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爭奪是必然的!
雙重生,四爺福晉不好惹 作者:用戶10377626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離翊坤宮遠了,玉琦問來傳話的宮女,“出什麽事了?”
小宮女咽咽口水,緊張地說:“郡主有喜了。”
玉琦奇怪地看著那小宮女,大格格有喜了?她緊張什麽?
瑪瑙也看出古怪,喝道:“仔細說!”
那小宮女瑟縮了一下,低著頭說:“聽說郡主迴京的路上見了紅才知道有喜了,這會正停下養胎呢。”
玉琦頓時擰起眉,大格格這是又鬧哪樣?
等玉琦迴到毓慶宮,胤禛已經迴來了,正在問來傳話的嬤嬤,玉琦也坐下來聽。
那嬤嬤趕緊給玉琦行禮,接著說:“額駙收了那些女人後,越發沒個樣子,主子勸了幾迴都不聽。”
“主子擔心誤了太子爺的事,就想著趕緊迴來報信,就帶著奴才們迴來了。”
胤禛擰起眉,對蘇培盛說:“派人去迎迎,把人安置在那個別院裏。”
蘇培盛躬身應是,趕緊下去安排。
玉琦聽得稀裏糊塗的,不解地看向胤禛。
胤禛揮揮手把那婆子打發了,這才說:“準噶爾汗王策妄阿拉布坦給女婿送了禮,這小子居然還收了。”
玉琦挑挑眉,送禮?送的是女人吧?難怪大格格會受不了。
她想了想,賢惠地說:“她這也算立功了,讓她迴府住吧!”反正府裏空著也是空著。
胤禛擺擺手,“不是端靜公主住的別院,是東城那個三進的院子。”
“那院子不大,就給她了,等額駙趕來,就讓他們在京城住下來。”
玉琦想起是哪個院子了,無所謂地點點頭,“王爺安排就好!”
胤禛問起宜妃的病,玉琦便把九福晉所求說了。
胤禛無奈道:“九弟也是氣狠了!”
玉琦問:“五弟那側福晉瓜爾佳氏敢往寧壽宮報喪,打死個小太監就算完了?”
“這才幾個月,他府裏又死了一個小兒子,五弟就真的什麽都不知道嗎?”
胤禛歎一口氣,握住她的手捏捏,“他府裏的事情,我也不好多問。”
玉琦沒好氣地說:“側福晉瓜爾佳氏往寧壽宮報喪,轉眼把弘昇弄迴去了。”
“隻要她把事情一說,弘昇就會站在她那邊,他們會對付誰?自然是五弟妹了,”
“可是,這迴,偏偏死的是她自己的小兒子弘昂,五弟妹未必無辜,五弟還是什麽都不做嗎?”
胤禛摟住她,“我知道你心疼弘昂,見不得這麽禍害孩子;可是,那是別人家的事,咱們不好管。”
玉琦知道他說的對,無奈一歎,“我知道,我就是氣不過,五弟……哎——”
她煩躁地抽出手,灌下一杯茶,才長長地舒一口氣。
胤禛又給她倒一杯,又陪著她說了幾句,見她心情平複了才起身往書房去。
玉琦趕緊叫住他,“別忘了九弟的事,宜母妃還病著呢。”
胤禛點點頭,“放心吧!我一會就去找老九。”
等胤禛走了,方嬤嬤端了茶點進來,
她把伺候的宮女打發出去,才說:“主子何必跟太子爺說那些?”
“男人享著齊人之福,隻說自古如此。後宅的事,隻要不抵到眼前,他們才懶得管呢。”
玉琦一歎,“我也是氣極了!五弟那府裏事情不斷,弘昂夭折的事還不知道怎麽跟太後說呢。”
方嬤嬤歎息一聲,“左一個女人又一個女人的接進門,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
“可是,家產隻有那些,爵位也隻有一個,爭奪是必然的!”
“哪家都一樣!妻也好,妾也罷,誰都覺得自己委屈,誰都怨別人。”
“說句不該說的,罪魁禍首就是男人,隻要男人能管住下半身,哪來這麽多事!”
玉琦抿嘴一笑,“嬤嬤這話可算說到點子上了!”
她又歎口氣,想到前世的日子,弘暉沒了,她便把有子的妃嬪相爭當猴戲看,
她幽幽道:“無子的時候隨她們爭,誰得了那位置都得敬著嫡母,有子就不同了!”
方嬤嬤以為她說的是五福晉,勸道:“好在五爺不是太子爺的親兄弟,”
“要奴才說九爺是親叔叔,也下力氣了,五爺聽的有限,不知道多少人罵九爺呢。”
“主子這樣的身份,不如隨他們去吧!又是家產又是爵位的,不爭一爭誰能甘心!”
玉琦搖搖頭,“嬤嬤說的對,我也就在家裏說說,誰有閑心管他們。”
吃了兩塊點心,玉琦又想起大格格來,囑咐了方嬤嬤幾句。
方嬤嬤等她的事情說完了,低聲問:“主子的冊封禮還沒辦呢!就不辦了嗎?”
