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先生點評完秦琅的文章後,便開始了下一位,時間一點點過去,教室裏隻留下晏先生語氣嚴肅的說話聲,直到所有學子的字和文章都被先生一一點評。
到了次日,丙戊院便開始了正式讀書的日子,每日早晨跟著先生背書,吃早飯,然後中午學經義,下午練字。
秦琅因為自身的文采缺陷而被晏老師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先是將所有他能搜集到的詩詞背誦下來,然後,每天琢磨出兩首詩,不拘格式,不拘題目,哪怕寫出來的詩爛到極致,憋也要憋出來。
誦讀為本,讀中悟情,日積月累的積攢或許能熏陶出秦琅的文采,這是晏夫子的教學方式之一。
於是每逢晨間或傍晚,白鹿書院便能看到一個身著青衣長衫的小書生站在一棵草或者一朵花麵前念念有詞,抓耳撓腮。
對於古代學子,他們從小就是接受詩詞熏陶,寫詩作賦信手拈來,隻是好壞的差別,但是作為一個思維方式已經定格的現代人來說,寫詩簡直是要了老命了。
但在學院中每天晃悠,秦琅除了晏先生布置的課後作業詩詞以外,收獲也很大。
例如晏先生,他和秦琅一樣,是耕讀人家,但秦琅的先輩們富過,留下了不少家資,足夠讓秦琅安心讀書,但晏先生卻是真正的從農家子奮鬥上去的,小的時候耕地砍柴,靠著家裏資助上了私塾,考取了秀才,又靠著村裏人資助考上了舉人。
晏先生中舉之後,名次靠前,考進士入朝為官,前途一片坦蕩,但他卻在二十歲人生最輝煌的時候放棄了仕途,迴到村裏,親自給百姓啟蒙。
他開了一家露天小私塾,男女老幼皆可聽學,在他的努力下,最終使得一個村子的男丁大半都有了功名,村裏的女孩子也因為識字而百家求娶。
此舉在二十年前轟動朝野,陛下聽聞民間有此良才,便下旨招攬入宮給皇子們講讀,沒想到晏先生卻以帝都人才濟濟,而他才疏學淺,此生立誌為百姓開蒙,為貧苦農家子謀求一個出路,陛下大感於懷,禦筆賜下一塊“有教無類”的牌匾。
即便是晏先生現在在白鹿書院當先生,他依舊會每天都在山下的村落裏教百姓讀書識字。
秦琅有一次跑到後山的斷崖上觀察鬆柏,絞盡腦汁的想著該用什麽詞來稱讚它橫七豎八的枝條,就見山長一身粗布衣衫,背著藥婁從山上下來,最開始,秦琅還上前和山長打招唿,但後來,便見怪不怪了。
學院裏的老師有不少從官場上退下來的,各自都有一些小愛好,例如山長,他出生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長大後開始讀書,但讀著讀著就棄文學醫,一學就是十多年,還解了兩例疑難雜症。
後來在家人的逼迫下,重新開始學文,科舉考中了探花郎,當了兩年官後,山長看不慣官場沉浮,便辭官不幹了,跑到白鹿山上接手了白鹿書院,自此,山長除了教導學生之外,空閑時間上山采藥,下山當個坐堂大夫。
白鹿書院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裏的每一個先生單獨拎出來都有自己的一段傳奇故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它奉行一個宗旨:
讀書人有三大目標:忠君,愛國,為民。
先生們一生都在堅守著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在某種程度上,儒家學子是最傳統的封建古人,但他們為這個時代堅守信念,傳遞薪火,他們不如日月耀眼,卻像螢火一般發揮著自己的餘熱和光亮。
國家安穩時,他們可為官一方,為民請命;他們亦可行走鄉野,治病救人;也可居於深山,當一個平平無奇的教書先生。
但當國家危難時,他們亦可放下手中筆,拿起殺人刀,拋頭顱灑熱血。
秦琅聽到這裏,才隱隱可見古代讀書人之風骨。
讀書人是複雜的,也是純粹的,在這樣一群理想主義者聚集的地方裏,它總有一些地方悄無聲息的改變著進入到這裏的所有人,包括秦琅。
時間轉瞬即逝,秦琅在白鹿書院求學三年,在他的詩賦有了一個階段性的提高,晏先生告訴他文章火候已到,便趕在考試之前報了名。
秦琅考完試後正背著包袱從府州返迴到了鎮上,準備迴村。
此時,清槐村裏,兩名衙役敲鑼打鼓的進了村,停留在了秦家門前,對著秦夫人報喜:“令子於北周朝六十三年參加我朝府試,考得紅榜第三名,得中秀才,我等特來向夫人報喜”
秦夫人大喜之下,蒼白的臉上多了兩抹紅暈,她收到兒子準備科舉的信,便一直掛心此事,還早早的準備了紅封,現在正好用得上:“勞差爺幸苦走一趟特意報喜,這點心意算我兒請兩位差爺喝酒吃茶”
秦琅迴村之後,便受到了村裏人十分熱情的打招唿,推開大門,隻聽到斷斷續續的咳嗽聲傳來,接著從廚房裏出來一位端著藥碗的女孩。
定睛一看,這不是原女主何曉曉嗎?她怎麽在這裏?
