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州叛亂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任命“知開封府”明鎬為“體量安撫使”(這又是一個奇葩的官職名號)。
明鎬很快率軍至貝州城下,先向貝州城內宣示朝廷詔令:“有能獲賊者,授上將軍,賞錢十萬”。這是政治宣傳,意圖瓦解對方,這樣的招數,往往非常奏效!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貝州百姓汪文慶、郭斌、趙宗本、汪順等人,想當這“上將軍”,暗中相互聯合,係書信於箭杆,從城上射到明鎬大營,約定時間為內應,並聲言從城頭垂下繩索接應官軍。
當晚,明鎬派一千二百精銳,分成三隊,趁著月黑風高,摸索至約定地點,城下果然有繩索,第一隊幾百人陸續攀沿上城,和汪文慶等接上頭後,該隊領頭官軍以為勝算在握,想獨吞這份奇功,竟然將繩索剪斷,致使後續兩隊官軍不能跟上。
第一隊官軍和內應殺向王則居所,沿途焚燒樓閣,製造混亂,叛軍發覺,雙方混戰,官軍訓練有素,叛軍烏合之眾,驟逢變故,慌亂不堪,難以抵擋。官軍眼見要取得勝利,但終因眾寡懸殊,功虧一簣。大部分官軍見勢不妙,慌忙迴撤,與內應又從城頭縋下逃脫。
不久,有情報傳出,王則打算在公元1048年正月十四日派人劫持契丹使者。明鎬命部將安素在城西不遠處埋伏,幾百叛軍果然夜裏偷偷溜出來,安素率伏兵殺出,全部將其俘獲。
可這些勝利成果,隻是小打小鬧而已。貝州城池牢固,官軍一時難以攻取,明鎬命軍修築距堙(靠近城牆的土丘,借以登城或觀察城內)。眼看距堙修築成功,卻被叛軍一陣火箭射來,距堙被燒毀了!看來,城內的狗頭軍師,真不是吃素的。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明鎬決定在城南挖地道攻城,同時在城北佯攻吸引叛軍,此計開始進展順利。
正當明鎬緊鑼密鼓策劃攻城時,朝廷內部卻出了幺蛾子,樞密使夏竦一貫不喜歡明鎬,生怕明鎬成功平定貝州,總在趙禎麵前說明鎬的壞話,凡是明鎬奏報的意見,夏竦都反對,又說小小貝州,明鎬都久攻不下,消極窩工。提議讓其他人統軍平叛。
趙禎內心可能也有些著急,不問青紅皂白,於公元1048年正月,直接任命參知政事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為副使,共同平定貝州之亂。
文彥博受命後,鑒於此前明鎬處處受朝廷一些人掣肘,難以放開手腳大幹,文彥博便向趙禎請求,他在軍中有“便宜行事”的權力,趙禎也同意。
等文彥博走馬上任,到了貝州後,明鎬的地道也挖得差不多了。文彥博十分讚賞這個攻城方案,一邊命軍在城北加緊進攻,一邊挑選精銳壯士,由軍校楊遂等率領,當晚從地道殺入城內。
城北官軍聞城南已經殺入,更加奮勇攻殺,雙方裏應外合,終於打開缺口,官軍湧入城內,叛軍組織火牛陣防禦,官軍用長鐵槍刺牛鼻,牛受痛迴走,反而衝亂叛軍,叛軍抵擋不住,四下潰散。
王則、張巒、卜吉等見勢不妙,開東門逃跑,貝州城下都總管王信,率軍猛追,王則出城不遠被王信所擒,餘黨自焚而死。王則據城稱王稱霸六十六天而失敗,至此,貝州平定。
官軍獲勝捷報傳到京師,趙禎大喜,可夏竦還要唱反調,說首犯王則可能已經逃走了,抓獲的不是真王則。趙禎即下詔,讓文彥博、明鎬押送王則至京師驗貨,確定無疑後,王則被淩遲處死。
貝州順利平定,趙禎改貝州為恩州,然後論功行賞。文彥博由參知政事升遷為宰相,明鎬升為端明殿學士、給事中、代理三司使。北京留守賈昌朝,因為後勤工作很得力,被封為安國公。
侍讀學士楊偕上言道:“叛亂發生在賈昌朝的管轄範圍,朝廷出重臣、重兵才平定,賈昌朝不但無功,而且有罪,不應該封賞!”趙禎不聽。
跟隨出征的將士都得到了封賞或提拔,人數達到了八千四百人。
文彥博大概覺得自己平叛勝利,坐享其成,實際是竊取了明鎬的功勞,內心有愧,因此做了宰相後,一再稱讚明鎬的功績,並且多次向趙禎推薦明鎬,說他有大才,可以重用。
公元1048年四月,趙禎升遷明鎬為參知政事。由此說明,文彥博也是一位謙謙君子!
