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秦無敵
第二天上午。
陳謙再次被接入宮中,來到德妃居住的寢宮會客間,德妃看上去優雅,從容中透著幾分精明,顯然也不是好相與之輩。
德妃也暗中打量著最近名聲鵲起的陳謙,雖然陳謙和長孫大人鬧僵,但身為長孫大人的親妹妹,德妃卻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城府極深。
這樣的人讓人忌憚,但陳謙卻笑了,這樣的人才夠資格做棋子拿去和皇後鬥,一般人還不好用,不疾不徐打開工具箱,撐起畫架,開始作畫。
皇後的畫像留了暗手,德妃的不僅沒有,反而著重渲染貴氣,看著比皇後更像皇後,特別是一雙眼睛透著亮光,仿佛能包容一切,博大,親切,智慧,讓人看一眼就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坐姿也是陳謙調整的,和皇後的隨意,悠閑不同,德妃坐得端莊得體,帶著幾分母儀天下的氣質。
足足一個多時辰,畫像完工,陳謙告知一聲,開始收拾工具。
德妃和隨從紛紛圍攏上來,好奇觀望,一看就看出畫像的特別之處,作為德妃身邊人,自然明白德妃心思,誰也不點破,紛紛誇讚畫得好,德妃看得更是愛不釋手,滿意之極。
“來呀,看賞!”德妃歡喜下令。
馬上有太監捧著個錦盒進來。
陳謙見多不怪,收了錦盒放箱子裏,提著箱子說道:“謝德妃娘娘賞,若無他事,在下先行告退。”
“今天有勞陳縣男了,去吧。”德妃滿意地擺擺手,眼睛卻停著畫像上,一刻都不移開,仿佛移開後畫像就會跑似得。
後宮是禁地,非請不得入內,久留會遭非議。
太監領著陳謙離開,一路疾行出了宮。
丁一刀趕著馬車在門口等候,見陳謙安全出來鬆了口氣,趕緊拿起一個矮凳放地上墊腳,陳謙踩著矮凳鑽進馬車,馬車徐徐而去。
車廂內,陳謙閉目養神,複盤剛才之事,確定沒留下任何把柄後舒了口氣,拿出錦盒打開,裏麵是一張萬兩銀票,出手還算闊綽。
給皇後畫完,皇後說了個“賞”字,給了十兩銀子;給德妃畫完,德妃說了個“看賞”,給了一萬兩,一字之差,這深宮果然套路深。
不管怎樣,計劃成功完成第一步,接下來該實施第二步了。
陳謙閉目凝神,推演著計劃,不知不覺迴到鋪子。
武秀兒迎上來,見陳謙囫圇迴來,表情輕鬆,不像有事,一顆心放下,趕緊說道:“夫君迴來了,鄭文和鄭公子等了有一會兒了。”
陳謙點頭,走進鋪子,見鄭文和在喝茶閑坐,笑道:“文和,讓你久等了。”
“陳兄見外了,迴來就好,順利吧?”
陳謙會意地點頭,示意丁一刀等人去了後院,在主位上坐下,低聲說道:“文和,大虞勳貴你熟悉,打聽個事,有沒有精通兵法的戰將,現在又不受待見?”
“精通兵法,不受待見?”鄭文和思索著。
片刻後,鄭文和眼睛一亮,看看四周,低聲說道:“朝廷將領沒這樣的人選,不過,前朝有一個,但前朝身份敏感,傳出去對你不利,你要幹什麽?”
說到這兒,鄭文和忽然想到什麽,追問道:“你真要攻打東楚?”
“君子一言!”陳謙點頭,當然,攻打是假,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真。
沒有一個固若金湯的根據地,心裏不踏實,但這話還不能對外說。
鄭文和是個聰明人,也不多問,謹慎說道:“有人選,就是不知道還在不在。”
“說說看,誰?”
“前朝大將軍之子,秦少昊,從小在軍營長大,隨其父鎮守北荒邊境,精通兵法,武藝更是從無敵手,被北荒稱之為秦無敵,前朝滅亡,其父轉投朝廷,一年後被彈劾入獄,莫名死在大牢。”
“被彈劾,什麽罪名?”陳謙臉色一變。
鄭文和低聲說道:“說是欺壓鄉裏,霸占土地,有擁兵自重之嫌,一道聖旨過去,讓迴來自證清白,大將軍是個耿直人,一兵不帶,自身前來,唉!”
