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一是官員中的保守派反對,皇室主要成員如後宮太後、皇弟也反對;二是最高領導趙頊由於外部壓力,態度遊離搖擺;三是實際操作者王安石性格偏執,不能和趙頊保持高度一致;四是任人不當,有些官吏追求政績,迎合王安石,強行貸款,強行攤派,強行收息,部分地區確實民怨沸騰,給反對派以口實。
除此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變法派內部不團結、鬧內訌。
變法派內訌分三大類,一是王安石和皇帝趙頊的矛盾;第二類是王安石和鐵杆支持者的矛盾;第三類是變法派內部人員之間的矛盾。
一個團隊,假如內部出了矛盾,戰鬥力可想而知。我們如果將王安石的變法團隊比做一個企業集團,那麽企業領導層的狀況是:董事長與總經理不和,總經理與中層幹部不和,中層幹部之間也不和,這樣的團隊,能夠成功嗎?
第一類矛盾,前麵基本詳細敘述過,我們再補充一個事例,看看王安石的偏激和趙頊的大度。
呂嘉問主管“市易司”,趙頊聽說他擾民,便問王安石是否屬實,王安石迴答道:“呂嘉問執法公正,所以才招致怨恨!”
趙頊道:“恐怕未必如此,呂嘉問收''免行錢''太細小瑣碎,交易買賣甚至涉及到水果、冰塊、木炭,有傷國體。”
王安石竭力辯解,甚至出口傷人,譏諷趙頊繁瑣、不知帝王主旨的地步。王安石如此咄咄逼人,很有以下犯上的味道,但趙頊仍然能夠包容。
第二類是王安石和主要支持者的矛盾,比如呂惠卿、曾布、韓絳、鄧綰等。呂惠卿的背叛最讓王安石傷心,王安石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退居南京後,在家無事,往往寫“福建子”三字,深切悔恨被呂惠卿所耽誤,因為呂惠卿為福建泉州人。
變法派三號主角曾布,後來也觸怒了王安石。公元1074年,曾布上疏批評呂嘉問總管市易司搜刮太甚!曾布為什麽搞這一出?因為呂嘉問欺負薛向,而曾布和薛向關係鐵,曾布想為薛向出氣,卻忘記了呂嘉問也是王安石的主要幹將。王安石見曾布為了私利,不顧大局,將曾布的三司使帽子給摘了。
四號人物韓絳,本是王安石的忠粉,王安石第二次任宰相,他是提議者。可不久後,兩人就有了隔閡。有位叫劉佐的,因違法免職,王安石打算破格啟用,韓絳反對,並在趙頊麵前爭論不下,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韓絳料定爭不贏王安石,便請求辭職。
趙頊驚駭道:“就因為這點小事,何必辭職呢?”
韓絳道:“小事都不能如意,何況大事?”趙頊盡管驅逐了劉佐,但是韓絳仍然要走,不久知許州。
蔡確也是王安石提拔上來的幹部,但是政治嗅覺靈敏,聞到了趙頊對王安石的不滿意,竟然上疏彈劾王安石騎馬進宣德門時,和衛士追逐比賽一事。
程顥是王安石變法前期的智囊,也是八位巡察使之一,但慢慢地,程顥也加入了反對派行列。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程顥潛心於學術研究,與弟弟程頤開創“洛學”,他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堂,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豐,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體係。程顥沒有成為曆史的改革派,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程顥與程頤成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
蘇轍在變法前期也是骨幹,但自“青苗法”出台後,蘇轍就成了徹底的反對派。
變法派的投機者鄧綰,王安石離職,他就緊跟呂惠卿,王安石複相位,他為了彌補前麵投靠呂惠卿的過錯,又協助王雱整治呂惠卿,更為可恥的是,鄧綰為後路著想,又竭力推薦王雱,還極力推薦王安石的女婿上位,此時王安石比較清醒了,對趙頊道:“鄧綰作為禦史中丞,國家大員,竟為宰相向朝廷討恩澤,極傷國體,”
後不久,鄧綰不知哪根筋搭錯,又推薦彭汝礪為禦史,彭汝礪曆來反對新法,王安石更加討厭他,隨後貶他為知虢州。
王子韶本是王安石提攜進“條例司”的,後來還迎合王安石打擊祖無擇,後來見朝中反對新法的人多,他也加入了反對班列。
鄭俠是王安石的學生,也是王安國的密友,上了一副《流民圖》差點讓新法廢於一旦。
佐料:鄭俠是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後調光州(河南潢川)司戶參軍。新法施行時,光州有什麽疑難案件,凡經鄭俠審訊上報的,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給予滿意批複,鄭俠感激不盡,一直想報恩。
鄭俠任期滿後,進京述職,對新法的態度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王安石問他對新法的看法,鄭俠道:“青苗、免役、保甲、市易等新法造成的危害,不能讓我無動於衷啊!”