迴過來頭來再說說貝州原知州張得一,他本是張耆的兒子,身為朝廷大臣,卻一身軟骨頭。張得一被王則俘獲後,不僅舉手投降,而且為王則起草禮儀製度,貝州平定後,張得一被朝廷斬首示眾!
佐料:《宋稗類鈔.卷一.君範》《卷六.詆毀》記載了兩則文彥博關於貝州平亂的典故:
王則叛,詔明鎬征討,久無功。參知政事文彥博主動請求前去,仁宗欣然同意,並且道:“\\u0027貝\\u0027字加\\u0027文\\u0027為\\u0027敗\\u0027字,愛卿必然擒獲王則!”不到半月,果然傳來捷報。
第二則故事是這樣描述的:文彥博能做宰相,是因為張貴妃的原因。張貴妃的父親張堯封,曾經在文彥博的父親手下做門客,張貴妃因此認文彥博為伯父。張貴妃入宮後,深受趙禎寵愛,文彥博知成都時,專門采購成都錦緞送給張貴妃。
貝州叛,趙禎因貝州離開封不遠,深為憂慮,曾對張貴妃私下道:“執政大臣,無一人為國家分憂。日日上殿,不見誰主動請纓去討賊!”
張貴妃秘密派人,將趙禎的話傳遞給文彥博。
第二天大臣上殿時,文彥博主動要求去貝州破賊。趙禎大喜,即讓文彥博統軍。捷報後,即拜文彥博為宰相。
故事有沒有可信度,讀者自辨!
明鎬很快率軍至貝州城下,先向貝州城內宣示朝廷詔令:“有能獲賊者,授上將軍,賞錢十萬”。這是政治宣傳,意圖瓦解對方,這樣的招數,往往非常奏效!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貝州百姓汪文慶、郭斌、趙宗本、汪順等人,想當這“上將軍”,暗中相互聯合,係書信於箭杆,從城上射到明鎬大營,約定時間為內應,並聲言從城頭垂下繩索接應官軍。
當晚,明鎬派一千二百精銳,分成三隊,趁著月黑風高,摸索至約定地點,城下果然有繩索,第一隊幾百人陸續攀沿上城,和汪文慶等接上頭後,該隊領頭官軍以為勝算在握,想獨吞這份奇功,竟然將繩索剪斷,致使後續兩隊官軍不能跟上。
第一隊官軍和內應殺向王則居所,沿途焚燒樓閣,製造混亂,叛軍發覺,雙方混戰,官軍訓練有素,叛軍烏合之眾,驟逢變故,慌亂不堪,難以抵擋。官軍眼見要取得勝利,但終因眾寡懸殊,功虧一簣。大部分官軍見勢不妙,慌忙迴撤,與內應又從城頭縋下逃脫。
不久,有情報傳出,王則打算在公元1048年正月十四日派人劫持契丹使者。明鎬命部將安素在城西不遠處埋伏,幾百叛軍果然夜裏偷偷溜出來,安素率伏兵殺出,全部將其俘獲。
可這些勝利成果,隻是小打小鬧而已。貝州城池牢固,官軍一時難以攻取,明鎬命軍修築距堙(靠近城牆的土丘,借以登城或觀察城內)。眼看距堙修築成功,卻被叛軍一陣火箭射來,距堙被燒毀了!看來,城內的狗頭軍師,真不是吃素的。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明鎬決定在城南挖地道攻城,同時在城北佯攻吸引叛軍,此計開始進展順利。
正當明鎬緊鑼密鼓策劃攻城時,朝廷內部卻出了幺蛾子,樞密使夏竦一貫不喜歡明鎬,生怕明鎬成功平定貝州,總在趙禎麵前說明鎬的壞話,凡是明鎬奏報的意見,夏竦都反對,又說小小貝州,明鎬都久攻不下,消極窩工。提議讓其他人統軍平叛。
