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兩位便宜皇帝的性格,還幾位類似,都非常的聰明,且無比的固執,為了同一件事與大臣發生猛烈的衝突——那就是近乎偏執地恪守孝道,登基不久,便各自演出了一場震驚朝野、曠日持久的追贈生父名分的鬧劇。
嘉靖朝的不消分說,轟轟烈烈的『大禮議』註定載入史冊,英宗趙曙也不甘示弱,『濮議之爭』持續終生,且已經寫進了史書……
仁宗去世後,英宗即位,朝廷開始討論英宗生父濮王的稱號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十四個月,但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二十四個月再說,這並不是為表示對仁宗的尊敬,而是英宗為了減少追封時的阻力而出的緩兵之計。
當時以王珪為首的兩製認為,英宗繼承仁宗的皇位。應稱生父濮王為皇伯,而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宰執們迎合上意,認為英宗應稱其為皇考,他們還請求英宗將兩種方案,都提交百官討論。
當時英宗和他的宰相們認為,大臣中一定會有人迎合他們的主張,誰知情況恰恰相反,百官對此反應極其強烈,大多贊同兩製官員的提案。但英宗已經蓄謀已久,怎會改弦更張?便想施加壓力,讓百官改變看法。但因為宋朝沒有廷杖,而且皇帝不能殺士大夫,所以英宗感到很吃力,壓力很大。
偏偏這時候仁宗皇帝的原配曹太後聽說消息,親自起草了詔書,嚴厲指責韓琦、歐陽修等人,認為英宗能即位,因為他是過繼給仁宗的養子,不能再稱濮王為父,所謂皇考也就無從談起,一下子蓋棺定論。
英宗的認爹之路仿佛再無希望。
見形勢的發展於己不利。英宗不得不暫緩討論此事,但他並沒有放棄。恰恰相反,經過那麽長時間的爭論,他已經認識到,要想取得勝利,隻有爭取太後改變態度,釜底抽薪,才能給兩製和百官以致命一擊!最後竟使出了匪夷所思的一招——他預先讓歐陽修寫好了『議定濮王稱皇考』的詔書,藏在身上,然後請曹太後吃飯,席間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錯誤,願意痛改前非,不再強求什麽。
曹太後雖然跟英宗的關係很不好,但聽了英宗情真意切的話語,想想將來還得靠他,曹太後的態度軟化了,被英宗在好話連篇中,一杯接一杯的灌醉了,然後掏出詔書,哄著曹太後稀裏糊塗的簽上了。
次日,太後酒醒,方知詔書內容,但後悔已經晚了,因為英宗已經將其詔告天下——濮安懿王稱親,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也就是給予皇帝的哀榮。
但這項決定遭到了朝臣的堅決抵製,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台諫官員全部自請同貶。甚至在濮邸時的幕僚都站出來反對稱親之舉,這是英宗萬萬沒想到的。
麵對這始料不及的情況,英宗不能再忍,他下詔停止討論,將呂誨等三名禦史貶出京師,以示決心,同時又拉攏反對派主要人物王珪,許以執政職位,最終軟硬兼施。前後歷時三年多,才為生父爭得了死後的名分……考慮到英宗一公在位五年,這個耗時比例,比嘉靖帝還高。
※※※※
文章中用這位皇帝類比嘉靖,原意是想證明嘉靖並不是一意孤行,但卻忘了這對難兄難弟,還有個最讓人詬病的相似點——對不是自己老媽的太後,十分的不恭。當然嘉靖是不承認的,但人家老趙家的皇帝比較實在,趙曙曾經因為天災下過罪己詔,頭一條就是說自己『聽信讒言,對曹太後不恭』,人家自己承認了!
於是嚴世蕃在彈劾文章中說,張太嶽用宋英宗類比吾皇,是為了表達一個看法——嗣皇帝為了對生身父母進孝道。就必然要對先帝不敬,對先帝遺孀不恭,自然站在百官的對立麵。
在彈劾奏章的最後,嚴世蕃拿出當年構陷張經的本事,添了畫龍點睛的一句道:『臣聽說,自古站在百官對裏麵的都是昏君,然而吾皇英明神武,四海鹹服,百姓安居樂業,無不認為當今是難得的治世,張居正卻敢這樣汙衊皇上。不知是何居心?』
什麽叫字字誅心?這就叫字字誅心。袁煒光看看,都嚇得滿頭大汗,他久在君側,知道嘉靖剛愎自負,極容易先入為主,做出些衝動之舉——比如當年的夏言、曾銑、張經、李天寵等人,無不因此遭了毒手,雖然嘉靖事後也琢磨過味來,覺著後悔了,但金口一開便覆水難收,隻能一錯到底了。
袁煒敢斷定,一旦看到這封戳到天子逆鱗的奏章,嘉靖必然暴怒而起,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張居正下獄嚴刑拷打——他相信隻要這玩意兒一遞上去,張太嶽就得徹底完蛋。
可張太嶽何許人也?徐閣老最親近的嫡係子弟,那是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口裏怕化了,哪怕去歲兩黨戰鬥到白熱化,就差徐閣老赤膊上陣了,都沒捨得讓他出馬。可想而知,要是自己敢遞這道奏摺,徐階必然不會放過自己……而且昨天雙方還把酒言歡,今天就惡狠狠的捅刀子,估計徐階要對他恨之入骨了。
袁煒想起看過的市井小說上,當黑幫分子要讓兩麵派徹底歸附時,往往會逼他做一件徹底得罪另一方的事,這樣兩麵派就沒法左右逢源,隻能選擇答應或不答應,答應,就徹底跟另一方決裂;不答應,下場往往是被黑幫刨坑埋了。