玉琦一直忙著,鮮少有時間想這些,她也不大在意。
方嬤嬤輕聲說:“奴才閑聊的時候問了蘇公公。”
玉琦明白方嬤嬤是借蘇培盛的嘴去提醒胤禛的,心裏一暖,挽住方嬤嬤的胳膊,
“我知道嬤嬤疼我,額娘的冊封禮還沒辦呢,我的也急不來。”
“不過,名分已經定下來了,冊封禮辦不辦也沒什麽。”
方嬤嬤輕輕地拍她一下,“主子這就過分賢惠了,該你的,不能讓!特別是這種禮儀上的事情。”
“這就跟結親時候的三書六禮一樣,貴重與否在其次,絕對不能少一樣,少了就是輕視。”
玉琦一想還真是,笑著說:“我記住了!嬤嬤說得對。”
方嬤嬤放心一笑。
(注:清朝一共兩個太子妃,一個是康熙朝胤礽的太子妃石氏,另一個是乾隆朝永琰的太子妃喜塔臘氏;喜塔臘氏有冊封詔書,沒有冊封禮,石氏的冊封禮我沒找到,相關冊封禮均屬杜撰。)
過了兩天,禮部上奏太子妃冊封禮事宜,康熙把事情交給了胤禛。
他還說:“還有皇貴妃的冊封禮,你和欽天監商議一番,選兩個好日子。”
胤禛恭敬應是,很快擬好折子送了上去。
胤禛選的都是最近的日子,讓禮部和內務府忙了一通。
先行冊封禮的是皇貴妃烏雅氏,宮裏上下又是一番慶賀,永和宮更是裝飾一新。
冊封禮前一天,禮部遣官祗告太廟、奉先殿。
到了正日子,天未亮,禮部和鑾儀衛便在太和殿內行禮。
吉時一到,禮部引導,大學士一人為正使,學士一人充副使,鑾儀衛抬采亭至永和宮,持節冊封,
詔曰:朕惟王化始於宜家,端重宮闈之秩。坤教主乎治內,允資輔翼之賢。爰沛新恩,式循往製。諮爾烏雅氏,篤生勳閥,克奉芳型,秉德恭和,賦姿淑慧,佩詩書之訓,聲華茂著掖庭。敷綸綍之榮,寵錫用光典冊。茲仰承皇太後慈諭以冊寶封爾為皇貴妃。爾其祗勤夙夜,襄壼範而彌嗣徽音。衍慶家邦,佐婦職而永膺渥眷,欽哉。
小宮女咽咽口水,緊張地說:“郡主有喜了。”
玉琦奇怪地看著那小宮女,大格格有喜了?她緊張什麽?
瑪瑙也看出古怪,喝道:“仔細說!”
那小宮女瑟縮了一下,低著頭說:“聽說郡主迴京的路上見了紅才知道有喜了,這會正停下養胎呢。”
玉琦頓時擰起眉,大格格這是又鬧哪樣?
等玉琦迴到毓慶宮,胤禛已經迴來了,正在問來傳話的嬤嬤,玉琦也坐下來聽。
那嬤嬤趕緊給玉琦行禮,接著說:“額駙收了那些女人後,越發沒個樣子,主子勸了幾迴都不聽。”
“主子擔心誤了太子爺的事,就想著趕緊迴來報信,就帶著奴才們迴來了。”
胤禛擰起眉,對蘇培盛說:“派人去迎迎,把人安置在那個別院裏。”
蘇培盛躬身應是,趕緊下去安排。
玉琦聽得稀裏糊塗的,不解地看向胤禛。
胤禛揮揮手把那婆子打發了,這才說:“準噶爾汗王策妄阿拉布坦給女婿送了禮,這小子居然還收了。”
玉琦挑挑眉,送禮?送的是女人吧?難怪大格格會受不了。
她想了想,賢惠地說:“她這也算立功了,讓她迴府住吧!”反正府裏空著也是空著。
胤禛擺擺手,“不是端靜公主住的別院,是東城那個三進的院子。”
“那院子不大,就給她了,等額駙趕來,就讓他們在京城住下來。”
玉琦想起是哪個院子了,無所謂地點點頭,“王爺安排就好!”
胤禛問起宜妃的病,玉琦便把九福晉所求說了。
胤禛無奈道:“九弟也是氣狠了!”
玉琦問:“五弟那側福晉瓜爾佳氏敢往寧壽宮報喪,打死個小太監就算完了?”
“這才幾個月,他府裏又死了一個小兒子,五弟就真的什麽都不知道嗎?”
胤禛歎一口氣,握住她的手捏捏,“他府裏的事情,我也不好多問。”
玉琦沒好氣地說:“側福晉瓜爾佳氏往寧壽宮報喪,轉眼把弘昇弄迴去了。”
“隻要她把事情一說,弘昇就會站在她那邊,他們會對付誰?自然是五弟妹了,”
“可是,這迴,偏偏死的是她自己的小兒子弘昂,五弟妹未必無辜,五弟還是什麽都不做嗎?”
