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縱論鹽法,大崋鹽業
房穿明末,開局後門通北美 作者:靈靈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佳鼎、陳際泰對李道贏客氣,李道贏同樣對這兩人客氣。
他是劉升親自授課的軍政班四期生。
對劉升的脾氣、處事原則還是比較了解的。
他知道,劉升對早期的元嫡、老部下或許會有所偏袒,但絕對是有原則、有底線的。
任何人敢觸犯原則問題,觸碰到其底線,劉升都絕不會姑息。
整頓鹽業是朝廷今年頭一項重大政務,劉升必然很重視,李道贏作為地方主官,自不敢怠慢。
待衙差上茶後。
李道贏先表明態度。
“兩位此番前來揚州辦差,有什麽事需要本府配合的,盡可直言。權責之內,本府絕不推脫。”
李道贏這種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讓林、陳二人略感意外。
他們在前明為官數年,習慣了官場上較為委宛的談事方式。即便入了大崋,這種風氣依舊在官場有延續。
但想到李道贏是崋部老人,原是崋軍軍政員,便釋然了。
兩人作為“大崋淮揚鹽業公司”的總辦、協辦,工作地區橫跨淮南、南直隸兩省,卻選擇到揚州來辦差,自然有需要揚州府配合的地方。
林佳鼎索性也開門見山。
“李知府應該知道,我等奉命辦理‘淮揚鹽業公司差事,工作地區說是橫跨淮南、南直隸兩省,實際是涉及淮安、揚州兩府。”
“且淮鹽的大小鹽場,在揚州府內更多一些。因此,我們決定設鹽城、如皋兩處分公司,總公司則設在揚州···”
在向李道贏敘述公司的一些事時,林佳鼎不禁迴想起當初在天心殿奏對的情景。
他是福建莆田人,崇禎三年舉人,崇禎七年進士。
同榜狀元是劉理順。
不過林佳鼎名次並不高,隻是二甲五十二名。
曆任行人、知縣、禮部主事,累遷為戶部郎中。
隨後出京榷九江關稅。
此關為崇禎年間十大鈔關之一,頗為重要。
當時因戰亂連結,荊襄道路受兵禍阻礙,四川、湖廣舟楫不通,關稅本就難以按時完成。
偏偏朝廷以沒錢給宗室發俸祿為由,給九江增加了一萬兩銀子的稅額任務。
在如今的大崋來看,一萬兩銀子的稅額並不算什麽。
可在大明,多數鈔關每年都隻能收幾萬兩銀子。猛然增加一萬兩的稅額,無疑是讓稅收任務難上加難。
這種情況下,想靠加征關稅來完成稅額任務,根本不可能。
林佳鼎便以耗羨抵增額,往來商人聞之大悅,紛紛過關繳稅。
九江鈔關這才得以完成朝廷稅額任務。
然而他此舉卻得罪了許多同僚,乃至朝中大佬。
因為耗羨本是這些官員兜裏的銀子。
耗羨即火耗、羨餘的統稱。
火耗是來源於銀子重新熔煉的損耗,羨餘則是官員在朝廷指定稅額外故意多征收以進攻皇室的部分。
耗羨在前明初年並不多,基本在合理範圍內。
可到了前明中期,耗羨便高達關稅正額的兩三成。
等到天啟、崇禎年間,一些鈔關更是敢征收正額一倍乃至兩三倍的耗羨!
然而,耗羨所得卻基本進了地方官員和朝廷大佬的口袋,送給皇室的都成了小頭,國庫更是一分沒有!
所以,官員們在乎耗羨超過正稅。
而行商之人過關時最肉痛的也是耗羨,而非正額關稅。
林佳鼎做主“以耗羨抵征稅增額”,實際就是少收甚至不收耗羨。
意味著行商過關實際需要出的錢要比以往少,故行商皆爭相過九江鈔關——商人們也明白,在大明這個政策就是一時的,不可能長久。
事實也確實如此。
林佳鼎在九江鈔關隻收足了一年的稅額,朝中便下來一紙調令,要將他調去禮部坐冷板凳,不讓他再摻和稅收之事。
隻不過未及他赴任,崋軍便從汝寧、南陽大舉南下,相繼拿下了湖北、湖南、淮南,乃至南京。
林佳鼎對大明朝廷失望之下,幹脆直接掛冠迴鄉隱居。
不成想,僅一年多的時間,崋軍就拿下了福建。
他得人舉薦,幹脆投效了大崋。
他在大崋朝廷觀政學習一段時間後,先是在財政部任職,後來便奉旨負責辦理鹽場、鹽稅。
聖上有意在今年大力整頓鹽業,便成立了“大崋鹽業集團”。
該集團旗下有“淮揚鹽業公司”、“長蘆鹽業公司”、“東南海鹽公司”、“四川井鹽公司”、“西北鹽業公司”。
其中又以淮揚鹽業公司最為重要。
所以,開年後,劉升與他在天心殿的一番談話可謂語重心長,令他至今記憶猶新——
“漢宗林佳鼎字既曾在前明戶部任職,還曾對鈔關稅收做出大膽改變,那麽對前明商稅的最大頭鹽稅可有了解?”
