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莫蒔的設想
七零知青我為中醫扛大旗 作者:某某阿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去了趟首都中醫藥大學,發現了中醫在學院教育上存在的弊端。
莫蒔就開始思考中醫的人才培養問題。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脈象、病症都隻有在臨床中去體會,其治療也隻有在病人的病情變化中去進行,離開了臨床實踐,離開了病人,就很難體會中醫的精髓。
傳統中醫向來是師帶徒的傳承模式,其弊端在於效率太低,無法批量培養中醫人才,而且,缺乏統一的培養標準,培養出來的中醫良莠不齊。
然而,學院教育套用西式思維和教學模式,批量培養出來的中醫學生,又早失了中醫本質。
高學曆、高職稱,並不代表能看得好病。
以現今的學校教育,想培養出名醫,很難!想培養出大醫,更難!
原本莫蒔打算把蒔醫館的一部分收入,捐贈給首都中醫藥大學,為中醫培養設立獎學金助學金。
但昨天的中醫藥大學之行,打消了她的這個想法。
這筆錢投進去,也隻能多培養一些中不中、西不西的醫學生,對中醫傳承並不能起到什麽作用。
葛、潘、李三位師父也提醒了她,莫家村那邊的中醫學堂,很快也會麵臨窘境。
莫家村十歲開始學醫的那些孩子們,需要更多的師父們手把手地帶著參與臨床實踐。
青年班那時候,隻有幾個人走上了中醫之路,於師父、蘇師父他們才帶的過來。
可,少年班的孩子們,加上後來擴張後招收的外村孩子,足足上百人……
午休時,莫蒔忍不住和木森談起了中醫人才培養的難處。
“學院教育和傳統師承各有利弊……如果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木森說了一句,就思考了起來。
莫蒔喃喃自語,“兩者結合?”
隨即,一道光閃過她的腦海,莫蒔興奮地說道,“我想到了!
莫家村的中醫學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得上是學院教育了,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批量培養。
但和中醫藥大學不同的是,學生們年齡更小,學習中醫的時間更多,更重要的是課程設置合理,且遵循了中醫理念和本質。
學生們從小就熟讀經典,接受的也是中醫思維,也隻有如何多多實踐這一道門檻。
如果我們能安排更多的成熟中醫,用師帶徒的方式,增加學生們的臨床實踐經驗,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木森看著興奮的莫蒔,搖了搖頭。
“想法很好,可是,去哪裏找這麽多的成熟中醫?又怎麽說服他們幫中醫學堂帶徒弟呢?”
莫蒔眼睛亮亮的,“六十年代的時候,主席號召大辦農村合作醫療……
那段時期,至少有一百五十多萬的赤腳醫生活躍在廣大農村。
這些赤腳醫生,我聽於師父提過,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來自民間中醫世家的傳人,還有不少自學成才的中醫愛好者。
剩下的赤腳醫生,雖然隻經過了中醫和西醫基本知識的短期培訓,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大量醫療實踐,仍就有相當一部分農村赤腳醫生成為了中醫高手。
於師父說,有不少赤腳醫生,即便對醫療界最頭痛的各種疑難雜症,也是妙手迴春,手到病除。”
“中醫高手在民間啊!”木森讚歎了一句。
莫蒔越說越興奮,她目光灼灼地看著木森繼續說道,“還有一些百年中醫世家,子承父業,一代代傳承下來,不離故土,不求財名,成為了隱士高手。
如果能把赤腳醫生中的中醫高手,作為我們中醫學堂、師帶徒臨床實踐的一環,中醫人才培養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安排人尋找中醫高手,找到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應該能說動不少人帶徒弟吧?
