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若死後第二個月,張知白被任命為宰相。朝中宰相為王曾和張知白兩人。張知白雖然進位宰相,可是上朝的班次卻在樞密使曹利用之下。
為什麽這樣安排?這裏麵有緣由。當時王曾剛入相時,兼任“會靈觀使”,曹利用以樞密使兼任“景靈宮使”,“景靈宮”比“會靈觀”更尊貴,盡管王曾為“次相”,班序卻在曹利用之下,朝臣多有議論,曹利用沾沾自喜,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不久,王曾進位昭文館大學士,兼任“玉清昭應宮使”,“玉清昭應宮”的地位又比“景靈宮”高一截。任命下來後,王曾麵聖拜謝,朝中大臣也需要一同朝賀。可入朝班序時,曹利用還想排在王曾之前。
自古到今,排排坐都是政治敏感性極強的問題。因此上朝前,曹利用和王曾爭排位,讓主持班序的官員“閣門使”很為難,“閣門使”簡直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劉娥與趙禎坐在承明殿裏,久久不見大臣上朝,便派身邊的內侍到殿門口催促,“閣門使”更加惶恐難斷,額頭冒汗。
關鍵時候,王曾作為政治家的敏銳和果敢立即顯露出來,他對“閣門使”抗聲道:“你隻管上奏,說宰臣王曾率群臣入殿!”
王曾突然發話,曹利用茫然不知應對,“閣門使”見曹利用沒有出言反對,頓時如釋重負,依言唱班,曹利用隻得倉促跟在王曾後麵,其他大臣陸續魚貫而入。
班序定下後,曹利用懊悔不已,又怏怏不平。趙禎聽說後,雖派人安撫曹利用,但再次確定曹利用班序在王曾之下。
王曾成了首相,張知白成了次相,曹利用驕橫霸道,上朝時仍然位列王曾之下,因此,張知白反而在曹利用之下了。
曹利用不知進退,讓劉娥心生不悅,幾天後,從河陽召迴張耆,也任命為樞密使,曹利用擔心張耆是來替代自己的,心裏開始後悔和害怕起來。
十二月底,“殿前副都指揮使”楊崇勳,到中書省匯報工作,當時天下完雨,剛剛放晴,道路濕滑,楊崇勳腳蹬軍靴,滿腳泥濘,王曾一看,微微皺眉,也不請楊崇勳坐下,等他談完工作退出後,立即上疏參了楊崇勳一本,說楊崇勳失儀,請送宣徽院問罪。
第二天,王曾入宮奏對,又請皇帝傳詔不追究楊崇勳的罪責。王曾的意見一夜之間反轉,趙禎被王曾徹地搞迷糊了。
王曾解釋道:“楊崇勳一武夫耳,不知朝廷禮儀。臣所以彈劾他,是作為宰臣整頓朝廷法紀王綱;陛下寬釋他,是作為人君宣示朝廷恩德。如此一來,則仁愛歸於君主,政令施於臣下!”
王曾說的其實是帝王心術,趙禎聰明睿智,立即恍然大悟。
公元1026年六月,開封大雨,河水暴漲,京城內低地水深數尺,許多房屋毀壞,也有居民溺死,致使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渡過難關,第二年六月,京師附近又大旱,田園枯焦,瘟疫橫行,百姓苦不堪言。
樞密副使晏殊上疏,提出張耆不能擔任樞密使,指責朝廷任用重臣錯誤,所以惹得天怒人怨,異象橫生!
劉娥入宮前,曾經被真宗放在張耆家雪藏了十多年,張耆眼光長遠,像服侍親娘一樣對待劉娥,劉娥對張耆十分感激,現在大權在握,難免授予張耆高官作為最好的報答。
幾天後,晏殊被罷免樞密副使的職位,改為知宣州,幾個月後改為知應天府。罷免的原因很簡單,晏殊揍人了。
晏殊作為朝廷重臣,一介書生,怎麽會糊塗到動手打人?打的又是誰?原來,晏殊上疏指責張耆的第二天,隨駕幸“玉清昭應宮”,他的侍從帶著他的笏板沒有跟上,晏殊暴跳如雷,拿起笏板劈臉打過去,侍從和笏板親密接觸後,被打掉兩顆大門牙,堂堂朝廷大員動手打人,說不過去啊!於是禦史彈劾,晏殊降職。
晏殊此舉,顯然是有意而為之,裏麵具有很大的政治學問。
晏殊上疏並非不識時務,而是代表士大夫們說話。皇帝年幼,太後垂簾聽政,作為朝中正直、忠心於趙家江山的重臣,時刻得警醒劉娥,江山姓趙不姓劉,你隻是負責看守,不能喧賓奪主。
但這種直裸裸的指責,無疑讓劉娥骨鯁在喉,難以下咽!晏殊人品貴重,說的又是從趙家江山著想,劉娥再生氣也不能借此處罰他!晏殊便出演了一出打人的好戲,實際是給劉娥找台階下!
我給你提個醒:做事別太過火;但我是廁所裏跳高—過糞(份)了一些,恰好我打人了,你把我擼了吧?兩人心照不宣,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政治的妙處!也可以說是演給趙禎看的!趙禎如果連這出戲都不能看懂,那就真難做皇帝了!