趙禎內心可能也有些著急,不問青紅皂白,於公元1048年正月,直接任命參知政事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為副使,共同平定貝州之亂。
文彥博受命後,鑒於此前明鎬處處受朝廷一些人掣肘,難以放開手腳大幹,文彥博便向趙禎請求,他在軍中有“便宜行事”的權力,趙禎也同意。
等文彥博走馬上任,到了貝州後,明鎬的地道也挖得差不多了。文彥博十分讚賞這個攻城方案,一邊命軍在城北加緊進攻,一邊挑選精銳壯士,由軍校楊遂等率領,當晚從地道殺入城內。
城北官軍聞城南已經殺入,更加奮勇攻殺,雙方裏應外合,終於打開缺口,官軍湧入城內,叛軍組織火牛陣防禦,官軍用長鐵槍刺牛鼻,牛受痛迴走,反而衝亂叛軍,叛軍抵擋不住,四下潰散。
王則、張巒、卜吉等見勢不妙,開東門逃跑,貝州城下都總管王信,率軍猛追,王則出城不遠被王信所擒,餘黨自焚而死。王則據城稱王稱霸六十六天而失敗,至此,貝州平定。
官軍獲勝捷報傳到京師,趙禎大喜,可夏竦還要唱反調,說首犯王則可能已經逃走了,抓獲的不是真王則。趙禎即下詔,讓文彥博、明鎬押送王則至京師驗貨,確定無疑後,王則被淩遲處死。
貝州順利平定,趙禎改貝州為恩州,然後論功行賞。文彥博由參知政事升遷為宰相,明鎬升為端明殿學士、給事中、代理三司使。北京留守賈昌朝,因為後勤工作很得力,被封為安國公。
侍讀學士楊偕上言道:“叛亂發生在賈昌朝的管轄範圍,朝廷出重臣、重兵才平定,賈昌朝不但無功,而且有罪,不應該封賞!”趙禎不聽。
跟隨出征的將士都得到了封賞或提拔,人數達到了八千四百人。
文彥博大概覺得自己平叛勝利,坐享其成,實際是竊取了明鎬的功勞,內心有愧,因此做了宰相後,一再稱讚明鎬的功績,並且多次向趙禎推薦明鎬,說他有大才,可以重用。
公元1048年四月,趙禎升遷明鎬為參知政事。由此說明,文彥博也是一位謙謙君子!
迴過來頭來再說說貝州原知州張得一,他本是張耆的兒子,身為朝廷大臣,卻一身軟骨頭。張得一被王則俘獲後,不僅舉手投降,而且為王則起草禮儀製度,貝州平定後,張得一被朝廷斬首示眾!
佐料:《宋稗類鈔.卷一.君範》《卷六.詆毀》記載了兩則文彥博關於貝州平亂的典故:
王則叛,詔明鎬征討,久無功。參知政事文彥博主動請求前去,仁宗欣然同意,並且道:“\\u0027貝\\u0027字加\\u0027文\\u0027為\\u0027敗\\u0027字,愛卿必然擒獲王則!”不到半月,果然傳來捷報。
第二則故事是這樣描述的:文彥博能做宰相,是因為張貴妃的原因。張貴妃的父親張堯封,曾經在文彥博的父親手下做門客,張貴妃因此認文彥博為伯父。張貴妃入宮後,深受趙禎寵愛,文彥博知成都時,專門采購成都錦緞送給張貴妃。
貝州叛,趙禎因貝州離開封不遠,深為憂慮,曾對張貴妃私下道:“執政大臣,無一人為國家分憂。日日上殿,不見誰主動請纓去討賊!”
張貴妃秘密派人,將趙禎的話傳遞給文彥博。
第二天大臣上殿時,文彥博主動要求去貝州破賊。趙禎大喜,即讓文彥博統軍。捷報後,即拜文彥博為宰相。
故事有沒有可信度,讀者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