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洲,是當今文壇盟主,王世貞的號;而麟洲,則是他的弟弟王世懋。
沈默一下子明白髮生了什麽,因為昨天在歸途中,徐渭他們便重點講了這件事……
※※※※
要說朝廷今年最大的地震,莫屬王忬被捕事件了。
王忬,字民應,出身於蘇州府第一家族,太倉王氏……雖然徐家現在顯赫一時,但比不了王家數代高官養成的貴族氣質,與之相比,總有些暴發戶的感覺,所以蘇州人公認太倉王家,才是第一家族。
王忬出身如此顯赫,本身的履歷也很耀眼,他嘉靖二十年中進士,才學通敏,為時所重。當禦史時,劾罷東廠太監宋興,名聲大振;巡按順天時,築京郭、修通州城,築張家灣大小二堡,抵禦俺答入寇,立下大功!
嘉靖三十一年,便巡撫山東……對於一個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員,能在十二年內就封疆一方,這簡直是個奇蹟。甫三月,浙江倭寇告急,出任提督軍務,巡撫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其中俞大猷、湯克寬、盧鏜等大將,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後來的故事,便眾所周知了,因為全麵抗倭的需要,設立東南六省總督,張經取代了他。王忬則還朝,進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加兵部右侍郎,代薊遼總督,不久,進右都禦史,成為堂堂二品封疆,與胡宗憲一南一北,並稱朝廷柱石之臣,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然後便是比崛起更迅疾百倍的墜落——今春俺答進犯潘家口長城,灤河以西,遵化、遷安、薊州、玉田告急,王忬積極籌劃備戰,對於他這種經驗豐富的老將來說,這種程度的騷擾根本不在話下。
然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發生了,朝廷竟然以『俺答進犯潘家口』這個模糊的罪名,將他革職查問,由錦衣衛鎖拿進京。
然後因為主帥被捕,軍心混亂,俺答真的入寇成功,將灤河以西洗劫一空,這本可證明撤換王忬是錯誤的,但在某些人的顛倒黑白之下,卻成了王忬布防不利、玩忽職守的罪證!竟要三司會審,取他的性命!
王忬真是比竇娥還冤,但不論是他,還是其他知情的官員,都知道為什麽落到這一步。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他是李默的餘黨,理當遭到清算。其二,他的兒子王世貞,幹了一件讓嚴家大為光火的事情——在那位死諫嚴嵩的楊繼盛入獄其間,數次前去探望,還在楊繼盛被害以後,披麻戴孝為其收屍!
這在嚴嵩父子看來,是赤裸裸的挑戰自己的權威,哪有不棒殺之理?!
第五零零章 長歌當哭
對於仕宦家庭的子弟來說,左右逢源似乎成了一種本能,當初嚴嵩和李默鬥得正兇的時候,王忬與李默結為死黨,他的兒子王世貞卻與嚴世蕃關係不錯……雖然不是直接關係,但他是景王府的講官,嚴世蕃又常與景王走動,所以他倆時常見麵,雖然沒有深交,卻也能說得上話。
當然,如果王世貞願意奉迎,兩人的關係百分百遠不止於此,事實上,嚴世蕃十分希望結交這位文壇巨匠,以改善自己臭不可聞的名聲,但王世貞畢竟不同於鄢懋卿、趙文華那些不要臉的,他有良知、分是非,之所以與嚴世蕃相交,不過是為家族考慮罷了……
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智慧,實在不是什麽稀奇玩意兒,但又無比好使。所以王忬沒有跟著李默倒黴,隻是調任薊遼總督。去給北京看大門,但在與嚴嵩當麵鑼、對麵鼓後,還能得到這樣的結果,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如果不出意外,王家父子的幸福生活將這樣穩穩的繼續下去。然而因為一個人的死,一切都改變了。
那人就是冒死上書、椒山有膽的楊繼盛!他自上書後,熬過了常人難以禁受的酷刑,在陰冷潮濕的牢房裏,頑強的又撐了三年。三年裏,嚴黨加緊審問,也沒審出什麽有用的東西來,反倒是他堅貞不屈的舉動,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
同情他的官員漸漸多起來,私下常為楊繼盛的遭遇感嘆,說此公是天下義士,不該死在這一場雲雲。但懾於嚴黨的淫威,人人敢怒不敢言,也沒人敢去探視楊繼盛。
但有個人是例外,他就是王世貞。王世貞與楊繼盛、張居正、李春芳、殷士瞻這些人,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科進士……這一科錄取的人才質量之高,恐怕要在大明朝的科舉史上,排在第二了。
這一科的同年相互幫襯,暗中經營,十餘年間已經形成不小的實力,唿之欲出了,正是在這幫同年的私下運作下,楊繼盛的案子才能一拖就是三年多。
按照常識。拖一拖便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他們也正是打得這番主意,希望等時間久了,事情淡了,能把楊繼盛營救出來。
於是他們等了三年,這三年裏大家都不敢去探視楊繼盛,唯獨王世貞不懼,他不光多次探監,還四處尋醫問藥,煎好了給楊繼盛送來,又給他送了許多書籍,讓楊繼盛可以熬過來。
※※※※
三年後,他們商量著,火候應該到了,王世貞便前往嚴府拜謁嚴嵩道:「現在京中人都說,楊繼盛乃是『天下義士』,這樣的人殺之不祥。人言也是可畏,相公何不網開一麵,救出繼盛,否則貽謗萬世,也為我公不取哩。」
他這話說的很有藝術。讓嚴嵩頗為意動,便慨然答應道:「我亦憐他忠誠,當替他代奏皇上,恕他一點便是。」王世貞聽了嚴閣老的話,便千恩萬謝而出,迴去等著消息了。
沈默一下子明白髮生了什麽,因為昨天在歸途中,徐渭他們便重點講了這件事……
※※※※
要說朝廷今年最大的地震,莫屬王忬被捕事件了。
王忬,字民應,出身於蘇州府第一家族,太倉王氏……雖然徐家現在顯赫一時,但比不了王家數代高官養成的貴族氣質,與之相比,總有些暴發戶的感覺,所以蘇州人公認太倉王家,才是第一家族。
王忬出身如此顯赫,本身的履歷也很耀眼,他嘉靖二十年中進士,才學通敏,為時所重。當禦史時,劾罷東廠太監宋興,名聲大振;巡按順天時,築京郭、修通州城,築張家灣大小二堡,抵禦俺答入寇,立下大功!
