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道:“父皇過獎了,我的師傅,僅僅是一位,大明朝的優秀子民,他自幼起,就滿懷抱負,為國家效力,奈何年輕時,家出變故,不僅將錦繡的前程,徹底的葬送了,就連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為了保全生命,逃避追殺,他不得不流浪天涯,最後,在一個武林高手的保護之下,來到了昆侖山。
自此以後,滿腔的複仇火焰,激勵著他,苦練昆侖神功,十幾年後,終於把昆侖風雷神功,最高境界的第九重,練到了第八重,並擔當了昆侖派的掌門人。
與此同時,隨著他習練風雷神功日久,功力逐漸的提升,他老人家,內心複仇的戾氣,也日漸融化,尤其是,當他看到,他曾經的仇人,為了他自己的家園,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勵精圖治,把他的家,治理得繁榮昌盛時,
更是將滿腔的仇恨,轉化成一片,對未來的美好的期望。一改禁止昆侖派子弟,踏入中原武林的祖訓,派我下山,為了維護他的家業,盡心盡力!”
太宗皇帝聽到這裏,不免有些詫異,道:“聽了你對師傅的介紹,倒是讓朕想起了一個人,莫不是你的師傅,就是這個人!”
太宗皇帝的話,給大家搞得莫名其妙,就連秦淮三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詫異的互相看了看。霜飛燕和馬公公,同樣是莫名其妙,都在迫切等待著下文。
王拓和太宗皇帝的話外之音,隻有他們兩個人知道,所以,當太宗皇帝說完話之後,王拓,道:“不敢欺瞞父皇,您暗示的這個人,正是您的侄兒,當年的建文皇帝!”
太宗皇帝聞言,禁不住動容道:“你的師傅,還真的是,我那命運多舛的,皇侄兒朱允炆,真是想不到,他竟然還能活著。
想當年,若不是,朕聽信小人之言,怎麽會與朕的親侄兒,為爭奪天下,大動幹戈,何必讓那麽多無辜之人,死於非命,實在是造孽啊!”
王拓道:“父皇不要過於自責,師父他老人家,早已看淡名利,並對自己的過錯,也是極度懊悔!”
王拓說到這裏,自懷中內衣裏麵,拿出一個油紙,包裝的小包裹,小心翼翼打開之後,拿出一張折疊的書信,打開之後。
雙手奉與太宗皇帝,道:“這是我下山之時,師傅交給我的書信,當時,他千叮嚀萬囑咐,讓我有機會,見到皇上您時,親手呈上!”
太宗皇帝,一副凝重的表情,接過信件,隻見上麵寫道:“大明朝太宗皇帝拜上,不孝侄兒朱允炆,給你磕頭了,大明朝自爺祖,洪武大帝,開創帝業以來,天下大統,政通人和。
我本無才無德,卻不自量力,冒天下大不違,繼承帝業,本想在有生之年,為我朱家再創輝煌,未曾想,惹怒了四叔的天威,您不僅把侄兒,趕下了帝位,還意欲將您的親生侄兒,趕盡殺絕。
合當侄兒命不該絕,得遇貴人相助,死裏逃生,來到昆侖山上。始初,侄兒那顆複仇之心,如同烈火,滾滾燃燒。
恨不能將你碎屍萬段,才能慰籍於心,於是,侄兒便一心,苦練昆侖派,至高無上的武學,期待在藝成之後,振臂一揮,招攬舊部,積蓄力量,興刀兵,起戰亂,與你一較高下。
未曾想,你繼承大統之後,廣施愛民之策,政治上,除舊布新,選賢任能。經濟上,鼓勵末業,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讓天下百姓,盡享盛世繁華。
在軍事上,你親力親為,身先士卒,不辭辛勞,多次馳騁邊關要隘。與敵人周旋,讓永樂太平之治,得以更加鞏固和發展。
說句大實話,在你北伐的時候,侄兒我曾經幾次,有意冒犯你的天威,卻看到你在,中軍大帳之中,直到深夜裏,依然在秉燭研究,克敵製勝的戰策。
有感於你,為了維護大明朝的江山,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便自行退走。
你們作為父輩,已經為朱家天下,做的太多,還依然在竭盡所能,追求霸業,此番雄心壯誌,即便是侄兒統治天下,也未必能做得到。
隨著侄兒練功日久,功力日臻上層,我的那顆爭強好勝的心,已經不在了,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朱家的天下,在您的治理之下,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現在,我已經不再是那個,權欲熏心的朱允炆了,而是昆侖派,第一百零八代掌門人,靜思真人。
今天,特派我的得意弟子王拓,走下昆侖山,踏入中原,代替我為大明朝,盡一點綿薄之力,至誠,叩拜!不孝侄兒,朱允炆拜上!”