陳謙一聽就懂了,真要反叛,當初就不會轉投朝廷,直接自立了,一個鎮守北荒的大將軍,手下兵多將廣,精銳之師,自立並不難,卻選擇投誠,可見心有大義,不忍同族人自相殘殺。
說到底是朝廷忌憚,來了個莫須有!
“後來呢?”陳謙追問道。
“大將軍死後,朝廷委任跟大將軍不和之人為將,這人上位後一個月,就尋了個罪名將大將軍全家入獄,要問斬,還是我爺爺站出來,說斬了會寒大虞投誠將領之心,全家為奴,發配邊境修工事,一生不得離開,這麽多年,也不知道死了沒有,可惜了。”
陳謙聽完眼睛一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秦少昊全家為奴,和大虞朝廷算是死仇,這樣的人如拉攏過來,絕對是一大助力。
而且,這種人資源廣,一旦拉起山頭,當年舊部就會紛紛聚攏,用廣告界的話說,叫品牌效應,簡直不要太好。
“知道人在哪兒不?”陳謙安耐不住激動問道。
“北麵,一個叫魚兒溝的地方,知道的人不多,我也是聽爺爺感慨時說漏了嘴。”鄭文和如實說道。
“好兄弟,謝了!記住,這事保密。”陳謙歡喜不已。
鄭文和不傻,看出了陳謙的用意,但沒多問,反而隱隱有些激動,作為鄭家嫡長孫,鄭文和不愁吃喝,爵位也能繼承父輩,但前途未必。
鄭家樹大招風,未來會怎樣不好說,上次要不是陳謙,鄭經就死了,鄭經一死,鄭家樹倒猢猻散,作為一名聰明人,鄭經重點培養的三代,鄭文和當然知道家族即將沒落,經不起風浪,等自己爺爺一退,就隻剩下空架子了。
想要榮華富貴,隻能自己拚,但家族不受陛下待見,隻有另辟蹊徑。
從被鄭經派過來陳謙身邊那一天開始,鄭文和就已經猜到自己爺爺的良苦用心和身上背負的家族使命。
這也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世家三代,甘願放下身段追隨陳謙的緣由,因為,鄭文和從陳謙身上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上午。
陳謙再次被接入宮中,來到德妃居住的寢宮會客間,德妃看上去優雅,從容中透著幾分精明,顯然也不是好相與之輩。
德妃也暗中打量著最近名聲鵲起的陳謙,雖然陳謙和長孫大人鬧僵,但身為長孫大人的親妹妹,德妃卻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城府極深。
這樣的人讓人忌憚,但陳謙卻笑了,這樣的人才夠資格做棋子拿去和皇後鬥,一般人還不好用,不疾不徐打開工具箱,撐起畫架,開始作畫。
皇後的畫像留了暗手,德妃的不僅沒有,反而著重渲染貴氣,看著比皇後更像皇後,特別是一雙眼睛透著亮光,仿佛能包容一切,博大,親切,智慧,讓人看一眼就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坐姿也是陳謙調整的,和皇後的隨意,悠閑不同,德妃坐得端莊得體,帶著幾分母儀天下的氣質。
足足一個多時辰,畫像完工,陳謙告知一聲,開始收拾工具。
德妃和隨從紛紛圍攏上來,好奇觀望,一看就看出畫像的特別之處,作為德妃身邊人,自然明白德妃心思,誰也不點破,紛紛誇讚畫得好,德妃看得更是愛不釋手,滿意之極。
“來呀,看賞!”德妃歡喜下令。
馬上有太監捧著個錦盒進來。
陳謙見多不怪,收了錦盒放箱子裏,提著箱子說道:“謝德妃娘娘賞,若無他事,在下先行告退。”
“今天有勞陳縣男了,去吧。”德妃滿意地擺擺手,眼睛卻停著畫像上,一刻都不移開,仿佛移開後畫像就會跑似得。
後宮是禁地,非請不得入內,久留會遭非議。
太監領著陳謙離開,一路疾行出了宮。
丁一刀趕著馬車在門口等候,見陳謙安全出來鬆了口氣,趕緊拿起一個矮凳放地上墊腳,陳謙踩著矮凳鑽進馬車,馬車徐徐而去。
車廂內,陳謙閉目養神,複盤剛才之事,確定沒留下任何把柄後舒了口氣,拿出錦盒打開,裏麵是一張萬兩銀票,出手還算闊綽。
給皇後畫完,皇後說了個“賞”字,給了十兩銀子;給德妃畫完,德妃說了個“看賞”,給了一萬兩,一字之差,這深宮果然套路深。
不管怎樣,計劃成功完成第一步,接下來該實施第二步了。
陳謙閉目凝神,推演著計劃,不知不覺迴到鋪子。
武秀兒迎上來,見陳謙囫圇迴來,表情輕鬆,不像有事,一顆心放下,趕緊說道:“夫君迴來了,鄭文和鄭公子等了有一會兒了。”
陳謙點頭,走進鋪子,見鄭文和在喝茶閑坐,笑道:“文和,讓你久等了。”
“陳兄見外了,迴來就好,順利吧?”