嘉靖三十一年,便巡撫山東……對於一個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員,能在十二年內就封疆一方,這簡直是個奇蹟。甫三月,浙江倭寇告急,出任提督軍務,巡撫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其中俞大猷、湯克寬、盧鏜等大將,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後來的故事,便眾所周知了,因為全麵抗倭的需要,設立東南六省總督,張經取代了他。王忬則還朝,進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加兵部右侍郎,代薊遼總督,不久,進右都禦史,成為堂堂二品封疆,與胡宗憲一南一北,並稱朝廷柱石之臣,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然後便是比崛起更迅疾百倍的墜落——今春俺答進犯潘家口長城,灤河以西,遵化、遷安、薊州、玉田告急,王忬積極籌劃備戰,對於他這種經驗豐富的老將來說,這種程度的騷擾根本不在話下。
然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發生了,朝廷竟然以『俺答進犯潘家口』這個模糊的罪名,將他革職查問,由錦衣衛鎖拿進京。
然後因為主帥被捕,軍心混亂,俺答真的入寇成功,將灤河以西洗劫一空,這本可證明撤換王忬是錯誤的,但在某些人的顛倒黑白之下,卻成了王忬布防不利、玩忽職守的罪證!竟要三司會審,取他的性命!
王忬真是比竇娥還冤,但不論是他,還是其他知情的官員,都知道為什麽落到這一步。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他是李默的餘黨,理當遭到清算。其二,他的兒子王世貞,幹了一件讓嚴家大為光火的事情——在那位死諫嚴嵩的楊繼盛入獄其間,數次前去探望,還在楊繼盛被害以後,披麻戴孝為其收屍!
這在嚴嵩父子看來,是赤裸裸的挑戰自己的權威,哪有不棒殺之理?!
第五零零章 長歌當哭
對於仕宦家庭的子弟來說,左右逢源似乎成了一種本能,當初嚴嵩和李默鬥得正兇的時候,王忬與李默結為死黨,他的兒子王世貞卻與嚴世蕃關係不錯……雖然不是直接關係,但他是景王府的講官,嚴世蕃又常與景王走動,所以他倆時常見麵,雖然沒有深交,卻也能說得上話。
當然,如果王世貞願意奉迎,兩人的關係百分百遠不止於此,事實上,嚴世蕃十分希望結交這位文壇巨匠,以改善自己臭不可聞的名聲,但王世貞畢竟不同於鄢懋卿、趙文華那些不要臉的,他有良知、分是非,之所以與嚴世蕃相交,不過是為家族考慮罷了……
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智慧,實在不是什麽稀奇玩意兒,但又無比好使。所以王忬沒有跟著李默倒黴,隻是調任薊遼總督。去給北京看大門,但在與嚴嵩當麵鑼、對麵鼓後,還能得到這樣的結果,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如果不出意外,王家父子的幸福生活將這樣穩穩的繼續下去。然而因為一個人的死,一切都改變了。
那人就是冒死上書、椒山有膽的楊繼盛!他自上書後,熬過了常人難以禁受的酷刑,在陰冷潮濕的牢房裏,頑強的又撐了三年。三年裏,嚴黨加緊審問,也沒審出什麽有用的東西來,反倒是他堅貞不屈的舉動,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
同情他的官員漸漸多起來,私下常為楊繼盛的遭遇感嘆,說此公是天下義士,不該死在這一場雲雲。但懾於嚴黨的淫威,人人敢怒不敢言,也沒人敢去探視楊繼盛。
但有個人是例外,他就是王世貞。王世貞與楊繼盛、張居正、李春芳、殷士瞻這些人,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科進士……這一科錄取的人才質量之高,恐怕要在大明朝的科舉史上,排在第二了。
這一科的同年相互幫襯,暗中經營,十餘年間已經形成不小的實力,唿之欲出了,正是在這幫同年的私下運作下,楊繼盛的案子才能一拖就是三年多。
按照常識。拖一拖便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他們也正是打得這番主意,希望等時間久了,事情淡了,能把楊繼盛營救出來。
於是他們等了三年,這三年裏大家都不敢去探視楊繼盛,唯獨王世貞不懼,他不光多次探監,還四處尋醫問藥,煎好了給楊繼盛送來,又給他送了許多書籍,讓楊繼盛可以熬過來。
※※※※
三年後,他們商量著,火候應該到了,王世貞便前往嚴府拜謁嚴嵩道:「現在京中人都說,楊繼盛乃是『天下義士』,這樣的人殺之不祥。人言也是可畏,相公何不網開一麵,救出繼盛,否則貽謗萬世,也為我公不取哩。」
他這話說的很有藝術。讓嚴嵩頗為意動,便慨然答應道:「我亦憐他忠誠,當替他代奏皇上,恕他一點便是。」王世貞聽了嚴閣老的話,便千恩萬謝而出,迴去等著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