佐料:公元1027年,晏殊到南京(北宋東京為開封,西京為洛陽,北京為大名府,南京為應天府)任留守,並知應天府(河南商丘),並沒有閑著,他做了一件繼往開來的大事,就是極端重視書院的發展。
他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當時,範仲淹為母守喪,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
晏殊久聞範仲淹才名,力邀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範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
應天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後,由晏殊開創了大辦教育的先河。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隨著晏殊、範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晏殊扶持的應天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同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其他北宋名臣如張方平、富弼、孫複、石介等,都出自應天書院。
公元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為什麽這樣安排?這裏麵有緣由。當時王曾剛入相時,兼任“會靈觀使”,曹利用以樞密使兼任“景靈宮使”,“景靈宮”比“會靈觀”更尊貴,盡管王曾為“次相”,班序卻在曹利用之下,朝臣多有議論,曹利用沾沾自喜,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不久,王曾進位昭文館大學士,兼任“玉清昭應宮使”,“玉清昭應宮”的地位又比“景靈宮”高一截。任命下來後,王曾麵聖拜謝,朝中大臣也需要一同朝賀。可入朝班序時,曹利用還想排在王曾之前。
自古到今,排排坐都是政治敏感性極強的問題。因此上朝前,曹利用和王曾爭排位,讓主持班序的官員“閣門使”很為難,“閣門使”簡直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劉娥與趙禎坐在承明殿裏,久久不見大臣上朝,便派身邊的內侍到殿門口催促,“閣門使”更加惶恐難斷,額頭冒汗。
關鍵時候,王曾作為政治家的敏銳和果敢立即顯露出來,他對“閣門使”抗聲道:“你隻管上奏,說宰臣王曾率群臣入殿!”
王曾突然發話,曹利用茫然不知應對,“閣門使”見曹利用沒有出言反對,頓時如釋重負,依言唱班,曹利用隻得倉促跟在王曾後麵,其他大臣陸續魚貫而入。
班序定下後,曹利用懊悔不已,又怏怏不平。趙禎聽說後,雖派人安撫曹利用,但再次確定曹利用班序在王曾之下。
王曾成了首相,張知白成了次相,曹利用驕橫霸道,上朝時仍然位列王曾之下,因此,張知白反而在曹利用之下了。
曹利用不知進退,讓劉娥心生不悅,幾天後,從河陽召迴張耆,也任命為樞密使,曹利用擔心張耆是來替代自己的,心裏開始後悔和害怕起來。
十二月底,“殿前副都指揮使”楊崇勳,到中書省匯報工作,當時天下完雨,剛剛放晴,道路濕滑,楊崇勳腳蹬軍靴,滿腳泥濘,王曾一看,微微皺眉,也不請楊崇勳坐下,等他談完工作退出後,立即上疏參了楊崇勳一本,說楊崇勳失儀,請送宣徽院問罪。
第二天,王曾入宮奏對,又請皇帝傳詔不追究楊崇勳的罪責。王曾的意見一夜之間反轉,趙禎被王曾徹地搞迷糊了。
王曾解釋道:“楊崇勳一武夫耳,不知朝廷禮儀。臣所以彈劾他,是作為宰臣整頓朝廷法紀王綱;陛下寬釋他,是作為人君宣示朝廷恩德。如此一來,則仁愛歸於君主,政令施於臣下!”
王曾說的其實是帝王心術,趙禎聰明睿智,立即恍然大悟。
公元1026年六月,開封大雨,河水暴漲,京城內低地水深數尺,許多房屋毀壞,也有居民溺死,致使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渡過難關,第二年六月,京師附近又大旱,田園枯焦,瘟疫橫行,百姓苦不堪言。
樞密副使晏殊上疏,提出張耆不能擔任樞密使,指責朝廷任用重臣錯誤,所以惹得天怒人怨,異象橫生!
劉娥入宮前,曾經被真宗放在張耆家雪藏了十多年,張耆眼光長遠,像服侍親娘一樣對待劉娥,劉娥對張耆十分感激,現在大權在握,難免授予張耆高官作為最好的報答。
幾天後,晏殊被罷免樞密副使的職位,改為知宣州,幾個月後改為知應天府。罷免的原因很簡單,晏殊揍人了。
晏殊作為朝廷重臣,一介書生,怎麽會糊塗到動手打人?打的又是誰?原來,晏殊上疏指責張耆的第二天,隨駕幸“玉清昭應宮”,他的侍從帶著他的笏板沒有跟上,晏殊暴跳如雷,拿起笏板劈臉打過去,侍從和笏板親密接觸後,被打掉兩顆大門牙,堂堂朝廷大員動手打人,說不過去啊!於是禦史彈劾,晏殊降職。
晏殊此舉,顯然是有意而為之,裏麵具有很大的政治學問。
晏殊上疏並非不識時務,而是代表士大夫們說話。皇帝年幼,太後垂簾聽政,作為朝中正直、忠心於趙家江山的重臣,時刻得警醒劉娥,江山姓趙不姓劉,你隻是負責看守,不能喧賓奪主。
但這種直裸裸的指責,無疑讓劉娥骨鯁在喉,難以下咽!晏殊人品貴重,說的又是從趙家江山著想,劉娥再生氣也不能借此處罰他!晏殊便出演了一出打人的好戲,實際是給劉娥找台階下!
我給你提個醒:做事別太過火;但我是廁所裏跳高—過糞(份)了一些,恰好我打人了,你把我擼了吧?兩人心照不宣,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政治的妙處!也可以說是演給趙禎看的!趙禎如果連這出戲都不能看懂,那就真難做皇帝了!
佐料:公元1027年,晏殊到南京(北宋東京為開封,西京為洛陽,北京為大名府,南京為應天府)任留守,並知應天府(河南商丘),並沒有閑著,他做了一件繼往開來的大事,就是極端重視書院的發展。
他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當時,範仲淹為母守喪,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
晏殊久聞範仲淹才名,力邀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範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
應天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後,由晏殊開創了大辦教育的先河。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隨著晏殊、範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晏殊扶持的應天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同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其他北宋名臣如張方平、富弼、孫複、石介等,都出自應天書院。
公元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