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高句麗這種新征服的土地,能種田還好一點。
以後政策傾斜,花個數十年移民。
通過數代人之力,總有消化完成的一天。
但像西北草原,河西走廊,大漠連天那種地方,則完全無法長期駐守。
所以胡人時叛時降,都是正常操作。
甚至高句麗這片地,大唐雖然打下來了,但唐軍中像李勣這樣的老將,心裏對於能否長久統治,都是存疑的。
隻是不好拂了李治的麵子。
從諸將攻下高句麗的後續動作來看,都是盡力劫掠錢糧,以充實軍資。
根本沒考慮把當地百姓的口糧和財富掠奪幹淨,這些人無法生存,會不會挺而走險,掀起叛亂。
想到這裏,蘇大為不由暗自搖頭。
歷史上,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在新羅的暗中支持下,一直在搞復國運動。
最終逼得唐軍不得不撤離,白白便宜了新羅人。
他是不想看著這一切發生,所以早早謀劃,打下了倭國。
日後若新羅人有所動作,從倭國和百濟兩路出兵,足以平定一切。
不過……
先得把眼前的缺糧問題給解決了。
「倭國今年自保是沒什麽問題,盡量從倭國不良人中抽調人手,至少把架子搭起來,以後再慢慢填充,征糧和徵稅都從新機構裏做,再另設主薄,做好帳目,每年都督府都要核查。」
「嗯,那這個新機構叫什麽?」
「就叫……」
蘇大為略一思索道:「稅務局。」
「稅務局?」
「等等,叫這個似不太妥貼,還是叫糧稅局吧。」
蘇大為補充道:「把錢糧稅的功能合一了。」
可以想見,未來這個新機構,會變成何等龐然大物。
趴在倭人農戶身上吸血,能不壯大才是怪事。
甚至會造就一個新興的中產階層。
不過,那已非蘇大為所能去深思的了。
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
「今年讓倭國內的事都步入正軌,明年便可反哺百濟,若新羅人不老實,還可從對馬島出兵,威脅新羅國都。」
「此計大妙。」
蘇慶節在一旁哈哈一笑,他也早看新羅人那副嘴臉不順眼了。
大唐諸將礙於新羅是藩屬國的身份,平時對新羅人中的一些將領表現出來的跋扈和傲慢,都是盡量忍耐。
也隻有蘇大為才有這份能耐,把新羅人吃得死死的。
「把倭國這些事定下,百濟的事也就大體穩定了,我走之前再和劉仁軌談一次。」
要想穩定局麵,歸根到底,還是人和錢糧。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真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也會從這些本質方麵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務細節,蘇大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稅製上。
大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授田按戶口,一個家庭的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時授田是有年限的,一個男性農民從成丁十八歲那年從國家那裏分到土地,到六十歲那年必須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隻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權。
農民耕種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繼承,叫永業田,另一類不能繼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準買賣和抵押。
如果能嚴格按這種製度執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併不會來得那樣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後期,這些製度逐漸廢弛。
現在蘇大為在倭國和百濟實行的土地製度,其實也是唐製。
土地歸屬國家,國家分配田給農人種。
按大唐租庸調製,四十稅一。
每八十畝口分田僅需要繳納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後,土地迴歸國家,重新進入分配。
任何製度,到了中後期,被人鑽空子或者廢弛,都是必然的。
不過蘇大為也沒想幫著倭人建立什麽萬世之法。
他需要的,隻是有這麽一個穩定的後方,替自己源源不斷提供錢糧和兵源。
穩定就好。
話說迴來,其實這種農耕的生產力,爆兵能力其實是有限的。
比如漢武帝時為了打匈奴,天下戶口減半。
也隻有大唐比較奇葩,以遠低於漢的人口,打下遠邁兩漢的廣袤疆域,而且對國內的生產生活,還好像沒什麽影響。
反而越打越強盛,打出個盛世帝國,令四方蠻夷來朝拜。
現在蘇大為自己有了掌握一國,從基礎做起的經驗,也稍稍能窺得一些門道。
以大唐如今的疆域和戰事,單以農業人口,是遠遠不足以支撐的。
這一切,其實要歸功到唐初。
唐初太宗李世民實行的其實是以軍事勝利掠奪財物,再以戰爭紅利,反哺大唐的農業和民生。
隻不過這種掠奪方式,到了李治朝,已經越來越難持續了。
打仗越來越變成一種花錢的無底洞,而不是賺錢的生意。
早在大唐對土地的征服慢下來以前,唐朝府兵的待遇,已經直線下滑。
府兵製越來越難維繫了。
搖搖頭,將這一切拋開,蘇大為最後向蘇慶節和高大龍、周良道:「我這次迴去,是陛下急召,但是陛下並沒有別的旨意,所以像獅子你,暫時還得在都督府,如果想家了,有合適的人選接替,我再想辦法幫你調迴去。