他覺著嚴世蕃跟黑幫頭子唯一的區別,是不會把自己刨坑埋了,頂多也就是搞個身敗名裂罷了……
嘉靖朝的不消分說,轟轟烈烈的『大禮議』註定載入史冊,英宗趙曙也不甘示弱,『濮議之爭』持續終生,且已經寫進了史書……
仁宗去世後,英宗即位,朝廷開始討論英宗生父濮王的稱號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十四個月,但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二十四個月再說,這並不是為表示對仁宗的尊敬,而是英宗為了減少追封時的阻力而出的緩兵之計。
當時以王珪為首的兩製認為,英宗繼承仁宗的皇位。應稱生父濮王為皇伯,而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宰執們迎合上意,認為英宗應稱其為皇考,他們還請求英宗將兩種方案,都提交百官討論。
當時英宗和他的宰相們認為,大臣中一定會有人迎合他們的主張,誰知情況恰恰相反,百官對此反應極其強烈,大多贊同兩製官員的提案。但英宗已經蓄謀已久,怎會改弦更張?便想施加壓力,讓百官改變看法。但因為宋朝沒有廷杖,而且皇帝不能殺士大夫,所以英宗感到很吃力,壓力很大。
偏偏這時候仁宗皇帝的原配曹太後聽說消息,親自起草了詔書,嚴厲指責韓琦、歐陽修等人,認為英宗能即位,因為他是過繼給仁宗的養子,不能再稱濮王為父,所謂皇考也就無從談起,一下子蓋棺定論。
英宗的認爹之路仿佛再無希望。
見形勢的發展於己不利。英宗不得不暫緩討論此事,但他並沒有放棄。恰恰相反,經過那麽長時間的爭論,他已經認識到,要想取得勝利,隻有爭取太後改變態度,釜底抽薪,才能給兩製和百官以致命一擊!最後竟使出了匪夷所思的一招——他預先讓歐陽修寫好了『議定濮王稱皇考』的詔書,藏在身上,然後請曹太後吃飯,席間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錯誤,願意痛改前非,不再強求什麽。
曹太後雖然跟英宗的關係很不好,但聽了英宗情真意切的話語,想想將來還得靠他,曹太後的態度軟化了,被英宗在好話連篇中,一杯接一杯的灌醉了,然後掏出詔書,哄著曹太後稀裏糊塗的簽上了。
次日,太後酒醒,方知詔書內容,但後悔已經晚了,因為英宗已經將其詔告天下——濮安懿王稱親,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也就是給予皇帝的哀榮。
但這項決定遭到了朝臣的堅決抵製,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台諫官員全部自請同貶。甚至在濮邸時的幕僚都站出來反對稱親之舉,這是英宗萬萬沒想到的。
麵對這始料不及的情況,英宗不能再忍,他下詔停止討論,將呂誨等三名禦史貶出京師,以示決心,同時又拉攏反對派主要人物王珪,許以執政職位,最終軟硬兼施。前後歷時三年多,才為生父爭得了死後的名分……考慮到英宗一公在位五年,這個耗時比例,比嘉靖帝還高。
※※※※
文章中用這位皇帝類比嘉靖,原意是想證明嘉靖並不是一意孤行,但卻忘了這對難兄難弟,還有個最讓人詬病的相似點——對不是自己老媽的太後,十分的不恭。當然嘉靖是不承認的,但人家老趙家的皇帝比較實在,趙曙曾經因為天災下過罪己詔,頭一條就是說自己『聽信讒言,對曹太後不恭』,人家自己承認了!
於是嚴世蕃在彈劾文章中說,張太嶽用宋英宗類比吾皇,是為了表達一個看法——嗣皇帝為了對生身父母進孝道。就必然要對先帝不敬,對先帝遺孀不恭,自然站在百官的對立麵。
在彈劾奏章的最後,嚴世蕃拿出當年構陷張經的本事,添了畫龍點睛的一句道:『臣聽說,自古站在百官對裏麵的都是昏君,然而吾皇英明神武,四海鹹服,百姓安居樂業,無不認為當今是難得的治世,張居正卻敢這樣汙衊皇上。不知是何居心?』
什麽叫字字誅心?這就叫字字誅心。袁煒光看看,都嚇得滿頭大汗,他久在君側,知道嘉靖剛愎自負,極容易先入為主,做出些衝動之舉——比如當年的夏言、曾銑、張經、李天寵等人,無不因此遭了毒手,雖然嘉靖事後也琢磨過味來,覺著後悔了,但金口一開便覆水難收,隻能一錯到底了。
袁煒敢斷定,一旦看到這封戳到天子逆鱗的奏章,嘉靖必然暴怒而起,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張居正下獄嚴刑拷打——他相信隻要這玩意兒一遞上去,張太嶽就得徹底完蛋。
可張太嶽何許人也?徐閣老最親近的嫡係子弟,那是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口裏怕化了,哪怕去歲兩黨戰鬥到白熱化,就差徐閣老赤膊上陣了,都沒捨得讓他出馬。可想而知,要是自己敢遞這道奏摺,徐階必然不會放過自己……而且昨天雙方還把酒言歡,今天就惡狠狠的捅刀子,估計徐階要對他恨之入骨了。
袁煒想起看過的市井小說上,當黑幫分子要讓兩麵派徹底歸附時,往往會逼他做一件徹底得罪另一方的事,這樣兩麵派就沒法左右逢源,隻能選擇答應或不答應,答應,就徹底跟另一方決裂;不答應,下場往往是被黑幫刨坑埋了。
他覺著嚴世蕃跟黑幫頭子唯一的區別,是不會把自己刨坑埋了,頂多也就是搞個身敗名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