太宗皇帝,看罷書信的內容,字字如珠,句句肺腑,真真,切切,拳拳。待他看完,禁不住老淚縱橫,哽咽道:“都是因為朕,為一己之私,發動靖難之變,使用為人不齒的手段,奪取了朕親侄兒的帝位。
本來,我們這幾個老骨頭,已經功成名就,可以退居二線,齊心戮力輔佐建文皇帝,治理江山。
卻恰恰相反,持強奪取了,朕侄兒的江山,做出這不仁不義之事,給天下百姓授以笑柄,讓我的骨肉同胞,飽受逃亡之苦。
朕自以為,所作所為,人神共憤,難辭其咎。卻未曾想到,飽受傷心的侄兒,卻原諒了我,這大仁大義,大徹大悟的胸懷,讓我何以為堪!”
鍾成坤見狀,道:“皇上不必自責,王拓兄弟的恩師,靜思真人,能夠從狹隘的複仇理念中,醒悟過來,一是得益於昆侖派武功的修為,再加上您廣施仁愛,打造出了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永樂盛世。
你們叔侄之間,能夠盡釋前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是,朱家的幸事,大明朝的幸事,天下百姓的幸事!”
太宗皇帝聞言,道:“鍾大俠所言極是,今天,朕看完我的侄兒朱允炆,捎來的這封信,終於讓朕的內心,在這近二十年裏,飽受的剜心之痛,得以緩解!”
太宗皇帝說到這裏,對王拓又道:“賢婿,朕那侄兒朱允炆,在你下山時,隻是教導你致力於,維護我大明朝江山社稷,沒有囑咐你,幫助他辦一些,其他的什麽事嗎?”
王拓道:“迴父皇,師傅送我時,還吩咐我替他辦一件事,就是讓我有機會,打聽一下,他老人家後代的情況!”
太宗皇帝想了想,道:“朕的侄兒朱允炆,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在靖難之變中失蹤,次子朱文圭,現在生活在鳳陽,一直安好。
這些孩子,同樣是朱家後代,朕待他們,跟親生孫子,毫無二致,朕早已對鳳陽地方官員,傳下口諭,要悉心服侍朱文圭,不得有半點違逆怠慢!”
王拓道:“謝父皇深仁厚澤,寬以待人,師父知道以後,一定會感念您的善意的!”
鍾成坤道:“吾皇胸懷天下,愛民如子,廣施仁政,天道酬勤,大明朝的未來,必將更加繁榮昌盛!”
為了保全生命,逃避追殺,他不得不流浪天涯,最後,在一個武林高手的保護之下,來到了昆侖山。
自此以後,滿腔的複仇火焰,激勵著他,苦練昆侖神功,十幾年後,終於把昆侖風雷神功,最高境界的第九重,練到了第八重,並擔當了昆侖派的掌門人。
與此同時,隨著他習練風雷神功日久,功力逐漸的提升,他老人家,內心複仇的戾氣,也日漸融化,尤其是,當他看到,他曾經的仇人,為了他自己的家園,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勵精圖治,把他的家,治理得繁榮昌盛時,
更是將滿腔的仇恨,轉化成一片,對未來的美好的期望。一改禁止昆侖派子弟,踏入中原武林的祖訓,派我下山,為了維護他的家業,盡心盡力!”
太宗皇帝聽到這裏,不免有些詫異,道:“聽了你對師傅的介紹,倒是讓朕想起了一個人,莫不是你的師傅,就是這個人!”
太宗皇帝的話,給大家搞得莫名其妙,就連秦淮三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詫異的互相看了看。霜飛燕和馬公公,同樣是莫名其妙,都在迫切等待著下文。
王拓和太宗皇帝的話外之音,隻有他們兩個人知道,所以,當太宗皇帝說完話之後,王拓,道:“不敢欺瞞父皇,您暗示的這個人,正是您的侄兒,當年的建文皇帝!”
太宗皇帝聞言,禁不住動容道:“你的師傅,還真的是,我那命運多舛的,皇侄兒朱允炆,真是想不到,他竟然還能活著。
想當年,若不是,朕聽信小人之言,怎麽會與朕的親侄兒,為爭奪天下,大動幹戈,何必讓那麽多無辜之人,死於非命,實在是造孽啊!”
王拓道:“父皇不要過於自責,師父他老人家,早已看淡名利,並對自己的過錯,也是極度懊悔!”
王拓說到這裏,自懷中內衣裏麵,拿出一個油紙,包裝的小包裹,小心翼翼打開之後,拿出一張折疊的書信,打開之後。
雙手奉與太宗皇帝,道:“這是我下山之時,師傅交給我的書信,當時,他千叮嚀萬囑咐,讓我有機會,見到皇上您時,親手呈上!”