以後政策傾斜,花個數十年移民。
通過數代人之力,總有消化完成的一天。
但像西北草原,河西走廊,大漠連天那種地方,則完全無法長期駐守。
所以胡人時叛時降,都是正常操作。
甚至高句麗這片地,大唐雖然打下來了,但唐軍中像李勣這樣的老將,心裏對於能否長久統治,都是存疑的。
隻是不好拂了李治的麵子。
從諸將攻下高句麗的後續動作來看,都是盡力劫掠錢糧,以充實軍資。
根本沒考慮把當地百姓的口糧和財富掠奪幹淨,這些人無法生存,會不會挺而走險,掀起叛亂。
想到這裏,蘇大為不由暗自搖頭。
歷史上,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在新羅的暗中支持下,一直在搞復國運動。
最終逼得唐軍不得不撤離,白白便宜了新羅人。
他是不想看著這一切發生,所以早早謀劃,打下了倭國。
日後若新羅人有所動作,從倭國和百濟兩路出兵,足以平定一切。
不過……
先得把眼前的缺糧問題給解決了。
「倭國今年自保是沒什麽問題,盡量從倭國不良人中抽調人手,至少把架子搭起來,以後再慢慢填充,征糧和徵稅都從新機構裏做,再另設主薄,做好帳目,每年都督府都要核查。」
「嗯,那這個新機構叫什麽?」
「就叫……」
蘇大為略一思索道:「稅務局。」
「稅務局?」
「等等,叫這個似不太妥貼,還是叫糧稅局吧。」
蘇大為補充道:「把錢糧稅的功能合一了。」
可以想見,未來這個新機構,會變成何等龐然大物。
趴在倭人農戶身上吸血,能不壯大才是怪事。
甚至會造就一個新興的中產階層。
不過,那已非蘇大為所能去深思的了。
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
「今年讓倭國內的事都步入正軌,明年便可反哺百濟,若新羅人不老實,還可從對馬島出兵,威脅新羅國都。」
「此計大妙。」
蘇慶節在一旁哈哈一笑,他也早看新羅人那副嘴臉不順眼了。
大唐諸將礙於新羅是藩屬國的身份,平時對新羅人中的一些將領表現出來的跋扈和傲慢,都是盡量忍耐。
也隻有蘇大為才有這份能耐,把新羅人吃得死死的。
「把倭國這些事定下,百濟的事也就大體穩定了,我走之前再和劉仁軌談一次。」
要想穩定局麵,歸根到底,還是人和錢糧。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真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也會從這些本質方麵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務細節,蘇大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稅製上。
大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授田按戶口,一個家庭的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時授田是有年限的,一個男性農民從成丁十八歲那年從國家那裏分到土地,到六十歲那年必須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隻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權。
農民耕種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繼承,叫永業田,另一類不能繼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準買賣和抵押。
如果能嚴格按這種製度執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併不會來得那樣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後期,這些製度逐漸廢弛。
現在蘇大為在倭國和百濟實行的土地製度,其實也是唐製。
土地歸屬國家,國家分配田給農人種。
按大唐租庸調製,四十稅一。
每八十畝口分田僅需要繳納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後,土地迴歸國家,重新進入分配。
任何製度,到了中後期,被人鑽空子或者廢弛,都是必然的。
不過蘇大為也沒想幫著倭人建立什麽萬世之法。
他需要的,隻是有這麽一個穩定的後方,替自己源源不斷提供錢糧和兵源。
穩定就好。
話說迴來,其實這種農耕的生產力,爆兵能力其實是有限的。
比如漢武帝時為了打匈奴,天下戶口減半。
也隻有大唐比較奇葩,以遠低於漢的人口,打下遠邁兩漢的廣袤疆域,而且對國內的生產生活,還好像沒什麽影響。
反而越打越強盛,打出個盛世帝國,令四方蠻夷來朝拜。
現在蘇大為自己有了掌握一國,從基礎做起的經驗,也稍稍能窺得一些門道。
以大唐如今的疆域和戰事,單以農業人口,是遠遠不足以支撐的。
這一切,其實要歸功到唐初。
唐初太宗李世民實行的其實是以軍事勝利掠奪財物,再以戰爭紅利,反哺大唐的農業和民生。
隻不過這種掠奪方式,到了李治朝,已經越來越難持續了。
打仗越來越變成一種花錢的無底洞,而不是賺錢的生意。
早在大唐對土地的征服慢下來以前,唐朝府兵的待遇,已經直線下滑。
府兵製越來越難維繫了。
搖搖頭,將這一切拋開,蘇大為最後向蘇慶節和高大龍、周良道:「我這次迴去,是陛下急召,但是陛下並沒有別的旨意,所以像獅子你,暫時還得在都督府,如果想家了,有合適的人選接替,我再想辦法幫你調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