王安石默然不答,兩人不歡而散。盡管如此,王安石仍然想提升他的官職,讓王雱去探鄭俠口風,鄭俠卻不買賬。
1073年七月到第二年三月,老天一直不下雨,鄭俠於是上《流民圖》,請廢除新法,並說如廢新法後十日不雨,可斬他的頭。
趙頊得圖後,下詔暫廢新法,結果三天後真的下了大雨。現代看來,隻能說王安石運氣點背。但在封建社會,世人可不這樣看,都會認為是新法造成了天怒。所以說幾天後趙頊恢複新法是需要勇氣的。
王安石離職後,呂惠卿當政,鄭俠再次上疏抨擊,他選了唐朝的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的傳記,畫成兩幅圖,名為“正直君子事跡圖”、“邪曲小人事跡圖”,暗指呂惠卿為李林甫。
呂惠卿大怒,以誹謗之罪,流放鄭俠到汀州(福建長汀)。呂惠卿還不解氣,想羅織罪名致其死地。趙頊道:“鄭俠所說並非為自身著想,他這樣做既忠誠又可嘉,哪能深究?”
接著將鄭俠流放到英州(廣州英德)。鄭俠到貶所之後,住在一所將倒塌的僧舍內,英州人不分貧富貴賤都十分尊敬他,讓子弟跟隨他讀書,為他建房居住。
趙頊死後第二年被赦迴家,公元1119年八月去世,終年七十九歲。
除此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變法派內部不團結、鬧內訌。
變法派內訌分三大類,一是王安石和皇帝趙頊的矛盾;第二類是王安石和鐵杆支持者的矛盾;第三類是變法派內部人員之間的矛盾。
一個團隊,假如內部出了矛盾,戰鬥力可想而知。我們如果將王安石的變法團隊比做一個企業集團,那麽企業領導層的狀況是:董事長與總經理不和,總經理與中層幹部不和,中層幹部之間也不和,這樣的團隊,能夠成功嗎?
第一類矛盾,前麵基本詳細敘述過,我們再補充一個事例,看看王安石的偏激和趙頊的大度。
呂嘉問主管“市易司”,趙頊聽說他擾民,便問王安石是否屬實,王安石迴答道:“呂嘉問執法公正,所以才招致怨恨!”
趙頊道:“恐怕未必如此,呂嘉問收''免行錢''太細小瑣碎,交易買賣甚至涉及到水果、冰塊、木炭,有傷國體。”
王安石竭力辯解,甚至出口傷人,譏諷趙頊繁瑣、不知帝王主旨的地步。王安石如此咄咄逼人,很有以下犯上的味道,但趙頊仍然能夠包容。
第二類是王安石和主要支持者的矛盾,比如呂惠卿、曾布、韓絳、鄧綰等。呂惠卿的背叛最讓王安石傷心,王安石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退居南京後,在家無事,往往寫“福建子”三字,深切悔恨被呂惠卿所耽誤,因為呂惠卿為福建泉州人。
變法派三號主角曾布,後來也觸怒了王安石。公元1074年,曾布上疏批評呂嘉問總管市易司搜刮太甚!曾布為什麽搞這一出?因為呂嘉問欺負薛向,而曾布和薛向關係鐵,曾布想為薛向出氣,卻忘記了呂嘉問也是王安石的主要幹將。王安石見曾布為了私利,不顧大局,將曾布的三司使帽子給摘了。
四號人物韓絳,本是王安石的忠粉,王安石第二次任宰相,他是提議者。可不久後,兩人就有了隔閡。有位叫劉佐的,因違法免職,王安石打算破格啟用,韓絳反對,並在趙頊麵前爭論不下,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韓絳料定爭不贏王安石,便請求辭職。
趙頊驚駭道:“就因為這點小事,何必辭職呢?”