陳謙會意地點頭,示意丁一刀等人去了後院,在主位上坐下,低聲說道:“文和,大虞勳貴你熟悉,打聽個事,有沒有精通兵法的戰將,現在又不受待見?”
“精通兵法,不受待見?”鄭文和思索著。
片刻後,鄭文和眼睛一亮,看看四周,低聲說道:“朝廷將領沒這樣的人選,不過,前朝有一個,但前朝身份敏感,傳出去對你不利,你要幹什麽?”
說到這兒,鄭文和忽然想到什麽,追問道:“你真要攻打東楚?”
“君子一言!”陳謙點頭,當然,攻打是假,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真。
沒有一個固若金湯的根據地,心裏不踏實,但這話還不能對外說。
鄭文和是個聰明人,也不多問,謹慎說道:“有人選,就是不知道還在不在。”
“說說看,誰?”
“前朝大將軍之子,秦少昊,從小在軍營長大,隨其父鎮守北荒邊境,精通兵法,武藝更是從無敵手,被北荒稱之為秦無敵,前朝滅亡,其父轉投朝廷,一年後被彈劾入獄,莫名死在大牢。”
“被彈劾,什麽罪名?”陳謙臉色一變。
鄭文和低聲說道:“說是欺壓鄉裏,霸占土地,有擁兵自重之嫌,一道聖旨過去,讓迴來自證清白,大將軍是個耿直人,一兵不帶,自身前來,唉!”
陳謙一聽就懂了,真要反叛,當初就不會轉投朝廷,直接自立了,一個鎮守北荒的大將軍,手下兵多將廣,精銳之師,自立並不難,卻選擇投誠,可見心有大義,不忍同族人自相殘殺。
說到底是朝廷忌憚,來了個莫須有!
“後來呢?”陳謙追問道。
“大將軍死後,朝廷委任跟大將軍不和之人為將,這人上位後一個月,就尋了個罪名將大將軍全家入獄,要問斬,還是我爺爺站出來,說斬了會寒大虞投誠將領之心,全家為奴,發配邊境修工事,一生不得離開,這麽多年,也不知道死了沒有,可惜了。”
陳謙聽完眼睛一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秦少昊全家為奴,和大虞朝廷算是死仇,這樣的人如拉攏過來,絕對是一大助力。
而且,這種人資源廣,一旦拉起山頭,當年舊部就會紛紛聚攏,用廣告界的話說,叫品牌效應,簡直不要太好。
“知道人在哪兒不?”陳謙安耐不住激動問道。
“北麵,一個叫魚兒溝的地方,知道的人不多,我也是聽爺爺感慨時說漏了嘴。”鄭文和如實說道。
“好兄弟,謝了!記住,這事保密。”陳謙歡喜不已。
鄭文和不傻,看出了陳謙的用意,但沒多問,反而隱隱有些激動,作為鄭家嫡長孫,鄭文和不愁吃喝,爵位也能繼承父輩,但前途未必。
鄭家樹大招風,未來會怎樣不好說,上次要不是陳謙,鄭經就死了,鄭經一死,鄭家樹倒猢猻散,作為一名聰明人,鄭經重點培養的三代,鄭文和當然知道家族即將沒落,經不起風浪,等自己爺爺一退,就隻剩下空架子了。
想要榮華富貴,隻能自己拚,但家族不受陛下待見,隻有另辟蹊徑。
從被鄭經派過來陳謙身邊那一天開始,鄭文和就已經猜到自己爺爺的良苦用心和身上背負的家族使命。
這也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世家三代,甘願放下身段追隨陳謙的緣由,因為,鄭文和從陳謙身上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