“是琅哥兒迴來了嗎?”
秦琅聽到屋裏母親略帶沙啞的唿喚,心裏預感不好,衝進了屋裏,卻見母親虛弱的躺在床上:“母親,兒子迴來了”
秦母三年未見兒子,如今見兒子身量見長,從一個小男孩長成了這般溫文秀雅,挺拔如竹的模樣,忍不住看了又看:“我兒清減了不少”
秦琅:褪去了嬰兒肥,再加上鍛煉,有了肌肉,臉部輪廓便顯了出來。
秦琅眼含擔憂詢問道:“我觀母親精神不似以往,臉色也不好,可是身體有恙?”
秦母歎了口氣道:“今年開春不知為何身體沉重,大半時間臥床休養,村裏鎮上的大夫看遍了,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開了補藥,暫且養著”
兒子迴來了,秦母也有了主心骨,來了精神,將這三年田裏的出息,還有勞務用工花費的銀兩,不拘細節一一告訴秦琅。
到了次日,丙戊院便開始了正式讀書的日子,每日早晨跟著先生背書,吃早飯,然後中午學經義,下午練字。
秦琅因為自身的文采缺陷而被晏老師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先是將所有他能搜集到的詩詞背誦下來,然後,每天琢磨出兩首詩,不拘格式,不拘題目,哪怕寫出來的詩爛到極致,憋也要憋出來。
誦讀為本,讀中悟情,日積月累的積攢或許能熏陶出秦琅的文采,這是晏夫子的教學方式之一。
於是每逢晨間或傍晚,白鹿書院便能看到一個身著青衣長衫的小書生站在一棵草或者一朵花麵前念念有詞,抓耳撓腮。
對於古代學子,他們從小就是接受詩詞熏陶,寫詩作賦信手拈來,隻是好壞的差別,但是作為一個思維方式已經定格的現代人來說,寫詩簡直是要了老命了。
但在學院中每天晃悠,秦琅除了晏先生布置的課後作業詩詞以外,收獲也很大。
例如晏先生,他和秦琅一樣,是耕讀人家,但秦琅的先輩們富過,留下了不少家資,足夠讓秦琅安心讀書,但晏先生卻是真正的從農家子奮鬥上去的,小的時候耕地砍柴,靠著家裏資助上了私塾,考取了秀才,又靠著村裏人資助考上了舉人。
晏先生中舉之後,名次靠前,考進士入朝為官,前途一片坦蕩,但他卻在二十歲人生最輝煌的時候放棄了仕途,迴到村裏,親自給百姓啟蒙。
他開了一家露天小私塾,男女老幼皆可聽學,在他的努力下,最終使得一個村子的男丁大半都有了功名,村裏的女孩子也因為識字而百家求娶。
此舉在二十年前轟動朝野,陛下聽聞民間有此良才,便下旨招攬入宮給皇子們講讀,沒想到晏先生卻以帝都人才濟濟,而他才疏學淺,此生立誌為百姓開蒙,為貧苦農家子謀求一個出路,陛下大感於懷,禦筆賜下一塊“有教無類”的牌匾。
即便是晏先生現在在白鹿書院當先生,他依舊會每天都在山下的村落裏教百姓讀書識字。
秦琅有一次跑到後山的斷崖上觀察鬆柏,絞盡腦汁的想著該用什麽詞來稱讚它橫七豎八的枝條,就見山長一身粗布衣衫,背著藥婁從山上下來,最開始,秦琅還上前和山長打招唿,但後來,便見怪不怪了。
學院裏的老師有不少從官場上退下來的,各自都有一些小愛好,例如山長,他出生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長大後開始讀書,但讀著讀著就棄文學醫,一學就是十多年,還解了兩例疑難雜症。