“微臣略有了解。”
別人讀書實際所求為何,林佳鼎不知道,但他讀書卻是真心想要匡扶社稷、濟世救民的。
再加上曾在戶部任職,他其實是深入研究過鹽稅問題的。
所以,他自覺這迴答算是比較謙虛的了。
可當跟劉升聊下去,林佳鼎才發現,與劉升對鹽稅的了解、認知相比,他所研究的那點東西,簡直不值一提。
現在想起當時那種自以為謙虛的心態,仍讓他臉紅。
劉升不僅對大明的鹽稅製度變遷了解深刻,對鹽稅在曆朝曆代的變化也有所研究。
“據朕所知,早在春秋戰國以前,鹽隻是一種普通商品,並不值得國家專門製定一類稅收政策。”
“到了春秋時,管仲在齊國改革,施以一係列富國強兵之策,如‘官山海,這才開始對鹽專門收稅,乃至由國家專營。”
“後來各個國家改革後競相模仿,到了秦漢之際,漢武帝為富國強軍,更是實施‘鹽鐵專營政策。”
“不過此項政策在前漢時曾引起不少爭議,在漢武帝之後的實施屢有反複。”
“到了後漢光武帝時,與豪族共天下,便徹底廢除了鹽鐵專賣政策,改設鹽官,征收鹽稅。”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亂世,各國爭鋒,自是不會放棄鹽業重利,又大多是以專營為主,甚至嚴刑禁止民間私自煮鹽。”
他是劉升親自授課的軍政班四期生。
對劉升的脾氣、處事原則還是比較了解的。
他知道,劉升對早期的元嫡、老部下或許會有所偏袒,但絕對是有原則、有底線的。
任何人敢觸犯原則問題,觸碰到其底線,劉升都絕不會姑息。
整頓鹽業是朝廷今年頭一項重大政務,劉升必然很重視,李道贏作為地方主官,自不敢怠慢。
待衙差上茶後。
李道贏先表明態度。
“兩位此番前來揚州辦差,有什麽事需要本府配合的,盡可直言。權責之內,本府絕不推脫。”
李道贏這種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讓林、陳二人略感意外。
他們在前明為官數年,習慣了官場上較為委宛的談事方式。即便入了大崋,這種風氣依舊在官場有延續。
但想到李道贏是崋部老人,原是崋軍軍政員,便釋然了。
兩人作為“大崋淮揚鹽業公司”的總辦、協辦,工作地區橫跨淮南、南直隸兩省,卻選擇到揚州來辦差,自然有需要揚州府配合的地方。
林佳鼎索性也開門見山。
“李知府應該知道,我等奉命辦理‘淮揚鹽業公司差事,工作地區說是橫跨淮南、南直隸兩省,實際是涉及淮安、揚州兩府。”
“且淮鹽的大小鹽場,在揚州府內更多一些。因此,我們決定設鹽城、如皋兩處分公司,總公司則設在揚州···”
在向李道贏敘述公司的一些事時,林佳鼎不禁迴想起當初在天心殿奏對的情景。
他是福建莆田人,崇禎三年舉人,崇禎七年進士。
同榜狀元是劉理順。
不過林佳鼎名次並不高,隻是二甲五十二名。
曆任行人、知縣、禮部主事,累遷為戶部郎中。
隨後出京榷九江關稅。
此關為崇禎年間十大鈔關之一,頗為重要。
當時因戰亂連結,荊襄道路受兵禍阻礙,四川、湖廣舟楫不通,關稅本就難以按時完成。
偏偏朝廷以沒錢給宗室發俸祿為由,給九江增加了一萬兩銀子的稅額任務。
在如今的大崋來看,一萬兩銀子的稅額並不算什麽。
可在大明,多數鈔關每年都隻能收幾萬兩銀子。猛然增加一萬兩的稅額,無疑是讓稅收任務難上加難。
這種情況下,想靠加征關稅來完成稅額任務,根本不可能。
林佳鼎便以耗羨抵增額,往來商人聞之大悅,紛紛過關繳稅。
九江鈔關這才得以完成朝廷稅額任務。
然而他此舉卻得罪了許多同僚,乃至朝中大佬。
因為耗羨本是這些官員兜裏的銀子。
耗羨即火耗、羨餘的統稱。
火耗是來源於銀子重新熔煉的損耗,羨餘則是官員在朝廷指定稅額外故意多征收以進攻皇室的部分。
耗羨在前明初年並不多,基本在合理範圍內。
可到了前明中期,耗羨便高達關稅正額的兩三成。
等到天啟、崇禎年間,一些鈔關更是敢征收正額一倍乃至兩三倍的耗羨!
