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2年九月份,蔡京主導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蔡京為了徹底打擊“元佑黨”,認為貶官、流配還不足以對“元佑黨”產生震懾作用,經蔡京和其心腹葉夢得、強俊明等人搗鼓,編籍一百二十人姓名及其罪狀,稱為“奸黨”,並請趙佶將這一百二十人的名字,分名別類書寫好,請石匠篆刻在石碑上,立於端禮門。
這一百二十人的名字分別為:
擔任過執政大臣(包括宰相、樞密使和副宰相)的有: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公亮、呂大防、劉摯、範純仁、韓忠彥、王珪、梁燾、王岩叟、王存、鄭雍、傅堯俞、趙瞻、韓維、孫固、範百祿、胡宗愈、李清臣、蘇轍、劉奉世、範純禮、安燾、陸佃。共計二十五人;
擔任過待製以上官員的有:蘇軾、範祖禹、王欽臣、姚勔、顧臨、趙君錫、馬默、王蚡、孔文仲、孔武仲、朱光庭、孫覺、吳安持、錢勰、李之純、趙彥若、趙卨、孫升、李用、劉安世、韓川、呂希純、曾肇、王覿、範純粹、王畏、呂陶、王古、陳次升、豐稷、謝文瓘、鮮於侁、賈易、鄒浩、張舜民。共計三十五人;
其他雜官有:程頤、謝良佐、呂希哲、呂希績、晁補之、黃庭堅、畢仲遊、常安民、孔平仲、司馬康、吳詩安、張來、歐陽棐、陳瓘、鄭俠、秦觀、徐常、湯馘、杜純、宋保國、劉唐老、黃隱、王鞏、張保源、汪衍、餘爽、常立、唐義問、餘卞、李格非、商倚、張庭堅、李祉、陳佑、任伯雨、朱光裔、陳郛、蘇嘉、龔夬、歐陽中立、吳儔、呂仲甫、劉當時、馬琮、陳彥、劉昱、魯君貺、韓跋。共計四十八人;
連宦官內侍也沒放過,他們分別有:張士良、魯燾、趙約、譚裔、王偁、陳詢、張琳、裘彥臣。共計八人;
武將有:王獻可、張巽、李備、胡田。共計四人。
此事剛了,蔡京又祭出新招。蔡京提醒趙佶,元符年末,哲宗皇帝曾因日食,下詔向大臣求直言,當時應詔上書者,不下數百人,眾說紛紜,互有曲直。蔡京建議對這些奏章仔細檢閱,並對奏章劃分等級,趙佶也下詔同意。
蔡京和同黨開始在這些奏章裏雞蛋裏挑骨頭,將這幾百本奏章,分別定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共六等。
鍾世美等四十一人為“正等”,全部表彰提拔,範柔中等五百餘人為“邪等”,分別降職問責,且降職問責的人之間不得在同州居住。為的是防止他們互通消息,蔡京比章惇執政時,陰毒得多!
十月,昌州(重慶榮昌)判官馮澥,附和蔡京意圖,竟然越俎上書,說元佑皇後孟氏,不當複位皇後。馮澥上書,正中蔡京心懷。
當時孟後複位,元符皇後劉氏很是不爽,但向太後“坐把”,劉氏不敢作怪,現向太後已故,劉氏再無顧忌,加上蔡京迴到朝廷,劉氏也說了不少好話,如今,蔡京當權,劉氏便派內侍郝隨,暗中托蔡京再廢孟後。
蔡京再膽大妄為,也知道廢除皇後事關重大,一時也不便發言,隻好待機而動,湊巧馮澥呈上此議,蔡京即麵請徽宗,乞交輔臣台官複議。
這時候的輔臣台官,多半是蔡京爪牙,哪個不順從蔡京之意?禦史中丞錢遹,殿中侍禦史石豫、左膚接連奏稱:“韓忠彥等乘一位百姓何大正的狂言,恢複瑤華廢後(指孟皇後),引起物議紛紛,請大臣詳細議定!”