更何況這些徒弟還是打好了中醫基礎的,欠缺的唯有臨床實踐而已。
不少赤腳醫生收入微薄,卻仍舊常年堅持在偏遠地區行醫,讓人敬佩。
我們可以每個月給願意帶徒弟的師父們發一份帶徒補貼。
莫家村的中醫學堂目前百餘名學生,按照一位師父帶兩個徒弟來算,我們需要找到至少五十名中醫高手。
如果一人一月五十元工資,五五二十五,一個月也才不到三千塊錢,一年下來,是……”
莫蒔皺起眉頭計算著,算數這個事兒,她是真的不太行。
木森張口直接報了個數,“三萬。”
“哦哦,一年也才三萬塊錢。學生們遠赴外地實習,有份實習補貼更人激勵人心。
按照一人一個月二十元算的話,一百人是兩千一個月,一年是……”
木森接口,“兩萬四。”
“嗯嗯,加起來五萬多,不到六萬塊錢。一百個學生們跟師實習三年,十八萬。
即便一千個學生,三年實習下來,也才一百八十萬,劃算!”
單單從中村原一郎頭上,她一年能賺到的,就遠超這個數目。
莫蒔興奮地和木森探討著她的想法。
“找尋到足夠多的中醫高手,反而是目前最難的……”
木森頭腦清明地分析著,“可以用凰嶺醫藥館的名義,在京城的各個大學裏麵發傳單。
大學生們天南地北,哪裏來的都有,不久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大學生都會迴趟家。
但凡能提供中醫高手線索的,我們查證後,給予一定的現金報酬。
大學生們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能賺外快的機會的。”
莫蒔激動地走來走去,她搓搓手掌說道,“嗯嗯,就這麽辦。
我要寫一份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報告,還得跟幾位師父們商量一下。
不行,我等不及了,我現在就去後院寫……”
木森看著急切的莫蒔,朝她擺擺手,“去吧,前麵這邊有我和成峰呢。”
一下午,莫蒔寫了兩份材料,一份是針對莫家村的中醫學堂的,另一份是她寫的關於改進中醫學院教育的。
傍晚,莫蒔和木森去見了葛成仁、潘康、李尚三位師父。
“師父們,關於中醫的人才培養,我寫了兩份材料。
你們幫我看看……提提意見……”
莫蒔就開始思考中醫的人才培養問題。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脈象、病症都隻有在臨床中去體會,其治療也隻有在病人的病情變化中去進行,離開了臨床實踐,離開了病人,就很難體會中醫的精髓。
傳統中醫向來是師帶徒的傳承模式,其弊端在於效率太低,無法批量培養中醫人才,而且,缺乏統一的培養標準,培養出來的中醫良莠不齊。
然而,學院教育套用西式思維和教學模式,批量培養出來的中醫學生,又早失了中醫本質。
高學曆、高職稱,並不代表能看得好病。
以現今的學校教育,想培養出名醫,很難!想培養出大醫,更難!
原本莫蒔打算把蒔醫館的一部分收入,捐贈給首都中醫藥大學,為中醫培養設立獎學金助學金。
但昨天的中醫藥大學之行,打消了她的這個想法。
這筆錢投進去,也隻能多培養一些中不中、西不西的醫學生,對中醫傳承並不能起到什麽作用。
葛、潘、李三位師父也提醒了她,莫家村那邊的中醫學堂,很快也會麵臨窘境。
莫家村十歲開始學醫的那些孩子們,需要更多的師父們手把手地帶著參與臨床實踐。
青年班那時候,隻有幾個人走上了中醫之路,於師父、蘇師父他們才帶的過來。
可,少年班的孩子們,加上後來擴張後招收的外村孩子,足足上百人……
午休時,莫蒔忍不住和木森談起了中醫人才培養的難處。
“學院教育和傳統師承各有利弊……如果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木森說了一句,就思考了起來。
莫蒔喃喃自語,“兩者結合?”
隨即,一道光閃過她的腦海,莫蒔興奮地說道,“我想到了!