韓絳道:“小事都不能如意,何況大事?”趙頊盡管驅逐了劉佐,但是韓絳仍然要走,不久知許州。
蔡確也是王安石提拔上來的幹部,但是政治嗅覺靈敏,聞到了趙頊對王安石的不滿意,竟然上疏彈劾王安石騎馬進宣德門時,和衛士追逐比賽一事。
程顥是王安石變法前期的智囊,也是八位巡察使之一,但慢慢地,程顥也加入了反對派行列。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程顥潛心於學術研究,與弟弟程頤開創“洛學”,他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堂,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豐,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體係。程顥沒有成為曆史的改革派,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程顥與程頤成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
蘇轍在變法前期也是骨幹,但自“青苗法”出台後,蘇轍就成了徹底的反對派。
變法派的投機者鄧綰,王安石離職,他就緊跟呂惠卿,王安石複相位,他為了彌補前麵投靠呂惠卿的過錯,又協助王雱整治呂惠卿,更為可恥的是,鄧綰為後路著想,又竭力推薦王雱,還極力推薦王安石的女婿上位,此時王安石比較清醒了,對趙頊道:“鄧綰作為禦史中丞,國家大員,竟為宰相向朝廷討恩澤,極傷國體,”
後不久,鄧綰不知哪根筋搭錯,又推薦彭汝礪為禦史,彭汝礪曆來反對新法,王安石更加討厭他,隨後貶他為知虢州。
王子韶本是王安石提攜進“條例司”的,後來還迎合王安石打擊祖無擇,後來見朝中反對新法的人多,他也加入了反對班列。
鄭俠是王安石的學生,也是王安國的密友,上了一副《流民圖》差點讓新法廢於一旦。
佐料:鄭俠是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後調光州(河南潢川)司戶參軍。新法施行時,光州有什麽疑難案件,凡經鄭俠審訊上報的,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給予滿意批複,鄭俠感激不盡,一直想報恩。
鄭俠任期滿後,進京述職,對新法的態度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王安石問他對新法的看法,鄭俠道:“青苗、免役、保甲、市易等新法造成的危害,不能讓我無動於衷啊!”
王安石默然不答,兩人不歡而散。盡管如此,王安石仍然想提升他的官職,讓王雱去探鄭俠口風,鄭俠卻不買賬。
1073年七月到第二年三月,老天一直不下雨,鄭俠於是上《流民圖》,請廢除新法,並說如廢新法後十日不雨,可斬他的頭。
趙頊得圖後,下詔暫廢新法,結果三天後真的下了大雨。現代看來,隻能說王安石運氣點背。但在封建社會,世人可不這樣看,都會認為是新法造成了天怒。所以說幾天後趙頊恢複新法是需要勇氣的。
王安石離職後,呂惠卿當政,鄭俠再次上疏抨擊,他選了唐朝的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的傳記,畫成兩幅圖,名為“正直君子事跡圖”、“邪曲小人事跡圖”,暗指呂惠卿為李林甫。
呂惠卿大怒,以誹謗之罪,流放鄭俠到汀州(福建長汀)。呂惠卿還不解氣,想羅織罪名致其死地。趙頊道:“鄭俠所說並非為自身著想,他這樣做既忠誠又可嘉,哪能深究?”
接著將鄭俠流放到英州(廣州英德)。鄭俠到貶所之後,住在一所將倒塌的僧舍內,英州人不分貧富貴賤都十分尊敬他,讓子弟跟隨他讀書,為他建房居住。
趙頊死後第二年被赦迴家,公元1119年八月去世,終年七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