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文我們可以看出,宋遼兩國“澶淵之盟”的過程,有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前後經曆了兩個多月時間。


    “澶淵之盟”的過程,也是一個“邊打邊談”的過程。而其中的主要促成者是王繼忠、曹利用。決策者則是遼國的蕭太後、耶律隆緒,宋朝的真宗趙恆。


    但是筆者認為,“澶淵之盟”的真正奠基者則是寇準。縱觀古往今來的曆史,“和談”往往都是建立在武力基礎上的,沒有軍事實力作為支撐,“和談”無疑是空中樓閣。寇準力主趙恆親征,鼓勵士氣、激勵軍心、指導軍民頑強抵抗,讓遼國看到了宋朝的強大實力,感覺到了宋朝的抵抗決心,才會經過多次試探以後,最終甘心真正坐下來友好“和談”!“和談”,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讓我們再重新簡單捋一捋“澶淵之盟”的曲折和談過程。


    最初在九月,契丹在王繼忠的建議下,向宋朝發出“和談”信息,趙恆接收信息,尚不能確定真假,來不及迴複。雙方將士沒有領會各自最高層的意圖,在前線悶頭開打,結果應該說互有勝負。這是契丹的第一次試探,沒有成功!


    十月,王繼忠力勸“和談”,遼國再發出“和談”信息,此次,趙恆在畢士安的鼓勵下,接受信息,派出曹利用為“和談”使者,同時勉強接受寇準的規勸,下詔準備親征,做好了邊打邊談的兩手打算。


    首次“和談”,契丹要價太高,雙方不歡而散,“口上功夫”未分高下,接著又“手上功夫”見真章。還是輸贏各半,不相上下,戰局猶如棋局,和局最讓雙方精疲力盡。


    十一月,趙恆親征,抵達澶州,宋軍士氣高昂,契丹先鋒大將蕭撻攬未戰先亡,戰爭形勢逐漸有利於宋軍,遼國蕭太後和耶律隆緒見勢不妙,最終下定決心“和談”,第三次派使至宋,表達真實和談意圖,請求趙恆派使“和談”。


    雙方你來我往,經過幾輪談判,幾次互派使者,最終訂立條約,確立盟好,握手言和!


    從整個“和談”過程來看,蕭太後是迫不得已,趙恆是誠心至上。但是從以後近百年的發展態勢來說,契丹派使“和談”盡管是迫於無奈,但也是真實意思表示。


    “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宋遼兩國雙方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兩國睦鄰友好、禮尚往來、互通使者,有記載的使者互訪竟達三百八十多次。


    合約簽訂後,雙方在邊境地區建立榷場,開放貿易。


    從此,北宋的製瓷和印刷技術陸續傳往遼國。同時,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大米和絲織品等,交換契丹的羊、馬、駱駝等牲畜。


    雙方的關係最後發展到,遼國邊境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界賑濟契丹災民,後來,宋真宗趙恆崩逝消息傳到遼國時,遼聖宗耶律隆緒“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很是感懷這位友好的兄長。


    史書說,“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之間“生育繁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識幹戈”。雙方邊境,牛羊遍地,不分彼此,即使上了年紀的白發老者,也不知道戰爭是什麽狀態。


    二、宋遼雙方都節省了軍費開支,減輕了人民負擔。


    從宋朝來說,往年由於戰爭,每年用在邊境的軍費開支在千萬兩以上,如今每年僅花費十萬兩,為平常的百分之一,減輕了朝廷賦稅壓力。而且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民眾過量的徭役,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平安。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當然這一點是我們現在曆史學家總結的,當時的文武大臣,誰知道“民族融合”是個什麽東東?


    總之,用一紙“和約”換來百年和平,這在古今中外曆史上都是少有的。一百年在滾滾曆史洪流中,時間不能算很長,但是在一朝一代來說,卻是相當長久的。


    凡事都有利弊,長期的和平,讓宋遼雙方都疏於戰事,兵備鬆弛,最後雙雙被後起之秀金國滅亡。我們學史,既要從中吸取教訓,更要銘記教訓。任何年代,軍事實力都是國家的根基,沒有軍事實力築基,再堅固的高樓大廈也會轟然倒塌。居安思危,警鍾長鳴,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佐料: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了王欽若的幾件事,據此,我們可以側麵了解王欽若為人。


    王欽若善於揣摩真宗趙恆的心思,而且極力曲意奉承,每每能搔到趙恆的癢處,趙恆隻要看見他,就滿臉笑容。


    趙恆每次升王欽若的官,王欽若進宮拜謝時,趙恆都親切地問:“做這官中意嗎?”寵遇異於常人。


    王欽若為人陰險狡詐,善於用虛偽糊弄人,被騙的人還很難醒悟。


    王欽若和王旦同朝為宰相時,翰林學士李宗諤有名聲,王旦很看重他,想推薦他為參知政事,便將想法告訴了王欽若,王欽若不動聲色地迴答道:“好!”


    王旦道:“我應該向皇上奏報。”


    當時,李宗諤家裏貧窮,無錢婚娶,王旦前後借給他共一千緡(一緡即一貫,一千個銅錢),王旦借錢給李宗諤這件事,不知怎麽被王欽若知道了。


    而按當時朝廷的慣例,大臣獲得參知政事的職位,將有三千緡的賞賜。


    王欽若偷偷向趙恆秉奏:“李宗諤欠王旦錢,王旦想推薦他為參知政事,圖李宗諤獲得陛下三千緡賞賜,以便歸還自己的債務,他王旦恐怕不是為國家選擇賢才!”


    第二天,王旦果然向趙恆舉薦李宗諤,趙恆勃然變色,不同意,王旦一直搞不清趙恆發作的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彩紛呈宋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穀吹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穀吹風並收藏精彩紛呈宋王朝最新章節