胤禛摟住她,“我知道你心疼弘昂,見不得這麽禍害孩子;可是,那是別人家的事,咱們不好管。”
玉琦知道他說的對,無奈一歎,“我知道,我就是氣不過,五弟……哎——”
她煩躁地抽出手,灌下一杯茶,才長長地舒一口氣。
胤禛又給她倒一杯,又陪著她說了幾句,見她心情平複了才起身往書房去。
玉琦趕緊叫住他,“別忘了九弟的事,宜母妃還病著呢。”
胤禛點點頭,“放心吧!我一會就去找老九。”
等胤禛走了,方嬤嬤端了茶點進來,
她把伺候的宮女打發出去,才說:“主子何必跟太子爺說那些?”
“男人享著齊人之福,隻說自古如此。後宅的事,隻要不抵到眼前,他們才懶得管呢。”
玉琦一歎,“我也是氣極了!五弟那府裏事情不斷,弘昂夭折的事還不知道怎麽跟太後說呢。”
方嬤嬤歎息一聲,“左一個女人又一個女人的接進門,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
“可是,家產隻有那些,爵位也隻有一個,爭奪是必然的!”
“哪家都一樣!妻也好,妾也罷,誰都覺得自己委屈,誰都怨別人。”
“說句不該說的,罪魁禍首就是男人,隻要男人能管住下半身,哪來這麽多事!”
玉琦抿嘴一笑,“嬤嬤這話可算說到點子上了!”
她又歎口氣,想到前世的日子,弘暉沒了,她便把有子的妃嬪相爭當猴戲看,
她幽幽道:“無子的時候隨她們爭,誰得了那位置都得敬著嫡母,有子就不同了!”
方嬤嬤以為她說的是五福晉,勸道:“好在五爺不是太子爺的親兄弟,”
“要奴才說九爺是親叔叔,也下力氣了,五爺聽的有限,不知道多少人罵九爺呢。”
“主子這樣的身份,不如隨他們去吧!又是家產又是爵位的,不爭一爭誰能甘心!”
玉琦搖搖頭,“嬤嬤說的對,我也就在家裏說說,誰有閑心管他們。”
吃了兩塊點心,玉琦又想起大格格來,囑咐了方嬤嬤幾句。
方嬤嬤等她的事情說完了,低聲問:“主子的冊封禮還沒辦呢!就不辦了嗎?”
玉琦一直忙著,鮮少有時間想這些,她也不大在意。
方嬤嬤輕聲說:“奴才閑聊的時候問了蘇公公。”
玉琦明白方嬤嬤是借蘇培盛的嘴去提醒胤禛的,心裏一暖,挽住方嬤嬤的胳膊,
“我知道嬤嬤疼我,額娘的冊封禮還沒辦呢,我的也急不來。”
“不過,名分已經定下來了,冊封禮辦不辦也沒什麽。”
方嬤嬤輕輕地拍她一下,“主子這就過分賢惠了,該你的,不能讓!特別是這種禮儀上的事情。”
“這就跟結親時候的三書六禮一樣,貴重與否在其次,絕對不能少一樣,少了就是輕視。”
玉琦一想還真是,笑著說:“我記住了!嬤嬤說得對。”
方嬤嬤放心一笑。
(注:清朝一共兩個太子妃,一個是康熙朝胤礽的太子妃石氏,另一個是乾隆朝永琰的太子妃喜塔臘氏;喜塔臘氏有冊封詔書,沒有冊封禮,石氏的冊封禮我沒找到,相關冊封禮均屬杜撰。)
過了兩天,禮部上奏太子妃冊封禮事宜,康熙把事情交給了胤禛。
他還說:“還有皇貴妃的冊封禮,你和欽天監商議一番,選兩個好日子。”
胤禛恭敬應是,很快擬好折子送了上去。
胤禛選的都是最近的日子,讓禮部和內務府忙了一通。
先行冊封禮的是皇貴妃烏雅氏,宮裏上下又是一番慶賀,永和宮更是裝飾一新。
冊封禮前一天,禮部遣官祗告太廟、奉先殿。
到了正日子,天未亮,禮部和鑾儀衛便在太和殿內行禮。
吉時一到,禮部引導,大學士一人為正使,學士一人充副使,鑾儀衛抬采亭至永和宮,持節冊封,
詔曰:朕惟王化始於宜家,端重宮闈之秩。坤教主乎治內,允資輔翼之賢。爰沛新恩,式循往製。諮爾烏雅氏,篤生勳閥,克奉芳型,秉德恭和,賦姿淑慧,佩詩書之訓,聲華茂著掖庭。敷綸綍之榮,寵錫用光典冊。茲仰承皇太後慈諭以冊寶封爾為皇貴妃。爾其祗勤夙夜,襄壼範而彌嗣徽音。衍慶家邦,佐婦職而永膺渥眷,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