然而,耗羨所得卻基本進了地方官員和朝廷大佬的口袋,送給皇室的都成了小頭,國庫更是一分沒有!
所以,官員們在乎耗羨超過正稅。
而行商之人過關時最肉痛的也是耗羨,而非正額關稅。
林佳鼎做主“以耗羨抵征稅增額”,實際就是少收甚至不收耗羨。
意味著行商過關實際需要出的錢要比以往少,故行商皆爭相過九江鈔關——商人們也明白,在大明這個政策就是一時的,不可能長久。
事實也確實如此。
林佳鼎在九江鈔關隻收足了一年的稅額,朝中便下來一紙調令,要將他調去禮部坐冷板凳,不讓他再摻和稅收之事。
隻不過未及他赴任,崋軍便從汝寧、南陽大舉南下,相繼拿下了湖北、湖南、淮南,乃至南京。
林佳鼎對大明朝廷失望之下,幹脆直接掛冠迴鄉隱居。
不成想,僅一年多的時間,崋軍就拿下了福建。
他得人舉薦,幹脆投效了大崋。
他在大崋朝廷觀政學習一段時間後,先是在財政部任職,後來便奉旨負責辦理鹽場、鹽稅。
聖上有意在今年大力整頓鹽業,便成立了“大崋鹽業集團”。
該集團旗下有“淮揚鹽業公司”、“長蘆鹽業公司”、“東南海鹽公司”、“四川井鹽公司”、“西北鹽業公司”。
其中又以淮揚鹽業公司最為重要。
所以,開年後,劉升與他在天心殿的一番談話可謂語重心長,令他至今記憶猶新——
“漢宗林佳鼎字既曾在前明戶部任職,還曾對鈔關稅收做出大膽改變,那麽對前明商稅的最大頭鹽稅可有了解?”
“微臣略有了解。”
別人讀書實際所求為何,林佳鼎不知道,但他讀書卻是真心想要匡扶社稷、濟世救民的。
再加上曾在戶部任職,他其實是深入研究過鹽稅問題的。
所以,他自覺這迴答算是比較謙虛的了。
可當跟劉升聊下去,林佳鼎才發現,與劉升對鹽稅的了解、認知相比,他所研究的那點東西,簡直不值一提。
現在想起當時那種自以為謙虛的心態,仍讓他臉紅。
劉升不僅對大明的鹽稅製度變遷了解深刻,對鹽稅在曆朝曆代的變化也有所研究。
“據朕所知,早在春秋戰國以前,鹽隻是一種普通商品,並不值得國家專門製定一類稅收政策。”
“到了春秋時,管仲在齊國改革,施以一係列富國強兵之策,如‘官山海,這才開始對鹽專門收稅,乃至由國家專營。”
“後來各個國家改革後競相模仿,到了秦漢之際,漢武帝為富國強軍,更是實施‘鹽鐵專營政策。”
“不過此項政策在前漢時曾引起不少爭議,在漢武帝之後的實施屢有反複。”
“到了後漢光武帝時,與豪族共天下,便徹底廢除了鹽鐵專賣政策,改設鹽官,征收鹽稅。”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亂世,各國爭鋒,自是不會放棄鹽業重利,又大多是以專營為主,甚至嚴刑禁止民間私自煮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