蔡京遂邀集許將、溫益、趙挺之、張商英數人,聯袂上疏,請趙佶采納台諫之言。
徽宗本不欲再廢孟後,執政大臣都同意,再者說,當時恢複孟氏皇後也是向太後作主,自己對孟氏做不做皇後,實在無關痛癢。因此下詔同意蔡京等所請,撤銷孟氏元佑皇後名號,再遣孟氏出居瑤華宮。同時,依蔡京等議,降韓忠彥、曾布官,追貶李清臣為雷州司戶參軍,黃履為祁州團練副使,安置翰林學士曾肇,禦史中丞豐稷,諫官陳瓘、龔夬等十七人於遠州,因為這些人附和恢複孟氏皇後,所以連坐。
馮澥也得以升為鴻臚寺主簿。
佐料:上述一百二十人元佑黨,是按《宋史紀事本末》記載,但執政大臣中的第三位呂公亮存疑,因為這個人名不見經傳,怎麽冒出來的?令人費解。《宋史》記錄中,擔任過執政大臣的,並無呂公亮其人,呂夷簡比較著名的兒子,除了呂公著外,就是呂公弼、呂公綽、呂公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鑽研一下。
我們科普一下,宋朝的“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知製誥”、“直學士院”、“翰林權直”、“學士院權直”之間的區別。
上述官員都在翰林學士院任職,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製書、誥書、詔書、敕書、國書以及宮廷所用其他文書,還侍候皇帝出巡,充顧問。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官員。
學士入翰林學士院即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中資格老的可任“翰林學士承旨”,有別於“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承旨”不常設,其他“翰林學士”也無定員。
“知製誥”,其他的官員可以加“知製誥”頭銜,“知製誥”有權在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起草皇帝、宰相交代的文件,稱為“外製”;“翰林學士”或者又加“知製誥”頭銜的,則有資格直接到宮廷為皇帝起草詔書,稱為“內製”。
其他官員入翰林學士院但是沒有授予“學士”頭銜,稱為“直學士院”。
翰林學士缺員,他官暫代起草文書,稱為“翰林權直”,後來有人認為“翰林權直”的名稱不妥當,便改為“學士院權直”。“翰林權直”和“學士院權直”是一迴事,隻是名稱不同而已。
另外,中書省還有“中書舍人”,在唐朝時本來也是為朝廷起草文書的,稱“外製”,但到宋朝,中書舍人隻是個官名,沒有具體事務,神宗改製時又恢複了部分職務。總之,宋朝官製相當亂,不是專業人員,很難理出頭緒。我們隻要大概了解就行。
這一百二十人的名字分別為:
擔任過執政大臣(包括宰相、樞密使和副宰相)的有: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公亮、呂大防、劉摯、範純仁、韓忠彥、王珪、梁燾、王岩叟、王存、鄭雍、傅堯俞、趙瞻、韓維、孫固、範百祿、胡宗愈、李清臣、蘇轍、劉奉世、範純禮、安燾、陸佃。共計二十五人;
擔任過待製以上官員的有:蘇軾、範祖禹、王欽臣、姚勔、顧臨、趙君錫、馬默、王蚡、孔文仲、孔武仲、朱光庭、孫覺、吳安持、錢勰、李之純、趙彥若、趙卨、孫升、李用、劉安世、韓川、呂希純、曾肇、王覿、範純粹、王畏、呂陶、王古、陳次升、豐稷、謝文瓘、鮮於侁、賈易、鄒浩、張舜民。共計三十五人;
其他雜官有:程頤、謝良佐、呂希哲、呂希績、晁補之、黃庭堅、畢仲遊、常安民、孔平仲、司馬康、吳詩安、張來、歐陽棐、陳瓘、鄭俠、秦觀、徐常、湯馘、杜純、宋保國、劉唐老、黃隱、王鞏、張保源、汪衍、餘爽、常立、唐義問、餘卞、李格非、商倚、張庭堅、李祉、陳佑、任伯雨、朱光裔、陳郛、蘇嘉、龔夬、歐陽中立、吳儔、呂仲甫、劉當時、馬琮、陳彥、劉昱、魯君貺、韓跋。共計四十八人;
連宦官內侍也沒放過,他們分別有:張士良、魯燾、趙約、譚裔、王偁、陳詢、張琳、裘彥臣。共計八人;
武將有:王獻可、張巽、李備、胡田。共計四人。
此事剛了,蔡京又祭出新招。蔡京提醒趙佶,元符年末,哲宗皇帝曾因日食,下詔向大臣求直言,當時應詔上書者,不下數百人,眾說紛紜,互有曲直。蔡京建議對這些奏章仔細檢閱,並對奏章劃分等級,趙佶也下詔同意。
蔡京和同黨開始在這些奏章裏雞蛋裏挑骨頭,將這幾百本奏章,分別定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共六等。
鍾世美等四十一人為“正等”,全部表彰提拔,範柔中等五百餘人為“邪等”,分別降職問責,且降職問責的人之間不得在同州居住。為的是防止他們互通消息,蔡京比章惇執政時,陰毒得多!