後來在家人的逼迫下,重新開始學文,科舉考中了探花郎,當了兩年官後,山長看不慣官場沉浮,便辭官不幹了,跑到白鹿山上接手了白鹿書院,自此,山長除了教導學生之外,空閑時間上山采藥,下山當個坐堂大夫。
白鹿書院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裏的每一個先生單獨拎出來都有自己的一段傳奇故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它奉行一個宗旨:
讀書人有三大目標:忠君,愛國,為民。
先生們一生都在堅守著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在某種程度上,儒家學子是最傳統的封建古人,但他們為這個時代堅守信念,傳遞薪火,他們不如日月耀眼,卻像螢火一般發揮著自己的餘熱和光亮。
國家安穩時,他們可為官一方,為民請命;他們亦可行走鄉野,治病救人;也可居於深山,當一個平平無奇的教書先生。
但當國家危難時,他們亦可放下手中筆,拿起殺人刀,拋頭顱灑熱血。
秦琅聽到這裏,才隱隱可見古代讀書人之風骨。
讀書人是複雜的,也是純粹的,在這樣一群理想主義者聚集的地方裏,它總有一些地方悄無聲息的改變著進入到這裏的所有人,包括秦琅。
時間轉瞬即逝,秦琅在白鹿書院求學三年,在他的詩賦有了一個階段性的提高,晏先生告訴他文章火候已到,便趕在考試之前報了名。
秦琅考完試後正背著包袱從府州返迴到了鎮上,準備迴村。
此時,清槐村裏,兩名衙役敲鑼打鼓的進了村,停留在了秦家門前,對著秦夫人報喜:“令子於北周朝六十三年參加我朝府試,考得紅榜第三名,得中秀才,我等特來向夫人報喜”
秦夫人大喜之下,蒼白的臉上多了兩抹紅暈,她收到兒子準備科舉的信,便一直掛心此事,還早早的準備了紅封,現在正好用得上:“勞差爺幸苦走一趟特意報喜,這點心意算我兒請兩位差爺喝酒吃茶”
秦琅迴村之後,便受到了村裏人十分熱情的打招唿,推開大門,隻聽到斷斷續續的咳嗽聲傳來,接著從廚房裏出來一位端著藥碗的女孩。
定睛一看,這不是原女主何曉曉嗎?她怎麽在這裏?
“是琅哥兒迴來了嗎?”
秦琅聽到屋裏母親略帶沙啞的唿喚,心裏預感不好,衝進了屋裏,卻見母親虛弱的躺在床上:“母親,兒子迴來了”
秦母三年未見兒子,如今見兒子身量見長,從一個小男孩長成了這般溫文秀雅,挺拔如竹的模樣,忍不住看了又看:“我兒清減了不少”
秦琅:褪去了嬰兒肥,再加上鍛煉,有了肌肉,臉部輪廓便顯了出來。
秦琅眼含擔憂詢問道:“我觀母親精神不似以往,臉色也不好,可是身體有恙?”
秦母歎了口氣道:“今年開春不知為何身體沉重,大半時間臥床休養,村裏鎮上的大夫看遍了,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開了補藥,暫且養著”
兒子迴來了,秦母也有了主心骨,來了精神,將這三年田裏的出息,還有勞務用工花費的銀兩,不拘細節一一告訴秦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