莫家村的中醫學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得上是學院教育了,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批量培養。
但和中醫藥大學不同的是,學生們年齡更小,學習中醫的時間更多,更重要的是課程設置合理,且遵循了中醫理念和本質。
學生們從小就熟讀經典,接受的也是中醫思維,也隻有如何多多實踐這一道門檻。
如果我們能安排更多的成熟中醫,用師帶徒的方式,增加學生們的臨床實踐經驗,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木森看著興奮的莫蒔,搖了搖頭。
“想法很好,可是,去哪裏找這麽多的成熟中醫?又怎麽說服他們幫中醫學堂帶徒弟呢?”
莫蒔眼睛亮亮的,“六十年代的時候,主席號召大辦農村合作醫療……
那段時期,至少有一百五十多萬的赤腳醫生活躍在廣大農村。
這些赤腳醫生,我聽於師父提過,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來自民間中醫世家的傳人,還有不少自學成才的中醫愛好者。
剩下的赤腳醫生,雖然隻經過了中醫和西醫基本知識的短期培訓,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大量醫療實踐,仍就有相當一部分農村赤腳醫生成為了中醫高手。
於師父說,有不少赤腳醫生,即便對醫療界最頭痛的各種疑難雜症,也是妙手迴春,手到病除。”
“中醫高手在民間啊!”木森讚歎了一句。
莫蒔越說越興奮,她目光灼灼地看著木森繼續說道,“還有一些百年中醫世家,子承父業,一代代傳承下來,不離故土,不求財名,成為了隱士高手。
如果能把赤腳醫生中的中醫高手,作為我們中醫學堂、師帶徒臨床實踐的一環,中醫人才培養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安排人尋找中醫高手,找到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應該能說動不少人帶徒弟吧?
更何況這些徒弟還是打好了中醫基礎的,欠缺的唯有臨床實踐而已。
不少赤腳醫生收入微薄,卻仍舊常年堅持在偏遠地區行醫,讓人敬佩。
我們可以每個月給願意帶徒弟的師父們發一份帶徒補貼。
莫家村的中醫學堂目前百餘名學生,按照一位師父帶兩個徒弟來算,我們需要找到至少五十名中醫高手。
如果一人一月五十元工資,五五二十五,一個月也才不到三千塊錢,一年下來,是……”
莫蒔皺起眉頭計算著,算數這個事兒,她是真的不太行。
木森張口直接報了個數,“三萬。”
“哦哦,一年也才三萬塊錢。學生們遠赴外地實習,有份實習補貼更人激勵人心。
按照一人一個月二十元算的話,一百人是兩千一個月,一年是……”
木森接口,“兩萬四。”
“嗯嗯,加起來五萬多,不到六萬塊錢。一百個學生們跟師實習三年,十八萬。
即便一千個學生,三年實習下來,也才一百八十萬,劃算!”
單單從中村原一郎頭上,她一年能賺到的,就遠超這個數目。
莫蒔興奮地和木森探討著她的想法。
“找尋到足夠多的中醫高手,反而是目前最難的……”
木森頭腦清明地分析著,“可以用凰嶺醫藥館的名義,在京城的各個大學裏麵發傳單。
大學生們天南地北,哪裏來的都有,不久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大學生都會迴趟家。
但凡能提供中醫高手線索的,我們查證後,給予一定的現金報酬。
大學生們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能賺外快的機會的。”
莫蒔激動地走來走去,她搓搓手掌說道,“嗯嗯,就這麽辦。
我要寫一份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報告,還得跟幾位師父們商量一下。
不行,我等不及了,我現在就去後院寫……”
木森看著急切的莫蒔,朝她擺擺手,“去吧,前麵這邊有我和成峰呢。”
一下午,莫蒔寫了兩份材料,一份是針對莫家村的中醫學堂的,另一份是她寫的關於改進中醫學院教育的。
傍晚,莫蒔和木森去見了葛成仁、潘康、李尚三位師父。
“師父們,關於中醫的人才培養,我寫了兩份材料。
你們幫我看看……提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