淌下來。
全身早已濕透,像是從水裏撈出來的。
然而內襯的衣衫,還有墊襯的軟皮子,再加上一身數十斤重的鐵甲,活像是個大蒸籠,將全身的熱量束縛在裏麵,密不透風。
崔器知道此時自己的臉龐多半和熟蝦差不多。
那種難受的滋味,實在非任何筆墨所能形容。
但這種難受,他已經全然顧不上了。
咚!
又是一聲巨響,不知是什麽東西撞中了大盾,令他的身子向後微微一晃,險些被撞翻。
進入了雪穀,主動權,便掌在吐蕃人的手裏。
唯一可惜的是,未能在唐軍主力到達前,先將他們那一千人吃掉。
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也隻是一閃念。
隻要將此時穀口守住,使唐軍不能出來,待來自烏海防線的大軍趕到,唐軍便插翅難飛。
這個計劃,由論欽陵發起,由大相祿東贊配合。
由祿東贊的孫子,論欽陵的兒子,吐蕃最年青一輩的大將弓仁操盤。
到此時,方才顯出崢嶸。
從蘇大為率領的唐軍翻躍大非川,論欽陵得到這條情報後,便在布局。
用草原各部吐穀渾人「投餵」給唐軍。
並在其中摻沙子,暗中混入忠於吐蕃的部落。
得已完全掌握唐軍的動態。
在安西和河西、吐穀渾、甘州、肅州等防線,持續對唐軍保持威壓,甚至數次嚐試衝突,以分唐軍之勢。
在各防線大肆搜捕唐軍滲透向吐穀渾的遊騎,圍點打援,以斥候對斥候。
以遊騎對遊騎。
在情報獲取上,通過商隊和細作,不斷向唐軍河西反向滲透,並以重利遊說河西各國反叛大唐。
來瓦解唐軍在西域的兵勢。
同時令悉多於率軍,在大非川以南蟄伏,隨時準備做堵口收網。
實際上,在唐軍縱橫大非川以南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悉多於的兵馬,一直在距離唐軍兩日的距離,悄然跟隨。
先前悉多於也好,或者弓仁也罷,已經通過初戰的試探,明白對唐軍沒有必勝的把握。
或許能拖垮這支唐軍,但卻無法將其聚殲,消滅。
論欽陵要的是徹底毀滅。
貫徹的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之策。
蘇定方已經老了,身體也患重病。
若是這個時候,痛失愛徒,得知唐軍在大非川以北,被吐蕃全殲的消息,他還撐得住嗎?
會不會一命歸西?
第四十四章 逆鱗
聚殲這支唐軍精銳,毀掉蘇大為,間接擊垮蘇定方。
若蘇定方倒下,從名義上來說,大唐在西北的半壁便崩塌了。
唐軍不敗的神化將成為歷史。
此後整個西域、河西,將在吐蕃人的掌握和引導下,掀起反唐的高峰。
歷史上,吐蕃人兵勢極盛時,也正是如此。
先傾吞吐穀渾,再誘使西域諸國和突厥人反叛大唐。
吐蕃人趁機收漁翁之利。
歷史上安西四鎮幾度易手,都是吐蕃與大唐反覆爭奪的結果。
在這個位麵上。
吐蕃人更加野心勃勃。
戰略眼光也更精準。
並且吞併了天竺做後盾。
以天竺的錢糧資源,來發動源源不斷的侵唐戰爭。
而此時的大唐,顯然對這一點依然認識不足。
大唐朝廷,從天皇李治而下,並沒有真正把吐蕃當做同等的對手。
李治怒的是在自己去泰山封禪前,吐蕃人吞併吐穀渾,絲毫不給自己麵子。
派蘇大為率援軍先鋒出發,封蘇定方和蘇大為,為邏些道大總管,邏些道前總管。
就是想著靠他們,一戰定幹坤。
一戰,就滅掉吐蕃人的首都,將大唐的旗幟,插於邏些城城頭。
一次次勝利,早已讓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不把這世上任何對手放在眼裏。
唐軍取勝,滅敵國,乃是當然之事。
也是必然之事。
絲毫沒有考慮,吐蕃也是大國。
從地圖上看,從吐穀渾到吐蕃,幾乎占據了後世中國快一小半的版圖。
這麽廣袤的國土,有多少人口?
有多少人傑,和謀臣猛將?
吐蕃作為高原上第一次集權帝國,帶甲數十萬。
控弦之士百萬。
何況高原地區,海拔一下子上去四五千米,真不是尋常唐人能受得住的。
而這一切,全不在大唐朝廷的計算內。
一個邏些道總管,憑著安西大都護數萬鎮兵。
再加十餘萬援兵,以滅百濟的兵力規模,便想一戰滅吐蕃。
……
氂牛號角聲,在達延山雪穀前不斷吹響。
前方湧動的氂牛仿佛瘋了一樣,起伏如波浪,向著唐軍步卒陣勢不斷衝擊。
阿史那道真手下那隻殘血的唐騎,早已經被這群瘋牛沖潰得不成樣子。
零散的奔逃迴步卒陣後。
更多的唐騎則是被氂牛捲入,被無數牛蹄踩踏成泥。
「頂住!都他娘的給我頂住!」
崔器手持半人高的牛皮大盾,頂在第一線的位置。
一邊發出大吼,一邊以眼角餘光去看身邊的情況。
汗水如漿,不斷從他的額頭、兩鬢流淌下來。
全身早已濕透,像是從水裏撈出來的。
然而內襯的衣衫,還有墊襯的軟皮子,再加上一身數十斤重的鐵甲,活像是個大蒸籠,將全身的熱量束縛在裏麵,密不透風。
崔器知道此時自己的臉龐多半和熟蝦差不多。
那種難受的滋味,實在非任何筆墨所能形容。
但這種難受,他已經全然顧不上了。
咚!
又是一聲巨響,不知是什麽東西撞中了大盾,令他的身子向後微微一晃,險些被撞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