太宗皇帝,一副凝重的表情,接過信件,隻見上麵寫道:“大明朝太宗皇帝拜上,不孝侄兒朱允炆,給你磕頭了,大明朝自爺祖,洪武大帝,開創帝業以來,天下大統,政通人和。
我本無才無德,卻不自量力,冒天下大不違,繼承帝業,本想在有生之年,為我朱家再創輝煌,未曾想,惹怒了四叔的天威,您不僅把侄兒,趕下了帝位,還意欲將您的親生侄兒,趕盡殺絕。
合當侄兒命不該絕,得遇貴人相助,死裏逃生,來到昆侖山上。始初,侄兒那顆複仇之心,如同烈火,滾滾燃燒。
恨不能將你碎屍萬段,才能慰籍於心,於是,侄兒便一心,苦練昆侖派,至高無上的武學,期待在藝成之後,振臂一揮,招攬舊部,積蓄力量,興刀兵,起戰亂,與你一較高下。
未曾想,你繼承大統之後,廣施愛民之策,政治上,除舊布新,選賢任能。經濟上,鼓勵末業,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讓天下百姓,盡享盛世繁華。
在軍事上,你親力親為,身先士卒,不辭辛勞,多次馳騁邊關要隘。與敵人周旋,讓永樂太平之治,得以更加鞏固和發展。
說句大實話,在你北伐的時候,侄兒我曾經幾次,有意冒犯你的天威,卻看到你在,中軍大帳之中,直到深夜裏,依然在秉燭研究,克敵製勝的戰策。
有感於你,為了維護大明朝的江山,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便自行退走。
你們作為父輩,已經為朱家天下,做的太多,還依然在竭盡所能,追求霸業,此番雄心壯誌,即便是侄兒統治天下,也未必能做得到。
隨著侄兒練功日久,功力日臻上層,我的那顆爭強好勝的心,已經不在了,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朱家的天下,在您的治理之下,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現在,我已經不再是那個,權欲熏心的朱允炆了,而是昆侖派,第一百零八代掌門人,靜思真人。
今天,特派我的得意弟子王拓,走下昆侖山,踏入中原,代替我為大明朝,盡一點綿薄之力,至誠,叩拜!不孝侄兒,朱允炆拜上!”
太宗皇帝,看罷書信的內容,字字如珠,句句肺腑,真真,切切,拳拳。待他看完,禁不住老淚縱橫,哽咽道:“都是因為朕,為一己之私,發動靖難之變,使用為人不齒的手段,奪取了朕親侄兒的帝位。
本來,我們這幾個老骨頭,已經功成名就,可以退居二線,齊心戮力輔佐建文皇帝,治理江山。
卻恰恰相反,持強奪取了,朕侄兒的江山,做出這不仁不義之事,給天下百姓授以笑柄,讓我的骨肉同胞,飽受逃亡之苦。
朕自以為,所作所為,人神共憤,難辭其咎。卻未曾想到,飽受傷心的侄兒,卻原諒了我,這大仁大義,大徹大悟的胸懷,讓我何以為堪!”
鍾成坤見狀,道:“皇上不必自責,王拓兄弟的恩師,靜思真人,能夠從狹隘的複仇理念中,醒悟過來,一是得益於昆侖派武功的修為,再加上您廣施仁愛,打造出了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永樂盛世。
你們叔侄之間,能夠盡釋前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是,朱家的幸事,大明朝的幸事,天下百姓的幸事!”
太宗皇帝聞言,道:“鍾大俠所言極是,今天,朕看完我的侄兒朱允炆,捎來的這封信,終於讓朕的內心,在這近二十年裏,飽受的剜心之痛,得以緩解!”
太宗皇帝說到這裏,對王拓又道:“賢婿,朕那侄兒朱允炆,在你下山時,隻是教導你致力於,維護我大明朝江山社稷,沒有囑咐你,幫助他辦一些,其他的什麽事嗎?”
王拓道:“迴父皇,師傅送我時,還吩咐我替他辦一件事,就是讓我有機會,打聽一下,他老人家後代的情況!”
太宗皇帝想了想,道:“朕的侄兒朱允炆,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在靖難之變中失蹤,次子朱文圭,現在生活在鳳陽,一直安好。
這些孩子,同樣是朱家後代,朕待他們,跟親生孫子,毫無二致,朕早已對鳳陽地方官員,傳下口諭,要悉心服侍朱文圭,不得有半點違逆怠慢!”
王拓道:“謝父皇深仁厚澤,寬以待人,師父知道以後,一定會感念您的善意的!”
鍾成坤道:“吾皇胸懷天下,愛民如子,廣施仁政,天道酬勤,大明朝的未來,必將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