十月,昌州(重慶榮昌)判官馮澥,附和蔡京意圖,竟然越俎上書,說元佑皇後孟氏,不當複位皇後。馮澥上書,正中蔡京心懷。
當時孟後複位,元符皇後劉氏很是不爽,但向太後“坐把”,劉氏不敢作怪,現向太後已故,劉氏再無顧忌,加上蔡京迴到朝廷,劉氏也說了不少好話,如今,蔡京當權,劉氏便派內侍郝隨,暗中托蔡京再廢孟後。
蔡京再膽大妄為,也知道廢除皇後事關重大,一時也不便發言,隻好待機而動,湊巧馮澥呈上此議,蔡京即麵請徽宗,乞交輔臣台官複議。
這時候的輔臣台官,多半是蔡京爪牙,哪個不順從蔡京之意?禦史中丞錢遹,殿中侍禦史石豫、左膚接連奏稱:“韓忠彥等乘一位百姓何大正的狂言,恢複瑤華廢後(指孟皇後),引起物議紛紛,請大臣詳細議定!”
蔡京遂邀集許將、溫益、趙挺之、張商英數人,聯袂上疏,請趙佶采納台諫之言。
徽宗本不欲再廢孟後,執政大臣都同意,再者說,當時恢複孟氏皇後也是向太後作主,自己對孟氏做不做皇後,實在無關痛癢。因此下詔同意蔡京等所請,撤銷孟氏元佑皇後名號,再遣孟氏出居瑤華宮。同時,依蔡京等議,降韓忠彥、曾布官,追貶李清臣為雷州司戶參軍,黃履為祁州團練副使,安置翰林學士曾肇,禦史中丞豐稷,諫官陳瓘、龔夬等十七人於遠州,因為這些人附和恢複孟氏皇後,所以連坐。
馮澥也得以升為鴻臚寺主簿。
佐料:上述一百二十人元佑黨,是按《宋史紀事本末》記載,但執政大臣中的第三位呂公亮存疑,因為這個人名不見經傳,怎麽冒出來的?令人費解。《宋史》記錄中,擔任過執政大臣的,並無呂公亮其人,呂夷簡比較著名的兒子,除了呂公著外,就是呂公弼、呂公綽、呂公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鑽研一下。
我們科普一下,宋朝的“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知製誥”、“直學士院”、“翰林權直”、“學士院權直”之間的區別。
上述官員都在翰林學士院任職,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製書、誥書、詔書、敕書、國書以及宮廷所用其他文書,還侍候皇帝出巡,充顧問。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官員。
學士入翰林學士院即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中資格老的可任“翰林學士承旨”,有別於“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承旨”不常設,其他“翰林學士”也無定員。
“知製誥”,其他的官員可以加“知製誥”頭銜,“知製誥”有權在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起草皇帝、宰相交代的文件,稱為“外製”;“翰林學士”或者又加“知製誥”頭銜的,則有資格直接到宮廷為皇帝起草詔書,稱為“內製”。
其他官員入翰林學士院但是沒有授予“學士”頭銜,稱為“直學士院”。
翰林學士缺員,他官暫代起草文書,稱為“翰林權直”,後來有人認為“翰林權直”的名稱不妥當,便改為“學士院權直”。“翰林權直”和“學士院權直”是一迴事,隻是名稱不同而已。
另外,中書省還有“中書舍人”,在唐朝時本來也是為朝廷起草文書的,稱“外製”,但到宋朝,中書舍人隻是個官名,沒有具體事務,神宗改製時又恢複了部分職務。總之,宋朝官製相當亂,不是專業人員,很難理出頭緒。我們隻要大概了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