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幾日,成本的書籍已經出來了,茶鋪也盤下來收拾妥當了。太學也已經重新開始運轉,在蔡邕、盧植等大家的主持下,劉備他們加班加點的,在太學編寫“熹平石經“。終於在年初將這熹平石經的第一批石刻落成,立於太學外。自打石刻落成之日起,大學外每天都被寒門學長所包圍,初春的寒冷並沒有抵擋他們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的渴望。一個個手拿著竹簡抄錄。而現在還住在盧植的府內的劉備,一邊估計經文的編寫,一邊顧著書坊的進展,兩邊操作起來也是越發不便起來,想想要讓自己的書籍能在洛陽城內大賣,還是需要找老師幫忙才行。當下想了些托詞,就去內堂找盧植。


    見劉備一臉凝重的來找自己,盧植率先開腔道“備來找為師為何?”“老師這幾日可見那太學外的學子唿?”“見過了,學子勤勉乃蔡大家書法伶俐。“熹平石經”又是曠世之作,過來臨摹實數正常“”老師說得是,但也難為了那些學子。晚冬苦寒,吾見到不少學子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還孜孜不倦的抄錄蔡大家的文筆。甚有所感,而今涿郡張扈又遣人過來於學生相商書籍販於洛陽之事。弟子並不願多於商旅來往,然此乃學生生計又肩負先祖厚望,不敢不應。“


    盧植一臉凝重得突然打斷道”你是想讓為師多幫你找些抄書匠?難啊!抄書客好找,文筆像蔡大家的實在難尋。”“那倒不是,弟子新尋一秘法。想於老師探討下可行否,此秘法當可能讓蔡大家文筆傳閱天下。”盧植馬上來了興趣“你道說說看”話了,劉備叢生後掏出一小塊,木雕然後拿出一卷紙和墨將墨汁均勻撒在木雕上。然後把紙蓋上,深深壓上。不出幾秒,紙張上已經蓋滿了密密麻麻的字了。


    盧植一直安靜的看著,直到文章密密麻麻的出現在紙上,且文筆清晰。盧植接過紙張還在那觀賞紙上的文字,劉備當即就又印刷出來一份。兩者近乎一模一樣。捧著兩張幾乎一模一樣的紙“徒兒,這法可有名諱?”“學生見印章有感,本法為印操作為刷名為印刷術”“印刷術!此法深好!此法深好!隨為師一起去拜訪蔡大家,定讓此法造福於人。”


    當下盧植就帶著劉備往蔡府走去,蔡邕也奇怪為何盧植這迴這麽急急忙忙。當盧植把印刷術用的木雕和剛才印刷的紙張一起給蔡邕看的時候。當下蔡邕也不淡定了,一直呆呆的拿著紙張。劉備見時機已成當下說道“備自幼愛學,然天下才學書籍非一個寒門子弟所能參閱。備手上另有一套造紙秘術,想廉價配合此法成書。望蔡大人能主筆此印,備知道“熹平石經”初立,於聖上交代的64塊還相去甚遠。然士子們抄錄之艱難,備十分聯係,本不願勞煩大人寫這“熹平石經”的字版,然大人的筆法才學深受士人推崇。非大人這種德高望重則難以推廣。備願拿出其中一二得利,往大人成。“


    對蔡邕這種有了一定地位的文人,對於聲明的傳播的欲望有時候比官職來得還要強烈。多少名人高士選擇不必要得愚忠赴死還不是為了身後名,蔡邕這樣的文人又怎麽能躲得過這名聲的誘惑當下就同意了。接著和盧植劉備商議排版,劉備堅持書本前麵寫上抄錄筆法的作者。並堅持以蔡邕為主,蔡邕當然不好自己收功,一定要劉備到要加上盧植的名字,劉備又怎麽能拒絕。盧植再三退讓,最後架不住劉備和蔡邕的美意一起在模板後麵留下了大名。


    第二日,劉備就將蔡邕抄寫好的“熹平石經”第一版的蔡邕手抄木雕,帶迴了城外的成書坊,書坊開始力以“熹平石經”為主進行印刷。不過兩日,第一批書本連帶著平常的論語等,出現在了太學邊上原來的茶館中。隻不過,此時的茶館已經換了一個名字由蔡邕親筆提寫的名字“安學書坊”。


    新書的上市,很快就吸引到了在抄錄“熹平石經”的學子的注意。而此時,太學外麵的慕名“熹平石經”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臨摹的同時,終於有人發現,不遠處不知何時多了個書坊。而且,有學子還在其中發現了蔡大人的手抄本“熹平石經”。於石刻上的文字一模一樣,一下子安學書坊就火了起來。


    原本那些寒士並不多關注這等書籍,因為紙製書籍並不是他們能買的起的。不然也不會自己來臨摹“熹平石經”,而且大部分寒門學子用的還都是竹簡。不過當他們知道價格後就徹底震驚了,一本書的價格隻是一張紙張的價格,隻需50錢。何等廉價,用同樣的紙做成一本書的話,起碼要500錢起。那可是但絕對不是他們負擔不起的。在自己負擔的起的前提下,擁有一本蔡大家的手抄本。這絕對是每個學子夢寐以求的。


    就這樣,蔡邕的“熹平石經”在上市之初就火爆異常。同時,學子們也好奇為什麽書的著作會是兩個人。雖然盧植的大名在儒學界並不掉份,於蔡邕也算平齊。但手抄本時代,哪有兩人同抄一本的說法。作為這安學書坊的明麵當家張熊三,雖然被不少人問起。但都以自己隻是商家所迴絕了,張熊三在來時邊被自己父親囑咐多做事少說話,這一點他卻沒有做好。


    雖然紙張的詳細情況,他肯定是不會說出去的。但他對劉備卻是非常欽佩,能在家道中落時奮發圖強則皆是不宜。再則感謝劉備讓他主坐門店,對他而言,以他這個年紀就能當上掌櫃。那也是劉備抬舉他,也說明自己跟著劉備做事絕對沒錯。這樣一個好主公,誇讚一番有何不可。


    既然,書的製造不能說,但是管不住嘴的他,不由的開始向那些學子吹噓起了劉備。畢竟,劉備是這家書店的東家,價格這麽便宜的賣書,在這個時代就是善舉。漸漸的寒門學子知道了,盧植盧大人還有一個高徒,也是這次善舉的幕後之人,此人才高八鬥可以和盧植盧大人蔡大人一起編寫“熹平石經”更是心善寒門,因為自己也是也是寒門出身,將家傳秘法用於書籍刊發卻不謀求暴力。蓋因寒門學子不易。一時間,洛陽新書和劉備這個寒門新貴倒是隨著口耳相傳,變得人盡皆知。寒門太少那種拔尖的人物了,出一個大家真得是往死裏麵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後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處知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處知州並收藏往後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