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出兵攻渭州,兵分兩路,一路在定川寨大勝宋軍,順利抵達渭州,另一路進攻彭陽城,宋朝知原州(甘肅鎮原)景泰親自率軍五千抵禦,景泰依靠這五千兵力,在潘原(甘肅平涼境內)竟然獲得全勝。這就是另一路西夏軍不能按期抵達渭州的原因。


    盡管宋夏之間三大戰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但西夏靠戰爭擄掠所獲財物,和先前大宋每年的賞賜及邊境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卻少得多了。


    在李元昊稱帝前,西夏每年都可以從宋朝得到“歲賜”的白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這是夏國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在沿邊榷場,黨項人還以境內所產的青白鹽及畜產品換取宋朝的糧食、茶葉和其他手工業產品,這些物資都是夏國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兩國決裂,宋朝實行經濟封鎖政策,不僅停止“歲賜”,而且關閉榷場,不準青白鹽入境,禁止雙邊貿易,從而給夏國的經濟致命的打擊。這種經濟封鎖實際比戰爭還要可怕!


    在宋夏戰爭中,雖然夏國取得了部分勝利,但是本國也傷亡了很多將士,常言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西夏國人口本來僅有三百萬左右,僅有大宋人口十分之一,怎麽能持續和大宋鬥狠?


    黨項族人由於連戰征戰,生活越來越困難,陣亡的族人越來越多,部卒也就越來越不願打仗。不僅黨項族的普通百姓如此,連不少部落首領也反對再戰。


    因此,李元昊想到了和議。公元1043年正月,李元昊上書宋廷,請求和談,趙禎因為連吃敗仗,心裏失望、厭煩,也有意和談,隻是不能主動提及,現西夏主動要談,正中趙禎下懷,但怎麽談?趙禎密詔,讓龐籍主持和談事宜。


    其實在定川寨之戰發生前,西夏國因為境內鼠患、旱災連綿,李元昊便派李文貴,手持西夏重臣野利旺榮的書信來延州送給龐籍,傳達西夏求和的意圖。龐籍擔心李元昊使詐,扣留李文貴不放,之後,果然發生定川寨之戰。


    此次,龐籍接到趙禎命令後,便將李文貴放迴去,讓他傳達大宋皇帝同意和談意圖,李元昊聞報大喜。


    二月,李元昊再派李文貴等到延州議和,但是態度仍然強硬倔強,不肯削除帝王稱號,並且強調道:“比如中午的太陽,隻能順應天意西落,怎能逆天而行東下呢?”


    龐籍認為李元昊狂妄不服,不敢自做主張,向趙禎請示,趙禎詔命龐籍可以答複。


    李元昊獲悉大宋有和談的誠意,再命六宅使賀從勖和李文貴到延州上書,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稱“兒子”但不稱臣。“兀卒”也叫“吾祖”,是黨項族“可汗”稱號。


    龐籍道:“名不正,言不順。你國不稱臣,我不能上報大宋皇帝。”


    賀從勖辯解道:“兒子侍奉父親,就是稱臣事君,你送我到京城去談,大宋天子如果不同意,再從長計議!”


    龐籍即派人護送送賀從勖到開封。四月六日,賀從勖抵達京都,趙禎派使接見,經過磋商,隨後趙禎命邵良佐、張士元、張子奭、王正倫等赴西夏,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每年賞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


    趙禎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意思很明顯:錢,我大宋有的是,可以給你,但你李元昊必須稱臣。


    李元昊大概確實熬了幾年的苦日子,盡管謀臣張元極力反對議和,李元昊還是決定麵對現實,在“麵子”和“麵包”麵前,李元昊毅然選擇了“麵包”。


    這很好理解,兒子都願意做,還不願意做臣子嗎?沒有“麵包”,恐怕連兒子都沒得做!


    公元1044年五月,李元昊上書遣使向大宋遞交誓書,低下頭顱稱臣,同時索要銀兩、帛絹、茶葉共計二十五萬五千(絹十五萬匹、七萬五千兩銀和三萬斤茶葉)。趙禎遣使賜李元昊詔書,同意!


    十二月,趙禎派張子奭為“冊禮使”,張士元為副使,正式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並賞賜錦衣、黃金腰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夏國主印”方二寸一分,純銀打造,外塗金粉。


    至此,宋夏正式達成和議:西夏名義上向宋稱臣,奉宋朝為正朔;大宋允許夏國設置官屬;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士兵、民戶歸還對方;雙方邊民逃往對方領土,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遣還;宋夏戰爭中西夏所占領的宋朝領上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等等,史稱“慶曆和議”。


    1045年,大宋應李元昊請求,在邊境設置貿易市場,恢複了貿易往來。但是李元昊始終覺得稱臣丟失了臉麵。以後大宋派使者到西夏,李元昊隻讓使者呆在宥州,不讓他們進興州。李元昊在西夏國內,仍然是皇帝做派。


    公元1048年,李元昊死,時年四十六歲。順便說一句,李元昊死後,李諒祚即位,年方兩歲。西夏國由三大將領分治。宋朝有人提出乘此機會,用節度使等高官厚祿引誘三大將領,可不戰而瓦解西夏。


    此時程琳為陝西安撫使,主持邊關軍事。程琳道:“乘人國喪,不是我們中原的禮儀,不如乘勢安撫。”


    宋仁宗的“仁”並非浪得虛名,竟然同意了程琳鼠目寸光的觀點。由此喪失了這個天賜良機。


    佐料:景泰潘原之戰獲得全勝,《宋史》語焉不詳,這不是個案,而是奇怪的普遍現象。


    但凡宋軍有名的敗仗,《宋史》將來龍去脈、戰爭場麵,記錄的一清二楚,而宋軍的很多勝仗,《宋史》都記錄得含糊不清,有些甚至一筆帶過,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摳挖!這也是我們後人總覺得大宋軍事上疲軟的重要原因。


    潘原之戰,《宋史.景泰傳》是這樣記載的:葛懷敏戰沒,敵騎越平涼,至潘原,景泰從原州抄小路趕赴潘原,先鋒張迥害怕不敢進軍,景泰將他斬首示眾。


    在彭陽西遇敵,部將夏侯觀想退入彭陽城堅守,景泰不準許,而是在城外依山列陣,還沒有成陣型,敵騎來犯,景泰暗中派三百騎兵分成左右兩翼,打著旗幟為疑兵。


    敵騎反身便逃,將校請求追擊,景泰覺得反常,製止不準擅自行動,先派哨騎搜山偵查,果然發現伏兵,景泰揮兵出擊伏兵,斬首千餘級獲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彩紛呈宋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穀吹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穀吹風並收藏精彩紛呈宋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